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是隨著近代體育項目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在上世紀初到抗日戰爭爆發前,這段時間不僅是我國近代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而且也是體育發展最快、競技水平最高、競賽表演市場最繁盛的時期。但是,由于近代我國的特殊國情,在體育經濟活動中,競賽表演市場規模較小形式較單一。媒體是競賽表演市場的催化劑,但是對于近代而言,媒體剛剛起步,影響較小,因此文中并未提及。
1、體育競賽的組織與發展
1.1體育競賽組織的建立是體育比賽順利進行的保障
在近代早期,因為體育社團和武裝組織有著重大聯系,所以一些體育社團的成立初衷是為了武裝力量的加強。這也是一些商人、知識分子等紛紛成立體育社團的原因,當時政府也因其以體育活動為由放松管理限制,這在制度上給予體育社團一個極好的發展機會,于是體育社團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在1901年到1904年間,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20多個省市共成立271個社團,其中專門的體育社團就達17個。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上海工商業界人士以“民智閉塞,國勢屏弱,非振作尚武精神,無以資自衛而某富強為名”為宗旨,相繼成立滬學會體育部、商業體操會、商余學會、商業補習會、滬西士商體操會,后來被稱為“五體育會”,是我國最早的新式商人體育社團。
除此之外,在學校之間和地區之間也成立體育聯合會。1904年4月23日,上海南洋公學、東吳大學、中西書院、圣約翰書院、等院校聯合發起成立了“中華大學聯合運動會”。上海于1914年成立的華東各大學體育聯合會,以及后來成立的上?;@球會,還有其他地區的如華北體聯\\(1913年\\)等等。這些社團逐漸擺脫了體育社團主要以組建武裝力量為主要目的的偏見,開始向組織競賽的正統體育社團方向發展。
體育競賽組織的維系與艱難發展、抗日戰爭開始后,由于大部分學校內遷,學校運動隊減少,而以籃球或足球為社會團體組織卻相應增加。近代早期的體育社團的經費基本自己解決,政府很少撥款,所以經營起來相對較困難。有的社團成立幾年就不告而散,有來頭的社團通過關系或擔任社團領導的威望接受一些捐贈,可能勉強支撐下去。如成立于1913年的華北體聯\\(1929年后改稱華北體育聯合會\\),就沒有固定的經費,經濟來源只得靠會費門票以及募捐等來維持。到解放前期,體育社團的組織經費更加困難,天津體育協進會在1934年收人2928.90元,而支出達2900.56元,經費比較拮據。
相反,當時的中央或地方國術館因為一般由當地最高行政官員擔任館長,又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相對來說運作比較正常,設備也比較齊全先進。中央國術館成立于1927年\\(民國十六年\\),原名為國術研究館\\(所\\),1928年6月改為中央國術館,館長是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國術館的經費來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自己籌集;二是政府補助。雖然政府補助較少,但比起別的社團來說相當不錯了。
2、體育場館的建造與經營
2.1我國近代體育場館的建造
體育場館是體育活動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對于規范開展體育競賽表演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近代體育發展過程中,體育場館的建造和經營一方面反映了當時體育活動開展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標志和象征。
在清末時期,現代體育剛傳人中國不久,開展體育的場地設施比較簡陋,沒有正規的體育館,只有簡單的體育場,或者說是空地更為確切。體育場的修建也是以學校為主的,我國第一個體育場大概是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在圣約翰大學修建的,其場地是一塊空白的土地,圣約翰大學每年舉行兩次運動會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展的。
我國近代最早的體育館于1913年在黑龍江滿洲里建成,體育館比較小,僅有400個觀眾席位。
第一個公共體育場一一上??h公共體育場\\(1928年改稱上海第一公共體育場\\),于1915年10月16日由上??h教育會奉上??h知事沈寶昌命令在該會事務所開會研究籌建。該公共體育場占地30畝,投資2260銀元17〕。
從20世紀20年代前后開始,各級政府從公共和教育、文化事業中撥款以及募捐、集資興建體育場館。山東、江蘇、四川、河南等省相繼建起體育場館。就山東來說,到1935年,有體育場的縣已達到89個L別。在沈陽,張學良將軍投資25萬元,于1929年在沈陽北陵建造了可容納觀眾三萬人有看臺的運動場,成為當時沈陽最好的體育場。四川是近代我國體育場館總體數量和種類都居前列的省份。在1901年四川就修建了300多所體育場地,居全國首位。到新中國成立時,四川有體育場地450多個,位居全國第3位。據民國22年\\(1933年\\)出版的《中國教育年鑒》記載:上海第一公共體育場全年經費開支為8352元,另有5片簡易體育場,每片年支出均在260元左右。事業經費的支出除了政府少量的補貼外大部分靠場地本身創收。
2.2我國近代體育場館的經營
1929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各縣、市公共體育場暫行規程》,規定各縣應“至少設立公共體育場一處,逐漸推至鎮鄉村”,對體育場館的修建起到了政策上的保障。郝更生在1927年的《十年來我國之體育》一文中,就肯定了“全國公共體育場之增加”為進步之一19]。雖然,國民黨當局領導人蔣介石也十分關注體育,1930年杭州舉行舊中國第4屆全國運動大會,在開幕詞中蔣介石還說“德智體”中,體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把體育和教育聯系起來,但是卻不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據民國22年\\(1933年\\)出版的《中國教育年鑒》記載:上海第一公共體育場全年經費開支為8352元,另有5片簡易體育場,每片年支出均在260元左右。事業經費的支出除了政府少量的補貼外大部分靠場地本身創收。
就全國范圍來看,當時體育場館分布不均,其經費也不盡相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的穩定與否有很大關系。據資料統計,抗戰前山東有體育場79個,經費22036元。河南有66個,經費13511元。江蘇有60個,經費108211元。山東體育場多,但經費僅為江蘇的20%,而平均每個場地的經費江蘇的是山東的近6.5倍,是河南的9倍。
3、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
3.1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興起
在近代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就是全國以及地區的運動大會,舊中國一共組織了7屆全國運動會、18屆華北運動會、6屆華中運動會。組織大型運動會,耗資巨大,全國性的比賽國家給一部分資金而大部分是省市自己籌集,而對于地區運動大會則由主辦地區提供經費,一般舉辦省市為炫耀本省市的實力不惜投資巨款。第4屆全國運動大會,為抬高蔣介石的威信,顯示其權力,將舉辦地點由廣州移至杭州,并且還預算經費26萬建造一所規模宏大的體育場\\(今浙江省體育場\\)。第6屆全國運動大會在上海市舉行時,上海市政府曾發行公債350萬元,其中100萬元為建筑運動場用費,這屆大會共支款項266256.27元。
區級運動大會耗資也非常巨大,第5屆華中運動大會經費達15000元。第6屆華中運動會實際開支經費達23400余元。這種大肆投人以及含有重大政治目的的做法雖然不利于大會的規范運作,但是巨資的投人,大型體育運動場的興建無疑對近代體育的推廣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對競賽組織和隊員的規范管理標志著競賽進一步向規范性方向發展,也預示著競賽表演市場的逐步興起。上?;@球會對人會的新會員規定“須用正式的書信向該協會報名”,并且在審查接受申請后提出“交納人會費銀十元,參加比賽者應另將球員注冊,并交納注冊費二元”。成立于1926年的天津體育協進會在該會章程中規定“個人會費洋壹元,團體會費三元”。從經費收支上不難看出,該協會組織情況在當時還算不錯,1934年到1935年10個月中收人共2725.455元,支出2445.
585元。在沒有政府支持情況下,雖然各組織“慘淡經營”,但是依然從中看到了競賽表演市場興盛的曙光。
3.2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緩慢發展近代體育競賽市場總起來說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是體育比賽水平不高,以及當時百姓生活水平較低。隨著近代體育項目的發展,如籃球與足球運動愛好者中不斷涌現出一些“球星”,這為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競賽水平的提高無疑也吸引著更多的人參與和欣賞,體育競賽也具有了觀賞性的價值。因此,出現了專門以比賽為主要目的的隊員和球隊。比如香港在1897年已有“特別銀杯足球賽”,上海圣約翰大學與南洋大學在1901年也有了球隊,并且在1902年兩校曾首次進行過公開友誼賽。1914年之后,兩校的足球水平不斷提高,對民眾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強,由于是免費,觀眾如潮,觀眾歡呼若狂,宛如一種大規模的群眾聯歡大會,其熱烈程度不亞于現在的甲A賽場上瘋狂的球迷。
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一些球隊比賽和運動會開始收取門票。1915年5月,上海舉行遠東運動會的門票由多個售票點進行代售,門票供不應求,每天觀眾涌人會場,22日比賽最后一天時達到2萬余人。上海定期舉行的重大比賽主要有,萬國籃球賽和史考托杯以及其他聯賽,但規模比較大的應屬于萬國籃球賽和史考托杯。萬國籃球賽門票“小洋四角”,但是在復賽階段票價有所不同,“普通四角,特別一元”。對于史考托杯賽,也非常精彩,觀眾也擠滿整個賽場,門票為普通2角,特別為大洋半元。西青籃球賽約翰隊與滬江隊比賽那一場因為兩隊都實力比較強且相當,門票達到一元。
3.3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短暫興盛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是我國近代體育競賽水平較高的時期,也是近代我國體育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體育社團漸漸向俱樂部方向發展,成立的球隊不僅有一線還有二線隊員,形成了梯隊型發展,隊員也相對固定,而且經常組織一些球隊間的比賽,社會影響比較大,促進了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當時,我國球隊水平在亞洲乃至世界都堪稱勁旅。不少球隊走出國門進行技術交流。男子有以俗稱“足球明星”的李惠堂為首的南華體育會足球隊,于1923年遠征澳大利亞等國。女子有兩江籃球隊在1925年作為中國第一支出國訪問的女子籃球隊開始遠征日本和朝鮮并且取得不敗的輝煌戰績。1936年,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足球隊為籌集經費而提前兩個多月出國比賽,共到過6個國家,比賽24場,其中,勝21場,平3場,創造了不敗的輝煌紀錄,中國足球隊水平可見一斑。
1945年上海解放后,我國近代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進人第二個興盛時期?;@球聯賽重新走向正軌,當時有回力隊、百樂隊、銀行隊、仁余隊、汕隊、申報隊、華聯隊、大公隊等等。各球隊之間每年定期舉行聯賽,其形式和現在全國籃球聯賽相似,球票供不應求,黑市炒的球票高達幾斗米一張。每場比賽的門票收人,以客隊技術水平的高低來折賬分利。為此,資本家以高價收買技術高超的球員為其牟取暴利,這也無形之中促進了我國籃球運動的發展。在全國其他較大的城市也有專業性的球隊,其性質也是作為資本家的商業宣傳工具。當時天津有“泰華隊”、“北寧鐵路局隊”;北平有“北星隊”等。
在上海,勢力較強的是大公籃球隊、回力籃球隊和華聯籃球隊。大公籃球隊成立于1947年11月17日,1948年訪問蘇州、杭州、南京等地,大獲全勝,同年遠征南洋,在41場比賽中,37場獲勝,威震南洋各島?;亓@球隊前身是“東興”籃球隊,20世紀40年代后期,上海正泰橡膠廠實業家楊少振為了企業的生存,組織了一個以該廠“回力”牌鞋為隊名的“回力籃球隊”參加比賽,制造聲勢來招攬顧客,以提高銷售業績。并于1949年上海市籃球聯賽先后擊敗“大公”、“華聯”登上三強首席?;亓@球隊取得優異的成績,回力籃球鞋也成了暢銷貨,給正泰橡膠廠帶來了生機,楊少振也被稱為“橡膠大王”??梢哉f楊少振是最成功的體育產業化的第一人,1953年回力籃球隊解。
但是人不敷出,導致場館的維護顯得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