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第二人稱敘述相關問題研究
【引言 1.1】小說的敘述人稱
【1.2 1.3】關于第二人稱敘述的爭議與界定
【2.1 2.2】第二人稱小說分類的困境
【2.3】第二人稱敘述再分類
【3.1 3.2】有悖常規的敘述策略
【3.3 3.4】第二人稱敘述的敘述節奏
【參考文獻】第二人稱敘述的敘事效果研究參考文獻
第二章 第二人稱敘述分類
第二人稱敘述最顯著的兩個特點,一是敘述話語具有強烈的對話感,敘事交流具有層次感;二是"你"的所指存在不確定性。中外論者曾根據這兩點,嘗試著對第二人稱敘述的類型進行歸類,以便對第二人稱敘述做更深入的研究。但總體來看,相關討論不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德國學者莫妮卡·福魯德尼克的劃分,國內的謝騰和劉韻佳在各自的碩士論文中也提出過不同的區分標準,這些都對第二人稱敘述類型學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章將在分析和吸納幾位前輩的經驗的基礎上,對第二人稱敘述的不同類型做一個更全面的考察,并嘗試著運用多重標準進行歸類,希望能對該問題的研究有所幫助。
第一節 研究現狀
首先,是德國學者莫妮卡·福魯德尼克所做的研究。她在論文《Second PersonFietion: Narrative You As Addressee And/Or Protagon》中把第二人稱敘述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稱為有交流層的敘述,也叫敘述者模式,這第一大類下面又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型,為此她還作了一個表格,這里我們翻譯成了中文:
第二類是無交流層的敘述,她舉的例子是麥克勒尼的《閃光,宏城》??梢钥吹?,Monika Fludenik 對第二人稱敘述的分類比較復雜,大類下有小的分類,下面又有更小的分類,層層分級,一共分了四層。最高一層的分類標準是被敘述者"你"是否相對于敘述者而獨立存在,是否與敘述者有話語交流,以此劃分出兩大類型,一是有交流層的敘述,二是無交流層的敘述。從上面引用的圖示中我們能看到,大部分的第二人稱小說屬于第一大類,也就是小說敘述是"有交流的敘述",敘述者和故事中的"你"是有話語交流的,不管"你"是主人公還是敘述接受者,"你"都是不同于敘述者的一個存在。第二大類無交流層的第二人稱小說數量不多,Monika Fludenik 舉了 Mclnerney 的《Bright Lights,Big City》為例子,認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以第二人稱來敘述自己的故事,小說敘述中對話交流的意味不強。不難看出,Monika Fludenik 采用的敘述有無交流的標準,本質上是敘述者與故事的空間位置關系,即圖表說明中提到(Teller Model)敘述者模式。這與"立足點說"以及熱奈特關于"同\\異故事"的劃分有相似之處,即第一人稱敘述就是敘述者與故事同處一個空間,第三人稱敘述就是敘述者在故事空間之外。不同的是,Monika Fludenik 認為第二人稱敘述中的敘述者可以在故事內外游走,既可以與故事同處一個空間,也可以在故事之外。在第三層的劃分中,各類型之間的區別是"你"的角色是主人公還是聽眾以及"你"與敘述者的互動情況的區分??偟恼f,Monika Fludenik 的分類是以敘述者為切入點,用敘述者與"你"是否有交流以及交流的不同情況為考量對第二人稱敘述進行的劃分。
香港嶺南大學的謝騰在碩士畢業論文《當代中文小說中第二人稱敘述》中對第二人稱敘述進行分類時采用的是雙重標準,一是敘述者的位置是在故事之內還是在故事之外,二是敘述者對文本的"掌握程度的深淺",實際上就是敘述視角。
敘述者對文本的掌握程度有三種:第一種敘述者"全知全能",對任何故事情節都可以敘述;第二種敘述者只能掌握敘述文本中"你"的情況;第三種是敘述者對文本中的任何情況,包括"你"的某些情況也不能掌握,敘述者相當于故事的旁觀者,這種敘述視角也就是我們說的"外視角".根據這兩個標準,謝騰歸納出了四種類型:1.敘述者處于文本外,全知全能;2.敘述者處于文本外,敘述者掌握"你"的一切;3.敘述者處于文本內,全知全能;4.敘述者處于文本內,旁觀者。謝騰認為敘述者處于文本外且是旁觀者、敘述者處于文本內且掌握"你"的一切的這兩種類型是不存在的。
另外搜集到的是劉韻佳 2010 年的碩士畢業論文《第二人稱小說的接受研究》。劉韻佳的分類使用的也是雙重標準,一是"你"的指代是被述者還是敘述接受者,二是敘述接受者對"你"身份的辨認。但是劉韻佳的分類較為模糊,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她在"敘述接受者對'你'身份的辨認"這個大目錄下將第二人稱敘述分為"你"的身份清晰型、"你"的身份模糊型、"你"的身份介于清晰與模糊之間型這三種類型。但她在分析莫言的小說《十三步》時,一方面認為小說中的"你"指代的是被述者,一方面又認為"你"屬于身份模糊型,這就產生了矛盾。
以上介紹的三種分類方法都對第二人稱敘述類型學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 Monika Fludenik 在分類時將敘述者與"你"是否有交流納入考慮范圍內,謝騰注意到不同的敘述視角對第二人稱敘述的敘述效果能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劉韻佳則開始真正地從第二人稱"你"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品格為切入口來探討該問題,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但上述幾種分類方法也存在不足之處,Monika Fludenik 和謝騰在分類時過于關注敘述者,而忽視了"你"的價值,劉韻佳雖然把關注點放在了"你"身上,但表述略顯籠統,且存在自相矛盾之處。
總的來看,對第二人稱敘述類型的研究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第二節 第二人稱小說分類的困境.
傳統小說故事情節的編排講究脈絡清晰,人物形象的刻畫力求豐滿典型,穩定、統一的人稱形式為促成這樣的敘述效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二十世紀以來,現代小說出現了并不統一或指代不明確的人稱形式,這一方面對取得不同于傳統小說的敘述效果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卻對小說類型的分類造成了困難。
從理論上講,小說的敘述人稱是指被述者的人稱形式,以這樣的標準對小說人稱類型進行分類理應是易行的,但實際情況可能并不盡然,主要的困難是對于某些使用第二人稱敘述的文本難以進行歸類。
一類是人稱交替出現的敘述。拉美作家拉洛斯·富恩斯特的小說《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講述了一個人彌留之際對自己一生的回憶,敘述者交替使用三種人稱進行敘述,三種人稱同時指代一個人物,每一種人稱敘述大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這里,小說雖然使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稱敘述,但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為第二人稱小說,因為就全文來看,被述者的人稱形式始終處于不停的交替之中,文中的第一、第三人稱敘述也占了大致相同的比例。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問題,無論將該作品歸入哪種人稱形式的小說中都顯得不太合適,如果可以,稱為"混合人稱小說"倒更為恰當。同類型的小說還有高行健的《靈山》。
第二類是像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那樣,小說具有敘述分層的特點,敘述者口中的"你"時而作為接受者存在,時而又獨立完成了一個,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有時又同時兼有兩者的部分屬性。對這類小說的人稱形式進行歸類的困難是主人公難以確定。我們知道,判斷一部小說是第幾人稱小說,首先要確定主人公是誰,只有明確了敘述者對主人公的稱謂,小說敘述的人稱類型才能確定,這是一個基本前提。但《寒冬夜行人》的主人公是誰呢?小說開篇寫道:"你即將開始閱讀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寒冬夜行人》。"之后便是關于這個"你"的故事。那么,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那個買了小說、即將開始閱讀的讀者"你",還是那個被讀者閱讀的《寒冬夜行人》里的人物呢?卡爾維諾有意模糊兩者間的界限,制造"你"的身份的混亂,使我們在做相關討論時,無法明確主人公確切的指代是誰,失去了判斷小說人稱歸屬的大前提。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寒冬夜行人》使用的是第二人稱敘述可以,要說是第二人稱小說就值得商榷了。
還有一種人稱形式難以界定的敘述--意識流小說中的人稱混亂現象。
你對她投以敏銳的眼光。手腕上套著遮陽傘的提手帶子。她住在利森公園,憂愁而生活精致,是個才女。你這些話去說給別人聽吧,斯蒂維:那種一拍即合的……談談蘋果點心吧,piuttosto.你的頭腦哪里去了?
撫摸我吧。溫柔的眼睛。柔軟的柔軟的柔軟的手。我在這兒很寂寞。啊,快撫摸我吧,現在。什么字是人人都認識的字?我獨自在這里,靜靜的。也很悲哀。
撫摸,撫摸我吧。
他把涂寫了一些字的紙片和鉛筆都塞進一個口袋,把帽子拉下來蒙住眼睛,仰身在有尖棱的石頭上躺了下去。
這是《尤利西斯》中的幾段敘述,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內心獨白。在這幾段敘述中,"你"、"她"、"我"、"他"四種人稱交替出現,交織在一起,顯得十分混亂。這種內心獨白加頻繁變換人稱式的敘述對一般小說所呈現出的"我向你講述他的故事"的敘述模式形成了挑戰:一方面,內心獨白有意淡化小說其實是敘述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信息交流的本質,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弱了內心獨白者其實是被述者的身份,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敘述者很少用某種人稱代詞對獨白者進行指稱,這就導致我們捕捉敘述者對主人公的稱謂的機會大大減少,從而使判斷該敘述屬于哪種人稱類型的難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被述者的人稱不斷地在"我"、"你"、"他"、"她"之間變換,使故事層面的話語交流結構也不斷變化,一會兒是"我"(獨白者)向"你"講述"我"的故事,一會兒是"我"向"你"講述"他\\她"的故事,一會兒又是"我"向"你"講述"你"的故事,這與傳統小說中相對穩定的交流形式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同時也讓其人稱類型變得難以把握。
以上我們分析了對第二人稱小說進行分類時遇到的困難,一是為了說明某些敘述類型在人稱方面具有獨特性,難以對其進行簡單歸類,另外也意在指出某些敘述類型雖然可以被稱為第二人稱敘述,但就整部小說而言,卻很難將其定義為第二人稱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人稱敘述的內涵相對于第二人稱小說是較廣的,這也是下文主要討論第二人稱敘述而不是第二人稱小說類型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