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入冥故事是流傳已久的游冥故事,在明清小說戲曲中也有不少記載.較早記載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是唐張鷟《朝野僉載》和唐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西游"系列小說中,《西游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源于變文《唐太宗入冥記》,是最為人們熟知的游冥故事.此外,楊志和《西游記傳》\\(《四游記》中\\)、《西游釋厄傳》也有記載."說唐"小說系列中,《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成后志怨女出宮,證前盟陰司定案",記唐太宗入冥事,較為詳細.《混唐后傳》第一回"長孫后遣放宮女,唐太宗魂游地府"與《隋唐演義》所記大致相同.戲曲中記唐太宗入冥事的有《唐王游地府》\\(云南唱本小說\\)、《翠蓮寶卷》、元楊顯之《劉泉進瓜》\\(雜劇\\)等.
唐太宗入冥故事,歷經從唐代文人筆記、民間變文至元雜劇、明清小說,是影響較大的游冥故事,廣泛流傳于民間.陳志良認為,唐太宗故事的流傳,功起于變文,而功成于《西游記》[1].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涉及冥界觀念的演變、小說對"玄武門"事件的態度、唐太宗對佛教的態度等很多方面.
本文以《唐太宗入冥記》、《西游記》、《隋唐演義》為主要文本依托,擬從故事中冥界觀念的變遷、人物形象的演變、故事的佛教機緣及故事在作品中的功能等方面探討這一流傳久遠的游冥故事.
一、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冥界觀念
\\(一\\)《朝野僉載》到《唐太宗入冥》變文:模糊的冥界觀到明確的佛教地獄觀.
唐太宗入冥的故事梗概,見張鷟《朝野僉載》卷六記載:太宗極康豫,太史令李淳風見上,流淚無言.上問之,對曰:"陛下夕當晏駕."太宗曰:
"人生有命,亦何憂也!"留淳風宿.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見一人云:"陛下暫合來,還即去也."帝問:"君是何人?"對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見,冥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向見者又迎送引導出.淳風即觀玄象,不許哭泣,須臾乃寤.至曙,求昨所見者,令所司與一官,遂注蜀道一圣.上怪問之,選司奏,奉進止與此官.上亦不記,旁人悉聞,方知官皆由天也.
張鷟為唐高宗時人,可知唐太宗入冥故事在唐高宗時即已流傳.張鷟的記載非常簡單,沒有展開具體細節,太宗入冥的原因是"冥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但冥官如何問、太宗如何答都沒有詳述.太宗冥界所見為"冥官"和"一人",為"生人判冥事",冥界的情狀、如何返回陽間,也沒有提及.如此語焉不詳的原因可能是有所取舍.
張鷟所記唐太宗入冥事中,只提到冥官問事、令還、生人判冥事.故事中未提到具體的冥王.
初唐時佛教地獄觀念已流行,但并未達到中晚唐時的全盛狀態.從《太平廣記》中的一些記載可知,其時閻羅王信仰也較普及.生人判冥事在唐以來的筆記小說中有不少記載,如《太平廣記》卷一零四"于昶"、《太平廣記》卷二九八"柳智感"等.
張鷟所記唐太宗入冥事冥界觀念模糊淡薄,還看不出作者對佛教的態度,沒有宣傳佛教的思想傾向,只是對事件的簡單記錄.
同為產生于唐代的唐太宗入冥故事見于敦煌變文S.2630寫卷.王國維在《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中稱《唐太宗入冥記》為"宋以后通俗小說之祖"[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之為"白話小說".王慶菽予以整理,依王國維、魯迅所擬之標題編入《敦煌變文集》卷二.關于《唐太宗入冥記》的年代,程毅中根據文中提到《大云經》及《朝野僉載》的有關記載,認為此文可能是武后時期或稍晚時期的作品[3].韋鳳娟認為,《唐太宗入冥記》的寫成當在唐肅宗干元年間之前[4].蕭登福認為"應寫于武后時期"[5],卞孝萱認為此篇是為降低太宗的威望、迎合了武曌的政治需要而產生的,當寫于武曌以周代唐之初,是一篇在佛教果報掩護下的譴責唐太宗的政治小說[6].
《唐太宗入冥記》多用口語,語調風趣幽默,顯然來自民間傳說.變文對唐太宗的入冥經歷有生動的描寫,崔子玉之狡猾、太宗的窘迫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變文寫唐太宗生魂被追入冥間,因為有崔判官友人李淳風的請托信及崔判官的上下其手,唐太宗得以還魂復生,又添十年壽命.
《唐太宗入冥記》中的冥界觀念清晰明確,反映了初唐時期的冥界觀念.
首先,變文中的冥界之主為閻羅王,而唐代游冥故事中的冥界之主多為閻羅王,這是佛教地獄觀傳入以來閻羅王影響日盛的反映.
其次,變文中冥界官吏體系具體完備,功能明確.唐太宗進入冥間之后,先后見到的人物有通事舍人、高品、閻羅王、判官崔子玉、六曹官、善惡童子、功德使,也為我們開列了一張完整的冥間官吏名單武.①再次,《唐太宗入冥記》還宣揚了抄寫佛經可以滅罪的觀念,有弘法宣佛傾向.判官崔子玉奉勸唐太宗:"陛下若到長安,須修功德,發走馬使,令放天下大赦……講《大云經》,陛下自出己分錢,抄寫《大云經》."[7]2543這類觀念在民間影響深遠,在唐代的很多游冥故事中都有所反映,也可看出佛教地獄觀念世俗化的一個方面.
\\(二\\)明清小說中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冥界觀:佛道雜融的地獄觀念.
《西游記》成書于吳承恩\\(1500-約1582\\)晚年,其中的冥界觀念與《唐太宗入冥記》有很大的不同.《西游記》"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故事涉及地獄十王、冥吏、酆都判官、地獄各種酷刑,唐太宗先后經歷了森羅殿、幽冥背陰山、陰山背后一十八層地獄、奈河橋等.這里的冥界觀念是佛道雜融的地獄觀念,冥府機構完整,功能齊全,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比較流行的冥界觀念.
首先是冥界之主的演變.由《唐太宗入冥記》的閻羅王演變為地獄十王.《西游記》中的冥界是地獄十王信仰的反映.十王信仰興起于中晚唐時期,宋以后由于善書《玉歷至寶鈔》在民間的流傳,至明清時期,地獄十王信仰在民間影響廣泛,不少明清小說中的冥界都出現了地獄十王,如《姑妄言》、《醋葫蘆》、《隋唐演義》等.《西游記》中的幽冥情狀來源于自《玉歷至寶鈔》出現之后定型的民間地獄觀念.《西游記》第九回的幽冥世界與善書的描述基本一致,只是作為小說,描繪得更為具體豐富和生動.
其次是佛道雜融的地獄觀念.崔子玉為酆都掌案判官.酆都是道教系統的地獄,冥界觀念發生了明顯的演變.從書中對冥界的描繪看,這里的冥界亦有非常鮮明的道教色彩.唐太宗入冥府后,首先是崔判官的遠道迎接,繼有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相請,"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冥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
"行不數里,見一座碧瓦樓臺,真個壯麗,但見---飄飄萬迭彩霞堆,隱隱千條紅霧現.耿耿檐飛怪獸頭,輝輝瓦迭鴛鴦片.門鉆幾路赤金釘,檻設一橫白玉段.窗牖近光放曉煙,簾櫳幌亮穿紅電.
樓臺高聳接青霄,廊廡平排連寶院.獸鼎香云襲御衣,絳紗燈火明宮扇.左邊猛烈擺牛頭,右下崢嶸羅馬面.接亡送鬼轉金牌,引魄招魂垂素練.
喚作陰司總會門,下方閻老森羅殿.太宗正在外面觀看,只見那壁廂環佩叮當,仙香奇異,外有兩對提燭,后面卻是十代閻王降階而至.是那十代閻君: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8]74這里的森羅殿更像道教的神仙府第.唐以后,佛教世俗化趨勢明顯,儒釋道三教合一現象在小說中多有體現,明清神魔小說有不少類似的佛道雜融的描寫,是對復雜的民間信仰的反映.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成后志怨女出宮,證前盟陰司定案"與《混唐后傳》第一回"長孫后遣放宮女,唐太宗魂游地府"都敘有唐太宗入地府事,二書這兩回在情節上、冥界觀念等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隋唐演義》成書于清康熙年間,敘隋文帝起兵伐陳至唐明皇還都而死其間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間插隋末秦叔寶等亂世英雄傳奇.
《混唐后傳》①清佚名編,該書以唐太宗魂游地府見隋煬帝與朱貴兒等被冥判轉世為唐明皇與楊貴妃等諸人為引子,敘武則天擅權改唐為周及明皇與楊貴妃的一段歷史,很有可能《混唐后傳》第一回襲用《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的描寫.
《隋唐演義》、《混唐后傳》與《西游記》成書年代相差不遠,《西游記》約成書于吳承恩晚年,約為明末隆慶、萬歷年間.《隋唐演義》成書于清康熙年間,《隋唐演義》、《混唐后傳》二書所記唐太宗入地府事很明顯承襲了《西游記》第十回"唐太宗魂游地府"某些描寫.與《西游記》不同之處在于,《隋唐演義》和《混唐后傳》游歷地獄情節較為簡略,增加了隋煬帝被帶到轉輪殿結案及后妃朱貴兒等眾妃轉生之事,唐太宗打發眾鬼的錢鈔是向尉遲恭所借,而《西游記》中是向劉全所借.二書將劉全改為尉遲恭,這樣的改動,就為人物的前世因果關系做了預設.劉全是作者虛構的民間"善人",劉全在《西游記》的作用是為完成唐太宗在冥司向十王送南瓜的承諾,任務完成后再沒有情節上的意義.尉遲恭則歷史上實有其人,陰司的因果淵源來解釋二人在陽間的君臣關系,這是歷史演義小說比較常見的一種創作手段.
在冥界觀念上,二書也與《西游記》基本相似.
冥界之主為十王,崔子玉為酆都判官,太宗游歷冥界的過程也基本相似.從《隋唐演義》、《混唐后傳》二書的冥界描寫也可以看出明清時期佛道雜融的冥界信仰.
二、唐太宗入冥故事人物形象的演變
在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變過程中,變文奠定了較高的起點.《唐太宗入冥記》深刻影響了后來的文學創作,在題材上對后世小說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游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記犯天條"和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很明顯源出于《唐太宗入冥記》.《隋唐演義》、《混唐后傳》則基本沿襲了《西游記》的描寫.明清小說中的唐太宗入冥故事在故事情節與人物描寫的細節上與《唐太宗入冥記》有明顯的不同.主要差異如下:
第一,唐太宗入冥原因,由變文中的李建成、李元吉告狀改變為魏征夢斬涇河龍,因太宗曾答應向魏征求情使太宗失信于涇河龍,涇河龍向冥王告狀致太宗入冥對案.
第二,太宗帶向冥間的請托信作者由《朝野僉載》、《唐太宗入冥記》的李淳\\(干\\)風而演變為魏征.
第三,明清小說中崔子玉的官職由《唐太宗入冥記》中"生人判冥事"的判官而演變為酆都掌案判官,這就不存在崔判官為嫌自己陽世官職低而利用陰司職權向太宗要官要好處的必要.
第四,《唐太宗入冥記》中太宗還魂增十年壽命 至明清小說 唐太宗入冥故事改為增二十年壽命.
此外,最大的不同在于唐太宗、崔判官形象的迥然有別、文本作者對唐太宗態度的改變.
\\(一\\)唐太宗形象的演變
1.《朝野僉載》到《唐太宗入冥記》:由達觀知命到貪生畏死
《朝野僉載》所記唐太宗入冥故事中,唐太宗表現出曠達超然的死亡意識,達觀無畏地說:"人生有命,亦何憂也",很有一代君主的氣度.至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7]2541-2547,唐太宗形象發生了顛覆.一代帝王變得窘迫不堪,貪生懼死,委瑣矯情.
變文通過很多細節描寫刻畫唐太宗形象,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唐太宗的心理變化.唐太宗初入冥府,即"憂心若醉","今受罪由自未了,朕即如何歸得生路?"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待見到閻羅王,卻威風十足,被喝何不施拜禮之時,便即高聲而言:"索朕拜舞者,是何人也?朕在長安之日,只是受人拜舞,不慣拜人.……朕是大唐天子,閻羅王是鬼團頭,因何索朕拜舞?"使得閻羅王"羞見地獄,有恥于群臣".
唐太宗在判官院門外等待之時,"皇帝見使人久不出來,心口思惟:'應莫被使者于崔判官說朕惡事?'皇帝此時,未免憂惶."當把書信交與崔判官,崔子玉表示出不悅不滿之意,"皇帝一聞此語,無地自容.遂低心下意,軟語問崔子玉曰:'卿□□書中事意,可否之間,速奏一言,與寬朕懷.'
崔子玉答曰:'得則得,在事實校難.'皇帝……意慘然.遂即告子玉曰:"朕被卿追來,束手□至,且緣太子年幼,國計事大,不忘歸生多時.如□□朕三、五日間,與卿到長安,囑付社稷與太子了,□來對會非晚.""皇帝此時論著太子,涕淚交流."此時的太宗全沒了見閻羅王時的威風傲慢.待聽得李建成、李元吉稱訴冤屈,要與其對案時,太宗"更不敢□□,遂匆匆上廳而坐".崔子玉索官,要以問頭刁難,"皇帝聞已,忙怕極甚",當崔子玉弦外有音地追問"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當崔子玉表示代答之時,太宗"大悅龍顏",立即封官許愿.
從"高聲而言"到"未免憂惶"、"低心下意"、"涕淚交流",再到"悶悶不已"而至"龍心大悅",變文把太宗描繪得貪生懼死、心慌膽怯、理屈詞窮,與《朝野僉載》中太宗的曠達、尊嚴、理直氣壯成鮮明對比.很顯然,《朝野僉載》有袒護太宗之意,而《唐太宗記》則同情建成、元吉.這里體現出文人筆記與民間傳說的差異.
2.明清小說中的唐太宗形象:謙遜仁慈的大唐天子
《西游記》第十回"唐太宗魂游地府"中,唐太宗形象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入冥原因改變為涇河龍的告狀而非建成、元吉的訴冤.其次是對待冥王的態度.太宗見十王之時,謙遜有禮,"太宗謙下,不敢前行",與《唐太宗入冥記》見閻羅王的傲慢判然有別.太宗得知還有二十年陽壽之時,對十王"又再拜啟謝".游幽冥背陰山之時"戰戰兢兢",游歷過十八層地獄、奈何橋,"太宗心又驚惶,點頭暗嘆,默默悲傷",又立文書借金銀散與眾鬼.這里的唐太宗已被描寫成謙遜、仁慈的大唐天子.
《隋唐演義》與《混唐后傳》二書對唐太宗形象的描繪與《西游記》基本相同,唯一不同處在于,《西游記》中唐太宗放三千宮女出宮回家自嫁之事在唐太宗游地府還陽之后,而《隋唐演義》與《混唐后傳》則把這一情節置于太宗游地府之前.這種情節設置上的變化仍然是服從于作者對唐太宗形象刻畫的需要.游地府之后放宮女回家似乎是游歷地獄后的"良心發現",而游地府之前的這一行為則與游地府無關,可理解為太宗作為皇帝人性的一面,太宗的形象"無意"中被提升了.
從《朝野僉載》到《唐太宗入冥記》,再到明清小說,應刻說刻畫得最為成功的是變文中的唐太宗形象.變文對唐太宗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剝開了圣君帝王、道貌岸然的人性的另一面,與明清小說對唐太宗形象的刻畫迥然不同.三部書對唐太宗形象的刻畫與唐代變文的差異,說明了文人小說與民間傳說的不同.民間傳說大膽輕松,對唐太宗充滿揶揄,語氣幽默,約束較少;明清文人創作小說則深受儒家觀念及史學意識影響,不敢對皇權有所不恭,語氣用筆頗為小心.明清距離唐貞觀之治已有千年左右,對開創大唐盛世的唐太宗充滿好感和敬仰應是明清時期文人的正常普遍心態,所以明清小說中對于唐太宗,渲染其仁慈謙遜,贊揚其文治武功,唐太宗也成為無可指責的正面形象,就很容易理解.
\\(二\\)判官崔子玉形象的演變
1.《唐太宗入冥記》中的崔判官:善用權謀的官場老手
《唐太宗入冥記》的崔判官是中國古代游冥故事中少數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以往游冥故事中的冥官,多數性格較單一,缺少鮮明的個性.而變文中的崔判官,個性特征非常鮮明,成為游冥故事中貪婪冥官的典型.作者把一個善用權謀、圓滑貪婪的官場老手刻畫得生動傳神,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崔子玉作為閻羅王"欽點"審理建成、元吉訴唐太宗殺兄案的主審判官,一聽到使人報奏閻羅王命推勘太宗案并領至判官院之時,"崔子玉聞語,驚忙起立,惟言'禍事'".崔子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陽世任輔陽縣尉,讓人君在外等候,怠慢皇帝,如若太宗有壽,"當家伍佰余口,則須變為魚肉","憂惶不已".太宗拿出李淳風的求情信時,崔子玉"聞道有書,情似不悅",收下書信,也不拆看,收在懷中.在太宗的催促下看完書信卻表示了對寫書人的不滿,對于皇帝"可否之間"的詢問,答曰:"得則得,在事實較難."兩句話就把初入冥府威風十足的太宗打擊得全無底氣,完全控制了太宗的情緒.待"崔子玉見君王惆悵",遂即表明可得商量,遂把生死簿上"皇帝命祿歸終",添注上"十年天子,再歸陽道".崔子玉"心口思惟:'我緣生時官卑,不因追皇帝至,憑何得見皇帝面?今此覓取一員政官.'"卻并不告知太宗添祿十年,只言五年.見太宗只言賜謝財物,"崔子玉又心口思惟:'此度許五年,即賜我錢物.更許五年,必合得一員政官.'"告太宗再添五年陽祿,誰知太宗仍是賜與財物,崔子玉"心口思惟,良久不語",遂告太宗要立案留底,并弦外有音地追問"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又自薦代答.
這一擒一縱之中使自己平步青云,由輔陽縣尉而允授為"蒲州刺吏兼河北廿四州采訪使,官至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仍賜輔陽縣正庫錢二萬貫".
《唐太宗入冥記》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崔子玉的心理變化,一個覓官心切、借機勒索、寡廉鮮恥的下層官吏形神畢肖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一形象在以后的明清小說中多有體現,《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八十八回"崔判官引導王明,王克新遍游地府"中的崔判官直接繼承了變文中崔子玉的性格特點.
2.明清小說中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崔子玉:謙卑懼上的謅媚臣子
在明清小說的唐太宗入冥故事中,崔子玉形象由貪婪狡猾的官場老手變成了一個謙卑懼上的謅媚臣子.《西游記》第十回,崔子玉作為酆都掌案的判官,知道太宗要來冥司"三曹對案",早早地來迎接太宗.收到太宗交與的魏征書信,當即拆看,"那判官看了書,滿心歡喜道:'魏人曹前日夢斬老龍一事,臣已早知,甚是夸獎不盡.又蒙他早晚看顧臣的子孫,今日既有書來,陛下寬心,微臣管送陛下還陽,重登玉闕.'"二人行走之間,"建成、元吉就來揪打索命","崔判官喚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地府十王命查看太宗命祿時,"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太宗游歷地獄之時,"崔判官隨后保著太宗",不時安慰太宗使其"寬心".過奈何橋時,崔判官又"上前引著太宗",并說服太宗打發了索命的眾鬼[8]74-77.
《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成后志怨女出宮證前盟陰司定案"中,酆都判官崔玨與《西游記》中的崔判官形象如出一轍.崔玨也是早早地來迎接太宗,見信后表示"送陛下還陽",見到太宗命祿時也是急忙添上二畫,為其添加二十年壽命.游歷地獄時亦是一副隨從護駕的謅媚臣子形象.《混唐后傳》第一回崔判官的形象仍然與《隋唐演義》中的崔判官并無二致,這里可以看出三書在情節上的襲用現象.
《西游記》、《隋唐演義》等書的崔判官已沒有《唐太宗入冥記》中崔判官性格的鮮明突出,這種人物形象特征的轉變,緣于作者對唐太宗形象的有意袒護和拔高.在情節設計上,因沒有了變文崔判官"生人判冥事"的身份,自然也就不存在利用職權向太宗要官的必要,也就為太宗形象保全了面子.這里的崔子玉只起到情節上的關聯作用,已失去了變文中君臣形象互相襯托相映成趣的烘托作用.在變文中生動鮮活的判官崔子玉在《西游記》、《隋唐演義》等小說中變成了謅媚懼上的冥界判官符號.
唐太宗入冥故事中兩位主人公形象變化的巨大差異緣于不同文體作者對唐太宗的態度.不同態度的直接落腳點即是文本中對"玄武門"之變的處理.①在唐太宗入冥故事里,無論是文人筆記,民間傳說,還是明清小說,都離不開"玄武門"事變或濃或淡或隱或顯地生發渲染.《西游記》等小說中唐太宗入冥原因的改變同樣源于對"玄武門"之變的處理.《朝野僉載》中的指稱是"冥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唐太宗入冥記》中,鮮明犀利地借崔子玉之口"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對唐太宗予以譴責,并稱建成、元吉為"二太子",足見作者的態度.①這種態度之下的唐太宗形象自然不會好到哪里去.明清小說家似乎對開創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充滿了景仰和好感,小說中對于建成、元吉的"索命"以"喝退"來做以調整,足見《西游記》及"說唐小說"的作者對唐太宗明顯有袒護之意,自然會對唐太宗形象進行拔高.
三、唐太宗入冥故事的佛教機緣與故事功能
\\(一\\)唐太宗入冥故事的佛教機緣
在唐太宗入冥故事里,除最早的《朝野僉載》,都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不同文本都有著或濃或淡的佛教色彩.對于一個并非崇佛的一代君主,何以成為入地府故事的主角呢?
1.唐太宗對佛教前貶斥后嘆悔的態度
變文《唐太宗入冥記》有顯而易見的佛教色彩.從故事的冥界主宰、冥界官吏以及變文對《大云經》的提及都可見是佛教觀念影響下的產物.變文中唐太宗還魂前崔子玉對太宗的叮囑,與唐代游冥故事中常見的冥王對入冥之人的勸誡之語非常相似,故事還宣揚了抄寫佛經可以滅罪的觀念.以上種種,可知這個故事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佛教徒或崇信佛教之人.
唐太宗對于佛教,并不如中晚唐時期的幾位皇帝,他于三教之間,尤崇道教.唐太宗雖然禮敬西行求法和譯經的玄奘,但并不非常重視佛教.
列圖形于凌煙閣的重臣蕭瑀請求出家,竟手詔斥責"至于佛教,非意所遵,雖有國之常經,固弊俗之虛術".出家之舉乃是"踐覆車之余軌,襲亡國之遺風"\\(《舊唐書》卷六三《蕭瑀傳》\\),足見其對佛教的態度.唐太宗晚年曾召玄奘問因果報應及佛教遺跡,深悔相見之晚,不得"廣興佛事".因為有曾經的對佛教的貶斥,也因為有與佛教高僧玄奘相見之時的不得"廣興佛事之嘆",作為一代雄主的唐太宗開始與佛教觀念影響下的游歷地獄有了某種暗示性的關聯.《西游記》中唐太宗游地府與唐三藏西天取經,有了一個具有佛教色彩的機緣,兩個故事的嫁接似乎也有了最為契合的嫁接點.
在游冥故事中,對于不信佛教、毀僧謗佛之人經歷過地獄的游歷,復生后成為虔誠的佛教徒是一種常見的宣佛手段.北周武帝②、唐代傅弈③、南北朝時期的庾信④等曾因滅佛、謗佛被佛教徒送進了地獄.對于像唐太宗這樣的一代君主,又有著對佛教這樣前貶斥后嘆悔的態度,佛教徒當然有興趣讓他到地府"接受教育".
2.唐太宗"殺生"的歷史"污點"
在游冥故事中,有很多是因殺生而入冥受罰的故事.在佛教氣氛濃郁的唐朝,尤其是中晚唐時期,佛教地獄說極為流行,民間傳聞和大量的文人筆記都記有這類因殺生而受冥罰的故事.在這些殺生入冥的故事中,除唐太宗外,"事主"無一例外地受到地獄的各種懲罰.《唐太宗入冥記》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因殺生而入冥的故事,如果不是有"生人判冥事"的崔子玉以權謀私,唐太宗的命運也應如此.在唐太宗的一生中,無論其文治武功如何地輝煌,"玄武門"之變中殺兄囚父始終是無法抹去的一筆.這一唐太宗人生歷史上的"污點",很自然地會被有政治企圖的武則天派們加以利用,因此,詆毀唐太宗,降低太宗的威望,迎合武則天的政治需要,為武后上臺造輿論,編造唐太宗入冥故事也就成為這一政治企圖最佳的載體和切入點.從這一點來看,蕭登福和卞孝萱認為《唐太宗入冥記》是為取悅武則天而有意為之很有道理.
因為唐太宗游地府故事總是包含著建成、元吉這一冤魂索命的情節,在流傳過程中,這個故事被賦予越來越濃的佛教色彩,對唐太宗的譴責逐漸被置換成一種宣揚超度冥府孤魂的說教.
《西游記》唐太宗入地府故事里,添加了修建水陸大會、甄選高僧主持佛事的情節,自然也就引出了佛教高僧玄奘,也因此而演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取經故事.
3.敬佛行善成為唐太宗入冥復生后的一個結果
變文《唐太宗入冥記》因為殘缺,無從知道故事的結尾.《西游記》中唐太宗魂游地府后即將還生之時,崔判官告誡太宗:"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后代綿長,江山永固."唐太宗還魂后的直接結果是,開始了一系列的"善舉"及作功德等宗教行為.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瑀正空門",唐太宗的魂游地府復生還魂后,"傳旨赦天下罪人,又查獄中重犯.時有審官將刑部絞斬罪人,查有四百余名呈上.太宗放赦回家,拜辭父母兄弟,托產與親戚子侄,明年今日赴曹,仍領應得之罪.眾犯謝恩而退.又出恤孤榜文,又查宮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軍"."自此時,蓋天下無一人不行善者.一壁廂又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里去;一壁廂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并建造相國寺,邀請諸佛,設建道場."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8]83唐太宗入冥經歷成了唐太宗對佛教政策和態度的轉折點.聯系歷史上唐太宗對佛教態度的轉變,唐太宗入地府的故事編造得合情合理.
\\(二\\)《隋唐演義》、《混唐后傳》唐太宗入冥故事的主要功能
1.《隋唐演義》唐太宗入冥故事:為唐太宗重新申訴的載體
同樣是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隋唐演義》和《混唐后傳》中對這一故事的改造又有所不同.《隋唐演義》因是要寫秦王世民及其屬下功臣的開國歷史,歌頌其赫赫功勛,以證明無論在才能及戰功上李世民都優于建成,他才是理想的君王.所以《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唐太宗魂游地府故事成了為李世民申述"玄武門"之變的一個最好的載體.冥王非??蜌獾貑?"令兄建成、令弟元吉,旦夕在這里哭訴陛下害他性命,要求質對,請問陛下這有何說?"太宗回答:"這是他弟兄合謀,要害朕躬,假言奪槊,使黃太歲來刺朕;若非尉遲敬德相救,則朕一命休矣.又使張、尹二妃設計挑唆父皇;若非父皇仁慈,則朕一命又休矣.置鴆酒于普救禪院,滿斟歡飲;若非飛燕遺穢相救,則朕一命又休矣.屢次害朕不死,那時又欲提兵殺朕,朕不得已而救死,勢不兩立,彼自陣亡,于朕何與?昔項羽置太公于俎上以示漢高,漢高曰:'愿分吾一杯羹.'為天下者不顧家,父且不顧,何有于兄弟."\\(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六十八回\\)這里,小說家賦予這個故事新的功能,給唐太宗一個重新解釋的機會.太宗的回答非常坦率而理直氣壯,又大言不慚.但從小說總體上看,作者并無譴責太宗之意.這里唐太宗入冥不是冥王勘問太宗,而是太宗向冥王申訴,體現了小說家對唐太宗的偏袒.另一方面,出放宮女事,在《西游記》中是唐太宗入地府后的情節,是太宗入地府還魂后的一個結果.而在《隋唐演義》中是在太宗入地府前,這樣的改動,突出了唐太宗的仁德之舉,同樣是出于拔高唐太宗形象的目的.
2.《混唐后傳》唐太宗入冥故事:結構全書的引子
《混唐后傳》中,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成了全書的引子.該書第一回"長孫后遣放宮女,唐太宗魂游地府",其中敘及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崩于仁靜宮.貞觀十三年,太宗得病,魂游地府.得知閻王審結隋煬帝一案,隋煬帝將投胎轉世為楊家女,隋煬帝的宮女朱貴兒將投胎轉世做皇帝,二人做夫婦,將會受用二十余年[9]3-5.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情節成了書中唐明皇與楊玉環故事的話頭,也為李楊故事找到了佛教三世因果報應的解釋.署"竟陵鐘惺伯敬題"的《混唐后傳序》稱:"昔有友人曾示余所藏逸史,載隋煬帝、朱貴兒為唐明皇、楊玉環再世因緣,事殊新異可喜,因與商酌,編入本傳,以為一部之始終關目."[9]卷首可見,小說作者有意將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嫁接入李楊故事中,作為小說結構上的一種安排,成為小說的創作手段.
不論是《朝野僉載》、《唐太宗入冥記》,還是《西游記》、《隋唐演義》、《混唐后傳》,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作為一個可以獨立流傳的故事,不過是一個基本框架,被不同的創作者因著不同的創作主旨加以利用重新改造,在這個框架內加進一些不同的內容."那些流行久遠的敘事單元,就好像是民間敘事家手中的一張一張牌,各張牌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意味.根據需要,敘事家們可以顛三倒四地洗牌,各取所需,這是一種民間特有的敘事智慧."[10]在古代小說家的眼中,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就是一張可以隨意使用很有效的牌.
參考文獻:
[1]陳志良.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變[G]//周紹良,白化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54.
[2]王國維.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唐寫本殘小說跋[G]//周紹良,白化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程毅中.唐代小說史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99.
[4]韋鳳娟.從"地府"到"醫院"---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J].文學遺產,2007,\\(1\\).
[5]蕭登福.敦煌寫卷《唐太宗入冥記》之撰寫年代及其影響[J].中國文學研究,1986,\\(8\\).
[6]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J].敦煌學輯刊,2000,\\(2\\).
[7]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第4冊[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8]吳承恩.西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7.
[9]混唐后傳·五代殘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10]董上德.古代民間敘事策略及其文化內涵[J].學術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