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小說主要敘述的是農村留守兒童在特殊背景下的成長過程,因此成長是其主要母題,屬于成長小說的范圍。此類小說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在環境閉塞,生存條件艱苦,又沒有父母的庇佑和監護下,他們的成長呈現出“自由化”發展趨勢,這一成長階段是由童年向少年以至成年的過渡階段,由于留守的特殊背景,留守兒童的成長又呈現出“異化”現象,這就決定了留守兒童小說這一題材的特殊性質。
少年兒童是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由幼年到少年再到成年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成長是必然的,這一成長階段,從廣義上講仍屬于兒童時代,因而具有兒童性。但是由于環境的影響和個人性格發展的不平衡性因素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兒童性與成人性融合的現象,即早熟現象,有些留守兒童表面看來不僅早熟,而且異常成熟,但這種成熟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它只是一種“偽成熟”,因此作品中的留守兒童表現出了普通少年兒童未有的心理特征。早熟就會涉及到“成人意識”,因而作品主人公也會顯現出“成人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承擔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責任
留守兒童小說中的主人公,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長輩們又年老體弱,他們小小年紀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姚嵐的小說《留守》里的龔月,才十三歲就承受著繁重的勞動,還要照顧弟弟妹妹;《水邊的仙茅村》中的一群孩子都會主動承擔起各自家的農活,個個身經百戰,連從城里來的何虹老師都比不過他們,何老師挑擔子都不如小小年紀的菊妹。雖說父母進城務工,將孩子留給老人照料,但是老人體弱多病,有時還得讓孩子照顧他們?!洞┻^憂傷的花季》里的陸星兒,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病了,她不得不送奶奶去醫院,還要照顧好奶奶,幸好有同學陳軍的幫助,才得以渡過難關。
《當著落葉紛飛》中的沙莎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操持家務了,每天起床、打水、烙餅、熬粥,是沙莎一天的開始。龔月、陸星兒和沙莎,還有《水邊的仙茅村》中的孩子們還只是中小學生,家庭的重任不應該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承擔的,他們也想像城里的孩子一樣,衣食無憂,快樂成長,但是在特殊條件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肩負起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家庭責任。留守兒童小說中的孩子大多處于 10 到15 歲這個年齡段,這一時期在心理學上稱為少年期,少年期是兒童期到青春期的一個過渡時期?!吧倌昶谑且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br>就是說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處于一個成長階段,還沒有成熟,家庭的重任不得不使他們提前使自己成熟起來,但是這種“成熟”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因為他們“成熟”的道路是非正常的,留守兒童的成長道路與正常兒童是不一樣的,他們在不該成熟的階段成熟了,可以說是“早熟”,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偽成熟”,“他們似乎懂事,但是又不很懂事,他們的精力旺盛,能夠參加更多的勞動,但是還不能算作一個完全的社會勞動力?!弊髌分械牧羰貎和褪窃谏眢w和心智成長都不成熟的條件下肩負家庭重任,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很脆弱的,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
二、性意識的提早萌發
“‘兒童反兒童化’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欲求?!眱和凇胺磧和钡倪^程中表現為叛逆、任性等性格特征,性意識的萌發也是表現之一。留守兒童長期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很少有人壓制他們,所以從某方面來說,他們“反兒童化”的道路似乎還順利些,所以性意識也出現了提早萌發的狀況。留守兒童小說中出現了兒童文學領域極少涉足的性描寫,當然這在兒童文學作品中還需要慎重處理。性意識的萌發是少年向成年的過渡的標志,只是農村留守兒童在無人引導的前提下,出現了性意識提早覺醒的尷尬現象。早戀現象在留守兒童小說中經常出現,但是作品中的早戀現象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單純,例如小說《留守》中的曉峰和龔月,《空巢》中的郝凱、悶墩兒,《穿過憂傷的花季》中的向華萍、羅大勇等等可以說他們都是性意識提早覺醒的代表人物,當然也有像《穿過憂傷的花季》中陸星兒與陳軍那種純美的情感體現。
《留守》中龔月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留下弟妹由她照顧。曉峰是個初中生,父親外出務工,母親是鄉村代課教師,由于母親除了上班就是打麻將,無暇顧及兒子的成長,曉峰正處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情竇初開,又受到網吧環境的不良影響,加上母親的出軌行為,使曉峰對性充滿了好奇心,由于沒有成人的正確引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最后終于釀成大錯: 在一個周末,曉峰去龔月家里玩,龔月的弟妹龔星和龔云,還有表妹林霞也在家,于是他們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當曉峰和龔月一起躲進樓上的臥室時,曉峰對龔月產生了非分之想,龔月對曉峰的“非禮”行為也沒反抗,而就在兩人偷吃禁果之時,慘劇發生了,柴屋失火,龔月的弟妹龔星、龔月、表妹林霞都在火災中失去了生命,龔月因救弟妹也受了傷,面對這樣的災難,小小年紀的龔月無法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加上父母的責怪,龔月曾一度想到輕生,這樣的打擊讓一個小小年紀的女孩該如何承受? 《穿過憂傷的花季》中的向華萍和羅大勇,都只是初中生,因酒后失控,發生關系,因為對性知識缺乏了解,向華萍不幸懷孕了,小小年紀,忍受著身體的痛苦做流產,向華萍的媽媽礙于面子,將她帶到城里生活,而羅大勇也意外地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犊粘病分械暮聞P和悶墩兒已經是高中生,對性的渴望和了解就更多了。
朱自強在其理論著作《兒童文學的本質》中稱性意識的覺醒,是少年成長中的“成年儀式”,“少年人有生理上的性行為沖動需要發泄,但少年一般不把自己的這一欲求付之于實際行動,而是采取代償的方式?!蔽覀兛吹?,作品中的留守少年似乎對性的渴望更強烈些,“特別是山區,又特別是正在發育的旺盛期的少年時代。山區使男孩從成年男女在田間地頭開的粗魯玩笑中,過早地培養了對性的興趣,而年輕人生理和心理的發育又使他們對異性的關注達到人生的第一次高峰?!边@也是留守少年性意識提早覺醒的重要原因之一。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漸近與成人水平……性機能的發育已經成熟,因而進一步意識到兩性關系問題?!?br>但是小說中的少年多是初中生,還處于少年期,他們的身體、心理發展水平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因此在對待性這一敏感問題上就更加迷茫和無知。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自由發展,性意識也在發展中慢慢覺醒,由于無人引導,加上農村地區性教育的缺乏甚至空白,留守兒童在對待性問題上,只能自己去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在疏于看管的前提下,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要大膽許多,他們在性知識匱乏,身心發展還不健全的條件下,踏入這一尷尬領域,無疑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小說中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性意識的提早萌發帶來的嚴重后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少年期,關于性的話題,我們也不需要一味地避諱,但是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委婉地讓他們了解性,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更是如此。
三、自我意識的超前覺醒
由于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內心的孤獨和充滿坎坷的人生道路,使得他們不得不感慨自己的命運,有的甚至力圖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少年兒童,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地發展著,很多研究指出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表現出對人的精神世界和個性品質發生興趣,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他們要求了解自己……”
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發現自我,對自己的人生已經開始有了思考,而處于留守背景下的少年兒童亦是如此,但是由于他們成長道路并不那么順利,因此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與普通孩子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對人生的思考會更多、更復雜些、更深入一些。
《空巢》中的郝凱,小小年紀就對人生有非常深刻的思考; 《留守》中的曉峰,在龔月家失火后,感嘆道“唉,我的責任重啊!”當然,這些留守少年,不僅僅只是思考,他們還付出了行動?!犊粘病分械暮趦簽榱俗粤Ω?,改變命運,想獨自一人闖出一番事業而離開學校,只身一人來到外地,誰料到剛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就被壞人盯上了,最后在好心人和警察的幫助下安全返校,小說中也寫道“像黑兒這樣的空巢家庭,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得以圓滿解決,算是幸運的?!钡@只是小說中的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并沒有這么幸運?!懂斨淙~紛飛》中的沙莎,是個敏感有思想的女孩子,卻有著男孩子一樣性格,由于意外傷人事故,沙莎被送進了少管所,在周干警和潘記者的幫助下,沙莎終于打開了心門,但是處于青春期的沙莎還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端叺南擅┐濉分械镊狋~也是如此,為了能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他離校出走,在城里被人傷害??梢哉f他們的這些行為舉動都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但是結果很是令人擔憂。其實他們只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他們卻選錯了方向,他們在發現自我的過程中并沒有全面的審視自己,更沒有深入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以至于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使自己陷入另一個困境。兒童是渴望成長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意識能力會慢慢覺醒。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成人的管教,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可能會更早更快。
作品中的這些留守兒童自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但是事實告訴我們,他們是很不成熟的,由于生長環境的影響,留守兒童本身就帶有自卑、孤僻、悲觀、怯懦等不良情緒,這就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容易走彎路。雖然他們的自覺性和自我意識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水平,但是他們的智力、身心發展都還不完備,還擺脫不了少年兒童特有的稚氣,所以作品中的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出兒童性與成人性結合的特征。
其實在一般的兒童文學理論中,兒童性與成人性是對立的,他們要求兒童文學是獨立存在的,兒童文學只能是適合兒童的“純文學”,但是少年小說即成長小說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限。人們開始認同并接受成長小說主體的深刻性,以及小說中悲劇敘事的震撼力。留守兒童小說正是以留守兒童的成長為大背景,“既有對兒童天性的關注,又有對成人心理的關注,具有兒童化與成人化的雙重傾向,既有對兒童天真稚氣的再現,也有對成熟心理的描寫,兩者可以達到有機的融合?!?br>留守兒童小說這一特殊題材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在中國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隨著人口流動,中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這一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少年兒童的成長一直都備受關注,而在留守這種特殊背景下成長的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性格、心理特征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他們另類的成長過程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很多文學創作者,從現實背景出發,用文學這一獨特的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敘寫了留守兒童特殊的成長道路。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朱自強. 兒童文學的本質[M]. 上海: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3]黃云生. 少年兒童文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