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是人們在解決某些特定類型的問題時所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屬于創造性思維的普遍形態,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理論,他們認為個體學習的過程是以"突變",而不是"漸變"的方式發生.在體育學領域,對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存在廣泛的"頓悟"現象,分析這種現象的本質和特征,有助于我們研究運動技能習得的規律,以這種規律為依據構建出新的運動技能分類體系,進而探討相應的教學模式或訓練方法,無論對于體育教學還是競技訓練,都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1 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現象與本質
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現象,表現為對所學技術動作的突然領悟,水平出現質的飛躍,心情愉悅、自信建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運動技能的學習進程中,但因運動項目或技能性質不同,頓悟的程度呈現顯著差異.例如,對乒乓球、弧圈球技術的學習,初學者難以體會拍面與球的摩擦,擊球聲音大、球旋轉不夠、弧線較小,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和對技術動作整體認知的加深,偶然有一次體會了球拍"吃球""拉球"的感覺,擊出的球高速旋轉、弧線明顯.這種擊球動作的外部特征和練習者自身的心理感受與初期練習有很大差別,重復至固化這個動作,練習者水平會突飛猛進.游泳、獨輪車、輪滑等項目,這種現象更加明顯.然而,并非所有運動技能的頓悟特征都和上述項目一樣外顯.如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或許在大量練習之后,借助教師的啟發和點撥,練習者才能領悟下肢爆發力、手臂伸展、抖腕撥指的協調配合與命中率的關系,投籃水平隨之小幅度上升;而對于中長跑或太極拳等項目,細節動作有頓悟現象存在,但整體并不明顯.
這種現象存在的本質是什么呢?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之所以產生頓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當前問題情境的整體結構,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過去經驗的痕跡,心智本身具有組織力的作用,能夠填補缺口或缺陷,因此服從于知覺的組織律".李杰凱依據廣義進化論的學說認為,運動技能習得過程的本質是技能認知系統的創造積累和局部尋優.邵偉德等在研究運動技術教學原理時指出,在運動技能的熟練與自動化階段,人們的學習呈現方式主要是人本主義的頓悟學習理論.由此可見,知覺的重新組織和認知系統的局部尋優是頓悟發生的根源.
2 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特征
為形象描述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特征,從同一運動項目乒乓球中選取 2 項技能:推擋和弧圈球,首先從總體上對比分析兩者習得中的特征差異,后詳細論述頓悟的具體特征.\\(表 1\\)
2.1 頓悟對象--心智參與程度的選擇性
頓悟在運動技能習得中所表現的特征因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能的性質而異,即使同一種運動項目,其所包含技能的頓悟特征也存在較大差別.如游泳、獨輪車、輪滑、體操技巧中的前滾翻、頭手倒立、乒乓球的弧圈球、正手攻球、排球的勾手飄球、扣殺等,習得中頓悟特征明顯;而武術套路、健美操、籃球運球、足球顛球及田徑徑賽項目\\(跨欄除外\\)等,習得中頓悟特征不明顯.頓悟特征的選擇性原因是什么呢?
這是頓悟內涵和運動技能的屬性共同決定的.格式塔學派的早期研究,以著名的黑猩猩用棍子取香蕉的實驗證明頓悟是突然發生的,不是桑代克等認為的漸進的過程,它的產生既非練習律,也非效果律,而是依賴于知覺的組織律.具體到運動技能,游泳、獨輪車等練習時僅依靠刺激--反應\\(S-R\\)的條件反射模式很難取得好的效果,練習者需要利用心智總結經驗痕跡,分析當前情境,明確目標指向,通過感知、記憶、表象、注意、想象、思維等多種認知因素的參與,把這項技能的背景與概念、思想與目的、結構與程序、結果與效能當做一個整體來認識,才能產生頓悟.而這些元素在跑步、太極拳等項目中參與程度較低,有些是可以忽略的,所以頓悟特征微弱.
2.2 頓悟條件--練習積累前提下的突發性
相對于學習結果,格式塔心理學家更注重學習的過程,他們認為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依賴于心智在解決當前問題的過程中如何分析眼前情境的結構以及利用過去經驗的痕跡.最近幾年,心理學家以腦成像技術在研究頓悟機制時發現,早期的知覺過程對問題解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經驗的痕跡"和"早期的知覺過程"對運動技能的學習來講,包括技能的總體認識\\(概念、程序、要領等\\)、感--知覺、運動表象、運動記憶等.對技能概念的總體認識屬于前期積累的范疇,來源于教師講解或其它渠道,感--知覺的體會需要多次重復練習,運動表象的建立原型是教師的示范或影像資料,運動記憶同樣需要練習的刺激和積累,這些都離不開先期的運動體驗和經驗.頓悟現象的突發帶有不確定性,但先期積累卻是突發的必要條件.
2.3 頓悟指向--技能環節障礙的直指性
頓悟的"直指性"是指人們在解決頓悟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個明顯的障礙,頓悟一旦獲得,這個障礙被打破,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頓悟的直指性在運動技能的習得中表現比較明顯,有時作為指導練習的教練員、體育教師或是練習者本人,均能清晰地意識到面臨的障礙,這個障礙往往是某一個技術環節.如蛙泳的學習,初學者發現自己"不會換氣""上下肢不能協調配合"等;學生展示單杠-后倒掛膝上的動作后,教師指出"要克服心理障礙,身體大膽做弧形擺動""調整打腿時機,擺動腿要制動"等,這些都是非常明顯的技能環節的障礙,練習者只有克服了這些障礙,技能水平才能得以提升.然而,頓悟現象出現時,并非存在上文所羅列的一系列障礙,如果問題較多,則練習者的技能水平還處于連接階段初期,不在頓悟的范圍,頓悟發生過程中總是指向具體的、典型的障礙.
2.4 頓悟誘因--原型啟發的主體差異性
中國心理學家張慶林在解釋頓悟現象時提出了原型激活理論\\(原型是指能對創造性思維起到啟發作用的認知事件\\),并以經典的"九點四劃"頓悟實驗驗證了頓悟現象與原事件的關系及原型啟發的主體差異性.九點四劃實驗屬于陳述性知識\\(狹義的知識\\)的范疇,而程序性知識\\(技能\\)的學習要比陳述性知識復雜的多,其頓悟誘因的差異性也更加明顯,除了"啟發信息的質量",影響因素還包括主體對關鍵信息的解讀能力、身體條件、思維慣式、情感偏好等.如中學獨輪車的教學,教師要求"打開手臂",學生可能解讀出"保持平衡""預防受傷""便于轉彎"等不同答案,練習中大部分學生以教師的示范獲取原型啟發,個別學生或許從騎自行車的體驗中獲得靈感,也可能有學生對教材的插圖講解、教師示范、影像資料等進行信息整合,從整體理解騎獨輪車的動作程序,更快速地產生頓悟.
2.5 頓悟遺留--運動記憶保持的長久性
關于運動記憶的保持,很多人存在觀念上的相似經驗,很少將其與頓悟現象聯系起來.如大家普遍認同這樣的觀點,游泳或騎自行車的技能,一旦習得,便可以長久保持下去,即使 3 個月、3 年或者更長時間不加以練習鞏固,下次進行技能操作時,仍能表現出"會"的特征.而如健身操、太極拳等,如果 3 個月或更短的時間內沒有練習,便會遺忘.由此推論,頓悟特征明顯的運動技能,運動記憶保持的時間相對長久,甚至是終身的;反之,運動記憶的保持是短暫的.
已有研究從理論上證明了這種觀念是正確的.黃志劍等以武術和皮艇球項目作對比,實驗結果表明:"組織水平較高的皮艇球項目比起組織水平較低的武術套路項目來說,技能保持的百分率明顯較高".該實驗所提及的"組織水平較高"是指動作元素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相互依存,和本研究列舉的頓悟特征明顯的運動技能有相同的指向,動作元素的復雜性導致技能環節障礙,原型啟發,知覺重組,克服障礙,動力定型,運動記憶保持長久.
3 對運動技能分類體系的重新構建
3.1 運動技能分類體系綜述
因運動技能繁多復雜,分類標準不一,其分類體系呈現多樣化,結合金泰爾關于運動技能的二維分類法,國內學者對運動技能的分類主要有以下 4 種體系\\(如表 2\\).以上體系從不同視角對運動技能進行了歸類,有各自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以分類的基本原則和運動技能的屬性來衡量,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陳敏的分類實則是對抗性與非對抗性 2 種項群的另一種表述,是對運動項目的分類,而非運動技能的分類,過于籠統;王健的分類違背了互斥性原則,同一種項目由于環境不同可歸屬 2 種類別;董文梅的分類僅關注了運動技能的外部特征;張英波借鑒金泰爾的分類思想,體系相對完備,但第 2 種分類的標準不統一,違背相應相稱原則,連續運動技能類的部分技能有較高程度的認知因素,也可劃為認知性運動技能.
3.2 運動技能分類新體系的構建
分類是認識事物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對運動技能分類的邏輯起點是概括運動技能的屬性特征,研究出運動技能習得的客觀規律,并形成相應的原理或模式,最終為指導實踐服務.通過前文綜述,本研究認為在對運動技能分類時應重點考慮幾個問題:\\(1\\)界定分類范疇和層次,是對運動技能的分類,而非運動項目的分類.\\(2\\)明確分類目的,分類要有特定的意義指向,這樣分類結果才能反映實際需要,避免盲目性.\\(3\\)要有系統觀念,從整體考慮分類的目的、意義、依據和結果,以及與結果相對應的實踐應用問題,如訓練模式或教學方法.遵循邏輯學的分類原則,結合運動項目的屬性,以提高運動技能的學習效率為目的,以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特征為依據,把運動技能分為 3 大類\\(圖 1\\),以動作任務的組織形式為依據分為完整技能和分立技能,"主體表現-頓悟"與"技能屬性-組織形式"的結合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每一項運動技能的位置歸屬,從認知的角度分析每一類別技能的共性.
4 結 語
以運動技能習得中的頓悟特征為依據進行分類,意義在于分析運動技能習得中相對微觀的、內在的、動態的、顯性的細節特征,從認知角度體現了不同項目之間部分技能習得的共性規律,為進一步研究運動技能的分群教學論提供理論依據,這既不同于按運動項目屬性的分類,也有別于目前技能的幾種分類體系.然而,這種分類體系也存在不容回避的問題,首先,3 大類技能之間的界線并非涇渭分明,部分運動技能\\(如中間類的籃球行進間上籃\\)的頓悟特征存在主體差異,對于部分人群,或可劃為頓悟特征明顯的分立技能;其次,分立技能本身的標準存在爭議\\(如有人將完成動作時間規定為 5s\\),致使中間類分立技能如頭手倒立或可歸為中間類完整技能.但從服務實踐的角度考慮,這種分類體系可以引導大家進行分類教學模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Jones G.Testing two cognitive theories ofinsi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3,29\\(5\\):1017-1027.
[2] 陳琦,劉儒德 . 當代教育心理學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7.
[3] 李杰凱 ."運動技能習得過程"的廣義進化論新釋 [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0\\(3\\):1.
[4] 邵偉德,等 . 運動技術教學原理構建[J]. 體育學刊,2013,20\\(2\\):13.
[5] 羅俊龍,等 . 創造發明中頓悟的原型啟發腦機制 [J]. 心理科學進展,2012,20\\(4\\):504-513.
[6] 夏錚 . 頓悟學習理論與高職英語學習策略探究 [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2\\):85.
[7] 張慶林,邱江 . 頓悟與源事件啟發信息的激活 [J]. 心理科學,2005,28\\(1\\):6-9.
[8] 邱江 . 頓悟問題解決中原型激活的認知神經機制 [D]. 重慶:西南大學,2007:10-14.
[9] 黃志劍,邵國華 . 不同類型運動技能保持特征的比較研究 [J]. 體育科學,2008,28\\(9\\):67-68.
[10] 王健,和平,李思民 . 運動技能本體論及其對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啟示[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4\\):1-4.
[11] 董文梅,毛振明 . 對運動技能進行分類的新視角及"運動技能會能度"的調查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4\\):7-8.
[12] 張英波 . 動作學習與控制 [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