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史基本都是圍繞著幾個主要隱喻而建構的。例如,斯巴達城邦圍繞著社會就是軍事組織而建設的,而古希伯來社會則是以與上帝的神圣盟約而形成的,如今的美國社會則是圍繞著該社會基本隱喻體系如市場隱喻、游戲隱喻等而建構的。
隱喻對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感知、概念、想象以及最終的行為都具有深刻的影響,這就意味著隱喻不僅是在描寫或解釋社會,同時也在改變社會。如果不理解社會隱喻,就不可能理解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必須把握社會的基本隱喻,否則我們就會被隱喻所控制。本文將重點探討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幾個社會隱喻,旨在揭示這些隱喻產生的根源以及它們對于社會建構和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1 社會的生命系統隱喻
社會被看成是生命系統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社會隱喻中,這一隱喻最為古老持久,最容易激發起人的聯想。社會被看成生命系統,主宰了我們對社會的基本看法,指導著我們的基本行為。不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社會,年輕的或是古老的社會,人們的口頭或文字傳統里,都有將社會生活看成是生命系統的隱喻,它將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社會生活的錯綜復雜的聯系上。正像人的各個器官為了人的生存而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一樣,社會體系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國際的經濟秩序,必須在微觀和宏觀上相互依賴和聯系。社會的生命系統隱喻,包括把社會看成是大家庭、有機體、進化的過程、生態系統等[1]18.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社會是個“大家庭”是一個古老的隱喻。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從縱向說,類似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而從橫向上說,類似兄弟姊妹的關系,以及由于聯姻而形成的非血緣的關系。由于這一隱喻的影響,社會成員之間的距離常常被拉近,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為親密,仿佛社會成員是生活在大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姊妹等等,使人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忠誠和關愛。社會成員之間有時并沒有親緣關系卻以兄弟姊妹相稱,蘊含著人與人之間家庭般的紐帶關系。在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領域交往中,這一隱喻顯得更為突出。例如,美國與加拿大、英國都曾以兄弟國相稱,特別是在 1991 年的波斯灣戰爭和反恐戰爭中更為如此。社會成員之間的兄弟姊妹隱喻,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愛的關系,因此常常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但是,這一隱喻也存在著潛在的危險: 在某些情況下,這一隱喻會導致社會成員或團體之間的隔閡,因為對某些人或團體稱兄道弟,意味著對另外一些人或團體的疏遠; 在一些情況下,社會的家庭隱喻使得弱小的團體或國家受強大的團體或國家的支配,前者成為后者的附庸。
作為生命體系的社會隱喻的另外一種形式,是把社會看成“有機體”,這也是社會歷史中影響最大的社會隱喻。古希臘時期就已存在著這樣的隱喻,柏拉圖就曾將理想國看成是社會的機體,機體的某一部分出了問題,其余部分必然要受到影響。亞里士多德也曾將城邦比成政治機體,而基督教將教堂看成耶穌的軀體,如今人們常常將互聯網描繪成電子機體---一個全球性的能夠生長和學習并能夠高效處理信息的神經系統。
生命有機體的社會隱喻,使得人們自然地想起人類社會就像生物有機體一樣,具有復雜的結構系統,而無數個子系統各自發揮著獨自的功能,為整個大系統的生存服務。能夠展示該隱喻的最好例子是社會病理學的隱喻。人們常常把吸毒這一壞的社會現象看成是一種社會疾病,就像人體由于受到病毒或者細菌的侵襲而生病一樣。如今,社會疾病隱喻已經被用到幾乎所有的能夠想象得到的領域,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可謂俯拾皆是: “抽煙酗酒已成了 20 世紀的人類社會的疾病”,“上周一種互聯網病毒使得全球上億的計算機受到損壞”,“挪用公款、玩忽職守被認為是上世紀最為可怕的社會疾病”,等等。有些社會學家形象地把政府機構失去功能視為心臟病,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機構是非常重要的行政組織,就像人體的心臟那樣重要,心臟出了問題,整個人體就要失去正常功能。
社會作為生命系統的隱喻,還體現在把社會看成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正像生命的進化一樣,社會也在進化。亞里士多德就認為,人類及其社會是不斷進化和周而復始的; 馬克思也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進化的過程。人們創造出諸多的隱喻來表現進化過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等等。
社會作為生命系統的隱喻,還體現在把社會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即把人類社會看成是整個世界生物系統的一個子生態系統。地球上的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變化,會給周邊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帶來影響。東南亞地區的金融危機、美國的經濟危機給世界的沖擊就是明顯的例證。
2 社會的機器隱喻
Rigney 指出,某一文化的隱喻常常反映了該文化的技術進步的狀況[1]21.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里,由于生活的節奏與自然和耕種的節奏相合拍,人們傾向于把人的社會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社會隱喻隨之而生,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把社會看成一部復雜的機器。
把社會作為機器的隱喻與把社會作為生命系統的隱喻,有著顯著的不同。社會的機器隱喻所呈現的是嚴格、規范甚至呆板的社會形象,所描寫的社會生活常常是單調、劃一、模式化的生活。機器隱喻反映了過去的幾個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人們的宇宙觀、社會觀的變化。17 世紀科學的啟蒙使機器隱喻越來越突出,一批科學巨匠的理論和發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法,笛卡爾、培根、牛頓等把舊的世界帶進了現代時代。當時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得到啟發,開始把宇宙看成是一部由上帝所精心制作的大鐘[2].他們試圖通過細心全面的觀察和理性而系統的分析,揭示出宇宙這部鐘的內在原理。同樣,社會科學領域也認為,社會是一部巨大的人造機器,包含著眾多的部件,部件之間的相互配合就形成了社會機器的運轉。
19 世紀的社會理論家們受自然科學成就的影響,也設想將自然科學研究物質的方法運用到社會研究領域,希望取得同樣令人滿意的效果。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實證主義哲學家 Auguste Comte.他認為,社會科學應當和自然科學一樣,也能取得關于社會和歷史規律性的原理和知識,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人類社會,都是由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規律所支配。有趣的是,自然和宇宙是由自然規律所支配的想法,實際上在開始時是由自然科學家從法學領域借用過來的。自然科學的規律當然不同于法律的規則,但是人們普遍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由不可改變的、由規律支配的因果關系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初始條件一樣,自然規律所產生的結果就是一樣的; 如果初始條件改變,其結果也隨著改變,但是改變的方法是有規律的并且是可以預見的。在機器宇宙觀看來,如果科學家對自然規律和初始條件有足夠的把握,完全可以非常精確地預見未來所要發生的一切。
過去幾個世紀的科學發現和工業發展,對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社會的機器隱喻已經成為他們思維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幫助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也使他們更具創造力。受社會機器隱喻的啟發,社會學家們設想將機械工程的方法運用于所謂的社會工程。社會工程觀認為,社會的性質就像物質的分子、天體的太陽系一樣,是可以為人類所把握的。人類社會就像人工機器或技術一樣,是人所設計出來的,也可以持續不斷地設計下去。雖然機器隱喻表明社會的持續設計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但是人們即使在這些限制下,也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作出多種多樣的設計。受現代技術進步的影響,社會科學家經常扮演著社會工程師的角色,他們不僅設計政府部門或團體的相關政策和方略,也要協助維持日常的社會體制。在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里,經濟學家以及其他的政策專家,在決策方面越來越發揮著導航作用。
由于受社會的機器隱喻的影響,許多具有隱喻性的社會學表達方式是從自然科學的概念、方法、術語借鑒而來。例如,社會理論家們常用的“社會力量”“社會壓力”“社會摩擦”“社會運動”“社會動力”“社會慣性”等等,就是從物理學中借鑒而來。
當然,社會的機器隱喻是和某一時期的技術力量相呼應的。啟蒙運動早期的思想家,把社會體系同工業革命前的裝置如鐘聯系起來,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如本杰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杰斐遜,將鐘的平衡原理投射到政府的權力制衡上,以避免政治權力的過分集中。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理論家從工廠和生產線得到新的靈感,把社會設想成以人作為產品的巨大的機器。社會工程師們也依照工業生產的模式設計社會體系。但是,人們擔心在將社會機械化的同時,我們也將自己變成了沒有人情味的機器。機器的核心價值在于速度和精度、標準化和可預見性,把人當成機器來對待,其潛在危險在于倫理道德的退化和淪喪,人文關懷的缺失。后工業時代的信息時代同樣受到機器隱喻的影響,這一點從人的觀點受大眾傳媒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政府的輿論工具---大眾傳媒不僅控制著信息的來源和轉播,也控制著對信息的解釋方法。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對社會隱喻的影響隨處可見,“輸入”“輸出”“界面”“參數”“反饋”等計算機術語常常被用于與計算機無關的領域。電腦與人腦的類比是人工智能的出發點,計算機隱喻強調人腦的儲存、提取、處理信息的功能和方法。雖然計算機隱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它模糊了信息輸入的初始過程,對實際輸入的多樣性、無序性、流動性以及人腦信息處理的不穩定性和多樣性不能準確反映,但是,認知的信息處理模式在近年來的研究中越發突出??梢哉f,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的任何活動都可以看成是信息處理系統。
3 社會的戰爭隱喻
表面看來,社會的戰爭隱喻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戰爭就是破壞甚至毀滅社會,不是維持社會組織和秩序,而是解體社會、制造混亂的:
可以說,沒有比戰爭再具有反社會的性質。但是,戰爭對于人類社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對于社會關系具有破壞和毀滅性,另一方面它也能鞏固社會關系并注入新的活力。事實上,人們是不能避開戰爭隱喻的,因為戰爭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殘酷的社會現實。人類面臨著諸多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的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惡化、核擴散,還有不斷發生的區域戰爭和邊界沖突等等,可以說,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戰爭。新的世紀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人們在工作上、生活上、社會關系上都要與周圍的人競爭才能取得成功。同樣,國家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發展,也要與其他國家在自然資源、市場份額、戰略地位、影響力等方面展開競爭??梢哉f,生存就是戰爭,因而戰爭的話題和戰爭的隱喻思維方式是不可避免的。
人類的社會發展史表明,為了生存而戰是人類本性的組成部分。社會戰爭隱喻與上述的社會生命體系隱喻形成鮮明的對照。社會生命體系隱喻所表現的是社會正常的、自然的、和諧的狀態,戰爭隱喻被視為對和諧的破壞,因而是毀壞性的和病態的。
但是,戰爭隱喻把戰爭視為自然的、普遍的現象,認為戰爭與沖突對社會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人類發展史表明,幾乎每一次大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都伴隨著與反動力量的沖突與戰爭。沒有戰爭與沖突,我們很難想象美國的南方奴隸制會被消滅; 沒有與反動力量的對峙,不公正的社會機構依然存在,社會就會停滯不前。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戰爭文化和隱喻。戰爭隱喻與人類的起源一樣古老,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克服自然環境中的各種障礙,人類必須狩獵、與其他動物爭奪地盤、與自然災害做斗爭。隨著人類戰爭文化的不斷成熟,人們對戰爭的看法更為全面和客觀。古斯巴達就是在古希臘眾多的城邦當中以戰爭與勇士文化立邦的城邦[3].斯巴達城邦崇尚勇士的力量、嚴明的紀律、對城邦的忠誠和獻身精神,暴力沖突被當成是英雄壯舉來頌揚,舉行各種神圣的儀式來歌頌與戰爭有關的壯舉。雖然現代社會和遠古時代的戰爭存在著形式上的差異,但其共同點就是為了生存和發展。戰爭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因此,戰爭隱喻隨處可見,我們可以從男性和女性的關系上觀察其證據。男女自古以來是不平等的,19 世紀早期的美國女權主義者們在政治上常常把女性比作奴隸,認為女性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在經濟上只是充當勞動牲口的作用。因此,男女關系上時刻充滿不和諧因素,充滿了矛盾和斗爭。在社會學文獻里,兩性之間的斗爭是隨處可見的,例如,女權運動的進退常常使用戰爭的術語來描述: 女權運動贏得勝利、遭到失敗、占據領域、失去領域等等。
4 社會的游戲隱喻
游戲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任何形式的社會交往都包含著策略上的謀劃和調整,都可以借助于游戲理論得到解釋。駕車、談生意、訴訟、戰爭等等都有一個在策略上的游戲規則。從目的上看,游戲可分為兩類,一類以輸贏為目的,一類以娛樂為目的。但是,在如今到處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幾乎所有的游戲都帶著輸贏的目的,為游戲而游戲的人越來越少見了。人們在進行游戲時都是認真的,游戲是充滿神奇的魅力的,可以讓參與者暫時遠離現實世界而進入想象的世界。沉浸在游戲之中的人們,在亦真亦幻的游戲世界里忘卻了自我。因而,在現實世界里,以純娛樂為目的和以輸贏為目的的游戲是很難區分的。
工作可以說是一種嚴肅的游戲。當人們沉浸在某項復雜的工作之中時,很難區分是在工作還是在游戲,復雜的腦力勞動就類似于激烈而神奇的游戲。
同樣,商業世界也是游戲規則下的競爭,其目的是獲得經濟利益和市場占有的最大化。成功的商界人士往往是商業游戲的高手,他們精于計算,對于對手、策略、行動、結果、回報等都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不僅善于歸納,也善于推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及時調整行動,甚至不擇手段的欺騙,以達到個人目的。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進入了一個充滿游戲的世界,必須逐步學會種種游戲規則以適應周圍的環境,為將來步入成人的競爭世界奠定基礎。兒童們通過與同伴玩各種游戲逐步學會更為復雜的游戲,如下棋或壘球等等,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的位置而且還要清楚他人的位置,這些就是復雜的社會體系的簡化版。游戲的某些規則體現了社會的某些顯著特點,如商界的競爭與合作、戰爭的試探與偽裝都在游戲里有所體現??梢哉f,兒童在學習成人為他們設計的游戲時,已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打下了思維的基礎。和游戲一樣,人們在社會里也是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人們可能會參與各種各樣的成人社會的游戲,如職業、家庭、政治等; 可能有各種各樣對回報的期待,如金錢、自尊、他人利益、社會認可度等等。人們不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他人。但由于人性的自私,要在競爭和合作之間作恰當的平衡有時是極為困難的。正像 Goffman 所指出的那樣,有時人就像是賭場里的賭徒,所有的欲望就是利用各種手段使投入回報最大化,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顧[4].但是,既然是人的社會,人的自私就不能無限膨脹,而應有所收斂,以建立起既有競爭又相互合作、既為了自己也顧及他人的社會游戲規則; 否則,如果人人自危,謹防他人,為了達到目的而欺騙狡詐,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就如同地獄一般,而不得安寧和諧。
5 結語
社會學家認為,21 世紀的隱喻理論規定了西方社會理論的基本走勢,也指導著人們對社會的理解。
社會的生命系統隱喻,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相互依賴、相互聯系; 社會的機器隱喻,則突出了社會的有序性和規范統一性以及隨之產生的刻板和冷漠; 社會的戰爭隱喻,則強調了社會的矛盾和沖突,突出了社會和諧的破壞; 社會的游戲隱喻,突出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了競爭與合作的有機統一。本文對社會隱喻的多維思考,旨在對社會的復雜性從不同的視角加以考察和解釋,但還是不夠全面,社會的隱喻研究還應該包括其他方面,如社會法典、經濟市場、舞臺表演、語言交際等等,這樣才能構成比較全面的社會隱喻觀照。對于這些,作者將另文再作論述。
參考文獻:
[1] Rigney Daniel. The Metaporical Society[M]. New York: Brow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
[2] Rifkin Jeremy. Entropy: A New World View[M]. New York:Bantam New Age Books,1981: 78.
[3] Nisbet Robert.Social Change and History: Aspects of Western The-ory of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99.
[4] Goffman Erving.Strategic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