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以其獨特的文學魅力成為近代日本的暢銷小說,其作家德富蘆花也因此而一舉成名,開始登上了日本近代文學的舞臺.當時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后的社會轉型期,新舊思想的沖擊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巨招影響,新舊沖擊也罷、社會變革也罷,最終受苦受難的都是最底層的人民大眾.主人公浪子雖是物質生活豐裕的將軍家小姐,但傳統與新思想的碰撞給她造成的精神沖擊卻不下于物質的貧乏所造成的苦痛.由此看來,《不如歸》即是一部反映家庭問題的家庭小說,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實、暴露社會問題的社會小說.
縱觀中日文學,"杜鵑"總是以"杜鵑啼血""子規啼"的形式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傳聞杜鵑鳴叫聽似"不如歸去",且詠中出血,因此"杜鵑"成為了極度悲哀的代名詞,被籠罩了一層凄怨的色彩.筆者認為,這也就是德富蘆花緣何以"不如歸"命名小說的關鍵之所在.在日語中"杜鵑"、"子規"、"不如歸"雖為三個名詞,但其發音同為"以上上多寸",以"不如歸"為題既包含了這層悲哀色彩,也從題目上暗示了其悲劇性.
一、隱喻性人物設定的悲劇意義
文學作品的創作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其誕生也自然而然地被烙上時代的烙印.盡管愛情的主題早已超越時代,但在明治維新后的特殊時代里,男女純愛與封建倫理道德間的對立卻越發醒目,由此所引發的家庭、愛情悲劇也越發深刻.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此說來,《不如歸》就是通過浪子與疾病、家庭問題的斗爭來把她對愛的渴求與生的希望統統毀滅殆盡的一出充滿"淚、苦、悲"的時代悲劇.
除了小說題目的暗示外,小說的人物設定與命名方面作者也頗費心思,巧妙地預示了令人悲痛的結局.女主人公命名浪子\\(含卉乙\\),與日語眼淚\\(含卉趁\\)的發音相似,看似溫婉的名字,從另一層面上來看卻象征著表面物質生活優越而內心精神苦痛的女主人公,以心在流淚這一形式來傳遞這一寓意.此外,浪\\(含卉\\)代表著大海,大海之廣博是由無數的水,數不盡的淚匯聚而成的,由此浪子的悲苦與辛酸再度被擴大化.毋庸置疑,男主人公武男的命名也有其特殊的意義.與柔弱似水的浪子相對,武男是以海軍中尉的職業軍人身份出現的,字面上就強調了與他相關的武力、軍人這些特定效果.
縱使他如何地深愛浪子,但對男性來說工作、地位永遠是第一.從這個視點出發而寄予了男主人公這個名字也進一步從側面預言了在"男尊女卑"思想主導下,以浪子為代表的封建社會的女性人生悲劇.
二、新舊思想沖擊下的情節設定
故事的人物與情節設定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是一部傳統色彩濃厚的小說,但武男母親與浪子繼母的設定卻分別代表了傳統與西洋,這一新一舊的風潮最終都沖向了柔弱的浪子.武男與浪子本是一對甜蜜幸福的新婚夫婦,但隨著情節的不斷深人,看似完美的新生活卻一點點顯現出它龜裂已久的細而深的裂紋來.
殘酷的命運之神從兒時起就在浪子的生命里埋下了悲哀的種子.她八歲喪母,小小年紀就在繼母的陰影下過著"不被愛是不幸的,不能愛更加不幸"的無奈生活.繼母雖是深受西洋風氣影響的海歸派,但卻任性自我,總是擠兌、懷疑溫婉順從的浪子,是繼母對愛的吝音使浪子的童年愈發孤寂.本想以結婚為契機逃離這種心苦生活,但世事難料,婚姻又將浪子推向更深一層的苦難深淵.
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就是橫在家庭里的一個難解問題.媳婦在家既有孝道的重壓又有男尊女卑思想的無形制約.易怒、保守的公婆對端莊賢淑的浪子本就有諸多不滿,她后來的肺結核卻使這份不滿擴大化,最終使她卷人了被離婚的悲慘漩渦.站在封建倫理道德的立場來看,其繼母和公婆都非理想的傳統女性形象,即便如此,來自他們的家父家長制的重壓硬生生地把主人公們夾在了新舊思想與傳統習俗的夾板之中,用家的糾葛深深地束縛了深愛的彼此.
三、悲劇的毒瘤-封建陋習
眾所周知,西洋式的戀愛理念是隨著明治維新后"文明開化"的大潮涌人日本的,恰巧該故事就是以明治維新改革后的日本近代社會為背景而展開的.盡管戀愛的理念輸人到了近代化剛起步的日本,但新的價值觀要在封建氣息甚濃的日本扎根還為時尚早.一千多年以來犧牲在封建家父家長制下的女性不在少數,縱使進人近代社會、出現新的理念,青年男女也只不過是反諷地體嘗到封建陋習帶來的失落與痛楚.
出于對傳香火的重視,在既無公公、丈夫又外出的家中公婆就成為了最大的獨裁者,任意地獨斷專橫、越發惡毒地對待軟弱的浪子.
"不合家風離婚,不生小孩離婚,害上討厭的病離婚.這是社會上的規定","壞就壞在她生了病啊…總比川島家斷子絕孫好些"。
公婆這一席話成功表述了封建陋習、性別歧視的本質,也表述了浪子真正意義上的死因.封建的男尊女卑、孝梯與傳宗接代觀念最終殺死了無辜的浪子.命運是殘酷的,武男不得不在愛與孝、妻與家之間做出選擇,在家庭子嗣的大意名分下無奈地犧牲了愛妻浪子."哎,苦啊!苦啊!來生再也…再也不做…女人了…哎!"浪子臨終前的這一句無疑是對封建社會殘酷現實的控訴.浪子的一生都被籠罩在悲與苦的氛圍中,她的悲慘宿命既是個人生活的寫照,同時也寓意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悲劇.
四、結語
《不如歸》表現出含有濃重封建倫理道德色彩的婚姻悲劇,揭示了在深重封建思想摧殘下釀成的人性悲劇,折射出近代社會在新舊思想沖突中無力掙扎的女性悲哀.武男與浪子的婚姻悲劇所表現的人生苦痛雖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但他們所表現的對舊勢力舊思想的恨以及對男女純愛刊美好生活的向往卻不斷地激勵著一批又一批讀者.
參考文獻:
【1】\\(日\\)德富蘆花著.豐子愷譯.不如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郭勇著.他者的表象.[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0
【3】葉渭渠著.日本小說電.[M].北京大學出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