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國朝鮮族因其風俗及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大融合及現代競技體育廣泛傳播的影響,形成了現在既區別與中國主題體育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圍的體育項目。但隨著思想和觀念的逐漸開放,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慣也受到沖擊。
2 中國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淵源及種類
現階段,中國朝鮮族傳統文化的一些體育項目如朝鮮族摔跤,蕩秋千,跳板等。在一些朝鮮族學校和體校及朝鮮族社區依然存在。但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已演變為成為了參加少數民族運動會,而一些不是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的民俗體育,已經很少可以看到了,例如頂水缸賽跑,投壺如斗牛(腳斗士)、石戰、尺子游戲、貫釘、打摟、等項目。朝鮮族地區年長者還可記得小時候玩過的,而年輕人反而對現代游戲具有濃厚的興趣。如今普及和開展較好富有民族特色的秋千、跳板、拔河、摔跤等這些傳統文化,更多局限在大型運動會或節慶假日里才能看到,冰爬犁、轉風輪等傳統體育,雖然偶爾能夠見到,但已經處于隨時都會消失的境地。隨著社會發展朝鮮族的很多傳統游戲已經失去早期的社會功能,具有新的文化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原本很普及的文化活動也隨著社會結構和人們生存觀念的變化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而逐漸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反之,一些游戲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生和生存必要性的加劇重新得到復蘇和強盛。如前幾年銷聲匿跡的滾鐵圈、陀螺等游戲,如今出現復蘇的趨勢,花圖、踢毽子、跳繩、風箏等游戲活動開展得也十分普遍。這也是民族文化一個獨特的傳播特征。
頂水甕是朝鮮族女性一個獨特的技能,過去在朝鮮族聚居區到處可見朝鮮族女性頭頂瓦甕送水或搬運其他物品的景象。目前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一些運動會上仍能夠看到這種民族傳統技藝。中國大部分朝鮮族聚集地政府的體育主管部門,都偏重于投資短,見效快的大眾及競技體育項目,忽視了朝鮮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支持,這也是加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朝鮮族傳統體育現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項目
眾所周知,中國朝鮮族文化和民俗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和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中國多民族文化多年的融合下,形成了具有朝鮮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體育技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摔跤、蕩秋千、跳板等已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主要競賽項目。朝鮮族傳統文化能夠得到中國 56 個民族的認可和青睞,是本民族的無上驕傲。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朝鮮族地區傳統體育活動在內容豐富種類多樣性的同時,參與體育的活動也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和傾向性。開展較好的項目是摔跤,樣本率是 95.3%,第二位是蕩秋千 72.2%。這可以充分說明摔跤和蕩秋千在朝鮮族聚集區傳統體育活動中占有重要比例。
3.1 朝鮮族摔跤
朝鮮族摔跤,朝鮮族摔跤的歷史悠久,據集安高句麗古墓壁畫上繪制的場景表明,朝鮮族人民在公元 4 世紀以前已經開展摔跤運動。每當各種傳統節日或大型運動會,朝鮮族群眾聚居的村屯都要自發地舉行一次傳統體育比賽,摔跤則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賽事,參加摔跤項目的小伙子們,個個頑強勇敢,驍勇驃悍。
比賽場上龍騰虎躍,熱鬧火爆,四周觀眾心情振奮,群情激昂。平時在田間地頭一時興起也有比試的。場地一般為松軟的沙地,朝鮮族摔跤的特點是摔跤使用腰帶和腿帶,分一紅一白或者一青一紅。
腿帶用長三米的麻布制做成的,先纏在腰上,其余有伸縮性地纏在右腿上,腰帶約一米半長。雙方右膝著地,左膝彎曲,足掌輕扣地面,蹲身略前傾,相互摟住右肩,各用右手抓住對方腰帶,左手抓住對方的腿帶。
裁判員哨聲一響,雙方穩穩起身,開始激烈角逐,這是力與智的較量。比賽中不許扭對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許用頭或者拳頭傷及對方,凡是膝部上的任何部位先著地者為敗。一般采取三戰兩勝定勝者。摔跤技巧有內勾、外勾、背肚子摔倒等多種。
這是一種小伙子們比氣力、比技巧的劇烈運動。一般采取三戰兩勝決定勝負。
3.2 跳板
跳板則是朝鮮族姑娘們所鐘愛的一項體育活動。關于跳板運動的由來,還有一段富有浪漫神奇色彩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少女被她的父母幽禁在自家深宅之中,她日夜思念守候在院外的心上人。為了能見上意中人一面,她心生一計,逗引妹妹在院中與自己做跳跳板游戲。每當身體騰空而起越墻頭的時候,她便向自己的心上人投去匆匆的一瞥。如今,青年人的戀愛自由了,有情人可以隨時約會于花前月下,用不著再利用跳板的方式來偷看情人了。但這種既美麗又健身的活動卻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朝鮮族人民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一種健身娛樂形式。跳板兩端的姑娘踏動跳板,此起彼落,婀娜多姿,宛如空中芭蕾,別有一番情趣。跳板講究多種技巧姿態,有騰空而起,翻滾而下的動作;有躍身曲體,雙腿伸開,落地垂立的動作;有挺胸展臂,雙腿叉開,落地合攏的姿態。跳板靠兩個人的協調合作進行。
有時邊跳邊唱,一個唱一個和。比賽有比抽線比拉高和比表演技巧兩種。比抽線,就是比拉出的線的總長度,以抽線的長短定勝負。
3.3 蕩秋千
蕩秋千。蕩秋千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文獻上看,朝鮮族蕩秋千最早起源于十三世紀。傳說當時由于婦女下地勞動,為了讓孩子們在家里有玩的,便在大門的門框上拴上兩條繩子,讓孩子們蕩著玩,以后逐漸演變成一種體育活動。據《高麗晚·崔忠獻傳》記載“:端午忠獻設秋千戲于柏洞宮,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笨梢娫趯m廷也盛行蕩秋千,以此娛樂。及至李朝時期己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競賽項目。蕩秋千一般有單人蕩和雙人蕩。比賽時,最初是用樹枝或花枝吊起來作為目標,以腳尖踢著或用嘴叼著為優勝,后來發展為以碰銅鈴爭高低,即在秋千架正前方豎兩根竿子,竿子間系一條繩索,繩索中央掛上一只銅鈴。離地面高約五米,以此測量比賽者蕩的高低,誰碰銅鈴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過去,每逢端午和中秋節,現在每當節慶和農閑季節,朝鮮族婦女都要蕩秋千。把秋千掛在老榆樹上,或者在打谷場上豎起高高的秋千架。婦女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在秋千上靠著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擺蕩,銅鈴不時發出叮咚悅耳的聲音,她們的衣裙和裙帶隨風飄動,猶如仙女騰云,又似白鶴飛翔,在秋千大幅度的擺動中,蕩秋千的女子以嬌健的身姿一曲一直地沖向橫在高處的銅鈴線。從碰上銅鈴時數起,一下,二下,直到盡了最后的沖刺力。每一次拼力的擺動都劃出一個優美的扇面,構成優美動人、蕩人心魄的圖畫。
正如李朝初期著名作家成見稱贊的那樣:“爭攬彩索如飛龍,金鈴語半空?!?/p>
而圍觀的婦女隨著銅鈴的響聲不斷喝彩,有時還翩翩起舞,歡歌笑語。她們既是參加競賽者又是觀眾,共同創造這和諧優美的氛圍。蕩秋千既能鍛煉朝鮮族婦女健美的體魄和敏捷的動作,又能表現朝鮮族女性勇敢向上的快樂情感,還能給朝鮮族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因此在朝鮮族中一直廣為流傳。
4 傳統游戲的制作、規則和玩規則發生變遷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傳統體育游戲在制作材料的選擇和游戲的規則、娛樂時間和節氣、人員的配置、玩法等方面出現了新的發展動態。以跳板為例,過去為了不使跳板錯位或脫離墊木,常常由一名婦女橫向坐在跳板中間,而現在則用鐵軸把跳板固定在墊木上;秋千過去常常設在河邊高大的粗大樹枝上,如今隨著競技范圍的擴大與發展以及場地等因素的原因,大多設在廣場或學校的操場等地,且大多用豎立架子的秋千。過去常用粗的木頭,現一般用鐵管,因為鐵管設置和收回方便;過去紙質的花圖牌大多由現在的塑質來代替,其圖案的色彩和亮度也更加清晰;風箏的材質也不只局限在紙張,還有各種絲織品、高科技面料等大膽用于制作上,更突出了空中的飄落和色彩等視覺效應。
5 當今社會賦予民族體育的內涵與新時代意義
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新的文化結構與發展模式的動態過程。朝鮮族傳統游戲傳承自始自終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具有突出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特征。朝鮮族在不斷完善本民族傳統游戲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接納他民族優秀的文化精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點。但隨著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的加劇,目前朝鮮族傳統游戲發展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和困難,一些游戲如不能及時更新和調整,必然面臨更大的危機和挑戰。要解決這些現實沖突和矛盾,必須要樹立各民族共同和諧發展的文化生存理念,堅持文化相對論的發展觀和認知態度,不斷改進和創新本民族文化結構,以使其適應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爭取把朝鮮族民俗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優秀陳國和優良傳統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具有競爭力的文化因素,讓其走入大眾視野,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到她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04.
[2]何坦野.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J].文化研究,2001.
[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4]陳 雷,劉 穎.延邊州朝鮮族民俗傳統體育發展現狀與分析[J].體育科學,2012.
[5]崔英錦.淺談朝鮮族傳統游戲的教育功能[J].三峽大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