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穆時英小說中的都市體驗探究
【引言】半殖民語境下都市體驗文學研究引言
【1.1】欲望和速率下的疏離感體驗
【1.2 1.3】渴望與殘破中的壓迫感與被放逐感
【2.1】 “物”與“人”轉喻中的物化體驗
【2.2 2.3】身心相容的溫情體驗與哀歡交加的純情體驗
【第三章】質疑啟蒙的自省式體驗
【結語/參考文獻】穆時英都市文學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語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深受西方的影響,其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繁榮與西方現代文明的風行一時,使穆時英等新感覺派作家處于“十里洋場”的半殖民文化語境之中。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向往以及一種文化跨越的想象,使穆時英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語境中,選擇了以純文本性和文學技巧的試驗來維護文學的自主性。這樣,穆時英筆下的上海既不同于茅盾筆下政治化的上海,也有異于以往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所呈現的上海,穆時英在小說中書寫的是一種“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欲望,一種對商品化、消費和娛樂之誘人魅力的欲望”①.穆時英也由此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別樣而豐富的半殖民都市體驗。
在穆時英感性中不乏理性的審視之下,透過不同群體的相異的個人化的都市體驗,我們能夠窺見人性善惡與美丑的多個維度的展現。我們既看到了人性在都市化生存空間擠壓下于美麗與丑陋之間的動態博弈,以及在眩暈的心理體驗中人與都市的疏離感;也感覺到了在西方文明與審美觀的包裝與熏染下都市女性的物化特征,以及都市主體在此種物化中的自我迷失;同時,一種溫情乃至純情的都市體驗所展現的人性的純美,向我們呈示了都市世界的另一面相。而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穆時英也在都市體驗的傳達中,呈現了上海喧囂的政治化語境,并質疑乃至批判了傳統的“啟蒙/革命”話語范式。
在深層次上,不同的半殖民主體既分別表現出了相異的人性的側面,也同時隱藏著穩定性的人性內蘊,這一切在不同的時空中自有其顯露與變化的蹤跡。而穆時英正是在上海半殖民復雜的時空語境中,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都市體驗所彰顯的人性側面的共時性的流露與變化。盡管穆時英的小說創作有其自身的缺陷與局限,但這種獨特都市體驗的書寫無疑是穆時英小說的一個重要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學術專著:
[1]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
[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 4 月第 1 版。
[2] 黃德志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海派文學研究》[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年。
[3] 李永東著:《租界文化語境下的中國近現代文學》[M].人民出版社,2013 年 10 月第 1 版。
[4] 姜龍飛著:《上海租界百年》[M].文匯出版社,2008 年。
[5] 李今著:《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 1 版。
[6] 楊義著:《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7 年 10 月第 1 版。
[7] 李歐梵著:《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年 3 月第 1 版。
[8] (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7 月。
[9] 成伯清著:《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6月第 1 版。
[10] 包亞明著:《后大都市與文化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 月。
[11] 蔣孔陽:《古典文藝理論譯叢》[M].第 2 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7 年版。
[12](法)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
[13] 王宏圖著:《都市敘事與欲望書寫》[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5 年 12 月第 1版。
[14] 閻浩崗著:《中國現代小說史論》[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
文獻期刊:
[1] 李永東:《洋場文人的租界感覺:新感覺派小說與上海租界》[J].《中國文學研究》2006 年第 4 期。
[2] 李洪華:《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身份書寫》[J].《社會科學輯刊》2011 年第 4 期。
[3] 礦新年:《穆時英的佚作中國一九三一》[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 年第 4期。
[4] 李洪華:《從“同路人”到“第三種人”--論 1930 年代左翼文化對現代派群體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2009 年第 3 期。
[5] 陳海英:《“影響的焦慮”:穆時英與 30 年代左翼文學》[J].《文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 6 期。
[6] 汪潔:《穆時英小說中 pirrot 形象解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 年第 4期。
[7] 楊經建,周舟:《新感覺派的“欲望敘事”與存在主義的“藝術生理學”》[J].《人文雜志》2012 年第 5 期。
[8] 畢艷、左文:《焦慮·狂歡·感傷--新感覺派小說的主題模式》[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3 年第 5 期。
[9] 馮仙麗:《同構的狂歡與超越的焦慮--新感覺派與都市文化關系再審視》[J].《理論觀察》2007 年第 5 期。
[10] 王宏圖:《新感覺派的都市敘事:感性欲望的盛宴》[J].《社會科學》2003 年第7 期。
[11] 周武:《革命文化的興起與都市文化的衍變--以上海為中心》[J].《人大復印資料》2010 年第 1 期。
[12] 朱彤:《中國現代新感覺派小說藝術模式的更新》[J].《南開學報》1995 年第 5期。
[13] 王宏圖:《新感覺派的都市敘事:感性欲望的盛宴》[J].《社會科學》2003 年第7 期。
[14] 盤劍:《論新感覺派小說的隱性視覺形態》[J].《文藝理論研究》2009 年第 2 期。
[15] 胡希東:《新感覺--新感覺派作家內在生命的外在表達形式》[J].《渝西學院學報》2002 年 6 月第 2 期。
[16] 楊劍龍:《‘海派文化’學術筆談--全球化背景中的海派文化發展之前瞻》[J].《上海大學學報》,2005 年 9 月第 5 期。
[17] 許道明:《海派文學的現代性》[J].《復旦學報》1997 年第 3 期。
[18] 吳福輝:《老中國土地上的新興神話--海派小說都市主題研究》[J].《文學評論》1994 年第 1 期。
[19] 李洪華:《現代都市的“頹廢”書寫--穆時英小說創作新論》[J].《南昌大學學報》2008 年 3 月第 39 卷第 2 期。
[20] 耿傳明、李國:《作為公眾話語的身體--論新感覺派小說的身體想象》[J].《煙臺大學學報》2011 年 7 月,第 24 卷,第 3 期。
[21] 張鴻聲:《新感覺派小說人物的符碼特征》[J].《廈門大學學報》2009 年第 5 期。
[22] 杜心源:《“震驚”的顛覆:新感覺派的“性感尤物”與城市空間》[J].《江蘇社會科學》2005 年第 5 期。
[23] 李俊國、李漢橋:《論“新感覺派”的物態化敘事》[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 年第 4 期。
[24] 黃獻文:《論穆時英創作的“南北極”傾向》[J].《中國文學研究》2005 年第 3期。
[25] 張勇:《逃離與奔向--穆時英小說的審美主體自畫像》[J].《山西師大學報》1999 年 7 月,第 3 期。
[26] 李永東:《洋場文人的租界感覺:新感覺派小說與上海租界》[J].《中國文學研究》2006 年第 4 期。
[27] 張向東、謝燕琳:《現代人性的獨特表現--論穆時英的小說創作》[J].《甘肅高師學報》2000 年 7 月,第 5 卷,第 4 期。
[28] 譚桂林:《啟蒙母題敘事的雙聲對話》[J].《人大復印資料》2001 年第 12 期。
[29] 張寶明:《思與言:中國近代思想文本中的文學修辭》[J].《人大復印資料》2012年第 8 期。
[30] 羅崗:《阿 Q 的解放與啟蒙的顛倒--重讀阿 Q 正傳》[J].《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 6 期。
[31] 賀昌盛:《現代中國文學與啟蒙理念之邏輯關聯反思》[J].《廈門大學學報》2009年第 6 期。
[32]喬向東:《反駁與偏離--論張愛玲小說對于新文學的反抗》[J].《中國現代文學叢刊》1996 年第 1 期。
碩士論文
[1] 李健亞:《身體景觀下的現代性書寫》四川大學,2005 年。
[2] 廖文芳:《感傷:新感覺派小說的都市色調》暨南大學, 2005 年
博士論文:
[1] 王宏圖:《都市中的欲望與意識形態》復旦大學, 2003 年。
致謝
關于讀研這件事情,除卻自己這份堅定與熱愛之心,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作為堅強后盾的支持了。尤其是母親,在她的眼中多讀書不僅僅能夠增加將來立足社會的資本,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提高自我修養,開闊人生視野,使人終生受益。
因此讀研三年,母親的鼓勵與陪伴亦是我潛心研究學習的最大動力。
如果說親人給了我精神上的強大動力,那么河北大學的老師們則給予了我最直接與具體的指導與幫助,是他們指引我明確的學習研究方向,讓我在嚴謹的學術熏陶之下感受知識帶給我的美妙與快樂,在收獲感性的快樂之余也鍛煉了我思維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鄧招華導師對我的悉心教導,尤其在我處于對某些問題持偏執態度時,他總能耐心地給我講解,直到將我引領到可行的和科學的研究軌道上來,因此我要特別感謝鄧老師對我的包容和理解。
此外我還要感謝宿舍的好姐妹靳國麗和劉萍,是她們在我困惑之時給予我及時的化解,從而一掃心情的陰霾,進而讓我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
最后我還要感謝在河大一起讀書的班里的同學們,我不會忘記大家一起聽課讀書的日子也不會忘記共同歡笑的時光。雖然即將各奔東西,希望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