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斯蘭道德對回族故事內容的影響
民間故事屬于世俗文化,但它的構成與演進又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這與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是民族形成的基礎和條件,回族是伊斯蘭文化的載體,伊斯蘭文化構成了回族作為一個民族的主要特征。
伊斯蘭教是由唐代初期來華的阿拉伯穆斯林傳入中國的,伴隨著宗教的傳播與發展,中華大地上逐漸出現了一個新興的民族——回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她完全是伊斯蘭教在我國傳播、發展的結果,換言之,回族是由于信仰的凝聚力而凝結成的民族,因此伊斯蘭文化對回族文化,對民族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事實上,回族文化也基本是在世界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本土文化雙向交流、滲透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伊斯蘭教的是非、善惡,亦即合法與非法的嚴格界定,以及它的神圣化、制度化、法律化的特點,使回族文化繼承與發展,不僅一個源頭,且又一個流向?!?br>伊斯蘭教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先知穆罕默德曾說:“我的使命只是為完美人類的道德?!币了固m教的道德觀念有兩個特點:一是把“信仰”作為衡量“善”與“惡”的標準。信仰是道德的核心與基礎,倫理道德必須以服從信仰為前提。二是注重內在的修養,不僅看重行為效果,更重視主觀動機?!叭f事皆以立意而定”(圣訓),要求人們應當心存純正動機,并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簡言之,伊斯蘭倫理道德思想體系的核心是:提倡并鼓勵人們遵循各種美德,反對并禁止人們去接近一切惡行。它提倡的美德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敬畏——保持一種敬戒心理,防止那些遭安拉譴怒和損人害己的行為,遠離真主所禁止的各種丑惡和罪行。
(2)守正、自潔——包括謙虛謹慎、淡泊明志、知足安命、忍耐堅強、誠實寬恕、遠奸近賢等提高情操、錘煉自我的修身之道。
(3)孝親、愛人——包括孝養雙親、尊師重友、和睦家庭、善待鄰里、救助孤殘、體恤幼弱、救濟貧困等處世準則。
(4)行善、止惡——不僅自己要做善美之事,還要規勸他人去做;不僅自己不做丑惡之事,還要勸阻別人去做,所謂:教人行善,止人作惡。
回族“勸諭型”民間故事將伊斯蘭教的道德觀念,精神信仰體現得淋漓盡致。宗教的一切規定不僅給回族提供了道德規范的標準,也為回族民間口承語言民俗的內容框定了一個范疇和模式,這是其“勸諭型”民間故事數量繁多的根本原因。比如主人公做事,無論善惡,最終都會得到真主的獎賞或者懲罰。作為伊斯蘭教的忠誠信仰者,在回族人看來,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如何,是他的正信、虔誠程度的表現,這不但是他在世俗生活中的聲譽、地位、價值取向以及能否得到其他回族穆斯林尊重的標志,更重要的是它被視為在后世生活中能否順利通過末日審判,進入天堂的重要依據。
在回族傳統倫理道德與宗教信仰二者的關系上,前者往往是處于隸屬地位。也就是說,回族穆斯林的一切道德與行為均應服從于信仰,這被看作信仰是否虔誠的基石。譬如,“誠實守信”是回族的道德規范之一,但“誠實守信”如若背離宗教信仰就是“不誠實、不守信”的。正由于回族傳統道德在其信仰領域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便在無形之中決定了“勸諭型”民間故事的內容。
二、伊斯蘭文化對故事內容的影響
長期以來,回族一直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在各個地區與其他兄弟民族共生共存,和睦相處,因此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必然現象,但伊斯蘭文化對回族文化的影響最為深刻,以下例故事為例:農夫有事進城,路上碰到一條蛇,膽小的農夫嚇得渾身打顫,想扭頭往家跑,蛇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哀求:“農夫大哥,我是一條善良的蛇,你不要怕?,F在有幾個人在追捕我,想殺了我,你救救我吧,日后我一定會報答你!”農夫一聽,心軟了,問:“蛇啊,見死不救是要下多災海的。我想救你,可是我怎么救你呢?”蛇說:“最好的辦法是我先鉆進你的肚子里,等追我的人走了,我馬上出來?!睘榱司然钸@個生靈,善良的農夫張大嘴巴讓蛇鉆進了自己的肚子里。
不一會兒,幾個抓蛇的人追來了。他們問農夫:“大哥,你看見一條蛇從這兒跑過去了嗎?”農夫假裝沒見,慌忙搖頭否認。抓蛇的人在四處找了找沒有,就匆匆走了。農夫見人走遠了,便叫蛇:“哎,蛇呀,他們走了,你快出來吧!”農夫心里美滋滋的,以為蛇出來會重謝他這個救命恩人。誰想,從他肚子里傳出了這樣的聲音:“哦,他們走了?我現在又餓又渴,讓我喝點你的血,吃掉你的心,等我的肚子不餓了再出來吧?!鞭r夫聽了嚇得魂飛魄散,忙向真主祈禱:“主啊,你叫我們痛慈世上一切生靈,我奉你的命救了它,我的心誠了吧?可是我得到的報應是這條蛇要喝我的血,吃我的五臟六腑。求求主,救救你的奴仆吧!”說完閉上眼睛等著。
這時,山道上來了一個人,聽了農夫的訴說,從一棵樹上摘下兩片樹葉,交給農夫,小聲說:“你吞下這兩片樹葉,一片可以把蛇化成水,一片可以洗凈你的內臟?!鞭r夫把兩片樹葉嚼碎吞了下去。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咕嚕咕嚕響,惡毒的蛇被化成一股污水排了出來,農夫得救了。
這則故事雖然源自于《伊索寓言》中《農夫和蛇》的故事,但熟知《東郭先生和狼》的人都能看出,其情節內容也受了漢族故事的影響。由于伊斯蘭文化在中世紀時積極汲取了中國、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等六大古國的文明,對自身起到了承前啟后、發揚光大的重要作用,回族先民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適時地將“蛇”的故事帶入中國,并把它和中國漢族傳統的“東郭先生”的故事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則民間故事。
兩則故事有相似的情節,相近的結局,但不同之處在于惡主角及語言表述方式的不同,前者的惡主角是蛇,后者則為狼;回族人祈求真主的庇佑和保護,而漢族則求助于蒼天。為什么會有這種異同呢?首先,回族虔信伊斯蘭教,嚴格堅持一神論,相信真主是世界的惟一主宰,也是惟一應受人們崇拜的神;而漢族則不同,對于自然神的崇拜使他們相信天神是人類的保護神。
其次,小聚居的格局為回族創造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在這些小社區內,仍然以回族之間相互交往為主,這就使得民族傳統、信仰觀念得以完整保留并順利傳承,甚至語言詞匯中也仍然保留著大量波斯語、阿拉伯語的音譯詞。如將“地獄”稱為“多災?!?,將“禮拜”稱為“乃瑪孜”等。
“口頭故事在不同國家和民族間流傳,總是和文化的其他方面的交流關聯著?!彼曰貪h民間故事會有彼此相似之處,當然與回族的文化發展進程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明末清初以來,劉智、王岱輿等回族伊斯蘭學者用漢文譯著伊斯蘭經典后,伊斯蘭文化中國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同時為適應在中國的生存,伊斯蘭教主動呈現出了融合儒家思想,以漢語傳教的趨勢,這樣不僅使伊斯蘭教更易于在中國扎根、傳播,也為儒家倫理向回族道德的滲透提供了便捷之道,使得回族民眾在意識形態上同時受到兩種不同體系的影響,一為伊斯蘭及其道德倫理觀念,一為中國傳統儒學及其“三綱五?!钡乃枷?,兩種意識形態共同作用在回族身上的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調適,形成獨特的回族道德倫理觀,這樣,回族民間故事也就不只是反映伊斯蘭道德,同時也體現了儒家傳統倫理。
回族文化,作為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誕生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因此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一開始就參與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
自古以來,儒家文化在我國居主流支配地位,作為支流的回族文化將儒家文化巧妙加以改造,使其既符合儒家傳統,又具有明顯的回族文化特色。如回族“五典”就是儒家“五?!钡母脑?,《農夫和蛇》更是將漢文化斷面取材后的產物。而在我國明清時期回族伊斯蘭學者的著作中所顯出的“回、儒經書,文字雖殊而道無不共,語言雖異而義無不共”,以及“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中,則更能看出儒家道德倫理觀對回族道德觀念的滲透及影響。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和融合,使各民族文化自然交流。在傳統道德觀念上,各民族雖未有過大的影響、變化,但對于語言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滲透首先表現在民間口頭文學上,出現了回族與保安族、回族與東鄉族、甚至回族與藏族、蒙古族等非穆斯林民族之間的相互借用、轉化。
雖然回族“勸諭型”民間故事和漢族等民族同類故事有不少聯系,但從文化整體角度來觀望,其民族傳統、民族個性仍然保持完好,以及伊斯蘭道德、文化的色彩十分濃厚,并且在長期的傳承中繼續起到強化民族信仰,規范民間傳統道德,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