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的本質在于培養民眾的身體素質,體育運動的目的在掌握體育運動基礎知識的同時,學會鍛煉身體,提高自我鍛煉的能力,使我們終生受益。開展體育運動項目,特別是集體型運動項目,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培養人的自信與勇敢,堅毅與果決。
當前體育教學主要是以傳統競技體育項目為主,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對體育教育的發展很不利,因此,體育教學需要改革,需要引進新鮮的事物。為此,“原生態”體育項目進入我們的視線。
1 原生態體育
“原生態”,詞源緣起于生態學,是指自然原本的狀態、生態或形態。原生態體育是在延伸本意的基礎上演化的,它強調體育來源于生活,在體育教學中注重體育教學的真實性,突出體育教學發生、發展的真實過程。
1.1 原生態體育項目
提升身體素質是體育教學的本質,原生態體育講解體育的娛樂性,大多數的體育項目都帶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原生態體育項目,以下是具有一定推開性與實踐操作性的原生態體育項目。
高腳馬,在苗族和土家族民族內非常流行,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個地市廣為流傳。高腳馬又名竹馬或者騎竹馬,與北方民族的踩高蹺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主要是高腳馬兩個腳分別的踩在竹馬的腳蹬上,然后帶著腳蹬走動。
抽陀螺,在北方寒冷地區,冬季經常將陀螺放在冰面上連續抽打,而在南方地區則更多的在光滑的地面上進行。因為沒有天氣限制,沒有地域限制,因此在人群中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中廣為流傳。陀螺不停地旋轉,青少年互相比較陀螺誰能轉的更久,甚至可以設置一些障礙,看陀螺如何跨過障礙,進行競爭速度的比賽等等。
斗雞,主要在我國的青海地區流傳。由于這項傳統運動往往不受場地限制,同時能夠全面地鍛煉人的身體各部分的能力,特別是腿部的力量。除了上述原生態體育項目外,在部分地區還流行打瓦、扔卯、鼓子秧歌、跳房、打包以及滾鐵環等原生態體育項目。
1.2 原生態體育項目特征
傳承性,傳統的體育文化在不同時期都具有不同的特點,都曾為了適應群眾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完善,因此,傳統體育具有傳承性。正所謂民族的就是社會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應向社會推廣,因此中華民族原生態體育項目的傳承也正是中華民族燦爛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的一項佐證。
自然性,自中國古代開始,道家等哲學流派就主張天人合一,在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下,共生共存。而這與當今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也是不謀而合的。體育也如此,應該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尋找體育的本源,這也正是“原生態”體育的核心理念。在韓國,體育教學并不提倡以造價高昂的體育器材來鍛煉學生,而更多的是通過學校,家庭,社會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原始的游戲活動。
地域性,我國地廣物博、人口眾多,各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雖然不乏相互影響的情況,但也都保留著傳統的特色。 “原生態”體育既然具有自然性和傳承性,就決定了“原生態”體育是因地取材,與各地的風俗習慣,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傮w來說具有不同地域間互相影響,但各自傳承的特點。因此,“原生態”體育要植根本土,增強本地區的自我意識,如果拋棄了本身的文化土壤,就等于與最本質的原生態三個字相背離。
趣味性與多樣性,原生態的民間體育活動之所以能傳承下來,也是因為其具有濃重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人們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可以獲得身心上的愉悅,享受樂趣。民間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強身健體、溝通情感,更有利于參與者提高團體凝聚力和個人生活質量,成為人們日常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國民族眾多,人口復雜,各地、各民族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各有千秋,因此各自的民間體育活動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不同的體育活動在不同的地域可能有不同的名稱、方式和規則,因此原生態體育具有多樣性。雖然民間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隨著人口的流動和遷移,以及交通、通信工具的快速發展都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使得原生態體育具有了融合性的特點。
2 原生態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2.1 對原生態體育項目的認同程度
從整體上來看,對于原生態體育項目而言,大部分都是很喜歡的,占總調查數據的 39.8%,喜歡的占 20.2%,一般的占 22.44%,而不喜歡的占 17.56%,通過數據分析來看,喜歡原生態體育的人數還是較多的,占到 60%.筆者認為,這于原生態體育項目的趣味性與文化性是有關系的。但是從表 1 中發現,像高腳馬,抽陀螺,滾鐵環等傳統“原生態”
體育項目喜歡的人數較其它項目而言,相對較小,但是斗雞,丟沙包等項目的喜歡程度較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從表 2 的數據中找到答案。
2.2 對原生態體育項目的認知
從表 2 可以看出,高腳馬,抽陀螺需要相對比較復雜的器材,因為它需要動用汽車才能夠實施,滾鐵環項目器材簡單,但是操作環節過于簡單,并且過程枯燥,顯然這就是這三者不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相對而言,斗雞,丟沙包項目,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3 提升“原生態”體育教學措施探討
3.1 挖掘原生態體育活動,是原生態體育教學的重點
將“原生態”體育進行社會推廣,并將其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是當前發展民族體育的首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搜集,整理,挖掘原生態體育活動是實施這一任務成功的關鍵。
民間“原生態”體育活動絕對有很大的存在價值發展空間,目前,也有許多學校將當地傳統的原生態體育引入到體育教學體系中。但是,原生態體育只是在課堂上得以傳承,并沒有廣泛的進行推廣,這是因為沒有相對的體育課程教材。一個、兩個體育教師是沒有辦法完成“原生態”體育教材的設計,體育活動的改良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組織專業學者、體育教師、民間高手等各路人馬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的原生態體育特色教材,為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好理論準備,有了理論作為基礎,讓教學有門可尋,有法可依,加大了“原生態”體育項目的教學與推廣質量。
3.2 多方協作,教師自我挖掘,設計“原生態”體育項目環節,提升項目趣味性
“原生態”體育項目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味性較強,加強趣味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項目的對抗性。從前文的“斗雞”與“滾鐵環”項目對比可知,加強對抗性與簡化活動器材,可以有效提升項目的趣味性。
筆者認為,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傳統體育資源,單依靠硬收集現有項目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有個別的項目可以直接“拿來主義”,但是對于部分“原生態”項目,還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挖掘與改良。需要政府部門、專家、廣大教師共同努力,例如教師可以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相關活動項目的討論小組,共同探討開發該“原生態”體育的教育資源,建立更完善的“原生態”體育教學模式。
比如,“抽陀螺”項目的對抗性不強,或者增加環節,我們可以研討該項目的實施形式,如在“抽陀螺”的同時,要求學生做仰臥起坐或者進行定點投籃,我們不以抽陀螺的成敗定輸贏,而是以仰臥起坐或者投籃的個數進行評比,以此加強其對抗性,以此來提升活動趣味性。又比如“高腳馬”運動,其注重運動員的平衡性與穩定性,掌握了這一點,其難度系數明細降低,對于熟練掌握這項運動的運動員而言,降低了參與的興趣,我們可以以此為突破口,重新制定游戲環節,將“起跑,加速跑,跳躍,接力跑”,等競技過程加入到“高腳馬”中去,提升難度與對抗性;或者在實施過程中,改變參與方式,讓同組并排跑,相互協作(如果沒有協作,就會落馬,摔跤),以此來提升趣味性,并且通過挖掘,研討,形成一套完備的計劃和方案,精心整合,保證實施過程的井然有序,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和價值。
除此之外,政府或者地方組織科研搭建網絡平臺,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為了節約成本,可以在現有資源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建立一個以專門整合和展示傳統“原生態”體育的平臺。隨著這一平臺的不斷完善,各個地市的體育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上共享相關“原生態”課程的教案、錄像或者是課件和一些課堂照片,大大方便了體育教師工作,既節約了備課時間,也使得課堂信息量大增的同時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3 提高體育教師“原生態”體育意識,從體育學生做起
在實現將原生態體育與體育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推廣者,或者說是教師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為了保證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滿腔熱忱的加入到挖掘和傳承民間體育活動的行動中去,負責培養體育教師的體育師范院??梢圆扇∠鄳拇胧?,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培養專項性人才。
首先,對于體育院校,可以增加傳統體育文化、體育史、傳統體育資料和特色等授課能容,讓他們對“民族體育”具有一個嶄新的認識,通過這類課程使得體育教師在具備基礎的體育教學的基礎上,能夠具備挖掘和傳承民間體育的理論、方法和技巧。
其次,為了推廣“原生態”體育教學,體育院校應該設置相關課程培養未來體育教師推廣原生態體育教學的能力。
這些教師不僅要有能力適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變化,還要具備挖掘和推廣原生態體育活動在內的眾多體育課程資源的理論知識、方式方法和能力。因此,體育院校應該設置專業的課程指導未來的體育教師如何利用所學知識挖掘、發現民間體育課程資源并繼承和發展下去。除了專業課程的設置,還可以舉辦專業知識講座和培訓,通過提高師資力量實現原生態體育教學。
4 結束語
“原生態”體育項目的推廣教學,其實是文化的推廣,如前文所述,“原生態”體育部分項目還不盡人意,作為“原生態”體育項目的推廣者與老師,我們應該在擴大教師所特有的影響的同時,提高挖掘、探究和引入“原生態”體育項目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對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的融合或者是多個體育項目的整合開發,創造出新的趣味性體育項目,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原生態”體育項目得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升項目的趣味性,提升全民的參與能力,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李松濤?!霸鷳B”理念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2(06)。
[2] 杜伯武,張素霞。關于原生態體育活動融入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思考[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9(02)。
[3] 鄧羅平,許占鳴,張鐵雄?!吧鷳B體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改革與可持續發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08(01)。
[4] 龔正偉,劉煜,羅湘林?!霸鷳B”價值取向與高校體育的“善本再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