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是一切新文學的起源,它是廣大人民群眾為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創作出來的。由于其創作主體的廣泛,產生的社會環境亦不相同,在加上各民族、地域之間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民間文學種類眾多、內容繁復多樣,包括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歌謠等都是民間文學的組成部分。甚至是同一傳說、故事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都會有不同的版本,同一曲戲曲、歌謠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唱法。這就是民間文學最具魅力的特性———變異性。
民間文學的變異大都圍繞著它最初的母體,根據最初的版本或刪減、或修改、或補充,在增減修改中形成了諸多版本,每一部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國民間文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之所以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在這漫長的文學歷程中傳承不絕、繁榮昌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變異性。眾多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民間戲曲和民謠山歌等都具備這種變異性。對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我們發現民間文學變異的一般規律,在整體上也有助于對民間文學的一般性研究。筆者就燒紙錢的由來傳說,以點窺面,探尋民間文學變異性的奧秘。
一、紙錢的起源探尋
唐代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泵恳晃簧谒?、長于斯的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這樣的場景,每到清明時節等祭祀先祖之時,紙錢都是必不可少的。燒紙錢的由來傳說是對燒紙錢這一風俗習慣的形成所作的解釋說明,是廣大社會群眾對燒紙錢產生源頭的猜想和探索。
因此,要研究燒紙錢的由來傳說,就有必要溯本求源,探尋紙錢的起源。
紙錢是國人祭祀先祖、鬼神時所使用的紙幣、紙錠等,它所代表的是陽間之人對陰間之人的供奉。傳統喪葬祭祀中使用的紙錢其前身為冥幣,即陰間所流通的貨幣,又稱冥鈔、寓錢、陰錢等。早期時祭祀使用的是實物貨幣,及至紙張被發明出來,紙錢就漸漸取代了祭祀中實物錢幣的作用。
一般認為,紙錢是在魏晉之時出現,唐宋之時開始盛行,明清已經穩定,成為中原祭祀風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關紙錢起源最早的考證見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后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稘h書》稱‘盜發孝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
紙乃后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p>
根據封演所說,紙錢是從漢代瘞錢發展演變而來的,上古祭祀使用圭璧幣帛等食物,漢代則以流通貨幣取代之,等到紙張發明之后,為了節約,就以紙寓錢。由此,紙錢起于魏晉,發展到他所在的時代,紙錢的使用就已經成為了朝堂、民間喪葬祭祀時風俗習慣。這其中有兩點是封演未曾提到的:紙錢的使用是怎么變為燒的;紙錢的使用是從上層王宮貴族傳至下層平民百姓,抑或相反。
對于前者,只能靠猜測,最初可能并不是燒紙錢,而是懸掛、撒、埋等,但由于之前燃燒時能夠產生煙霧,有一種神游太虛的感覺,更符合民眾的臆想,故而焚燒漸漸成了紙錢的常用處理方式。對于后者,另有考證:北宋歐陽修等所編《新唐書》之《王玙傳》。
其中提到:玄宗時,太常博士,侍御史王玙,充祠祭使。專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佑,近於巫覡。按照這種說法,漢代有埋錢幣的習俗,后來民間改用紙錢,王玙將民間的做法用之國家祭祀,因此,紙錢的使用可以說是從民間傳入朝堂。
二、燒紙錢的由來傳說解讀
紙錢的使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發展至今,早已成為了人們風俗習慣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如此長的時間內,關于燒紙錢的由來產生了種種傳說,人們思維的自由發散、地區文化的差異和時代的千差萬別也使這些傳說不盡相同,但并非全無聯系,將這些傳說歸納匯總,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推銷粗紙的說法。漢代以來,蔡倫發明造紙術,紙張產量大大提高,并在社會上流傳開來,一些人為了發家致富造紙販賣,但由于太過粗劣無人問津。故而設計詐死,燒紙后突然死者復生,稱陰間貨幣就是這樣的粗紙,從而使人們爭相購買。
第二類,以假換真的說法。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但由于缺少糧餉,后得妙計向各家神堂借得真銀,留下欠條,答應事成之后歸還,但最后卻以錫箔紙錢相還,后民間開始沿用錫箔紙錢祭祀先祖。
這兩種傳說看起來大不相同,但還是能夠看出其內在的相同之處,即人們都相信陰間的存在,并且在陰間同樣要使用到金錢。先分析兩者產生如此大的差異的原因,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時代的不同,第一種說法應是早期就流傳開來的,而第二種說法則應是明代以后產生的。早期紙錢使用黃紙為金錢,白紙為銀錢,發展到后來,錫箔紙錢流通開來,由此不同時代的人們隨紙錢的發展創造出不同的民間傳說。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民間文學變異的一個內因:當民間文學所闡述對象發生了變化之時,民間文學必然會隨之發生極大的變異。
相對的,民間文學發生變異自然就有其外因所在。這兩種傳說每一種都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其具體故事內容不再詳述,僅將對各種版本的異同進行總結。
對于推銷粗紙的傳說,其基本情節:紙張粗劣,無人問津,角色從造紙者、紙店老板到作坊主各異;巧設計謀,此人同樣是說法不一,有造紙者本人、或其妻子、或伙計、或路人;某人暴死,此人或是計謀設計者,或是接受者;痛哭燒紙,為死者哭喪,燒掉許多紙張;死者復生,死去的人活過來,并稱是燒紙讓其得以還陽,復生時間同樣不一,有一會或一天、幾天的;形成風俗,親鄰或是路人見證了這一事件,傳播開來,于是大量的人購買粗紙。故事圓滿結局。
很明顯,僅從推銷粗紙傳說的各種異文來看,其基本情節都相當完整,整體框架不變??梢苑治隹偨Y出此民間傳說變異的幾個方面:角色的變換,從主人公、設計者、詐死者到傳播者,不同的版本人物不同,例如有的異文中妻子是事件的策劃者、執行者,主人公不知情,只是無意中幫助妻子完成了整個計謀。另有異文卻是恰恰相反,或者妻子變成了路人,這都是在傳說傳播過程中由于口頭相傳或傳播者、旁聽者加入自己的主觀意愿導致的人物差異。創作形式、語言表述的差異,由于個人習慣的不同以及地區方言的差異,導致了傳說有順序也有倒序,在傳說中還有的加入了地方方言,沾染上了很強的地方色彩。情節的增加、修改,有的異文增加了拜師學藝的橋段,有的則將這個情節改成了蔡倫有位哥哥或弟弟,各種內容的充實,讓這個故事更加曲折離奇,使這個傳說更為豐滿起來。從其差異分析,角色的轉換、表述的形式、情節的組織上在不同的異文中有不同的表現,這些差異是由于傳播過程中轉述的差異,地域文化的區別,主觀情感的影響等因素所造成,可以說民眾、地域、時代的差異就是民間文學變異的外因所在。
在民間傳說傳播過程中,每一個情節的增加,每一個細節的完善,都充實這個傳說,使之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每一段故事的改寫,每一次結局的變換,都代表著不同人群對生活的思考,使這個傳說更富有生活氣息。這些差異在民間文學的傳承過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民間傳說,本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全體的創造物,由整個社會傳承,可供所有人分享的精神食糧。變異滿足了多樣人群的審美品味和審美需求,這也正是傳說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我們還必須深思傳說背后,民眾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僅從這個傳說來看,其角色大都是小人物,表現的是百姓對小生產者的同情理解,對其智慧的欣賞,展示出中華民族善良的良好品質。另一方面,傳說與人們對陰間的幻想緊緊相連,說明的是廣大民眾的信仰———陰陽相通,在陰間同樣需要衣食住行,需要錢財;同時展現出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寄托思念。
三、民間文學的變異性問題分析
在古時,由于時代技術的差異,民間文學大都是靠說唱傳播,由于口頭語言的不準確,內容形式都會發生變異,即使在現代社會,雖然科技的發展能讓民間文學原汁原味的在民眾之間傳播,但由于傳播者的主觀意愿,他會對故事進行修改補充,以滿足自己的審美偏好,由此民間文學不論古今都活在傳播過程中部分改變,于是同一個民間傳說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異文,這些異文代表著這個傳說所可能發展的各個方向,這些方向可以毫無關系,甚至完全背離,但其所要表達所要展現的人們的思想卻絕不會丟失。民間文學的這種完全放開式的發展,沒有界限,人們的思想能夠走多遠,它就能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這種包容力使它能夠適應幾乎所有人群的審美觀念,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
民間文學的變異,是由于地域、文化、時代的差異而產生的,眾多異文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流傳中產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區,由于環境生活習慣的差異,風俗習慣千差萬別,民間文學的傳播者只有對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適應的調整,才能滿足各地區不同人群的需求;隨著時代的流轉,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由于改朝換代、技術進步等因素發生改變,審美需求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差異,民間文學在傳播過程中自然會被摻雜入上一時代人們的思想而發生變異;不同的民族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差異,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民間文學在民族之間傳播就必然會被各民族民眾刪減修改以符合本民族的文化需求。
民間文學的變異性使其能夠實現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它能夠滿足人們自由發散思維、施展創造空間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變異性充分發掘了民間文學的發展潛力,為民間文學開創了幾乎無限的發展空間,在傳播過程中展示出其無可比擬的包容性。它能將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風俗、宗教、信仰、心理等各種因素都囊括進民間文學的范圍。如今,信息傳播如此完整快捷,民間文學又得到廣大學者的搜集、整理、編纂,同一作品的不同異文匯集成冊,民間文學的獨特魅力得到了極致的表現??傊?民間文學的變異性是民間文學最基本也是最具有價值的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