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葛翠琳童話世界的特點探析
【引言 第一章】葛翠琳童話的創作溯源
【2.1】葛翠琳童話純美的精神境界
【2.2】葛翠琳作品鮮明的創作風格
【2.3】葛翠琳童話虛實的形象刻畫
【2.4】葛翠琳小說獨特的語言藝術
【第三章】葛翠琳童話的價值與局限
【結論/參考文獻】
蘇聯杰出的文學家、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高爾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食糧的選擇應該極為小心謹慎?!雹蹖τ谕挼膭撟?,葛翠琳也同樣是反復地斟酌,她精心選取童話素材,精心構思故事的情節線索,精心地刻畫故事中的形象,其最終的創作目標是能夠對兒童的心理進行引導。
假如問兒童:“春天在哪里呀?”以兒童的思維發育程度是很難回答上來的,因為對于兒童來說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想要兒童了解這個抽象概念,必須用具體的事物進行引導。葛翠琳的童話《春天在哪里》就非常適合兒童的特點,她的選材十分的精準和恰到好處。童話的開頭以“都說春天美麗,春天在哪兒呢?”為引子,激發出兒童天生的獵奇性。葛翠琳選擇小公雞而非小孩子作為故事的主角,其目的是小動物更能使兒童們產生童趣感和親近感。小公雞決定去找春天,小公雞“砰砰砰”的敲門聲,兒童也隨著小公雞開始了尋找春天的奇妙之旅。借助小白兔、小蜜蜂、小青蛙、小鳥兒的回答,小公雞知道了春天在青草叢里,在鮮花叢里,在快活的小河里,在茂密的樹葉里。青草、鮮花、小河、樹葉都是兒童平時生活中就能見到的自然景象,通過動物們的回答,兒童可以清楚地知道春天就是青草、鮮花、小河和樹葉,知道它們是春天的標志。葛翠琳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兒童們認識周圍的事物,認識人生。
《迷路的小鴨子》用兒童生活中常見的紅紗巾作為將要黑天的引子,預示著迷路的小鴨子急迫回家的心情,加上“嗚嗚嗚”的哭聲,可以引起兒童們害怕心理的共鳴。以上的情景鋪墊可以輕易地走進兒童的心理,拉近兒童與童話之間的距離。小鴨子在小兔子、小青蛙、小鵝、小松鼠、小鳥兒、老牛、山羊、白馬、黃狗和花貓的幫助下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媽媽。找媽媽的故事雖然是通過幾個簡短的片段呈現出來的,但是卻可以清楚地為兒童展示朋友的重要性,有朋友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情,引導孩子對朋友的認識,幫助他們建立人類社會中必須要有的社會心理意識。
兒童有著強大的無意識心理,這些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也是造成他們心理壓力的最大潛在因素。對于年齡尚小的他們來說,并不知道原因,而且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全面發展,所以他們無法表達出來,學前教育家劉曉東在其《兒童的精神哲學》的第五章中曾提出:“童話之所以為兒童所喜愛,是因為它合規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兒童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雹俑鸫淞盏耐拰τ趦和瘉碚f或許像一面魔鏡,可以照出兒童的內心經歷,并且借助童話故事將兒童那些自然的心理壓力以外顯的形式映射出來,然后通過故事的引導,化解那些無形的壓力。
葛翠琳通過童話故事中的形象與兒童的心理產生共鳴,可以將兒童內心的壓力外顯出來。在葛翠琳的《發現》中,小灰鼠和媽媽整天在洞里過日子,媽媽天天囑咐小灰鼠:“白天不許走出洞口,外面是危險的世界。貓會吃掉你,人會抓住你,狗會咬碎你。老鼠只能在夜里悄悄地鉆出洞,在黑暗中尋找食物,盡可能少在洞外停留。你必須牢記這一點?!笨墒切』沂蠓浅:闷嫱饷娴氖澜?,于是在媽媽熟睡的時候,偷偷地鉆出洞口,去尋找外面的世界,在經歷了一些探險后,被小刺猬的刺嚇跑回洞穴中,而且鼠媽媽嚴厲地教訓了它一頓,從此鼠媽媽不許小灰鼠白天外出??墒切』沂筮€是常常想起外面的世界,對于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心仍然沒有破滅。每個兒童都有類似的經歷,在他們心理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和幻想,但是家長往往出于保護兒童的本能,管束兒童的生活行為,但是家長殊不知這種看似極為平常的保護和教導行為,會與兒童的本能反應相抵觸,兒童天生的好奇心理被壓制住,給兒童的心理造成了壓力。葛翠琳抓住了兒童這一心理特征,將其投射到小灰鼠的身上,通過小灰鼠的形象可以直接與兒童的好奇和幻想的心理進行交流和對話,疏導兒童自身不能左右的無形心理壓力。
陳伯吹曾經提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能夠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所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雹俑鸫淞胀拰⒆约旱某扇恕吧砀摺弊儼?,以求降到兒童的“身高”.身高“平等”的成人和兒童手拉著手站在一起,向朋友一樣相互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兒童們認識周圍的事物,感受奇妙的大千世界,共同開啟玄妙的人生,在現實世界和心靈世界中達到相濡以沫的終極關懷。
3.樹立精神的榜樣
葛翠琳的童話,從表面看似簡單,但卻是她對于人生認識的濃縮,其中的各種價值觀念是她人生觀念的提煉與升華。她通過符合兒童接受程度的語言向兒童展示各種故事情節和形象,實則是一種象征過程,所期望的是在兒童心中形成一個適應社會的良好、健全的人格形象。在兒童面臨困難的時候,童話故事中的形象會為他們樹立榜樣,來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幫助他們在意識上戰勝困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超越和成長。
葛翠琳的童話創作,以明朗的主題迎合兒童簡單的理解思維能力。故事的主角多是簡單固定的形象,這源于兒童沒有過度復雜的思維,在他們的腦中,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所以葛翠琳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都準確地把握故事形象的牢固性,例如《會飛的小鹿》中的小鹿。在故事的開頭,葛翠琳往往是以較為簡練的語言鋪墊故事主人公所招受的困難,例如小鹿的父母因為要保護小鹿,而紛紛殞命,小鹿從出生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但是卻有了愛它的長頸鹿媽媽。故事的發展緊緊地圍繞這一個主線進行,兒童可以輕松地跟隨著這條主線看到故事發展進程。小鹿為了長頸鹿媽媽能過上好日子,整夜的奔波勞累。葛翠琳在故事中為兒童樹立了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人性的美,讓他們懂得父母對他們的愛,懂得生活中的困難,懂得堅忍不拔的精神,懂得感恩之情等等,小鹿的形象是葛翠琳希望在兒童們心中樹立的榜樣,希望在小鹿的指引下克服生活的困難,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