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劉伯明對現代美學與美育建構內在特質的探尋
劉伯明對現代美學與美育建構內在特質的探尋
>2023-07-02 09:00:00



劉伯明\\(1885 -1923\\)這個名字現在已不太為今人所知了,但在 20 世紀一、二十年代,此人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學者、教育家。作為 20 世紀早期“南高師———東南大學”的掌門人和哲學家,劉伯明站在中西文化、哲學與美學的交匯處,積極介紹西方的美學理論,論述文學與美育的內蘊和價值,向國人呈現了一個廣大而深邃的思想境界。

1921 年,他發表了 3 篇重要的美學論文,探尋現代美學與美育建構的內在特質,沉雄華贍,風骨甚遒。令人惋惜的是,這種美學探索戛然而止,劉伯明不幸于 1923 年病逝,年僅 38 歲,留下了仁厚背影與美學清音。

一、文學美學要素的抉發

20 世紀早期中國文學理論與美學的現代理論建構,是在古典美學衰落和西方美學輸入的情形下展開的。

1921 年,劉伯明在《學藝雜志》第 2 卷第 2 期發表《文學之要素》一文。論文分為四個部分:情感、想象、理智、形式。

劉伯明探討了有關文學的審美維度,簡明清晰,包容性強,初步揭示了文學的美感結構,似乎像一部微型的“文學概論”。

劉伯明有關文學的美學觀念受到美國學者溫徹斯特的《文學評論之原理》的影響。溫氏在著作中提出了“文學四要素”,即“感情”、“想象”、“思想”、“形式”。該書于1899 年出版之后,在歐美文論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921 年,梅光迪在東南大學西洋系講授“文學概論”課程時,就采納了溫徹斯特的觀點。劉伯明與梅光迪均是留美的學人與好友,一道吸收溫氏的文學觀點,不足為奇。也就是在 1921 年,劉伯明闡發了自己對“文學四要素”的理解。

劉伯明重點闡述了文學四要素的構成:\\(1\\)情感。文學的根本要素是情感。古往今來,文學家利用作品來抒發人生情感,展示其個人的生命形態。詩歌是文學中以情感為訴求的文體。文學不同于求真的科學,也不同于求善的宗教,文學所顯示的情感是一種超越實際功利的審美情感。文學情感具有適當性、生動性、持久性和高尚性。\\(2\\)想象。審美情感最完美體現在文學構思之中。

文學的審美過程,不同于科學的思維過程,其審美形成在于想象。想象是作家再造現實現象或創造新形象的心理功能,作家按照審美理想創造出生動、豐滿的人物、事物、景物與意境。想象具有聯想、解釋\\(敘述\\)、體物\\(描寫\\)和創造的功能。創造性想象不是憑空杜撰,而是提煉生活事實過程中的合情合理的創造。\\(3\\)理智。文學中的理智,是一種創作理念和思想。文學必以真理為根據,在感性的生動外觀中具備深邃的理性內蘊。文學并不是簡單地傳播思想,它只允許\\(或只需要\\)那些能夠構成審美判斷的思想成為對象。而能夠構成審美判斷的,是那些體現人類共通之性\\(普遍性\\)、傳達人生的“真”與倫理的“善”的思想。\\(4\\)形式。文學的形式是感性呈現的審美形式。文學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而以優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之。文學形式包括言語、聲調、體式、結構,作家依照其美學目的去選擇恰當的形式,以達到一種協調的審美效果。

眾所周知,近代學術體系中作為獨立學科門類的“文學”,在中國傳統學術中是“文章博學”、“集部之學”,并未形成獨立形態。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新文學形態和文學觀念的輸入,“文學”概念經歷古今轉換,演化為表述近代分科體系中獨立學科門類的新名,并指稱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營造形象與意境、表達情感的藝術。劉伯明的《文學之要素》,不是古代的文類要素研究,它是劉伯明融匯新知的成果。20 世紀以前,國人對文學的理解往往是從廣義文學的層面來進行的。正如北大教授朱希祖 1919 年在《文學論》一文所言:“吾國之論文學者,往往以文字為準,駢散有爭,皆不離乎此域;而文學之所以與他學科并立,具有獨立之資格,極深之基礎,與其巨大之作用,美妙之精神,則置而不論。故文學之觀念,往往渾而不析,偏而不全?!雹偈聦嵣?,20 世紀以前中國尚未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文學學科體系,直到現代意義上的新式大學誕生以后,情形才有所轉變。1913 年,《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中規定,在大學的文學系,設置“文學概論”課程,同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中指出:“國文部及英語部之預科,每周宜減他科目 2 學時,教授文學概論”。

但是,由于“文學概論”是從國外新引進的課程,師資奇缺,這門課程,開始只能由留學國外的人士擔任。中國高校的“文學概論”課程在 1920 年代濫觴。而“美學”課程也差不多在 20 世紀初列入中國大學課程體系之中。

20 世紀初期,劉伯明接觸到溫徹斯特的文論,欣賞溫氏的理論表述。溫徹斯特在《文學評論的原理》中的第二章“何謂文學”中,把情感、想象、思想、形式列為文學的四要素,如此清晰地揭示了文學的特質。在我國現代文學觀念的啟蒙時期,溫徹斯特的觀點剛好滿足了中國學界的需求。劉伯明汲取精華,融于心中,譯述介紹,撰成《文學之要素》。

在《文學之要素》中,劉伯明展開了對文學的美學思考。他對西方理論既進行了拜師式的跟蹤,也有自己的深化的提煉。例如,\\(1\\)他對西方的唯美主義學說不敢茍同,“唯美之說,吾以為非美學正宗”,因為“凡高尚情感,皆涵有道德的性質”。而文學與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文學之表高潔情緒,與諄諄勸世不同,此則不可不辨者也”。\\(2\\)肯定想象在文學創作中的巨大作用,“蓋文學重想象,不重寫實。寫實與敘述無異,非美文也”,“自余觀之,文學不必悉合事實。悉合事實之文學,謂之寫真。

其與依樣畫葫蘆者無異,非文學也。蓋文學所以狀物之神情,非寫其跡象”。\\(3\\)提倡深廣的文學創作的思想境界,“其僅閉戶造車不與于人生之經驗世界之情勢而缺乏判斷能力者,其所著作,皆不足貴。即此觀之,真正文學家,皆具先覺之精神,不僅表示個人之牢騷已也?!盶\(4\\)申論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形之佳否,視其符合內容之度數而定。茍吾所言者,悉合吾心之情意,纖悉無遺,則吾之文學為工,否則為拙。工拙之辨,盡于是矣?!雹谶@些闡述,體現了劉伯明的深思熟慮。在學術研究中,劉伯明既效仿了西方的文論模式,又超越了既有理論形式的有限性,在其理論解說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價值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播西方文學理論的同時,劉伯明還運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材料與話語,進行豐富、補充與發揮。例如:談文學想象,他以班婕妤《怨歌行》、歐陽修《秋聲賦》為例,說明文學創作中的即景生情,撫事懷人的情境。他以蘇軾的詩“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來闡明文學作品超越生活真實而直抵藝術真實的必要性。這種理論的解析,走的是中西結合的路徑,采故實于先代,觀通變于當今。誠如陳寅恪所言:“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雹?這說明 20 世紀早期中國學人在學習、吸取西方文論與美學時,傳統的知識背景、文藝傳統勢必規定并影響其接受過程。這些穿插與引用,雖然不多,但其回眸中國古代文論的眼光與做法,則是極為珍貴的。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古代文藝美學話語對于劉伯明解釋文學現象、闡發文學觀念是很有幫助的。

《文學之要素》是一篇簡明扼要的論文,具有博觀約取,執簡御繁的特點。雖然表述語言半文半白,帶有過渡時期的修辭特征,但其理論思考已具有現代性與前沿性。

此種文本與話語,既不同于古代文論家陸機的《文賦》與劉熙載的《藝概》,也不同于近代學者章太炎的《文學論略》與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因為劉伯明已經把文學當作一種獨立自足的領域來理解和探討,趨向于一種現代性的視域。

20 世紀初期中國的文學理論與美學理論的研究,逐漸擺脫了詩話、詞話、小說評點等零散的體式,增強了邏輯推導和哲學思辨的能力。這正是從西方文化吸取營養的結果。劉伯明引入溫徹斯特的“文學四要素”理論,是要為中國文學理論與美學理論建立現代的視點。此項理論建構,為當時的南京“學衡派”成員所服膺與賡續。劉伯明去世的前一年,溫徹斯特的《文學評論之原理》一書的部分章節在東南大學的《文哲學報》上連載發表。劉伯明去世的后一年,溫徹斯特的《文學評論之原理》一書,由景昌極、錢堃新翻譯,梅光迪校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著沿襲了劉伯明對原著進行改寫與置換的做法,利用本土經驗去闡述、填補原著。從此,溫氏以情感為根本的文學美學原理,成為中國現代文論、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架構。

二、西方美學脈絡的梳理

中國現代美學的建構,離不開對于西方美學思想成果的吸收、借鑒,離不開西方美學的參照系。引“西”入“中”,是 20 世紀初中國文論與美學的研究范式,中國學者是以西方觀念為典范來建構理論范式的。朱自清曾經指出:“‘文學批評’一語不用說是泊來的,現在學術界的趨勢,往往以西方觀念為范圍去選擇中國的問題,故無論將來是好是壞,這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雹茉趧⒉魃砩?,同樣也反映了中國現代學者跟蹤域外美學理論的努力,展現了美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趨勢。

劉伯明的《關于美的幾種學說》一文,發表在 1921 年的上?!稏|方雜志》第 2 卷第 2 期。論文對西方美學之歷史進程與發展軌跡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從柏拉圖到克羅齊,西方美學歷史盡收眼底。此種介紹,既拓展了國人的美學視域,也開啟了國人的西方美學譯介工程。

論文開頭,劉伯明就從審美發生學的角度探討美的起源問題。他認為人類審美意識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的人類忙于勞作謀生,自然無余暇顧及“精神賞會之事”,“那時所有藝術大抵與實用有關”。歌謠舞蹈用來祈禱神靈,文身彩繪用來防避蚊蟲。隨著文明的嬗遞、生活的富庶,人類才能稍稍追求美的藝術?!耙源苏撝?,美之畛域實度越實利”。即人類審美活動后于實用活動,是對實用活動的超越?!懊乐饬x,自柏拉圖以降,異說紛綸。言其大別,可分數種試分述之?!雹輨⒉骰仨祟惖膶徝腊l生史跡,試圖梳理西方從柏拉圖到現代的審美歷程。劉伯明是按西方美學流派學說來概述美的歷程的。

他把從古至今的西方美學分為五大學說,并作了精到的點評。\\(1\\)道德說。以柏拉圖為代表,因為柏氏主張“吾人自有形之美,冉冉上升,直達理想境界”,此說強調藝術關聯于道德,使人之思想,趨于正軌,而動其善心。\\(2\\)模仿說。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亞里氏似亦主摹擬說,但就摹擬一語,賦以新義”。亞氏的可貴之處在于認為文學不同于歷史,文學創作遵循可然律和必然律,故比歷史更為真確。\\(3\\)主智說。即理智說或觀念說??档屡c黑格爾均持此說??档聫娬{美的判斷,“美感超然于利益之外,不寧惟是。美之判斷,又與感官之樂不同,蓋感官之樂因人而殊。而美有標準,其積極之義,則謂一物為美,以其形式適合人之理智與想象”。黑格爾理論的貢獻是主張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人類藝術的進化史是觀念的演變史,藝術的使命是替一個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適的藝術表現。黑格爾高度重視藝術的真理性內涵。\\(4\\)主情說。叔本華作為唯意志論美學的奠基人,認為文藝在內容上首先要表現那些最能感動人的最根本的感情,使人們能夠在瞬間的審美靜觀中擺脫現實的束縛,丟掉生活的煩惱,以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五\\)表現說??肆_齊主張“藝術即直覺”,此種直覺屬于心靈、精神活動,不涉物質、概念和理性。藝術呈現單純的具體的意象,藝術的直覺是抒情的直覺。在藝術創造過程中,情感和意象融為一體而表現出來。

不僅如此,劉伯明還分析、判斷、甄別西方美學的瑕疵,提出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思考。這主要表現在如下論題:\\(1\\)在藝術與道德的關系上,他認為作家不能赤裸裸地進行道德說教,“蓋美術家方其創造,無為而為,其天機流行如鳶飛魚躍,與汲汲焉冀與人以道德上之教訓者,則迥不相同也”。\\(2\\)在文藝的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上,他主張共性融于個性之中,“其所描寫,乃出于其人物之本性,故美術家必洞鑒其物之心理,曲盡其態,而后其所描寫,或謂貪夫,或為情人,皆能為其同類之代表。凡此皆得同情,非綜計共通之性,所可幸獲者也”。\\(3\\)在美的感性與理性關系上,他首先批評康德的失誤,“康德之說,頗不合近人所明。蓋美之待鑒別而后知者,已不為美感,謂之美之評論可也。且形式內容兩者,不能分離,即康德又是亦徘徊于二者之間”。隨后,他指出黑格爾美學之不足,“黑氏謂一物之美,存乎其所表示。其說誠不可易,但其謂一物所表示,獨立自存,不因觀者之心而移,則殊不合事實。

蓋物之表示,即觀者自身之表示,以無情之人觀物,是猶無所挾而游寶山,必無所得也”。也就是說,黑格爾美學的缺陷,是重視理念的顯現而忽視審美情感的養成。\\(4\\)在藝術與直覺關系上,他主張藝術家秉持性情,參鑒自然,但超越自然,“蓋美術家以心眼觀物,不可繩之以科學真妄之標準也。雖然,其所表示,雖不盡合事實,而亦非出于矯揉造作。其所示者,必皆自然,甚且視已然事實尤為自然也?!?/p>

不難看出,劉伯明對審美問題的解析,既辯證又允當。在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過程中,他透視了西方美學理論的成就與缺陷。

20 世紀早期中國學人開始從事美學的建構時,必然經歷一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階段。劉伯明早年受業于章太炎門下,學于南京匯文書院\\(1910 年改為金陵大學\\),研習中西文化,1911 年入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哲學,1915 年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從教,出版《西洋哲學史大綱》等著作,成為中國西方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人。在對西方美學資源的吸收、了解、利用上,他不僅以其精通多種外語的優勢廣收博取,而且與近現代世界美學思想發展接軌,因而不僅西方傳統美學多種資源被廣泛吸收,就連 20世紀初西方美學涌現的克羅齊的美學理論也迅速被他在論文中予以觀照、吸收和利用。

劉伯明《關于美的幾種學說》,思路開闊,析理精微,儼然是一部西方美學簡史。這種對西方美學的系統介紹,給后來者提供了示范,不僅有助于改變現代中國美學的話語型態,而且在更深的層面上使得中國美學獲得了新的思想材料。劉伯明在譯介西方美學過程中所顯示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達性、前沿性,閃耀著中國現代學者對西方美學歷史作整體把握和全面思考的杰出智慧。

三、現代美育維度的透視

中國美學從古典向現代轉型是在 20 世紀初期開始的,并繼續朝更完善的現代形態發展。中國現代美育伴隨著現代美學與新式教育的發軔而產生。在這個過程中,劉伯明試圖通過審美教育的倡導與普及,培養學生的趣味,引導青年追求真善美,達到改造社會之目的。

劉伯明的《美育》一文,發表在東南大學《教育匯刊》1921 年第 2 期,這雖是一篇由演講紀錄稿而整理出來的論文,但集中體現了劉伯明的美育思想。

《美育》一文,洋洋灑灑,縱橫捭闔,系統闡發了美育問題。論文開宗明義:“美育之屬于教育,與德、智、體三育同,不可有所輕重也。德智二育,一趨于意,一趨于知,美育則偏重于感情。意也,知也,情也,皆人類精神現象之要素,互相作用,無所軒輊于此間。然今之談教育者,多偏重德智二育,而棄美育于不顧,此實一大缺點?!雹邉⒉靼衙烙醋髋c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維度,提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互配合,互相作用,共同承擔人格養成的重要使命。劉伯明的美育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劉伯明論述了美育之歷史。美育最早產生于古希臘時期,“希臘人愛美根于天性,為他民族所不及。

然優秀明媚之環境,亦足以影響之”。希臘人論美,包括德、智、體諸種成分,不同于后世偏傾于一面。柏拉圖重視美感教育,希冀善與美的理想國。文藝復興運動以后,法國的羅梭、德國的席勒發揚光大了情感教育與美感理論,但到了近代,英國的斯賓塞注重生活環境,不太重視美育功能,視審美為閑暇之消遣。美國的杜威強調實際的社會改造,而忽略審美欣賞。與此相比,中國士人重視生活情趣,可以彌補美國人之偏頗,而美國人的實用原則,也可彌補中國人之不足。

其次,劉伯明抉發了美育之價值。主要有五點:\\(1\\)培養正當的愛好。\\(2\\)培養文雅之態度。\\(3\\)助益人的道德。\\(4\\)創造和諧氛圍。\\(5\\)增長閑情逸致。\\(6\\)培養藝術眼光。\\(7\\)擺脫功利困擾。\\(8\\)傳達美之情感。⑧在美育的價值體系上,劉伯明顯示了哲學家的明晰思考。

最后,劉伯明提出了美育實施之方法。他認為兒童具有可塑性,美育要從小培養。校園環境美,能培育學生的美感與性情;繪畫音樂之美,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陶冶其心靈;教師的優美人格,能熏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課外游藝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男女的社交禮儀,能培養學生的優良性格。

劉伯明的美育觀,既有理論性,又具操作性。闡述事理具有條理性,舉例精巧而富于啟發性。這是 20 世紀早期的一個有價值的“美育概論”文本,是中國現代美育的培基之作。在近代中國,首先把西方美育介紹進來的是王國維。

他在 1906 年就在《論教育之宗旨》中說:“人之能力,分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精神之能力中又分三部,知力、情感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能不具備真善美之三德。

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雹嵬鯂S明確了美育的情感特質,劉伯明接續王國維的美育理念,強調美育有益于德育,但其價值又超越德育,更具有陶冶性情、豐富生活和凈化人心的功能。人生若無音樂、美術、詩歌、戲曲之類的美育,便會流于枯槁狹隘的境地。

1912 年蔡元培《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指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雹馕逅男挛幕\動中,蔡元培呼吁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并且身體力行,在北大設置書畫、音樂研究會,具體實施美育。劉伯明作為開明的教育家,像蔡元培那樣,提倡在學生與青年中推廣美育,旨在使其參與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塑造。有著“南雍祭酒”之稱的劉伯明,見賢思齊,努力辦學,注重人格的感召,主張“人性全體之解放”、“富于審美情操”、“與雄偉之美相接”,力持人文主義的美育精神。劉伯明在東南大學治校時扶植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衡派”。

對于前賢的美育思想,劉伯明一方面賡續、勵行,另一方面力圖完善、補充之。1917 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演講中提出美育不能從屬于宗教,“莫如舍宗教而易之以純粹之美育”。劉伯明對蔡氏倡導美育的宗旨是理解的,但又提出了商榷性看法,認為美育固然可以成為培養性靈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它不能代替宗教重塑人的內在生命的功能。藝術能夠移情,是“滿足欲望的暫時替代品”,但它不具有宗教信仰至善的絕對價值?!白诮逃芯袷澜缱鏊膶ο?,為一般普通藝術沒有,如何能代替呢? 反言之,能代替宗教的藝術,除非是藝術受了宗教化不可?!?/p>

劉伯明從學術的角度提醒人們注意宗教的本體性的作用,不能顧此失彼,一概否定。劉伯明認為蔡氏美育觀體現了一種美好的愿望,然而美育藝術與宗教之間的本質、功能和區別,還是需要明察的。

劉伯明對現代美育維度的透視,得力于其知識背景與學術積累。他深入研習西方的哲學文化,了解西方美育的歷史體系和現代形態,擁有廣袤的世界眼光和學術胸懷。同時,劉伯明視美育為人生理想的生命活動,以審美情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以“美育化”為現代社會文化建設的高遠目標。教育救國、美育輔教,是劉伯明所要踐行的愿景。

四、結論:被遺忘的美學家

“典范”\\(或稱“范式”\\)是美國科學史家庫恩首先提出的,認為科學實踐中的某些杰出人物,突破舊原則對研究工作的限制,起用一種新的公理公設,以具有更大闡釋力的范式來代替。相應地,其他一系列基本理論、方法、模式等都發生改變,于是圍繞新的元敘事建立一套新話語,其他判斷都依據這個話語來判定它的優劣和去取?!胺妒健币簿统蔀椤耙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方法等等構成的整體”。

20 世紀早期,一些雄才大略的中國學者具有吐納中西的胸襟,他們出國訪學或留學歸來后,其中很多人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開創一代學風。他們提出問題的范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實現了中國學術的知識型的轉換。

從美學發展史看,王國維和蔡元培在中國近現代美學創立初期起了最為重要的、最具主導性的作用———典范作用。王國維最早把西方的美學介紹到中國,并對美的性質、范疇、審美心理、美育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他運用西方美學的新觀念、新方法研究中國的小說、戲曲、詩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表現出新的文論觀念和美學氣息。與此同時,蔡元培不僅是一位美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探討美學與人生、審美品格與民族精神的關系,并以北大校長的身份,對美育極力倡導,因而使美學與美育具有了現代性視域下的啟蒙功能。

緊步王、蔡二人的后塵,劉伯明在探討文學的美學特征、傳播西方的美學思想、建構美育理念方面,積極嘗試,穩步推進。作為東南大學掌門人\\(副校長\\),劉伯明倡導“樸茂”、“惟真是求”之學風,發揚王國維、蔡元培的學術范式。應該說,在中國現代美學的新傳統建立的過程中,劉伯明于 1921 年發表的三篇重要美學論文具有接踵與輝映之效能,呈現了一種聯璧之華。過去,由于理論框架、觀念、眼光的限制,學界未能發現和了解劉伯明美學的貢獻。已經出版的多種中國現代美學史著作中,幾乎不提劉伯明的名字。然而,在現代中國美學的構建過程中,劉伯明畢竟沉潛奮力,澆灌過美學花朵。筆者以為,劉伯明可以稱得上是 20 世紀早期中國最具現代文化意識和思辨精神的美學理論家之一.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