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就是人口紅利。然而,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末,我國大陸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69 2%,比上年末下降0 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 3%,比上年末提高0 59個百分點。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預計,我國老年人口到21世紀50年代可能超過總人口的30%,而勞動力數量開始減少,進入人口紅利的“末端”。對此,提高人口素質、提高人力資本,使中國由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成為必然選擇。
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人力資源的“加工場”,以教育促進人力資本紅利亦成為必然之選。學校體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在群眾體育的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正如薩馬蘭奇所說:“由于體育運動有助于將身體置于為心智服務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
何振梁先生也說過,“失去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體育將走向歧途”。學校體育在對未來人力資本的預投資和提升人力資本健康存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我國通過獲得人力資本紅利,抵消因人口紅利削減造成的不利起著重要作用。
1 人口紅利與人力資本
1 .1 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或稱一次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人口紅利是由生產與消費的差異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據世行估計,人口紅利的結構性優勢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30%以上。一般而言,人口紅利向經濟增長紅利轉化通過四種機制:一是勞動力數量增長讓社會總產出更低廉、更豐富;二是勞動力的流動和資源配置推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三是有關改善勞動力的一系列投資,包括讓勞動者再教育、人力資本培訓,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的需求;四是勞動力和資本組合的優化,讓勞動力升級可持續。長久以來,人口紅利一直被看作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并且主要依賴前兩者獲得,然而當社會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勞動力數量不再具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將離中國漸行漸遠,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轉向依賴后兩者,即從勞動力數量比拼轉向人力資本比拼,以通過人力資本紅利來獲得發展。人口紅利的內涵是人力資本,當人口紅利削減之后,加強教育和提高人民健康,增強人力資本投資,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是國家獲得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人口紅利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人力資本成為經濟社會長遠而持續發展的動力。
1 .2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一種能增加勞動者價值的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本,是勞動者掌握的知識、技能和其他一些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用的才能。它由投資所形成的、能夠提高勞動力資源質量的各種要素在人體融合后形成的綜合成果。主要包括制度環境、天賦、身體健康、知識技能和精神品質等,這些要素協同作用決定了人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任何一種要素的增減都會影響其他要素,從而影響人力資本的形成。其中身體健康要素是基礎,它決定了人的生命、肌體力量的強度和耐力,還是精神活動的載體,決定了精神活動的效率。
2 學校體育促進人力資本紅利生成的前提:體育鍛煉是健康投資,可以促進健康資本增值
健康是人力資本的要素之一,相對于人力資本的其他要素,健康投資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也是決定人的生命周期至關重要的要素,是一切其他人力資本要素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相當有限,這種有限主要來自一個人的體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條件的約束。在有限的生命年限內,保證健康水平的投資是保證其他形式人力資本存在與效能正常發揮的先決條件。通常每個人通過遺傳都能獲得一筆初始的健康存量,雖然這種與生俱來的存量隨著年齡漸長而折舊,但也能夠通過健康投資而增加。健康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時間的集中性,特別是在生命體的成長和發育期,這期間的健康投資對整個生命體的生命周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的衰退,投資越多,收益越少,健康資本減低,將直接影響知識、技能資本的升級與更新的程度,從而也會影響個體獲得的社會回報和生活質量。
有研究表明,人到20歲時大腦開始衰老,30歲時,新陳代謝能力開始下降,40歲時心臟開始老化,而肺在20歲時就開始衰老,人在41歲時骨質疏松開始出現跡象。人們為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時限,需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健康,并進行持續的追加投資。人也只有不斷地對身心進行養護,才能減緩健康資本的貶值和折舊速度,為人類知識、技能等其他人力資本要素產生更多的經濟價值提供必要條件。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獲得健康的最積極有效的途徑。
現代研究發現,幾乎所有身體鍛煉都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修飾、改變人類基因的表達及表達產物的功能而生效,對提高體質水平確有可靠的作用。運動能推遲機體免疫系統衰老并逆轉系統的機能減退,適度的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增強機體免疫機能。體育與健康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通過體育消費,參與體育運動,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時尚潮流。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顯然等同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生產健康”的過程,對于提高健康資本具有更經濟、更有效、更持久的作用。
學校作為有組織,專門化傳播知識的機構,使得體育文化、知識、技術、技能的教學變得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因此,通常人們獲得體育鍛煉的科學知識、技術、技能等,主要來自學校的體育教育。學校體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必然要承擔促進人類健康的重任,為提高健康資本的投資與增值服務,從而促進人力資本紅利的生成。
3 學校體育教育是對未來人力資本\\(在校學生\\)健康要素的預投資
學校體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承擔著向學生系統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重任,也是培育學生體育觀念、體育習慣和體育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徑。 “學校體育為終身體育所提供的基礎之一是通過體育教學與課外強化練習,使學生掌握熟練自動化的運動技能,為學生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提供技術基礎上的保證”。
一個接受完整體育教育的人從小學到大學,一般要經歷15 16年,這個接受體育教育的過程既是體育習得的過程,也是改變身體形態、改善身體機能的過程,同時還是累積與消費健康資本的過程。學校體育教育所產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一生的體育生活方式,以及通過體育鍛煉獲取健康資本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他們職業生涯的時間限度和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力度。我國體育人口的主力軍在學校,從目前在校學生人口來看\\(1222歲\\),這部分人是未來我國人口結構轉變為人口負債階段\\(2030年\\)的主要勞動者,他們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比例最高,鍛煉機會較多。此外,還有統計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將突破2億人,高中與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將接近4億人,大大超過美國總人口\\(約3 4億人\\),相當于美國勞動力總量\\(1 7億人\\)的兩倍,在考慮到中國勞動生產率與美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加速趨同的情況下,將為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人才資源強國、世界創新型國家提供最豐富、最重要的人力資本基礎。令人 可 喜 的 是,國 家 體 育 總 局 和 教 育 部 發 布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我國中小學生體質連續20多年的下滑趨勢首次得到遏制,國家政策的引導和中小學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積極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和大課間活動的舉措終于為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奉獻了一枚香甜的果實;但同時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的體質下滑仍在繼續,我國19至22歲大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進一步下降。
江蘇省2010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18 22歲年齡段學生\\(大學生\\)耐力素質指標仍呈下滑趨勢,大學生的低體重率要高于7 17歲年齡段學生,在多數機能與素質指標的變化趨勢上,大學生都不及中小學生。
江蘇省2012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學生近視率仍處于高位水平、大學女生的低體重率仍較高、高中女生部分身體素質指標出現下降等主要問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不強,健康觀念不科學等,但也跟一些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失有很大關系,如過度強調智化、專業化、職業化教育,不重視學校體育等。教育部最近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里面,連“體育”這兩個字都沒有。
所有的70多所部屬高校的“十二五”規劃中,只有北京師范大學講到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由此可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最后最集中的一個基地,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培養創新人才的規格里面,體育早就缺位了。然而,作為一所追求教育高質量的學校而言,必須樹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高素質的學生必定是身心健康的學生,離開了這個基本的判斷標準,人力資本紅利就失去了生成的基礎條件,教育強國等于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從當前我國頒布的小學、初中、高中的《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以及針對高校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內容來看,都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從這些體育課程標準的內容和學習領域目標的要求來看,也都體現了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和心理特點,以目標引領內容,有甄別、循序漸進地進行了課程內容的設計,并對學習領域目標的水平進行了分級\\(小學為一、二、三級;初中為四級;高中為五、六級\\),既注重了體育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又兼顧了體育教育的整體性和延續性。
例如,在內容標準方面,就運動參與而言,在1 6年級,著重于學生體驗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在中學階段,著重于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大學階段,著重于學生要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就身體健康而言,小學生著重發展柔韌、反應、靈敏和協調能力;初中著重發展速度、有氧耐力和靈敏性;高中著重發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發展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大學著重全面發展學生體能,提高他們自身科學鍛煉的能力,練就強健的體魄。就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而言,在義務教育階段,著重使學生了解和體驗體育活動對心理狀態的影響;高中階段,著重使學生運用體育活動方法改善心理狀態。
大學階段,著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到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新課標》和《綱要》的制訂中,既涉及了人力資本構成要素中的身體健康要素,又包含了知識技能要素和精神品質要素;既注重了對學生當前人力資本要素的提升,還關注成為未來勞動者健康資本的追加投資。
旨在通過體育課程設置中有組織的、有目的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競賽以及課外體育活動,傳授學生體育鍛煉所需要的系統而科學的知識、必要的運動技能,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培養和強化他們的體育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同時磨煉他們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他們的學習生涯保駕護航,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為我國人口紅利末端時期通過人力資本紅利獲得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4 學校體育促進當下人力資本\\(社會大眾\\)的健康增值
學校不僅承擔著育人的重任,同時作為政府投入的一種社會公共資源,還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發揮社會效益。學校體育資源中的場地設施和體育教師資源是推動大眾體育發展、促進大眾健康的可利用資源。
一方面,學校系統占有著國家和社會大部分的體育資源,擁有相對完備的體育場地、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在確保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有效管理的基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課余、節假日向社區居民開放,使學校體育資源有計劃高效率地得到使用,從而緩解因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而不能滿足群眾體育鍛煉需要的矛盾。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作為受過專門化教育與訓練的專業人員,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中,為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服務。
據體育總局頒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中計劃,5年中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要從65萬人發展到100萬人,城市達到每千人至少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農村達到每兩千人至少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并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體育健身指導服務搭建平臺,使社會體育指導員真正成為“全民健身宣傳者、科學健身指導者、群眾體育活動組織者、體育場地設施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引領者”。
在2011年國家投總局頒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中還特別指出,在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審批中對受過專門的體育教育與訓練的體育教師給予特許,直接批準授予二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稱號。因此,體育教師在推動大眾健身活動,促進大眾健康資本的提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此外,體育教師還可以作為媒介、組織者和執行者,促進學校和社區通過體育途徑進行互動,舉行一些體育競賽、體育游戲、科學健身的講座及咨詢等活動,成為宣傳體育健身的窗口,既能促進人際間交流有利于創建和諧社會,又能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提高生活理性,積極加入健身行列,遠離賭博、消極娛樂等低俗活動,使體育健身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而積極的生活方式。如學者易劍東所說“體育可以成為積極、健康、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的應有之義,通過體育參與提升生活質量應該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內在要求,而群眾體育關系到國民生命活力和社會活力,國民體質是國家財富和戰略資源,理應逐漸成為共識”。有經濟學家明確指出“對比健康、教育程度和年齡相仿的男子,健康狀況差的每年平均要少工作1300個小時”,“身體健康狀況不良的人的就業機會也明顯減少”。
在美國梅薩石油公司,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職工每年人均病假27個小時,保健費用為173美元;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職工每年人均病假44個小時,保健費用為343美元。西方企業家由此認識到,“付錢給員工鍛煉身體,比員工缺勤和肢體障礙造成的損失更少”。
由此可見,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勞動力的健康存量,延長他們的工作時限,不僅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更多的效益,同時也可以使參加者提高生命和生活質量,獲得更多的社會回報。而作為非勞動力人口\\(退休人員及殘障人員等\\),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減緩其因衰老或生理功能的限制而引起的健康資本的貶值,為國家和家庭節約醫療支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是另一種獲得形式的人力資本紅利。因此,學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可以推動和滿足更多人的體育鍛煉需要和健康投資需要,是提升當下人力資本升值的有效途徑之一。
5 結語
在進入人口紅利末端時期,教育對于國家長遠發展,獲得人力資本紅利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社會體育資源的擁有份額中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在人力資本紅利的生成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支持,需要改變部分學?!爸刂禽p體”的教育理念,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個人的協調配合與統籌安排,整合和優化體育資源才能將體育育人、體育健民的功能最大化,才能使學校體育在人力資本紅利的生成中發揮最大功能,產生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新華網[EB/ OL].
[2]中國網[EB/ OL].
[3]東 方 財 富 網[EB/ OL].
[4]惠寧,霍麗.試論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8\\(3\\):74 80.
[5]張永軍.人力資本視野中的休閑體育與健康存量探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4\\):4952.
[6]明天.人體器官衰老時間表[J].青年科學,200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