體育概論是從宏觀上研究體育的本質、基本特征及其一般規律的學科,具有宏觀性、抽象性、綜合性等特點。從學科地位上看,是在體育人文社會學中處于較高層次并且具有指導性的學科,是本科體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但是,目前被許多院校本科體育專業普遍使用的,由楊文軒、楊霆編著的《體育概論》教材卻存在較多邏輯問題。本研究對教材中的部分問題進行探討,并介紹美國《體育概論》教材編寫的思路與框架,以期為我國借鑒。
1 作為核心概念的“體育”模糊不清
體育概念的學習和理解是體育專業學習的入門知識,《體育概論》教材第一章著重闡述體育概念的重要性、近代體育概念演變的脈絡,并且借助邏輯學的基本法則來介紹怎么給“體育”概念下定義。但是目前國內學者對體育概念的理解是五花八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外學者也缺乏統一的、權威的認識。導致我們的《體育概論》在對體育概念進行界定的時候,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基于嚴格學術推理得出的合理的結論。概念不明確,會為我們的交流帶來諸多的不便。
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用大量的篇幅來界定“體育”,而只要稍微對“體育”概念、本質有自己思考的學者都撰文表達自己對“體育”的理解。這導致我國“體育”成為了一個任人拿捏、炙手可熱、新觀點層出不窮的研究對象。面對紛繁蕪雜的解釋,學生們普遍感到無所適從。
他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去相信哪一家的觀點,更無從通過學理分析得出自己的見解。所以,如果作為專業基礎課的《體育概論》不能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解釋,那么他們將帶著錯誤的觀念或者很大的困惑走出校門。面對社會上對體育的偏見、誤解、質疑他們無言以對,不能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觀點; 以后即使為人師表,同樣面臨無法向學生解釋清楚什么是“體育”。錯誤的概念一代代傳下去,定會產生更多的不良影響。
2 對我國體育概念研究的概括缺乏代表性
我國對體育理解缺乏權威的解釋這是事實,但是如果將蘇競存先生對體育概念的表述作為唯一典型進行介紹則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蘇競存用了兩個概念: 一個是體育\\( PE\\) ,二是運動\\( Sport\\) 。體育是根據人體適應與變化的自然規律,有意識地用人體自身的運動來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科學方法,是社會的一種文化教育活動; 運動\\( Sport\\) 是指用來體力游戲娛樂的身體運動,包括競技性的和非競技性的運動。
蘇競存的觀點是否具有代表性? 選擇蘇競存先生的對體育的認識作為我國對體育概念的認識有點以偏概全,畢竟我國體育學者眾多,認為蘇先生的觀點具有典型意義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蘇先生于 1934 年考入北平師院讀體育專業,1940 年開始任教,1942 年師承袁敦禮先生開始涉足體育原理等課程。雖然先生教授過體育原理、體育史、體育測驗與統計、運動生理等多門課程,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受資料來源的限制,當時的體育理論仍然比較簡單。雖然蘇先生體育理論、體育史等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但是其主要成就仍然是圍繞學校體育,他的教育和學校體育思想是把體育視為教育手段,其目的在于育人。這與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袁敦禮先生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美國體育的主要思想內容。如果以蘇先生的觀點作為中國對體育的典型認識的話,也是與國際接軌的,完全正確的。但是《體育概論》教材并沒有嚴格按照蘇先生對體育的認識來展開。最終將體育的臨近屬概念歸于文化活動,將體育的概念界定為“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一方面將蘇先生的觀點視為中國的典型代表,另一方卻否定了蘇先生認為體育的本質是教育的基本思想,最終走向了“大體育觀”的立場。
在中國,探討體育的概念與本質問題不能忽略以林笑峰、韓丹為代表的“真義體育觀”和以胡曉風、熊斗寅為代表的“大體育觀”。時隔多年,對于體育概念與本質的探討仍然在圍繞著“體育與競技是否兩回事”“存不存在一個整體的體育”這樣的問題展開。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答成為區分兩種理論流派的主要依據。教材基本上回避了我國對于體育概念大討論這樣的爭議問題。對于當前仍然存在的爭議只字不提。教材本應介紹學科的基礎,以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識作為主要內容,可是面對國內體育概念和本質眾說紛紜的局面,客觀介紹兩種有代表性的“體育觀”還是比較公允的。
如果以蘇競存先生的觀點作為中國的典型代表,那么我們不禁會懷疑蘇先生對于運動\\( sport\\) 下的定義合乎邏輯嗎? 蘇競存先生將運動定義為: 運動是指用來體力游戲娛樂的身體運動,包括競爭性的和非競爭性的運動。首先給概念下定義的時候定義項不能出現被定義項。給“運動”下定義不能在定義中出現“運動”,這是基本的邏輯準則。否則就是犯了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按照被定義項等于種差加臨近的屬概念的形式邏輯下定義法則,不難看出蘇先生對運動的定義是錯誤的。錯在以“身體運動”作為“運動”的臨近屬概念。毫無疑問身體運動的內涵比運動的內涵要多,身體運動的外延比運動的外延窄。此外將 sport 分為“競爭性和非競爭性的運動”也是錯誤的,競爭性是競技的本質屬性之一,缺乏了競爭性就不再是競技了。缺乏了競爭性的身體運動頂多是身體鍛煉、健身等,距離具有競爭屬性的“斯泡特”越來越遠。
3 運用形式邏輯對體育上位概念的分析缺乏邏輯性
《體育概論》教材承認我國存在體育定義的多樣性,較有代表性的是“狹義體育”和“廣義體育”。并且認為這兩種傳統的定義都存在偏頗之處。緊接著就給出了體育的定義: 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并且認為這是一種廣義的理解,因為體育超出了學校的范圍,出現了家庭體育、社區體育等,各種身體運動\\( 包括競技運動\\) 、休閑、娛樂活動、舞蹈等都可以是體育的范疇。到這里我們不難推測,作者在兩種“體育觀”中選擇了“大體育觀”的立場?!罢媪x體育觀”將體育的臨近屬概念歸于教育,而“大體育觀”將體育的臨近屬概念歸于“文化活動”。
為了調和兩種體育觀,書中認為“體育可以是教育過程,也可以是文化活動,還可以是社會活動”。
在我國,以曹湘君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將體育的概念定義為: “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br>他們傾向于認為體育是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廣義的體育的外延包含了身體教育、競技運動、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幾個方面。這種說法將身體教育理解為狹義的體育,雖然受到了一些學者的批駁,但是其合理之處就在于將廣義的體育與狹義的體育區分開來。相對于廣義體育、狹義體育混為一談論述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
《體育概論》教材為了論證“社會活動”不是體育的臨近屬概念,提出“社會活動”概念含糊,一般認為是“本職工作以外的集體活動是社會活動?!薄罢沾死斫?,本職工作不屬于社會活動,個人活動亦不屬于社會活動,但體育既可以是本職工作,也可以是個人活動。
所以,用‘社會活動’作為體育的臨近屬概念來給體育下定義,是不妥當的?!弊髡邇H憑《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社會活動的解釋,就武斷地認為“個人活動”和“本職工作”不屬于社會活動。
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以他人為對象、旨在達到預期目標的個人與群體的有意義的行為?!?br>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的解釋,“人類以群體形式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發生的行動”都可以稱為社會活動?!扼w育概論》教材只采用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社會活動的最通俗的解釋,不是不科學,而是太簡單。
社會活動是與社會行為在許多方面是通用的概念。社會心理學通常使用社會行為這一概念,來研究個體和小群體的社會活動,它不涉及大規模社會組織行動,以示與社會活動相區別。對于社會活動與非社會活動的界限是很難確定的,因為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也同樣難以截然分開。人的滿足衣、食、住、休息、性欲等基本生理需求的活動,在某些方面表現為本能行為。
當這種行為按照一定文化模式進行時,便帶有社會活動的性質。當然并非任何社會人的任何舉動都屬于社會活動,從社會學意義上看,當個人的活動涉及到他人的活動時,才能稱為社會活動。當問題越來越難的時候,字典的用途就越來越小。一方面,字典中的定義通常是給出些同義詞,那可能跟你要解釋的詞語同樣不明確。另外字典也可能給出多種解釋,所以你不得不從中選擇。而有時字典根本就是錯誤的。
教材在談及體育的基本手段時,分別對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體育游戲、體育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下了定義: 把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訓練的鄰近屬概念表述為“教育活動”; 把體育鍛煉的鄰近屬概念表述為“文化活動”; 把體育游戲的鄰近屬概念表述為“娛樂活動”;把體育競賽的鄰近屬概念表述為“社會活動”。既然體育教學、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等都是體育的下位概念,那么為何這 5 個定義中的鄰近屬概念出現了如此混亂的狀況呢? 從“教育活動”最后變成“社會活動”,屬概念一步一步被無限擴大。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體育下位概念屬性的混亂表述,無疑是對體育概念本身的一種動搖。
在對體育的上位概念是“人的活動”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存在論證無力的狀況。一方面承認政治、經濟、法律、藝術、教育、衛生、醫療、健康等都是人的活動,體育也是人的活動。另一方面又認為“人的活動”
太寬泛,作為體育的屬概念不能很好反映體育的特有屬性。既然諸如“社會活動”“人的活動”作為上位概念,說明許多學者經過自己的思索,試圖尋找能夠具有說服力的體育的“本質”。只不過不同的學者找到的上位概念\\( 屬概念\\) 的臨近程度不同。很少有學者思索一下,為“體育”尋找本質的過程中,這個體育是否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科學概念”抑或是一個日常使用的“日常概念”; 如果這個體育內涵無限豐富,外延無限廣闊,那么它就是難以界定的。日常語言存在的歧義性和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很難使用形式邏輯對其進行分析。
4 對競技體育與競技運動的區分缺乏邏輯性
教材的一個較嚴重的錯誤是區分“競技體育”與“競技運動”。作者引用了《體育理論》中對競技運動的解釋,認為競技運動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和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取得優異運動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系統的訓練和比賽?!笔紫刃枰f明的是這些定義都違背了最基本的邏輯原則,就是在定義項中出現了被定義項。對“競技運動”
下定義的過程中,多次使用了“運動”這一概念。而韓丹認為“Sport”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翻譯為“競技”“競技運動”和“運動”。如此看來以運動來解釋“競技運動”是犯了“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
在對“競技體育”進行定義的過程中作者同樣犯了“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扼w育概論》將競技體育定義為: “以競技運動為手段來促進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協調發展的一種體育活動?!边@里面不僅存在用“競技”來解釋“競技體育”,而且在定義過程中還出現用“體育”來解釋“競技體育”的錯誤。
《體育概論》根據體育的屬性將體育分為“競技體育”“健身體育”和“休閑體育”三類,認為這三類之間“只是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差別,其共同的特有本質屬性依然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br>但是反映其“共有本質屬性”的臨近屬概念卻出現了差異,競技體育的臨近屬概念是“體育活動”,“健身體育”和“休閑體育”的臨近屬概念卻成了“文化活動”。
對體育的相關概念進行介紹的話,不是要區分競技體育與競技運動,也不是介紹健身體育和休閑體育,前兩者按照美國人的說法已經不屬于體育\\( PhysicalEducation\\) ,根本難以進行區分,因為它們是一回事,就是“斯泡特”。斯泡特是可以作為體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的。而需要介紹的相關概念應該是玩耍\\( play\\) 、健身\\( exercise\\) 、休閑\\( leisure\\) 、娛樂\\( recrea-tion\\) 、游戲\\( game\\) 。這些構成了與體育非常相關的一些概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存在較多的差異,使我們更好理解體育的相關概念。
5 對體育的分類存在邏輯錯誤
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屬概念分為若干種概念。分類則是劃分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以對象的本質屬性或顯著特征為劃分依據的劃分。劃分必須依據子項和母項必須對稱的規則,也必須做到子項不兼容、每次劃分只能依據一個標準。
《體育概論》教材對傳統的“體育\\( 狹義\\) 、競技運動、體育鍛煉”這種“三分法”進行了批駁,認為它違反了“子項不得相容”的規則; 也對“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三分法進行了批駁,認為它違反了“依據同一標準”規則。最后提出了本書的若干分類標準: 依據實施體育的場所來劃分,可以分為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區體育; 依據參與者職業來劃分,可以分為農民體育、工人體育、軍人體育、知識分子體育等;如果從參加者的年齡來劃分,可以分為嬰幼兒體育、青少年體育、中老年體育。如果按照體育發展的年代來劃分,可以將體育分為古代體育、近代體育、現代體育、當代體育。并且最重要的一種分類是按照體育的屬性,可以把體育劃分為健身體育、競技體育、休閑體育。
而這里依據的屬性仍然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
教材依據不同的標準對體育進行的分類明顯感覺不是對體育本身的分類,而是對體育參與者的分類,對體育活動實施場地的分類,對體育參與者進行的分類,或者對人類歷史進行的時代劃分。這種分類都缺乏對體育“本質屬性或顯著特征”的把握,沒有以“體育本質屬性或顯著特征”作為劃分的依據,因此不是對體育的分類,而是一種劃分而已。并且許多分類并不能做到子項之和等于母項,如場地除了家庭、學校和社區這三類之外,在體育館、運動場上進行的高水平比賽到底應該歸于哪一類? 參與者的身份除了農民、工人、軍人、知識分子之外還有許多,他們又歸于哪一類? 而教材中認為最重要的一種分類: 依據體育基本屬性進行分類事實上也沒有把握體育的屬性,而是重復了教材給體育下的定義。由于屬性含糊,這個分類實際上是按照參與活動的目的進行劃分的。在分類標準都不清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其分類進行評價。
同樣是對斯泡特進行分類,國外學者 BernardSuits 介紹了一種二分法,來對競技進行分類。他依據裁判在比賽中發揮的作用將競技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裁判打分性質的競技項目,一類是裁判負責維持規則性質的競技項目。前者具有表演的性質,通常都有較多的排演和排練的成分如跳水、藝術體操,后者則需要更多的練習,如拳擊、棒球、橄欖球等。因為裁判在不同類型競技項目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因此在英文中裁判有兩種稱呼與之對應,前者我們稱為“judge”,后者稱為“referee”。
西方學者對競技的其他分類也值得我們借鑒。如將競技項目分為: \\( 1\\) 領地入侵類游戲。包括籃球、冰球、足球、手球、曲棍球、水球。\\( 2\\) 目標名稱類游戲。
包括高爾夫球、保齡球、門球、擲馬蹄鐵、冰壺。\\( 3\\) 場地對抗類游戲。包括同場對抗的如: 壁球、墻球和隔網對抗類如排球、網球。\\( 4\\) 野外游戲\\( field game\\) 。如棒球、壘球。上述分類雖然不能說非常完美,但是總是對競技本身的分類,而不像我們的分類那樣“環顧左右而言他”。
6 體育手段存在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
教材將體育手段理解為實現體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種具體方法。為了實現強身健體、娛樂身心以及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這些“體育目的”,采取的各種內容與方法都可以稱為體育手段。體育手段可以分為核心手段———身體運動和基本手段: 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體育運動訓練、體育競賽和體育游戲。而教材采用大體育觀的觀點,體育的目的包括了傳遞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以重復性身體運動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以體育的方式休閑娛樂、使參與者競技能力得到提高、在體育比賽中獲得強烈的心理體驗等多種目的。所采用的體育手段就包括了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體育游戲、體育訓練、體育競賽。這樣我們難免落入了以“體育手段”來實現“體育目的”這樣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
如果采用“真義體育”的觀點,那么體育是針對身體運動和通過身體運動來實現多種多樣目的的教育活動,其手段可以是競技、游戲、體操、舞蹈、鍛煉。這里的身體運動一定是大肌肉活動,也就是說涉及到的肌肉包括軀干、上肢、下肢等,通常被稱為粗大肌肉動作。
我們對體育的理解可以是一種職業,可以是一門學科,還可以是一些活動。但是無論怎么去理解,其核心的手段應該是包含了動作技能的身體運動,例如競技、游戲、體操、舞蹈、鍛煉以及體適能活動。一旦這些身體運動與作為人類活動的驅動力的玩耍結合起來,這種結合體就成為了教育的強有力媒介。
教材在介紹各種體育手段的過程中,將 2003 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為第 99 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的電子競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認為是“競技體育家庭的新成員”,是“計算機技術和競技運動完美結合的產物”。教材隨意使用了前面花費筆墨進行區別的“競技體育”和“競技運動”,最后將電子競技列為了與健身類、健美類、休閑娛樂類、挑戰類\\( 冒險類\\) 、競技類并列的第六類體育運動項目。將電子競技類作為一類新型的體育運動項目,這順應了國家體育行政機關對體育項目的管理政策,但是電子競技能否列為體育運動項目還存在較大的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身體性”,這使電子競技既不符合競技運動的本質屬性,也不符合體育的本質屬性。周愛光教授在競技運動下了定義: 競技運動是一種具有規則性、競爭性或挑戰性、娛樂性的身體\\( 身體性\\) 活動。而對于許多種目前存在的電子競技項目來說都明顯缺乏身體性。將電子競技運動列為體育項目并沒有準確反映體育的本質屬性,純粹是出于維持現行體制和當前體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出發。缺乏邏輯性使電子競技運動是否歸于體育始終處于爭論的熱點。楊芳將電子競技的本質歸于游戲,她認為電子競技缺乏身體性,屬于競技,本質是游戲,但是不屬于競技運動,更不是體育。吳橋則對楊芳的觀點提出質疑,“如果根據以上定義還不能清晰地體現電子競技的身體性特征,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類比,電子競技與棋類運動。棋類運動屬于競技體育這一范疇是毫無爭議的,根據全息學的觀點,棋類運動屬于競技體育,就應該具備任何競技體育的共性特征,那么也必然具備體育的共性特征,也就是身體性特征?!逼孱悓儆诟偧俭w育這個假設前提就存在爭議,而前提錯誤的情況下拿棋類與電子競技類比,也同樣犯了錯誤類比的邏輯錯誤。電子競技既不具有體育的身體性和教育性,也不具有競技的身體性。也就是說在當前電子競技的問題仍然存在諸多爭議的情況下,向學生灌輸這些尚無定論的知識有待商榷。
7 體育過程未能與國際接軌
從過程的角度對體育進行審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將體育與其他社會活動區分開來。但是如果分析的邏輯性不強則只會增加我們的困惑。對于體育過程的本質的認識,教材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 “\\( 1\\) 體育過程是一個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活動過程。
\\( 2\\) 體育過程中社會需求和個體需要的統一,決定了體育過程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的過程。\\( 3\\) 體育過程是體育實踐者運用感官來認識世界的過程。\\( 4\\) 體育過程中學習者的不斷發展,決定了體育過程始終是一個內化與外化交錯遞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钡峭ㄟ^上述四個方面絲毫看不出體育過程與教育過程之間存在任何的區別。如果我們將體育換成教育的話,上述各方面都適合。這樣也使我們對“體育過程本質”的認識打了問號。
教材對于體育過程的目標的敘述同樣存在較多問題。我們不能將體育過程的目標與體育的目標區分開來,甚至很容易將教材對體育過程目標的描述理解為體育的功能。如: “\\( 1\\) 學習和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提高運動能力。\\( 2\\) 通過體育運動使體育學習者在身體、精神、社會適應等方面獲得發展。\\( 3\\) 采取積極的運動休閑娛樂手段、內容和方法,改善人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促進體育社會化。\\( 4\\)體育運動能增進人際了解和交往,提升人們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水平,促進社會文明發展?!边@樣的表述,可以說既是體育過程的目標,又是體育的目標,既是體育過程的目標,同樣也是體育的功能,對于從過程的角度來理解體育沒有任何幫助。體育作為一定時空條件下展開的社會活動,必然表現出過程性特點,這是“體育過程”部分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然而,該部分并沒有深入分析體育過程的類型與特點特別是作為過程的步驟或環節問題,因而其完整性與針對性略顯不足。
對體育過程要素的分析與經典教材內容不符。首先教材將體育過程的要素分為過程要素和結構要素就讓人覺得拗口。體育過程的過程要素包括體育目的、體育方法、體育內容、體育環境、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
這種說法是無可厚非的,也是與其他教材的說法是一致的。但是三個結構要素的說法值得商榷。教材將體育人、體育中介、體育學習者作為了體育過程的三個結構要素,認為他們屬于實體性較強的要素。那么參考美國《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對教育與體育過程的分析,他們將教育的過程理解為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教育的過程。這三個環節分別是產品、過程、評價。產品決定了教育過程的目標和方向,是教育首先要考慮的內容。教育的產品就是受過教育的人,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養滿足特定社會需要的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標。第二個環節是過程,也就是如何實施教育的問題。之所以被稱為過程是因為這包含了許多的步驟。一旦目標已經設定,為了確保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保障環節,于是器材、管理、項目、教學、以及人才方面的安排都要到位。他們共同構成了教育的過程,成為了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第三個環節是評價。包括對產品的評價和對過程的評價兩個方面。評價的結果又會反饋給教育的環節,成為反思教育過程、改革教育和重新設計教育的依據。
體育過程同教育過程類似,也是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就是產品,也就是受過身體教育的人\\( Physi-cally Educated Person\\) 。那些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人,具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能夠參與許多種體育運動項目,對競技、健身、體育活動都有足夠的了解,有著相關的知識,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積極的態度,成為一個易于被人接近的人,一個被社會接納的人,成為了許多社會活動中積極的參與者。體育首要和最關鍵的目標就是要培養這類“受過身體教育的人”。這一目標只有當學生成為終身體育參與者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而能夠終身參與體育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是他們是否能從參與中獲得愉悅和快樂的回報,二是他們不斷獲得參加體育運動的知識和身體運動的技能,能夠解決參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第二部分是過程,是實現培養“受過身體教育的人”的保證。包括活動項目、管理、有組織者、設備器材、方法、政策等。在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通過有效的教學,課程才能被學生統合,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8 體育概論內容組織的重構
8. 1 從體育是“身體培養”的觀點出發譚華教授
也認為現行的體育概論\\( 或體育原理\\) 在理論性方面不夠深刻,在實踐方面又嚴重滯后。
根據現在的體育概論對體育專業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對體育仍然缺乏系統全面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對體育概論或體育原理的內容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更新。他建議: \\( 1\\) 將“體育”一詞定義為“身體培育”,使之更接近中國人使用這個詞的本義,既可以涵蓋教育、發育等意義,也可以涵蓋“更高”“更快”“更強”的意義。\\( 2\\) “身體培育”中的身體,是身體、智力和精神\\( body mind and spirit\\) 或中文身、心的統一,包括對體能、認知和精神三方面的培育\\( 發展\\) 。\\( 3\\) 體能可以進一步區別為健康體能\\( 包括身體各個生成發育階段的健康體能\\) 、應用體能\\( 目前暫時區別為戰斗體能和工作體能兩類\\) 和競技體能三大類,各有其特點。身體認知則主要存在于青少年成長階段,精神培育貫穿于人生全過程。\\( 4\\) 由于目的和功能的區別,體育實踐可以區別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應用體育、康復保健體育和休閑體育五類。從體能培育角度看,競技體育以發展競技體能為核心; 學校體育、康復保健體育和休閑體育以發展健康體能為核心; 應用體育以發展戰斗體能和工作體能為核心。各類之間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例如學校體育中普通學校以發展健康體能為核心,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體育則應以培育工作體能為主,兼顧健康體能。\\( 5\\) 上述各種體育實踐的組織、體育內容、發展機制等也相應有所區別。\\( 6\\) 管理、體制、政策、國際交流等問題建立在對上述問題產生調控需要的基礎上。\\( 7\\) 一定社會群體\\( 國家、民族、區域、社區……\\) 的體育生活方式的歷史的凝聚及對此種體育生活方式的自我認知,構成一定的體育文化。\\( 8\\) 尚未考慮成熟的是運動技術在上述體系里的位置。也許可以把運動作為身體培育的手段和途徑,各類體育實踐都需要通過運動實現,運動包括技術、規則和戰術\\( 當人們用競賽作為組織運動的方法時才有戰術問題產生\\) 。
譚老師對體育概論內容組織體系的反思總體來看仍然屬于大體育觀的范疇,不過將體育的定義由“身體教育”“文化和教育”換成了“身體培育”。仍然期望能夠涵蓋 sport 與 physical education,甚至包含 fitness\\( 體能\\) 、rehabilitation\\( 康復\\) 、leisure\\( 休閑\\) ,最終上升到 culture\\( 文化\\) 的高度。不過對于 sport 的態度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覺得不能避免要涉及,但是又覺得不適合作為體育概論的內容。
8. 2 從“大體育”的觀點出發
黑格爾說過: 一個核心概念在各向度上的充分展開就是全部理論。當我們重新審視體育根基,我們有可能為若干體育理論研究創造可能。出于對體育概念的不同理解,楊文軒、楊霆版的《體育概論》將體育視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最終找到的臨近屬概念是“文化活動”。按照費孝通的觀點,動物通過試錯獲得的個別經驗不能互相傳遞,互相學習,而人則依靠一套象征體系,不但積累了自己的經驗,而且還積累了別人的經驗?!吧线吽^那套傳下來的辦法,就是社會共同的經驗的積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文化是一種社會共同經驗的積累,體現的是傳承。我們可以從文化的角度去透視體育,也可以將體育視為文化的一種,但是文化絕對不是體育的臨近屬概念。因此對于體育文化,建議是研究體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將體育作為一種具體文化來研究。
因此《體育概論》的核心就是對體育概念的確定。
如果是將體育視為一種無所不包的大體育,那么我們可以將廣義的體育細分為競技\\( sport,有時翻譯為競技運動、競技體育、體育運動\\) 、體適能\\( fitness,有時翻譯為健身\\) 以及狹義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有時翻譯為體育教育、學校體育\\) ,分門別類對這三部分內容進行研究。這三部分內容不僅有著足夠的潛力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并且對我們的共同的文化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為“概論”應該涵蓋上述體育組成部分的歷史發展、開展理念、參與人群以及上述不同組成部分當前的發展狀態。同時還應當涵蓋這幾個領域中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將來的發展趨勢。作為一個體育領域的從業者,或者未來可能進入這一領域的人來說,掌握競技、健身、體育教育這三大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演變歷程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顯得非常有必要。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賽登托普\\( DarylSiedentop\\) 在自己的一本著作《體育概論》中將內容分為了六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對三個領域進行簡單介紹,這為了解競技、健身、體育教育當前的狀況提供了研究的基礎。因此這部分主要是對競技、健身和體育教育發展歷史的回顧,了解體育領域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觀點、哲學思想,這為體育過去以及當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三、四部分則是對競技、健身、體育教育這三個構成部分更加具體詳細的介紹。每個部分都分成若干章節,分別介紹概念、當前的發展狀況,同時還介紹從業的要求,最后以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結束。
第五部分關注的是不同學科對競技、健身、體育教育的研究,這些科學研究以及學科構成了體育的基礎和支撐。這部分分別以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以及運動機能學、動作學習與動作控制、體育運動社會學、體育運動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這幾個章節系統介紹構成體育學基礎的相關學科。不但介紹上述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而且介紹這些學科的職業要求以及準入條件。最后對這個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介紹。第六部分包括兩章,一章是對體育相關領域的介紹,如健康、娛樂、舞蹈。最后一章是對面向 21 世紀影響競技、健身、體育教育今后發展的關鍵主題進行討論。
8. 3 從“真義體育”的觀點出發
如果將體育視為 physical education,那么《體育概論》的內容與組織體系將是另外一種式樣。國內學者鮑冠文在所著的《體育概論》中將體育與競技運動作為并列的社會現象,出于這樣的界定,該書中體育目的、體育體制、體育功能等一系列章節所論述的內容都不包含競技運動相關的內容。這種界定也使教材與其他教材內容形成明顯的差別。美國維克佛瑞斯特大學教授哈羅德·巴朗\\( Harold M. Barrow\\) 編著的一本《體育概論》\\(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為了向新入體育行業的人提供初步的知識積累,教材的編寫基本上是按照漸進的方式進行。教材共分為 7 個部分 23 個章節: 第一部分著重強調體育的本質,以及體育作為現代教育、文化以及社會這一矩陣中環具有的意義。第一部分前兩章編寫的基本策略是為學生提供從事體育職業的基本知識,使他們明白體育學科的重要意義。第三章講述了體育的一些原則,第四章講述體育的目的和目標,第五章是體育關注的技術內容。美國學者認為體育不僅僅是針對身體運動的教育,而且還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教育,因此運動成為體育最關注的內容,也成為后面幾個章節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內容。因此第五章概括地討論人體運動,如技術的構成、技術的意義和價值。第一部分的作用是強調體育對整個社會、教育的貢獻,也唯有通過身體運動才能實現上述貢獻。這也為準備進入這一領域的學生更好地從多方面理解身體運動打下基礎。
接下來的內容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從人文社會學、生物學、心理學、動作技能以及生物力學的角度介紹體育的原理。第二部分從歷史以及哲學的角度介紹體育的基礎,其目的是揭示過去,理解現在,更好地預見未來。第三部分簡要介紹了人體解剖學、人的生長與發育、健康以及體適能方面的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理解作為生物的人。第四章從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的角度對身體運動進行多角度審視。第五部分是從動作技能學習、鍛煉的生理機制、運動生物力學等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身體運動,其目的是為了揭示身體運動的局限性及其潛力。上述四部分內容涵蓋了從人文社會學到自然科學的多個學科基礎,四部分交相呼應,共同構成了身心一體一個概念的基礎。它們構成了一個宏大拼圖的一部分,不僅僅涉及認知、心理行為,還涉及人的情感領域。
最后一部分則是為新入體育領域的人起到向導作用?,F代社會對職業化程度的要求更高,因此這部分著重討論進入體育領域應當具備的能力要求和入職的標準。
9 結論
在當前我國,對體育的理解存在兩種勢不兩立的主要觀點的情況下,很難提出一個能夠被普遍接受的“體育”概念解釋。作為《體育概論》的編寫者也很難選擇一種立場而同時使另一立場的人滿意。但是對于普通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通過閱讀符合邏輯的、嚴密的論證,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最終選擇某種立場,而不是接受一種不符合邏輯的、調和的觀點。因此作為教材的撰寫者,首先要澄清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然后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論證。
目前國內廣泛使用的楊文軒、楊霆版《體育概論》由于采用了與“真義體育觀”相對立的“大體育觀”的觀點,所以將體育界定為一種文化活動,導致臨近屬概念過于寬泛,最終不能論述清楚體育的本質與本質屬性。在論述的過程中又不能與“真義體育觀”截然分開,或者說沒有認識到“大體育”是由許多諸如休閑、娛樂、鍛煉、體適能等內容組成,而將它們都視為體育的手段,導致教材出現很多的邏輯錯誤,只能在許多名詞前面加上體育來說事,陷入了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
以“大體育觀”為指導或者以“真義體育觀”為指導都可以撰寫出《體育概論》,不過兩種不同觀點對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前者是一種分門別類的描述,最終還是將“大體育”劃分為競技、健身、體育教育分門別類逐一介紹,后者則圍繞“真義體育”進行,將體育視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忽略體適能、競技的詳細描述。如果涉及到也是側重點不同,將體適能、競技視為體育的手段而已。比如將競技的社會學解釋轉化為通過競技實現人的社會化,將作為競技社會學的研究內容濃縮為一個章節,簡單介紹學校中的競技、競技與個性形成、競技與運動家風范、競技與種族、競技與媒介、競技與政策、職業競技與業余競技、競技與女性、青少年競技等。這樣的篇章布局既強調了真義體育,又不忽略與體育相關的競技,內容安排比較合理。
學習體育概論的目的是奠定今后從業的基礎,因此以就業為導向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哪種立場,都應當將就業的因素考慮在內,比如對這一職業的介紹、職業的準入條件、需要的特殊技能、對道德方面的要求、如何提高職業效能等。
體育的本質、體育的概念、體育的分類、體育的功能、體育的手段仍然是體育概論內容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概念使用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概論》內容體系的建構。在課程內容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分析、選擇或界定課程的核心概念,并使這些概念的含義及其使用貫穿在整個課程內容體系中,使核心概念發揮理論主線或構建框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文軒,楊霆. 體育概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2]曹湘君. 體育的概念[J]. 學校體育,1987\\( 1\\) : 62 -64.
[3]百度百科. 社會活動[EB/OL].
[4]安東尼·韋斯頓. 論證是一門學問[M]. 卿松竹,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 157.
[5]王飛.《體育概論》教材問題探討[J]. 體育文化導刊,2012\\( 1\\) : 100 -103.
[6]Harold M. Barrow.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M].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3rd edition.。
[7]周愛光. 競技運動異化論[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8.
[8]楊芳. 電子競技應當回歸游戲的本質[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 1\\) .
[9]吳橋. 對“電子競技應當回歸游戲的本質”的若干問題的質疑[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 12\\) : 83 -85.
[10]孫榮會. 本科層次體育專業《體育概論》課程內容改革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23\\( 9\\) : 50 -54.
[11]譚華. 對體育概論研究的一些設想[EB/OL].
[12]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 21.
[13]Daryl Siedentop.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and Sport[M].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4] Harold M. Barrow.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M].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3r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