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理論的探索,歸根到底都是方法的探索?!蔽膶W史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是密切相關的,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吨袊蟀倏迫珪穼⒎椒▌澐譃槿髮哟?,認為,“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兒童文學理論包括童話理論的研究具有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 童年史\\) 人類文化學、生物學、語言學、民間文學、美學藝術等跨學科的內容。因此,在對童話研究中多層次、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相互交融,成為研究童話理論和童話創作的重要方面。吳其南先生所著的《中國童話史》于 1992 年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2007 年,更名為《中國童話發展史》,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再版。再版時除了最后一章變成兩章外,其余基本沒有變化。1992 年,除了這本童話史出版外,另外,還有一本由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金燕玉編著的《中國童話史》。兩本書出版時間均為 1992 年,都具有開拓性意義,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也一直未有其他中國童話史類著作出現。雖然同為中國童話史,且在同一年出版,但吳其南的《中國童話史》以多元方法為研究視角,既有豐富的史料作為支撐,同時更具問題意識,以論帶史,使得該書與金燕玉女士的童話史著作有所不同,彰顯出強烈的理論色彩和思辨特點。
一、歷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在再版后記中說到在該書中主要用的還是歷史的美學的研究方法。歷史的美學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也是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學史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要求運用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相統一的方法考察文學活動及其成果的演變。
作為一本文體史,歷史的方法自然是必須使用的。在吳其南的這本《中國童話史》中,歷史的研究方法首先表現在歷史的童話觀上。什么樣的童話觀是童話史寫作一以貫之的文學觀。吳其南先生認為中國童話雖然有很長的準備期,但一直以來并未走向自覺\\( 現代性\\) 。直到五四時期,借助“復演論”童話才開始向人們宣告: “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出現了,中國童話的真正歷史開始了”。
由此可見,吳其南是以童話理論研究為中國童話形成的重要成因。在此之前,雖然早至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就已經有童話因素,但直到五四時期自覺的理論研究才真正推動中國童話的形成。金燕玉則認為,中國童話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口頭流傳階段、記載收集整理階段、改編創作階段。第三階段是“童話的成熟階段,作家自覺地為兒童改編民間童話,進而發揮個人的自由幻想創作出嶄新的童話,童話成為獨立的兒童文學體裁”。由此可見,金女士是將作家的自覺創造作為中國童話形成的重要原則,因此童話獨立的標志是1909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孫毓修主編的《童話》叢書??梢哉f,吳其南的童話觀認為,創造和理論并駕齊驅才是真正的現代童話; 金燕玉則認為,為童話正名是童話獨立的標志。這兩種不同的童話觀直接影響了兩者在童話史寫作中所呈現的不同評判標準和寫作維度。吳其南在緒論中說到: “研究童話不能以今律古,看不到這一個文體在發展過程中曾呈現出不同的樣態; 反過來,如果不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用已經成熟的童話標準去透視原始形態的童話、準童話,就會使童話失去統一的、高標準的參照物,最終也無法說明童話的發展過程和推動童話發展的真正原因?!笨梢?,吳其南的童話觀是有著強烈的歷史感,因此,在書中作者將在童話獨立之前的準童話稱為有童話因素的文學作品,包括各種形式的民間童話、古代童話,這是真正的歷史的文學觀。
但與一般歷史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吳其南的這本著作中除了在全書中以時間線索為框架外,還穿插許多以問題為要點的歷史的論述方法,是一種歷時與共時的歷史觀。書中不僅對某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進行評論,還以問題為線索梳理了中國童話史發展軌跡,探究了童話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如在中國童話形成的歷史過程中,雖然出現了以神話、傳話為代表的具有童話因素的藝術形式,但“在此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萌芽性的童話既未大量出現,出現了得童話萌芽也未獲得長足的進步”。
在探究這一原因時,作者緊扣童話的本質和特征作為論述主線來挖掘深層童話生成和發展的機制。除此之外,還有關于中國童話遲遲不能自覺的原因、為什么民間童話會成為早期童話的基本形態、中國童話現代化的可能性等,這些問題一方面是中國童話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一方面,作者對這些問題解答時往往是以童話發展的歷史進程來進行論述,從而完成對中國童話史輪廓的一次次描述。
在第四章的前三節中,為了論述中國現代童話如何走向自覺這一個童話史上重要問題時,作者將此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前后到 20 世紀初,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兒童教育產生的諸多影響; 第二階段是從 20 世紀初到五四運動前夕,新教育制度的確立,特別是《童話》叢刊的創辦使童話作為一種文學類型開始出現,是童話走向自覺的重要過程; 第三階段是五四前后,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大量童話作品的出現,從理論上認識、研究童話開始到五四時期達到高潮,借復演論走向自覺。這種論述不僅展示了現代童話走向自覺的歷史演變過程,也從論的角度彰顯了現代童話進入自覺的邏輯走向。史中有論,論中有史。整本書似乎是一張交錯而織的大網,歷史的縱線條和問題的橫線條,把中國童話史發展過程中的諸多重要結點放置在縱橫線條交叉的位置,一一破解。正是這種問題意識讓整本書不僅是童話史進程和發展的再現,更具有強烈的理論色彩和思辨特點。
二、多元研究方法構建理論體系
在吳其南先生的這本《中國童話史》中主要運用的還是歷史的美學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 90 年代也是文學史寫作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方法。除了這種研究方法外,該書還開始有意識地采用了諸如中西美學比較、人類文化學、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雖然作為第一本中國童話史\\( 吳其南的《中國童話史》成書于 1991 年末,出版發行為 1992 年,金燕玉女士的《中國童話史》成書于 1990 年末,出版發行為 1992 年。從發行時間看,兩者均具有開拓性的作用,均為中國童話史的首部著作\\) ,童話研究不僅面臨資料十分匱乏的境地,而且處于文學研究邊緣的邊緣,因此,書中所用到的中西比較、人類文化學、兒童心理學等研究方法尚未完全展開,或者說只是作者想要努力的一個方向,但這種努力對此后 20 年的兒童文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后來方衛平、朱自強、方可強、彭懿、孫建江、湯銳、柯云路等從中西比較、兒童心理學、文化學、敘事學等諸多視野中對童話進行研究,大大拓展了童話和兒童文學研究的理論視野和學術領域。
歷史的比較方法是史學也是文學研究經常使用的方法。這種比較“主要是指對不同時間、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文學活動以及對文學文本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分析異同,對文學活動及其結果再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歷史的評價,以便發現文學演變的一般規律或特殊規律”。
全書自始至終貫穿的都是古今之比較,這種比較既有遠古時期童話因素和現代童話的比較,也有童話走向自覺前后的比較,是一種時間維度上的、動態的比較。同時中西比較也是書中出現的一種比較新穎的研究方法。在90 年代,這種比較在兒童文學研究領域中是具有啟發意義的。雖然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在初始時期就已經將日本的兒童文學研究移植到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但這種研究并不具有比較意義,而是中國兒童文學包括童話在初創期時的一種發軔途徑,完全是借助日本的兒童文學理論來完成中國兒童文學的自覺,沒有可比性。
中國的童話乃至兒童文學一直以來都是有創作但并未見理論研究,或者說理論研究并未成形,因此這并不是一種比較研究。趙景深于 1927年在《中西童話的比較———〈廣東民間文藝集〉付印題記》中,大概是較早運用中西比較方法的童話理論文章。吳其南在書中也運用中西比較的研究方法,雖然在全書中只是星星點點,但卻是繼承這種童話研究方向的表現,也使這本文學史作更具理論色彩。如在書中用了西方美學中\\( 如維柯\\) 在研究早期人類社會時的分期:
神的時期、英雄的時期和人的時期的理論來解說中國早期英雄傳說中的童話因素; 在評論孫毓修編撰的《童話》叢書時認為該叢書“將古今中外童話集在一起,縱向上,溝通了現代童話與古代萌芽性童話、準童話的聯系; 橫向上,溝通了中國童話與世界童話的聯系”。
人類文化學在童話理論發展以及兒童文學理論發展史中是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人類學\\( Anthropology\\) 是世界神話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學派。它運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神話的各種現象,肯定了神話與原始人生活及思想的關系,并把神話研究領域從神話學派只注意的印歐民族擴展到全世界、全人類,從文明人擴展到未開化的野蠻人,從語言學派只關心的自然神話到社會神話\\( 泰勒稱之為文化神話\\)。最早深入研究童話理論,并為童話走向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的是周作人。周作人在其研究童話的系列理論文章包括《童話研究》《童話略論》《丹麥詩人安兌爾然》《古童話釋義》《兒童的文學》《童話的討論》《兒童的書》《讀十之久》等,就借鑒了安德魯·朗格、麥克林冬等人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周作人曾說過: “于我影響最多的是神化學類中之《習俗與神話》《神話與宗教》這兩本書,因為我由此知道神話的正當解釋,傳說與同伙的研究,也于是有了門路?!薄拔覀儗τ趦和瘜W的有些興趣這問題,差不多可以說是從人類學連續下來的?!?br>這種研究方法在中國現代童話走向自覺時期時也是理論家趙景深、張梓生、馮飛、嚴既澄、鄭振鐸、茅盾等人共同的研究視角??梢哉f,人類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在童話研究中最具歷史性。吳其南這本童話史著作同樣也意識的運用這種方法。在書中的前三章,特別是在第一章“基本童話因素的最初孕育”中,作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童話基本因素的孕育是和整個文學藝術的最初發生聯系在一起的,而文學藝術的起源是從那些孕含文學因素的原始儀式和圖騰崇拜開始。因此,作者對神話、傳說、寓言等含有童話因素的文學樣式都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進行了闡釋和甄別,從而為童話的準確界定奠定了基礎。在吳其南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和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中,對此種方法的運用更為明顯和突出。
接受美學的方法在本書中也時有出現。接受美學的邏輯起點是讀者的解讀和接受,它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注定是為這種接收者而創作的”。在童話研究中,童話的對象是兒童,而兒童長期以來要么被完全漠視,要么被認為是縮小的大人。在吳的這本童話史中,作者對五四時期出現的“兒童中心主義”進行了評述,而全書也始終將兒童這一接受對象作為是否是童話一以貫之的甄別標準之一。金燕玉的童話史關注的、或者說對童話的評判標準主要是想象性和敘事性兩個因素。雖然在書中,金燕玉也將童話的定義為:
“供少年兒童閱讀的幻想性敘事文學。童話具有敘事性、幻想性和兒童性?!钡趯嶋H論述中,不僅將幻想等同于想象,而且常常忽略了兒童這一接受主體。在吳其南的書中則牢牢抓住兒童接受這一標準,將是否適合兒童閱讀,是否是自覺為兒童進行創作作為評判童話的一個重要原則。另外,在論述中國童話不能自覺的原因: 作者借助接受美學的方法論證了由于中國少年兒童長期以來“作為一個讀者群的期待視野沒有被作家意識到,因而不能作為一個群體參與和作家的對話,因而也就無法形成一類適合他們審美經驗和能力的童話或兒童文學”。
文學史寫作是宏觀審視和微觀描述相結合的寫作,在童話史的寫作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在其研究方法中,應以某種研究方法為主,同時做到多元方法交融、互補,這樣才能讓著作更為客觀、真實地再現童話這一個兒童文學樣式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呈現的面貌。吳其南的這本童話史以歷史的研究方法為主,同時兼有中西比較、人類文化學、接受美學等研究方法。多種研究方法互補,不僅開闊了童話和童話史研究的理論視野,更使該書具有了“論”的色彩,對之后的童話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參 考 文 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Ⅰ[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2]吳其南. 中國童話史[M]. 石家莊: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
[3]佴榮本. 文學史理論[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李慧. 童話論[D]. 上海師范大學,2010.
[5]周作人. 苦茶———周作人回想錄[M]. 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
[6]〔德〕姚斯,霍拉勃. 周寧,金元浦.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7]金燕玉. 中國童話史[M]. 南京: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