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小學男子籃球訓練中的應用
【第一章】小學男子籃融入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可行性研究前言
【第二章】小學男子籃球運動員訓練研究方法
【3.1 3.2】傳統體能訓練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區別
【3.3】小學男子籃球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的選擇與流程
【3.4 3.5】小學男子籃球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計劃的制定
【結論/參考文獻】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學男子籃球訓練結論及參考文獻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傳統體能訓練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區別
3.1.1 傳統體能訓練的定義,分類與作用
《運動訓練學》2012 版將體能定義為: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的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20].籃球體能訓練方法的研究上,一般將籃球體能訓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健康體能訓練,即基礎體能訓練是指任何人群都必需的器官系統的機能能力,是競技體能的基礎。另一類是與籃球專選技術密切結合的方法,進一步發展籃球比賽所需的身體機能能力。傳統訓練一般都是在身體相對穩定下進行的,并且動作維度比較單一,動作軌跡相對固定。雖然能夠改善身體機能能力,但與籃球比賽的運動環境結合甚少。
3.1.2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定義,分類與作用
"功能訓練"最早起源于康復領域,美國國家運動醫學院將其定義為:所有功能訓練形式都包含有運動鏈和運動三維平面中的加速、穩定和減速的動作。功能訓練是一種為提高專項運動能力,通過加強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經肌肉系統更加有效的訓練方法.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開始前先對運動員進行 FMS 測試,通過 FMS 測試結果制定訓練內容,其中以動作模式訓練為主,核心目的是提高運動員全身動力鏈的有效傳遞,使運動員在比賽對抗中更加有效的發揮技術動作,提高比賽成績。
它包括柔韌訓練、平衡訓練、穩定性訓練、核心訓練和動態的本體感覺訓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強調多關節,整體性的,多維度的動作參與,能夠更好的動員各個深層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參與,提高動作的穩定性和競技動作的效率,更好的為比賽服務,提高運動員的專項競技動作。
3.1.3 傳統體能訓練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比較研究
3.1.3.1 理念的比較
前蘇聯和德國體系是我國體能訓練的主要來源,前蘇聯專家和德國體能訓練的研究成果是我國傳統體能訓練理論產生的基礎,傳統體能訓練的一系列訓練原則、訓練原理和訓練方法都是從專項訓練的角度出發和總結的。傳統體能訓練一般都是以增加肌肉的體積和形狀為目的,更關注于孤立的身體部分訓練,這樣會增加運動員潛在的傷病危險,不利于運動員最優的運動表現及其對運動損傷的防護。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專項能力,強調運動項目特有動作和動作模式的專項化。其次,重視訓練中的平衡--重心控制,在運動過程中,人體需要控制自身的重心來保持身體平衡,所以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所進行的阻力訓練大都是在不穩定的狀態下,通過克服自身的體重來加強身體的控制能力,這樣可以使運動員在對抗時更好的控制身體重心,提高動作穩定能力。最后,重視運動過程中多關節的聯動作用,重視人體各個關節之間協調配合,改變傳統訓練中只重視單關節單塊肌肉的訓練模式,從而調高力量訓練的效果。
綜上所述,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要通過最大限度地整合專家資源、訓練器材、訓練方法,創造一個高效促進運動員競技水平提高的個性化、智能的最佳訓練支持系統,使運動員通過 80%的努力達到 100%的訓練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延長運動壽命,實現運動員職業生涯的預期目標。
3.1.3.2 作用的比較
傳統體能訓練重視運動員素質訓練,忽視系統訓練,認為提高運動員專項能力的關鍵是提高肌肉力量,特別重視大肌肉群和局部力量的訓練,在神經對人體控制能力訓練方面比較忽視,也沒有完善的理論和技術體系,這樣會使運動員在體型上變的非常強壯,但在比賽中卻出現跑的并不快,跳的也不高,專項動作也做不出來;小肌肉群的力量和神經對肌肉控制的功能對維持動作平衡穩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傳統體能訓練很少涉及到這些肌肉和功能的訓練;在傳統體能訓練時經常會出現運動員某個身體部位或局部的負荷量和強度過大,從而導致在完成動作時出現代償性動作,并且技術的效益較低,訓練完以后也沒有進行主動系統的再生恢復,這樣就導致運動員的更容易的受傷。概括起來:
傳統體能訓練對運動員的肌肉力量訓練比較重視,并不重視在比賽及對抗時所需要的動作訓練,而過于重視肌肉訓練并不一定可以提高動作質量和動作表現能力。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一種通過加強核心區的力量訓練來提高神經肌肉系統工作效率和提高專項運動能力的訓練方法。從人體解剖學上分析,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軀干部位和人體各關節周圍肌肉的訓練更加重視;在生理功能上,更強調對身體平衡和動作穩定的控制,強調輔助肌群的固定作用和拮抗肌的適宜對抗作用,更強調神經對肌肉的支配能力;在作用上,身體運動功能力量屬于-"柔性力量",它是通過加強肢體的穩定性和主動肌與輔助肌、拮抗肌之間協作能力,以及改善神經-肌肉支配能力,提高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和配合,以及在完成整套技術動作的節奏感和流暢程度,最終達到提高多塊肌肉參與完成的整體力量的目標,而不是直接提高單塊肌肉的收縮速度或力值。
3.1.3.3 傳統體能訓練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關系
關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與傳統體能訓練的關系上,在國外也經歷了十多年的認知和爭論,即便是現在,也存在不同認識。筆者認為,傳統體能訓練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互為補充的關系,傳統體能訓練在提高運動員的成績方面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過去由于我們的訓練方式與專項訓練出現了脫節,甚至在一味追求大訓練量的過程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傷,影響了整個訓練日程,所以傳統體能訓練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瓶頸問題?,F在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引入到我們的日常訓練之中,就是要想方設法突破瓶頸,創造成績。
3.1.4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方法研究
3.1.4.1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法體系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包括 7 個板塊,分別是支柱準備,動作準備,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動作技能訓練,力量與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恢復再生。其中支柱準備分為髖部、軀干、臀部三部分,作用是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式,減少能量泄露,加強脊柱的髖部、軀干及肩部力量,并協調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調整和承受運動負荷做準備;動作準備分為臀部激活、動態拉伸、動作整合、神經激活四部分,作用是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興奮。
3.1.4.2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創新了傳統體能訓練的方法傳統體能訓練的特點是運動員在穩定的平面上,身體重心相對平穩的情況下進行訓練的,并且動作維度比較單一,往往關注孤立的身體部分,雖然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使運動員外形看起來比較強壯,但是這種身體素質在1以籃球運動員的行進間單手肩上低手投籃為例進行分析,籃球運動員需要起跳腿的爆發力,核心軀干的穩定性和單手托球的上肢穩定性。通過分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動作模式,在選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動作方法中,我們要重點解決單腿起跳的爆發力,在不穩定情況下核心軀干和上肢的穩定性,并力求在完成力量訓練時,訓練動作更接近運動員在競技比賽時所使用的專項技術動作。
核心力量和軀干穩定性對籃球運動員是非常重要的,在訓練時我們選擇臀橋練習、腹橋練習、肘部支撐側橋練習等等;彈力帶負重向上跳、小欄架-單足跳、不穩定平面下的單腿力量訓等練習對提高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有很好的效果;在提高上肢穩定性和力量時,我們多采用螺旋對角線練習、不穩定平面上手持重物上舉練習等。筆者依據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學現有的教學器材,訓練環境和學生現階段特點,按照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力爭能得到比傳統體能訓練更好的訓練效果。
在以上所有的訓練方法中,我們強調的是身體動力鏈傳遞流暢,更區別于傳統力量訓練的大負荷、高強度。例如,我們通過輕器械或者徒手的練習手段來提高核心區力量,根據調節每組的間歇時間和支撐時間變化負荷的強度;提高下肢爆發力,我們采用不穩定平面下的單腿力量訓練,彈力帶負重向上跳,在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單腿蹲起練習,在完成動作時要充分保證動作的質量,負荷強度可以通過適當增加一些小的啞鈴或者其他力量器械;提高上肢力量和穩定性時,懸吊訓練,螺旋對角線練習是依靠克服自身體重和小負荷的彈力性力量更加接近專項技術動作模式下完成的。
在以上所提到的訓練方法中,都是嚴格根據籃球項目特征以及專項技術特點來設定的,這是訓練手段的特點是負荷雖然較小,但是強度卻比較大。所以在正式訓練開始之前,運動員不僅已經大汗淋漓,而且興奮程度也很高。這是由于運動員在克服自身或者器材的重力完成動作時是在不穩定的平面上,而且還要高標準地按照專項技術動作來完成練習。不僅有大肌肉群參與做功,還要獲得穩定的小肌肉群參與,對肌肉和神經產生了雙重的刺激,給予機體最大的訓練效應沖擊,取得更接近專項的身體力量素質,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多動作維度,無固定的運動軌跡,募集身體更多的控制穩定和平衡的肌肉參與運動,根據運動員的上肢和下肢,專項技術動作的方向,以及不同的難度組合成復雜的動作訓練體系,這些動作訓練不斷奠定和提高神經系統對身體運動功能的控制和協調,促進專項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或保持在較高的應激水平,有效地保持運動員運動能力和競技體育狀態。
由此可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不僅是一種科學可行的訓練理念,同時也對練習者提高專項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3.2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小學男子籃球訓練中應用的原則
3.2.1 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青少年運動員學習的重要內在動因之一。在訓練中對訓練內容感興趣的學生其注意力會更加專注,并且對所學動作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對動作的完成質量都要優于對訓練內容不感興趣的學生。運動員在學習動作和技能的過程中,如果產生了學習興趣,那么他們對新事物的求知欲也會提高,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接受,養成自覺的學習態度和刻苦訓練的精神,真正牢固地掌握所學內容。
因此,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青少年男子籃球訓練中運用時,首先要重點培養運動員對訓練內容的興趣,并在訓練中有意識的強化興趣,充分開發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使他們對訓練保持長久的動力,促使訓練順利進行,圓滿的完成訓練任務。
3.2.2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在組織運動訓練時要保證過程的持續性和循序漸進性。運動員要想攀登競技運動的高峰,必須堅持長時間、持續地訓練;同時在訓練時必須循序漸進地增加動作難度和訓練負荷,不能跳躍式的增加,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施訓練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人體生物的適應規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靈活性與穩定性,之后才能進行動作模式訓練,進而實施功能性訓練,否則極易引發運動員的損傷,甚至其運動生涯也會過早結束。在功能性訓練階段應遵循人體的適應規律,循序漸進的增加動作難度、強度、負荷量以及持續時間。
3.2.3 整體性原則
人體運動功能的基本功能系統是由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和骨骼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三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了人體生物力學的動力鏈。在賽場上決定運動員能力的不是依靠單個關節和單塊肌肉連續累積發力實現的,而是通過神經中樞系統調節人體各個關節肌肉協調作用的結果。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人體內部的各個肌肉、關節、系統之間也是聯系的,只有把各個部分整合起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真正挖掘人體潛力,使得出現 1+1>2 的訓練效果。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強調核心力量和核心穩定性的訓練體現出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人體的上下肢是一體、協調完成專項動作的,當人體處于站立姿勢時,力量從下向上傳遞,當成坐姿時,力是由腰腹開始傳遞,在核心力量不穩定時,力傳遞就會衰減、能量也會泄露,出現運動性補償,導致運動鏈輸出功率降低,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只有整合人體不同部位的功能,才能高效的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3.2.4 動作與技能相結合原則
競技就是動作,這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核心,在設計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動作中,需要根據籃球項目特點分析出各個專項技術動作的結構和方向,完成動作時參與的肌肉和關節,需要克服的阻力以及身體所處的平面和空間位置等。
(1)肌肉和關節
明確籃球專項技術中涉及的肌肉和關節是設計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動作的第一步。所有項目的練習,既有單關節運動,又有多關節運動。在籃球專項技術中基本沒有單關節運動,都是在多個關節參與下完成的。例如,在籃球雙手胸前傳球技術中工作的原動力是胸大肌,協助肌肉是肩關節前方的三角肌和上臂背面的肱三頭肌,傳統的訓練方法是在身體穩定的情況下進行訓練的,這樣會帶走身體大部分的穩定能力,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中自由重量器械卻可以更好的促進身體穩定能力的挖掘。
(2)動作結構與方向
牛頓運動定律不僅在物理學上有著重要意義,在訓練學上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每個技術動作的結構與方向都是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本準則。直線運動和角運動是體育運動中兩種基本的運動結構,在籃球專項技術中,以運動員為中心軸所做的轉身都屬于角運動,每個運動專項都有獨特的動作結構與方向。如籃球單手肩上投籃的動作結構,大致有身體姿勢、腿部動作、髖部動作、手臂配合等。這每個動作都有其具體的先后順序和運動方向。只有把握好每個專項技術動作的結構與方向,才能科學有效的進行訓練。
(3)阻力來源
阻力伴隨著所有運動,在籃球運動中,阻力的主要來源是自身重力和運動員之間的對抗力,所以阻力的方向決定著訓練的方法和手段。顯然在籃球比賽中運動員之間對抗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和效率,其次才是克服自身的重力,籃球運動員要有改變方向、急停急起、滯空及控制身體隨意運動的力,因此,在進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時要選擇肌肉的拉力方向與專項技術動作一致的力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