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總部新生入學入伍訓練考核內容和標準檢測我校2011年前新生入學入伍訓練后體能測試結果,合格率約為19.2%,遠未達到總部新生入學入伍體能訓練合格標準(合格率80%以上)。如何解決此問題,提高新生入學入伍訓練效果,本文提出新生入學入伍訓練模式設計方案,是解決長期困擾學員體能最佳辦法。
1、 生長生身體特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全民體質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兵源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在整體身體(體質)條件、文化素質、體能素質等方面具有明顯特征。
\\(1\\)體力方面。整體身體(生理學)素質條件有所改善,主要表現在:平均身高、體重有所增加;力量、速度素質有所提高。但因年齡偏小,心血管、呼吸系統的機能耐力素質以及身體的靈敏協調能力,仍然較弱;身體條件尚不能承受長時間、高強度的體力訓練。
\\(2\\)腦力方面。知識面較寬,思維敏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能力較強;但大腦神經反應能力、神經—肌肉協調能力以及掌握專業技術動作的操作能力較弱;一些人反應較遲鈍,身體協調能力較差。
\\(3\\)心力(即心理素質)方面。由于獨生子女較多,生活條件優越,個人意志較強,心理素質較差,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勞的毅力品質、群體意識和集體協作精神方面,較為欠缺。
2、新訓練模式
體能訓練模式就是科學組織、統籌安排和精心訓練相結合的方法,解決新生入學入伍訓練體能達標水平低的問題,達到優秀的標準。體能是身體活動能力,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5個方面。事實證明,軍人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單兵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力量和耐力又是基礎體能基礎。
2.1 訓練主要內容
2.1.1 功能性基礎體能訓練
功能性基礎體能訓練是專門性訓練,但區別于傳統的專項訓練,它是在專項之上的綜合訓練或者組合訓練,其結果是各種訓練方法的綜合效果,對人體從事某種活動或者運動有很好的作用。其實換了個名字只能說明人們對訓練的內涵認識更深一步了,都歸因于系統科學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由于學員身體活動能力基礎差,首先要解決的是使學員學會使用身體各部分的器官功能,再加強其活動能力。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核心力量、懸垂訓練、調協性訓練、瑞士球訓練、有氧耐力、不穩定平面訓練和普拉提等訓練方法。
2.1.2 戰斗精神和自信心訓練
戰斗精神和戰斗毅志是訓練出來的,新生都有強烈地愛軍愛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將這種精神轉變為動力是一門學問,經多年實踐已探索了一套特有的部隊文化體系,如入學入伍決心書、班與班、隊與隊的挑戰書和迎戰書、一封家書、母校來書等。還有平時訓練中的口號:首戰有我,首戰必勝;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2.2 組訓形式
按“適應形勢、創新機制、優化內容、提高效益”的組訓思路,優化組合訓練資源,周密組訓,提高了入學入伍的訓練質量和訓練效益。
(1)教學班組長負責制:主要職責,教學計劃制定、教學計劃實施、教學討論、課后訓練輔導、與學員隊聯系、課余訓練計劃、考核評價、教學總結。(2)分組分層訓練:以摸底測試成績為標準,再以力量和心肺耐力進行分組。每節課有兩次分組。(3)分組人數與師資力量要求:以教學班人數和教師現有編制編組,通常全體教員分為兩組,4名教員1個小組。(4)室外課嚴格以軍事課操課形式進行:嚴格按軍體課操作進行,報告—接收隊伍—整齊—下達課目—內容—要求—實施方法—時間—講評—報告—下課。
2.3 課堂教學流程
按訓練身體準備階段、訓練過渡、強化訓練和訓練驗收四個階段在體能預備階段。
(1)課訓練設計:課堂訓練效果和訓練方法傳授是課設計的主要內容。(2)課堂流程:準備活動、基本部分、整理放松(肌肉拉伸)、講評(激勵機制應用)、課后作業要求。(3)訓練模式流程:訓練準備—訓練計劃—訓練對象分析—摸底測試—計劃實施—激勵機制與訓練理念應用—現代訓練理論應用—軍隊特色文化應用—評價機制—科學體系。
3、 評價方法
根據總部新的《軍隊院校軍事基礎課程教學要求》基礎訓練內容與考核標準執行。在8項考核內容中,抽考5項考核內容達標,個人成績評定為合格。單位集體考核成績:79%以下達標率為不合格;80%~89%達標率為合格;90%~95%達標率為良好;96%以上達標率為優秀。
3.1 基本要求體能考核
抽考5項內容:3000m跑、引體向上、雙杠屈臂伸、仰臥起坐、10m×5往返跑。我校新生入學入伍訓練結果見表1。表1結果,P<0.01說明實驗組訓練前與訓練后呈現顯著性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后比較,P<0.01呈顯著性差異,再次證明此訓練模式優于傳統訓練模式。
3.2 人體成分應用
人體成分可以對軍人訓練中各肢節肌肉變化進行觀測,在實際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應用人體成分指標評價訓練方法和訓練模式是首次應用,具有更加科學的說服力。表2結果說明對照組實驗前后P>0.05有變化不顯著,但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結果比較P<0.01呈顯著變化,說明實驗組訓練果效果優于對照組(此數據源第二軍醫大學2013年新生入學入伍訓練測試)。
3.3 運動損傷評價
部隊訓練傷高達到12.2%。原因在于新兵的年齡較小,骨骼肌肉、內臟系統尚較弱,體質條件還不足以一下承受超大強度的體能訓練,訓練中稍不注意,極易造成訓練傷病??茖W實施訓練與科學組織是現實的要求。訓練效果好,運動損傷率低是訓練模式的科學性體現。實驗組損傷率2.11%,對照組損傷率9.54%,比較結果P<0.01呈顯著變化。說明此訓練模式效果明顯更具科學性。
4、結語
綜上所述,士兵體能作為戰爭儲備力量,歷來被各軍事強國所重視,生長生的基礎體能訓練是新學員入學入伍訓練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由普通老百姓向軍人、中學生向大學生雙轉變的重要環節。本文提出新生入學入伍訓練模式設計方案。在此模式的指導下提高了新生基礎體能,達到總部新生體能考核要求,降低運動損傷率,為專項遂行任務的技能訓練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賈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遠[J].中國學生體育,2004.
[2] 林建棣.軍事體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3] 孫學川.體能訓練手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4] 王衛星.體能-力量訓練指南[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