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休閑體育不僅僅是一種塑造肢體美、身心美的練習,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一種寶貴的精神載體,一種愉悅的娛樂方法,一種堅實的財富基石,適合于不同層級、不同區域、不同程度和不同年齡性別種族人群。不僅是城市人追求健康的健身時尚,也是近年來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自我培植與追求的健身時尚方式。農民結合自已生活區域的自然生態、自然草坪、天然水系、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等自然生態環境,追求農村人自身獨特的時尚——自然休閑體育健身方式,以達到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和創造生活情趣的目的。農民開展自然休閑體育的特點是:原始自然性、自主趣味性、生態文化性和非功利性。對強健體魄,愉悅身心,預防疾病與身體康復,提高農民文化素養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生活內容與加強農民人際交往,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與健康個性形成,以及對人的全面塑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農村自然休閑體育發展的歷史沿革
為了使中國體育在今天有更好更快的發展,就面臨自然休閑時代的體育活動和自然休閑體育的誕生歷史進行闡述,以最新而又特別的休閑體育原理,提供給同行鑒賞。同時,也為推進人們對自然休閑體育的認識、研究和參與體驗,提供思路。
1.1 休閑體育發展經歷
“休閑”一詞,最早在古希臘文學中出現,表示平靜、和平、休閑、自由時間等意義?!靶蓍e”一詞,自誕生之初就并非是指一種無所事事和打發時光的庸俗活動,而是具有一定規范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古希臘人沒有把“休閑”一詞簡單地當作消遣和娛樂來進行解釋,而是全面地進行認識。認為“休閑”,不僅可以消遣和娛樂,而且,是激勵學習、創造新生活和全面提高健康質量乃至生命質量的重要形式。在希臘人的觀念中,“休閑”是一種以豐富、調劑、創造和激活生命的活動,完善美化身體為目的的閑暇肢體形態塑化活動。 人們對休閑運動的理性認識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而又最有代表性的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被西方人譽為“休閑學之父”.在他編著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政治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對快樂、幸福、休閑、美德和安寧的理解,并把休閑和休閑運動譽為“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并視為“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他真正把休閑和休閑運動,放在學術的層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
著名學者繼凡勃倫提出有閑階級休閑娛樂的生活涵義后,各國學者開始把研究方向紛紛轉向對休閑娛樂和休閑運動問題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探討,并投身于休閑生活實踐進行體驗。20世紀60年代初期,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杜馬茲迪埃從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多角度,對休閑娛樂和休閑運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研究,并大膽地預言社會將迎來休閑娛樂和休閑運動時代。20世紀70年代初,休閑、娛樂、運動觀念的更新、休閑產業在西方等國家的蓬勃發展,促使一批學者又從社會學、體育學、生理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不同角度,探討休閑娛樂與休閑運動問題。休閑娛樂和休閑運動也因此從哲學和社會學的層面不斷延伸,并滲透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步形成多學科、多層面共同研究休閑和休閑運動現象及相關問題的學術格局。休閑哲學、休閑體育學、休閑運動學、休閑社會學、休閑心理學、體閑保健學、休閑管理學、休閑經濟學等不同的分支學科互相滲透,相互交融,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繁榮局面。
1.2 自然休閑體育發展的歷史沿革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這不僅使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也使城市生活環境得以訊速改變。中共中央國務院2006年頒布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一號文件,更加有力地推進了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使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也訊速得到優化。環境的優化,不管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借助于自然景觀進行休閑健身的形式也快速發展。自然休閑體育健身活動在城市和農村應運而生,并將逐步成為人們生態環保理念中提高健康質量的重要形式。
自然休閑體育是指人們借助于自然界優美的景觀、綠地、森林、湖泊、山地、公園、水體、水體綠化帶、休閑廣場等生態環境,利用空余時間進行健身養生、休閑娛樂、恢復體力與精力和協調身心的一種健身休閑方式。
有助于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強健體魄。自然休閑體育的推出既適合于城市人健身,也適合于農村人健身,優越于一般項目的健身效能,融自然、生態、環保與運動為一體,是人類身心健康的“營養劑”與“催化劑”.自然休閑體育強調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從維護公民身心健康和再生自然的高度發展,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更加協調和諧。
2 新農村自然休閑體育發展矛盾
自然休閑體育是隨著休閑體育的發展而演進,并伴隨著城市化建設程度的深入、環境改造的普及、生態環保理念的建立和人們追求健康質量的愿望升級而誕生。它有著起步晚,發展速度快,追求程度高,健身效果好,簡單易行,老少皆宜的特點。尤其是在農村,農村的自然環境特點、農民作業特點以及農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愿望,使得自然休閑體育在農村的推行與發展顯得更有價值。課題組在對自然休閑體育發展研究的調查中,發現存在著諸多矛盾。
2.1 概念不清,認識不足,是一項新事物
人們對“休閑”和“休閑體育”的認識也尚未完全到位,對“自然休閑體育”的認識,更是微之甚微,也尚未收入詞典和進入課堂,傳授途徑還沒有拓展,認識普及還需要時間和付出艱苦的努力?!白匀弧币辉~的涵義,包含:一是“原始自然”,指大自然原始生態環境,也是人們追求的最理想的自然環境;二是“生產自然,或叫勞動自然,或叫改變后的自然環境”,主要指自然景觀,改造后自然,這一類對中國大自然改造建設影響最為深遠;三是“美學自然”,這是一種視覺觀賞自然,它與改變后的自然相通,通過設計改造后實現。中國人最理想的追求是“原始自然”,花園式建設追求的也仍然是“原始自然”.中國城鎮化“生態自然”形成都是設計改造過程。德國最早的風景園林設計大師莫哈爾明確“設計就是對自然的管理”,但人類建造或改造活動的每一步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自然休閑體育就是人們借助于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和美學自然的森林、公園、綠化帶、景觀區、草坪、山體、湖泊和水系等環境,進行游戲、玩耍、休閑與健身的身體和心理的教育活動過程。 自然休閑體育是生態環境發展和人們對健康追求意識發展中的產物,是近幾年城鎮化建設、環境改造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所興起的一項人們利用大自然的景和物進行休閑健體的健身項目,起步晚,有項目的天然特點,吸引性極強,普及程度高,深受城鎮居民和農民喜愛,將成為人們渴望健康、追求自然并愉悅身心的時尚潮流,必然會迅速普及發展。
2.2 環境改造不到位,基礎設施條件差
自然休閑體育的環境基礎,就是要有良好的原始自然、或改造自然、或美學設計自然。1978年以來,尤其是2000年前后,中國的城鎮化改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改造也收到了明顯效果,水系治理、景觀綠化帶制作建設擁有大量的新成果。但整體性不強、規劃性零亂、前瞻性不夠,改造覆蓋面還遠遠滿足不了休閑健身的極大需求。原始自然保護不到位,破壞性大,保護與改造的矛盾關系處理還不是很協調,尤其是農村,原始自然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改造任務還很艱巨。
自然休閑體育對場地設施條件雖然要求不高,但也需要有基本的場地設施做保障。城鎮化改造初期,規劃、建設部門根本就沒有在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和設計自然的綠地、景點、綠化帶、路沿、山體、水體、草坪等設置安裝健身設施的意識。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強化,健身需求程度的提高,教育、體育主管部門參與城鎮化建設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規劃、建設部門在審批和實施項目建設中對設置健身休閑場所建設作了條件性規定。盡管如此,在自然環境中設置安裝的設施,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參與自然休閑體育健身需求,尤其是農村,雖然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規定布局健身點,但數量極少,不能滿足需求。
2.3 內容與方法不規范
自然休閑體育內容與方法主要還是依托于傳統的體育內容與方法。休閑體育內容與方法的實施,因時間短,既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與自然相吻合獨有的自然休閑體育內容與方法,還需要研究與實踐者依據現有傳統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閑體育內容進行整合分類,綜合“原始自然、改造自然、美學自然”中的公園、森林、綠地、景觀、山體、草坪、水系、水體等特點,并結合練習者自身的健身習慣,設計、整合并分類出自然休閑體育自身的內容與方法體系。
3 新農村自然休閑體育發展前景
自然休閑體育的特點,與自然生態和諧吻合。其形式活潑多樣,內容與方法簡潔新穎,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標志,是推動公共服務休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是人們緊張工作學習之余調節精神激活情緒的緩解劑,是人們娛樂、休閑、欣賞自然與強身健體的靈丹妙藥。參與人數多,發展速度快,發展前景極其廣闊。
3.1 能有效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加速人類改造客觀自然的步伐
自然休閑體育是人類健身集自然與多項運動相吻合所創造的休閑健身項目中的最高境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生活豐衣足食、工作緊張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長期以來科學改造客觀自然,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綠地改造、山體改造、水體改造、景觀改造和自然生態保護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一個環境條件差,愁吃愁穿的社會環境中不可能有自然休閑體育的誕生。自然休閑體育的出現,在中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對推動城鎮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對加快人們改造客觀自然和保護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3.2 對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人類自古以來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大自然的完美,綠色生態、低碳環保、沒有自然災害。人們在安寧祥和的環境中生活,高枕無憂、自由自在。利用自然休閑體育健身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優美舒適與人協調和諧的自然環境。經過近幾十年艱苦努力,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對環境改造和自然生態保護所提供給人們從事自然休閑體育健身的環境條件基本成熟。自然休閑體育突出的特點就是利用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條件進行休閑、娛樂和健身,可以有效緩解人的精神、生活、學習和工作壓力,調節情緒狀態和心理失衡,借助自然環境對人的身體和心理產生無形的影響,是超越課堂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有著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 能有效推進公共休閑產業經濟發展
自然休閑體育是在休閑體育發展的基礎上誕生并逐步形成的,比休閑體育普及面更寬,空間更廣闊。因與自然吻合,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有較好的休閑、娛樂和健身功能,也有豐富可貴的公共休閑產業經濟開發利用功能??梢酝ㄟ^自然休閑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開發自然休閑體育的相關產品、增加健身、休閑和娛樂設施,加大自然休閑體育公園、廣場和俱樂部建設力度,還可通過自然休閑體育會所、旅游項目開發,自然休閑體育教育培訓機構體系建設等渠道進一步加快公共休閑產業經濟發展速度,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4 新農村自然休閑體育發展對策
4.1 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傳授途徑
當前人們只知道自然休閑體育是大家追求的時尚健身項目,但對自然休閑體育究競有什么特點、功能、價值、作用和意義等,絕大部份參與者都不了解。為了推進自然休閑體育這一新生事物的科學發展,建議教育、體育主管部門,宣傳部、文明辦、文化及廣播電視等部門聯合制定宣傳方案,制作宣傳單、宣傳冊介紹自然休閑體育相關知識,組織宣傳員散發宣傳資科,借助廣播、電視及網絡等途徑進行宣傳傳授,借助于街道村民文化站點、各種體育協會及民間組織宣傳,傳授到基層組織和廣大練習者,借助大、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宣傳,傳授到家庭,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效果。
4.2 加快自然休閑體育的基礎理論建設
自然休閑體育起步晚,參與人數多,發展時間短、速度快,普及程度高。但對項目背景、涵義、特點、價值、功能、作用、內容及方法等研究還是個空白。建議教育、體育研究部門、高等院??蒲袡C構及社會科學研究部門等在增加項目立項數量的同時,動員教授、專家與學者深入城鎮和農村一線調研,加大對自然休閑體育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和撰寫,形成成果,推向社會,從而科學指導廣大公民參與自然休閑體育健身活動。并盡快將自然休閑體育內容與方法,寫入中小學體育課本和大學公共體育課本,在大學體育本??茖I中,試點開設自然休閑體育專業,培養師資,挖掘發展潛力。
4.3 加快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建設
經過近幾十年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原始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改造自然環境推進幅度大,成果明顯,城鎮和農村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優化,供給人們休閑健身的設施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這些變化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自然休閑體育活動的需求還遠遠不夠,尤其是農村任務還相當艱巨。建議: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自然環境改造和基礎健身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淡化改造必須出經濟效益的觀念,真正建立自然生態、文化優先發展造福于人類的理念。二是規劃設計要先行。不盲目、不隨意,尊重自然、尊重科學,符合公民需求。以城市、村莊為單位,以人口數量為依據進行規劃設計。設計改造自然要與人們追求原始自然相吻合,不受客觀條件限制的改造不管是城市或農村都要做到人們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要有公園、要有自然休閑體育健身練習點。公園和練習點都應布置安裝形式多樣的休閑健身設施供利用。滿足更多人對自然休閑體育需求。
4.4 加快自然休閑體育內容與方法的開發
自然休閑體育因發展時間短,還沒有成熟的分類內容和方法,也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還需要開發整合。內容上,建議從三個方面進行開發整合:一是與原始自然相吻合的項目開發與整合,例如:登山、越野、攀爬、多輪風車、游泳、森林旅游等;二是與改造自然相吻合的項目開發整合,例如:場地練習、散步、跑步、水上游園、公園休閑、田園采擷等;三是與美學設計自然相吻合的項目開發整合,例如:借助各休閑點器械練習項目、民族傳統項目、現代舞集體項目等。方法上,主要考慮自主選擇與群體引導、影響相結合,提倡自然性、休閑性、趣味性、激勵性、大眾性和科學性相結合。使內容與方法建設,能滿足人們對自然休閑體育健身的迫切需求。
4.5 加快自然休閑體育產品開發
自然休閑體育最大特點,是與自然吻合。其可利用和可開發資源廣泛,是當前公共休閑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發:一是開發自然休閑體育健身設施產品和消費產品生產,形成多產品開發產業鏈;二是開發自然休閑體育食品業、美容業和文化音像、健身設施產品公共服務銷售業;三是開發自然休閑體育健身陸地和水體娛樂業;四是開發自然休閑體育旅游業;五是建立自然休閑體育人才教育培訓機構等。從而以促進社會產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4.6 加快自然休閑體育法制化建設
利用自然生態環境健身是人心所向,推進自然休閑體育發展已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但在發展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爭議、不公和挫折。建議主管部門要把自然休閑體育寫入相應的規章和法規文件,納入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動規定性內容,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取得合法地位。發展中所形成的各項成果要及時申報產權保護,使之在法律規章約束和受法律保護的框架內,真正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雅林。城市休閑一上海、天津、哈爾濱城市居民時間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張廣瑞,宋瑞。關于休閑的研究[J].社會學家,2001,(3):32~34.
[4]安俊英。中國城市化與體育用品制造業互動發展模式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2):56~58.
[5]李建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下的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研究[J].體育科研,2013,(1):7~10.
[6]楊麗芳?;谏鷳B足跡視角的戶外休閑運功消耗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46~48.
[7]嚴小娟。溫州公園體育休閑空間的計設營造[J].體育文化導刊,2013,(5):26~29.
[8]李德才,馮小兵,孫曉燕?!熬G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高職思考課教學[J].職業論壇,2012,(23):29~30.
[9]李玫紅,余德峰。高職體育教師繼續教育[J].職業論壇,2012,(2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