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學分析人類文化和行為的前意識或潛意識,使人們對文藝的深層審美奧妙有了新的認識,本文試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探討成名于網絡、全國文藝類書籍暢銷作家安妮寶貝的精神世界以及其作品所投射出來的精神信息。
一、安妮寶貝其人其文
安妮寶貝,浙江寧波人,本名勵婕,1974年7月11日出生。
1998年她開始在互聯網上創作,以《告別薇安》、《八月未央》等網絡小說成名,在網絡文學論壇掀起一股"安妮現象"討論熱潮。其暢銷作品以《八月未央》、《告別薇安》為代表,評論普遍認為其作品風格陰郁獨特,給人幻覺和荒涼感。網絡上對其作品的評價是"辭藻陰郁艷麗,行文飄忽詭異".批評者認為其作品過于頹靡黑暗,悲觀消極且主題單一,欣賞者認為其文深刻表達了當代都市人的真情實感,作品關注的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其主觀意識是要引人向上的。
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論為依據,從安妮寶貝熱銷作品,主要是《告別薇安》、《八月未央》、《素年錦時》等具體的文本入手分析,試圖探討安妮寶貝小說中所折射出來的創作心理。
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人格結構說,按照這一學說,人格由三個部分構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其中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相當于他早期提出的"無意識。""本我"處于心靈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知按照"快樂原則"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佛洛伊德認為,嬰兒的人格完全屬于"本我".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基石是泛性欲說,他把無意識主要歸結為性本能。性本能被壓抑、包裹在潛意識或本我之中,成為決定人行為的巨大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真正的原動力或內驅力。
在佛洛伊德看來,文學是性欲的升華。作家、藝術家都是性本能沖動異常強烈的人。藝術家"是一個被過分囂張的本能需要所驅策前進的人",同時又是"具有內向性格的人",他們"與神經病患者相差無幾".但是,與精神病患者不同,藝術家會通過藝術創造的方式、作家則通過文字的表述去宣泄,從而獲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滿足,找到與現實協調起來的道路。
因此,為宣泄而創作就成為精神分析學對作家行為的一種解釋。而宣泄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個體自身的內驅力,也就是說,是各種內在因素,如需要、內驅力和本能等,推動了人的行為,從上述因素的關系中可以尋求人為什么選擇某一行為的解釋。
三、作品主題分析
(一)事:死亡和告別-都市邊緣人破碎的愛情
安妮寶貝的作品大多表現大都市中游離痛苦的靈魂掙扎和幻滅不安的世紀末情結,主題多是破碎的愛情、死亡、宿命、掙扎和流浪等。在她的小說集中,主角總是一個女子和一個男子,在不同的情節和結局中輾轉,在時光和情欲的路上顛沛流離,始終逃不出宿命的安排。很多時候,故事的男子都叫做林,故事的女子多稱為安、藍或喬。
如"告別薇安"中,喜歡距離感而不愿給人承諾的男子林和虛無神秘的薇安,兩個同質的男女,需要的只是相伴,而不是愛情,一旦被他人愛上,他們就會逃離,因此,他們始終孤獨,于是就有了為愛離開原男友最后卻得不到犧牲了那么多的愛而自殺的女子喬。
再如"無處告別"、"最后約期"、"呼吸"中不同世界中的男女,相互相愛又彼此傷害,最后等來不是其中一方跟別人的婚禮或一方跟世界訣別的結局。
掙扎是作者小說中常出現的另一個情節,要么是兒時好友的女子愛上同一個男子,如"七月和安生";要么是女子戀上同居男友的同室好友,如"暖暖";或者是更復雜的同性情結,如"八月未央"中的未央,搶了夜校同性同學喬的男友朝顏,不是因為她愛朝顏,而是為了讓喬對其男友死心,然后趁虛而入得到喬,因為她愛喬。當然,這些故事總是伴隨著主角的一番掙扎。
宿命也是作者常常提到的字眼,如"七月和安生"中安生在郊外廟里買的白鐲子的破碎,"七年"藍在島上求的那支"逃不過生命的第二輪"的簽,都提前暗示了主人公最終要與世訣別的宿命。所有種種,愛情的破碎也好,內心的掙扎也罷,大多故事總是以死亡或告別收尾。那么到底什么經歷使這樣的女子能夠寫出這樣的情節、故事呢?筆者認為,這跟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也跟作者的個性有關。
安妮寶貝具體的身世、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朦朧、斷續的,只是通過各種采訪以及她書中的自序,讀者們得知這是一個喜歡到處走走停停、喜歡自由、不受約束的女子。曾經,她在家里有份安穩的銀行工作,后來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職,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大都市謀生,其職業也不斷變換,曾經歷金融、編輯、廣告等,現在從事文化產品的策劃及內容制作,任職出版社編輯。
長期遠離故鄉和父母,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大部分時間里,她一直離群索居(見《薔薇島嶼》序)。對于她所居住的城市,她只是個過客,基本沒有什么家的概念,家對她來說,只是一間租住的小公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總是居無定所,常常為了一個男子,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然后,愛情逝去,女子又帶著她來時的行囊包裹遷到又一陌生的城市。
作者本人,到底故事情節的參與者還是個看客,讀者們無從知道;但筆者以為,這就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內的大城市邊緣大眾生活的反映。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如煙花般轉瞬即1心態。
(二)人:叛逆的冷漠-童年決定一生的基調
安妮寶貝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大多外表冷漠、內心狂熱。
她們身上永遠都是舊的白棉布裙、牛仔褲、白棉襯衣和光腳穿著的布鞋,這是她們自由不羈、不喜歡受約束的內心的折射。
同時,她們孤僻,叛逆,大多有抑郁傾向,沒有固定的工作,和大多數人背道而馳,跟這個世界保持著距離。很多故事里,無論是安生,薇安、藍還是喬,都有過一個有缺憾的童年或在十七八歲的如花年紀被人包養,過著金絲雀的生活。安妮在《告別薇安》的自序里有這樣一段話:"所有的語言都來自時間的深處,像某種噴發,因為積蓄太久,可以沖出這樣激烈的強硬的野性和力量。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控制。那是真實的脆弱和苦痛。一道道深不可測的傷口。甜美而沉默".
那么,積蓄太久的時間,讓這位網絡奇女子曾經遭遇了什么樣的童年呢?她的早年生活經歷又是怎樣的呢?在她自傳體式的書《素年錦時》中她提到自己的童年,"出生在高山圍繞與世隔絕的村莊里,不斷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回轉撫養,沒有單一堅定的價值觀,缺乏可遵循的行為準則。在不同的人身邊生活,由他們撫養。也沒有與人的穩定關系".
這樣的童年,造就了安妮幼時的"害羞敏感","家里來客人,就躲起來,從來不主動叫人……不喜歡哭,但卻頑固。厭惡什么,或喜歡什么,都會一直執拗下去。感情太過執著……對有些事情有特別的抵抗,更多的時候,獨自玩耍,也不覺得自己孤單"(《素年錦時》(池塘))。
人的很多行為和思想來源于性格傾向性,性格決定個人思考和行為的方式。童年時某些東西的或缺,會永遠成為心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內心深處總會有一些陰霾;所以,對于幸福,對于所愛,對于溫暖,總會覺得,只是冬日午后短暫的陽光,很快又會被寒冷所取代。
四、結語
袁慶豐這樣提過:"作家、藝術家們早年的生活經歷,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與他們獨異的個性心理氣質的生成和塑定密切相關,進而,完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的思維傾向、行為意識和藝術創作特色".
根據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用文字表述,是作家的一種宣泄行為,這種宣泄又源自個體自身的內驅力,而個體的內驅力又可追溯到"無意識"、"自我"和"力比多".因此,筆者認為,安妮寶貝作品中塑造出來的冷漠叛逆的人物以及她們所經歷的愛情破碎、死亡和離別跟作者早年的經歷以及自身的性格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安妮寶貝。告別薇安[M].??冢耗虾3霭婀?,2002.
[2]安妮寶貝。薔薇島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安妮寶貝。素年錦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安妮寶貝。八月未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佛羅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34.
[6]王克儉。文學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7]袁慶豐。靈魂的震顫:文學創作心理的個案考量[M].北京:中央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2.
[8]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