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等學校以及大學生人數急劇的擴增,大學教育日趨于市場化,學生變成了教師的顧客,此種市場經濟的模式改變了教與學的關系,教學理論的改變,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中心,師生的互動關系,即成為教學的重心。在以顧客導向為中心的消費理念下,如何提升產品的品質( 教學) ,就成了目前大學教育的重要事項,因此相關方面提出了建立教學品質管制系統,做為提升大學學生及教師素質的具體措施[1].面對此一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的政策,教學評價即成了必然的趨勢。而我們該如何運用教學評價來實施全面的品質管理,不妨從 Jablonski 提出的 6 個原則來看: ( 1) 以顧客為中心: 評價以學生與教師為中心。( 2) 過程與結果兼顧: 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就,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成果。( 3) 預防重于治療: 評價結果除了可協助解決現存問題,更可用于防范未然。( 4) 動員基層力量: 學生與教師為教育工作的基層。( 5) 以事實為決策的基礎: 教師應考慮學生提供的建議來改進教學。( 6) 提供回饋: 學生的建議為教師重視時,學生更樂于學習。此一論點指出,教學以教師與學生為中心,師生的良好互動,才能促使教學品質提升,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為主[2].因此,“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在呼應提升教學品質的趨勢下,成為高等學校實施教學評價的方式之一。體育為五育之一,體育教師自然不能忽視教學評價的趨勢,體育教學雖有其特殊性,若能從文獻中探究教學評價的學理,對教學評價有一定的認知,相信體育教師也可樂于接受“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并有效地將之運用于提升體育教學。
一、高校大學生參與教師教學評價
在各類教學評價中,由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已被研究證實為最直接、最重要和最客觀的評價方式。許多的研究也支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的教學經驗,比行政人員或其他教師,更清楚教師的教學,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應比其他人員的評價更可靠。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具有可以提供教師教學回饋、幫助學?;蚪處煾倪M教學、加強師生溝通的管道等的形成性目的,也有利于學校續聘教師或升等的人事決策、做為各單位評定教師教學成效的標準、提供學生選課參考等的總結性目的。評價是一種價值性的判斷,雖然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具有其正面意義,但亦有學者提出其質疑,如侵犯教師的自主權、引起教師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降低教師的責任感與教學動機,同時也擔心學生不具備評價教師的能力、學生不認真填答、過程草率及評價工具設計不佳等。Dressel 提出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問題: 不容易編制具有高信度、效度的評價工具; 教師任教之學科性質各異,難以編制一套統一的評價工具[3]
; 評價結果若任意將其公開,會傷害教師尊嚴。雖然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引起學界正、反兩面的不同意見,然其實施是不變的方向,應該就其問題來探討,以求得最佳的評價效果。
( 一) 評價工具
問卷問題的型式,可分為開放題、選擇題及是非題三種,一般“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問卷,采用選擇題的量化方式,以 Likert scale 五點或七點量表處理,另有部分加入開放式題型,供學生表達。Millman 歸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內容編制的型式,則有以下五種: ( 1) 由任課教師自編; ( 2) 教師由學校教學評價題庫中,選擇適合的問題來編制; ( 3) 學校編制許多套不同的教學評價量表,由教師自由選用; ( 4) 學校編制一份統一的評價量表; ( 5) 量表內容一部份為全校統一,一部份由教師自選。不管采用何種編制型式的“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一份好的評價量表需注意以下要點:
( 1) 量表的向度與內容: 有些學者認為,教學是一種整體的表現,因此教學評價僅需以整體方式呈現; 但有另一派則主張,教師未必能做好每一細節,認為應該以多向度的方式呈現。多構面的評價量表,有助于在資料研究上,展現教學的豐富面貌,對教師提供多面向的形成性建議,以利教學改進。但在做教師升等、加薪等重要行政決策時,應提供總結性的單一得分。大部分的學校及教師,較認同此種包含多向度的形成性評價,又可得到單一總結性評價的量表。
至于其量表內容要表現的,大多數“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的內容,可歸納為: 教師特質; 教學成果; 學生基本資料。
另有以多道題目組合成一個向度,量表內容必須符合教學科目的特性,量表題目的陳述應具體詳盡,避免模擬兩可的情形,這些都是構成良好的“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之要素。
( 2) 量表的信度與效度: 沒有一個單一標準可以來評量有效教學,信、效度問題一直是反對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者強烈質疑的因素之一。為了探究此一問題,許多學者研究了“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信、效度的情況。信度方面,不論是采用折半信度、一致性等方式,得到的信度系數大致良好,而效度是比較受質疑的。效度之所以受質疑,概因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不僅只是量表設計的問題而已,尚包括評價實施的時間與地點、評價過程與結果之處理、學生是否了解或重視評價目的、學生對修習科目興趣的高低等等,這些因素若不妥當處理,都足以影響評價的效度。
( 二) 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
評價的目的具有形成性與總結性兩大類,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后,就必須考慮到結果的處理。以形成性目的而言,一般較無爭議,因其目的旨在提升教師之教學品質與師生間的互動。然而在總結性目的,則有較大爭議,教師通常希望能夠私下了解評價結果,做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而不贊成公布評價結果,做為學生選課參考,或是將其用作人事考核依據。在將結果做為升等依據方面,則得到較大多數教師的認同( 葉重新,蔡美玲) ; 在干擾因素的研究上,( 蔡美玲) 的研究顯示,學生在填答時,表示“毫無顧慮”的居多。也就是不會因教師會取悅學生,或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教師,就給予教師較高的評價分數。Downie 和 Gage 的研究指出,具有幽默感、熱心、口才干勁等特質的教師,學生對其評價較高( 葉重新) .相對的,Miller 所做的調查發現,被學生評價最高的教師,通常是具有真才實學的,而非那些只會吹噓或嘩眾取寵者( 毛郁雯) .研究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后,對教師產生的影響,有正反兩面的結果,如比較Ryanc 和 Anderson 及 Wheeler 的研究,前者認為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會降低教師的工作士氣,使教師的自信心降低,或者以減少學生的課業要求、放寬評分標準等,來提高學生對其評價的分數; 而后者則認為對教師士氣不至于產生不良影響。
三、高校體育教師面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
前述旨在認識、了解“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從其發展、意義、目的、工具的編制及發生的問題,來思考大學體育教師如何面對,正所謂鑒往知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畢竟“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已成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體育課程方面,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僅就文獻研究的結果,提出大學體育課程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見解以供參考。
( 一) 以正面思考來面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被評價當然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然而體育既是一項課程,體育教師就無法避免地要面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若就其意義及目的而言,它是借由學生對教師教學做成判斷,并利用科學的方法,對評價資料進行分析,以提供體育教師提升教學品質的參考。如果“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是用來增進教師教學的策略,那么大學體育教師應該用較為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大學體育課程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
( 二) 開發適于體育課程的“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不同的教學科目各有其特性,體育課程自然有其特殊性,但若是以教學目標來看,體育課程同樣具備: 認知( 知識) 、情意( 態度) 及技能( 技巧) 三大領域[4].因此,體育課程同樣是一種教學,若是以“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來實施教學評價,其內容應考慮到,一般體育課程注重身體活動的特殊性。一份好的評價量表,才可有客觀、公正的結果,同時可盡量避免教師們的懷疑態度。在大學實施“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趨勢下,為了真正有效的達到體育教學評價的功能,必須開發具有高信、效度,且內容之向度與題目之陳述,合乎于大學體育課程特殊性的“學生評價教師教學”量表。
( 三) 提升專業能力、適度的改變教學策略。
大部分的大學體育課程,已經實施興趣選項,體育教師的教學,朝向較為專業化的方向前進[5].前曾述及許多研究指出,“被學生評價最高的教師,通常是具有真才實學的”,由此方向來思考,體育教師有必要持續進修,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另外,教學不再只是單純的授與受的關系,師生的互動變得重要,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感受。在此必須先強調,并非是要教師屈就于學生,而是要嘗試去探究,那些想學的學生要的是什么? 他們是要如代表隊般的訓練,來強化自己的技術,或者是要借由體育課學習基本技術與常識,達到身體活動的目的。借由了解學生需求,適度修正教學策略,這不也是“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目的之一嗎?
( 四) 評價資料不應隨意公開
大部分的教師希望能夠私下了解評價結果,做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而不贊成公布評價結果,體育教師可能也有如是的想法?!皩W生評價教師教學”的結果,主要應該用來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如果隨意公布評價結果,可能造成教師間的不良比較,或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決策者也許將評價結果用于總結性目的,也應該以私下的方式,進行討論。
體育單位主管若未經教師同意,不應在辦公室或會議時,隨意公開教師的教學評價結果,以保護教師之個人隱私。
四、結語
“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評價結果,不是用來競爭誰是較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況且最受歡迎的教師,也不見得是評價結果最佳者,“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只是教學評價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用來提升教學品質,體育教師也應該體會,“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趨勢是無法避免的。決策者應對教師與學生積極宣達“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目的,師生間也應該要有充分的溝通機會,三者共同的支持,才可使評價制度順利進行。同時利用可信、有效的評價工具,能真正反應不同課程的特性,指出教師教學的優、缺點,以之做為修正教學的參考進而提升教學品質,如此才是所有參與“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者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