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顯學”,敘事學發軔于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中外學者對敘事學發展史的考察,敘事學從歷時視角可分為兩個階段: 經典敘事學與后經典敘事學。如果說經典敘事學( Narratology) 所解決的問題是敘事學的內涵問題,那么,后經典敘事學( Narratologies) 則更多地聚焦于敘事學的外延問題,也就是被廣泛解讀為“泛敘事”的研究問題。我國西方敘事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申丹教授領銜其團隊相繼推出《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 2005) 等著作,為推動我國敘事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尚必武所著的《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 2014) 則專注于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的理論梳理與批評實踐研究,可謂別出心裁,獨辟蹊徑?!懂敶鞣胶蠼浀鋽⑹聦W研究》( 以下簡稱《當代》) 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該書資料翔實、論證嚴密、觀點鮮明、新見迭出。
那么,《當代》到底在研究內容上有何要點? 首先,何為后經典敘事學? 后經典敘事學在批評實踐上有何特征? 相比經典敘事學,后經典敘事學有何發展勢態? 其次,后經典敘事學有哪些批評流派?
后經典敘事學流派之間有何交互作用,未來發展趨勢有何顯著特征? 再次,后經典敘事學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有哪些炙手可熱的關鍵詞? 這些關鍵詞有何批評實踐特征? 最后,當代西方敘事學研究在我國方興未艾,而后經典敘事學研究在我國呈現何種勢態、我國后經典敘事學在未來有何研究任務與批評目標等,這些問題在《當代》中一一得到解答。
1. 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范疇之爭
何為后經典敘事學? 當我們討論后經典敘事學的時候,不能不提及經典敘事學的起源與發展,即發軔于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其理論源頭以索緒爾所構建的語言學為契機,經羅蘭·巴特等學者的努力,經典敘事學獲得空前發展,給文學研究帶來了革新,這股影響至今仍然“余熱不減”.而興起于 20 世紀 90 年代的后經典敘事學,經戴維·赫爾曼、詹姆斯·費倫等學者的建構,后經典敘事學逐漸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并推進了敘事學的發展。尚必武在《當代》中對經典敘事學轉向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發展予于歷時梳理,進而指出: 后經典敘事學突破了經典敘事學對文本內部關注的局限,其研究領域已深入到文學與文字以外的諸多領域,諸如對日常語言的敘事研究、心理認知的敘事研究、歷史講述與歷史建構的敘事研究,此外諸如法律文本、影視作品、音樂作品、圖像作品、廣告作品等,都在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范圍之內。正如約翰·比爾( John Pier,2012: 84) 所說:“后經典敘事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都跨越了多重學科,但其成功揭示了文學敘事學( 詩學) 與解釋適用性之間,以及文學敘事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敘事轉向之間的張力和差距?!?/p>
如果把經典敘事學研究領域比作莊園,其醉心于探討莊園內部的建筑結構與裝修特點,那么,后經典敘事學研究不僅關注莊園內部的諸多事務,且放眼于莊園外部的整體設計、莊園的坐落、莊園與周邊的環境、人文與歷史等相關的“產業鏈”.毫無疑問,后經典敘事學不能等同于經典敘事學。任何理論流派的前后發展階段被簡單地疊加,勢必會忽視理論自身發展的異同。不同理論基于不同的語境所產生,其批判策略自然根據需要隨之變化。關于經典敘事學與后經典敘事學的研究方法與批評范式的異同,引以注目的區別特征有: 前者以文本為中心,而后者以語境為中心; 前者忽視道德問題和意義的產生,而后者強調倫理問題和意義的對話。安斯加爾·紐寧認為: “后經典敘事學已經走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動態化、語境化”( 尚必武,2014: 11) .長期以來,經典敘事學認為文本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聚焦于封閉而靜態的研究對象,追求描述敘事學所有的共同特征及終極目的,而對創作者和創作動機較少關注,這顯然不符合學科之間交叉發展的需要,同樣不符合批評實踐過程中朝著跨學科、跨媒介、跨文類趨勢發展的需要。
然而,后經典敘事學的發展并未完全脫離經典敘事學的影響,換言之,后經典敘事學內部的諸多理論流派實際既是對經典敘事學的繼承與批判,也是對經典敘事學的演變和超越; 而后經典敘事學的“泛敘事”同樣是基于經典敘事學的批評路徑與技巧,不同的是,后經典敘事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式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敘事學的發展,豐富了敘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正如作者指出: “經典敘事學為后經典敘事學提供必要的術語概念和分析模式作為技術支撐,而后經典敘事學也為經典敘事學注入一針強心劑,為其進一步發展增添活力”( 12) .當然,任何學科都會涉及“邊界”問題,當后經典敘事學的“泛敘事”被廣泛地冠名時,后經典敘事學的學科性與合理性就擺在了批評者的面前,探討“無處不在”的敘事是值得商榷的。如何有效規避這個問題? 作者在《當代》中指出,敘事性和理論化是衡量和制約后經典敘事學發展的標準,強化對后經典敘事學的敘事性與理論化的關注,既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批評實踐的前提。
2. 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的流派之辯
后經典敘事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以百花齊放、群芳奪艷而著稱,在各個層面實現了對經典敘事學的超越,且經典敘事學各個流派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動了后經典敘事學的蓬勃發展?!懂敶穼蠼浀鋽⑹聦W的諸多流派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評析; 作者立足于后經典敘事學的歷時發展,重點鉤沉后經典敘事學的共時特征,揭示了后經典敘事學主要流派的發展淵源、發展規模及其基本特征等核心內容,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后經典敘事學的整體關照,而且為讀者了解后經典敘事學各個流派內部的敘事要素及其批評實踐提供參考。
詩歌敘事學,放置于《當代》之首篇,其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發展,開辟了作為“跨文類”敘事研究的新領域。詩歌敘事理論的興起必然要追問詩歌敘事的基本屬性與敘事程度問題,前者指涉為什么詩歌是敘事的問題,后者指涉什么是詩歌敘事的問題?!懂敶分芯驮姼钄⑹聦W的研究路徑提出了五點構想: “詩歌敘事特有的話語屬性”、“詩歌敘事研究的多元方法”、“現有的敘事學理論與詩歌理論之間的相互借鑒與交流”、“不同文類的詩歌敘事學研究和詩歌敘事學的理論構建與批評實踐并舉”( 25 -26) .構想對于構建詩歌敘事學理論體系、促進詩歌敘事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詩歌敘事學理論方興未艾,任重道遠。
非自然敘事學,作者首次引入我國的最新理論之一,無疑是《當代》的重要亮點。作為一支新興的后經典敘事學流派,非自然敘事學受到了西方學界的追捧,短短數年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非自然敘事學旨在超越模仿敘事,借助反常的敘述行為,講述不可能發生的故事?!霸诜亲匀粩⑹轮?,故事世界的基本構成因子,如事件、人物、時間、空間都成了有問題的概念,它們拒絕穩定性和確定性,從而使得故事世界的構建成為不可能”( 37) .非自然敘事與自然敘事之間關系的爭議,體現在對于模仿和非模仿的界定,也就是作者指出的“‘模仿性’是區分自然敘事和非自然敘事的主要特征”( 33) ,模仿關注的是創作的對象,非模仿則關注創作的行為。非自然敘事通過反常的敘述行為,目的不是為了構建故事世界,而是為了彰顯敘述話語及其敘述的過程。
語料庫敘事學,同樣是作者首次引入我國的重要后經典敘事理論,是《當代》的另一個重要貢獻。
從語言學角度研究語料庫在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從后經典敘事學視角下關注語料庫則相對滯后?!懂敶防锊粌H介紹了當代西方語料庫敘事學的誕生背景及其前提條件,同時也對語料庫敘事學研究的開創性代表人物: 戴維·赫爾曼和邁克爾·圖倫的研究給予中肯的評述。語料庫敘事學的發展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并受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此外,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和文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也推動了這一敘事理論的蓬勃發展。作者以赫爾曼研究論文《敘事學的定量方法: 基于語料庫的對故事中動作事件的研究》為例,指出敘事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及其示范作用; 同時作者以邁克爾·圖倫的專著《短篇小說的敘事進程: 語料庫文體學方法》為例,分析了圖倫的語料庫敘事學的開拓性貢獻及其不足。作者指出: “語料庫敘事學的最大優勢在于能把敘事分析從對具體文學敘事的闡釋實踐中分離出來,使得同時考察數量龐大的敘事文本成為可能?!保?59)此外,從風靡全球的女性主義理論分化出來的女性主義敘事學和從修辭學里分化出來的修辭敘事學同樣作為產生廣泛影響的當代后經典敘事學重要流派之一,前者“不僅極大程度地復興了敘事學這門學科,而且還直接預示和引領了后經典敘事學的崛起”( 61) ,以詹姆斯·費倫為代表的理論家的貢獻使“北美也取代敘事學的發源地法國,成為敘事學( 尤其是后經典敘事學) 的中心”( 73) .女性主義敘事學則巧妙地把敘事學引入女性主義批判之中: “敘事學為女性文本的敘事形式與敘事結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而女性主義視角則使敘事學成功實現了語境主義轉向”( 65) .費倫作為“新亞里士多德學派”的繼承人,其專著《體驗小說: 判斷、進程及修辭敘事理論》,“在重訪和拓展修辭敘事理論的基礎上,以考察讀者的閱讀體驗為中心旨趣,借‘敘事判斷’、‘敘事進程’之共謀為視角,從敘事理論和敘事批評實踐的雙重層面”( 74) ,積極建構修辭敘事理論,成為后經典敘事學的理論流派。
3. 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的熱點問題
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的發展僅僅走過二十余載,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不僅推動敘事學研究不斷向前發展,也奠定了敘事學作為一門熱門學科的基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往往強調對“文本”、“人物”、“故事”等問題的關注,而后經典敘事學則更多地專注于敘述者及其敘述行為的差異。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文類趨勢十分明顯,聚焦學科與文類內部,探究其敘述者及其敘述行為之間的諸多敘事問題?!懂敶酚眠^半的篇幅對后經典敘事學的諸多概念及研究熱點進行了鉤深致遠、探驪得珠的研究,為我國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引入起到了開創性作用。
“敘事性”,作為《當代》研究后經典敘事學概念的首要論題,也是敘事學研究的“靈魂”問題,自敘事學誕生之日起便一直爭議不斷,與文學研究的“文學性”一樣,一方面經典敘事學研究走向后經典敘事學,敘事研究的范圍和范式不斷擴張,敘事學的“邊界”問題成為焦點并引發爭議,另一方面,敘事學研究方法與媒介不斷向跨學科、跨媒介領域滲透,“敘事性”同樣成為“泛敘事”研究內在的中心議題?!霸诤蠼浀潆A段,伴隨著‘敘事無處不在’的‘泛敘事’觀的出現,‘敘事性’不再被看作是用來劃分敘事與非敘事的‘區別性特征',而是一切媒介都具有的特征?!保?117) 作者從修辭敘事學、認知敘事學和女性主義敘事學來考察“敘事性”研究的主流后經典方法,同時考察了跨媒介視野下作為一切媒介的共同屬性與敘事表征的“敘事性”研究。其中,圖像敘事作為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的跨媒介敘事研究,在時間和空間上融合了文字與圖像的雙重描繪,是“讀圖時代”的今天不得不關注的焦點之一??傊?,后經典語境下的“敘事性”研究不僅是跨學科、跨媒介敘事學研究的產物,同時其研究成果也反過來加速后經典敘事學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隱含作者”,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又一重要熱點問題,也是《當代》重點提及的論題。隱含作者雖然首次出自布思的《小說修辭學》一書,但實際上隱含作者同樣適用于后經典敘事學的諸多流派批評實踐之中,可以說,關于隱含作者的爭議伴隨著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的全部過程。由隱含作者引發的爭議未決,隱含讀者的出現引發了關于敘述交際模式的討論與持續的研究。真實作者與隱含作者、隱含讀者與真實讀者,相互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正是這其中的內在關系共同作用于我們的閱讀體驗。費倫認為,在敘事作品里倫理判斷體現為受述者對于作品中人物及人物行為的判斷,同樣體現為隱含作者與敘述者、人物、讀者之間關系所涉倫理的判斷。據此,隱含作者研究延續經典敘事學研究所關注的小說中敘述者的敘事進程與敘事判斷,逐漸擴展到后經典敘事學諸多流派分支的批評實踐之中,如電影敘事中,導演根據劇本拍攝作品,在拍攝的過程中實際上也預設性地創造了一個“隱含導演”,為電影拍攝的故事講述所服務。作者指出,“不管西方學界圍繞隱含作者的爭議如何演變、如何復雜,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它始終都有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153) .
“不可靠敘述”,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熱門問題之一,更是《當代》的重要亮點。在后經典敘事學批評實踐中,“不可靠敘述”廣泛存在于虛構和非虛構類、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的敘事作品之中。作為布思首次提出的概念,“不可靠敘述”提出的緣由旨在解釋敘述交際模式中“敘述距離”及其所帶來的敘述錯位問題。而費倫在布思研究的基礎上,費倫把“不可靠敘述”歸納為六個主要類型:“錯誤的報到”、“錯誤的解讀”、“錯誤的判斷”、“不充分的報道”、“不充分的解讀”和“不充分的判斷”( 158) ,同時把“不可靠敘述”對敘述者、隱含作者、真實作者等所產生的“倫理取位”納入考察范圍,拓寬了布思對“不可靠敘述”研究的范圍。無論是布思還是費倫,都是基于修辭學方法來研究“不可靠敘述”,盡管影響深遠卻依舊備受爭議。認知( 建構主義) 敘事學理論家塔瑪·雅克比( Tamar Yacobi)“在不可靠敘述的判斷和處理上引入了讀者角色,把不可靠敘述看作是一種’閱讀假設‘”( 172) .雅克比認為,“不可靠敘述”的存在及其種種可能與閱讀語境和閱讀體驗有關,而紐寧認為,“不可靠敘述”與隱含作者的范式和價值無關,而是與讀者或批評家對于世界的概念認識有關。認知敘事學把讀者確定為判斷不可靠敘述的主體,恰恰與闡釋學、讀者理論等理論家所倡導的理論旨趣一致。此外,作者在《當代》中還就語法人稱視角下的“不可靠敘述”、非虛構類作品中的“不可靠敘述”展開研究,旨在表明,“不可靠敘述”不僅是由來已久的而且是爭議不休的議題。
4. 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發展勢態
相比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我國學者對后經典敘事學的研究較為薄弱,較多的學者專注于經典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問題,在跨學科、跨文類研究成果中,對后經典敘事學的諸多流派缺乏更為深入的研究。如就非自然敘事學而言,非自然敘事學在理論建構上需要不斷完善理論自身發展的不足,在批評實踐上同樣需要在跨學科、跨文類領域展開多方面研究。同時,針對語料庫敘事學的未來研究方向與前景,作者倡導打破語料庫語言學與敘事學之間的學科界限,促進兩者的融合與互補; 構建各種不同類型的敘事語料庫,為語料庫敘事學的發展提供源泉,諸如通用語料庫、專用語料庫和平行語料庫等; 深入研究語料庫敘事學建構策略與批評實踐問題,為語料庫敘事學研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議題。對此,作者寄語“只要我們克服’技術恐懼‘,團結協作,充分發揮敘事學與語料庫語言學的長處,語料庫敘事學研究一定會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60) .
對女性主義敘事學理論的未來發展,作者指出需要處理好“女性主義敘事學與女性主義運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間的關系”,增加對白人以外的其他種族女性敘事及與性別、種族、階級、文化相關的敘事方式; 處理好“女性主義敘事學與敘事美學之間的關系”,消減女性主義敘事理論對政治意識形態的過度關注,重視對敘事學自身審美功能的關注; 處理好“女性主義敘事學與后經典敘事學其他分支之間的關系”,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彼此的交叉與融合; 妥善處理“女性主義敘事學與新興的敘事媒介或敘事形式之間的關系”( 71) ,勇于涉足對新的敘事媒介與敘事形式的研究,實現女性主義敘事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繁榮發展。
相比西方后經典敘事學概念問題研究,我國后經典敘事學研究同樣存在著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諸如“敘事性”、“隱含作者”問題的爭議、關于“情節”理論與我國傳統文論之間的交叉與分野等問題,也是我國后經典敘事學概念研究繞不開的焦點。其中,關于“不可靠敘述”的未來發展與研究任務,作者指出,“不可靠敘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路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修辭和認知方法; 加強“不可靠敘述”的學術批評史的梳理和總結也勢必會促進“不可靠敘述”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和繁榮; 拓展各種不同人稱敘述者的“不可靠性”問題研究; 結合中國特有的文化語境,考察跨學科、跨媒介背景下的“不可靠敘述”的研究范圍與研究內容。此外,針對敘事開端未來的研究方向與任務,作者指出,加強敘事開端的形式、本質、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考察和比較不同時期、不同文類、不同國別、不同區域和不同媒介、不同方法的敘事作品的開端的研究,從而打開我國敘事開端研究的新局面。
總之,《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全面而系統地闡釋了后經典敘事學的定義及其發展淵源、梳理了后經典敘事學各個流派及其相互之間的復雜關系、提煉了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相關熱點議題及其批評實踐特征,同時作者在歷時考察后經典敘事學與經典敘事學之間發展關系和共時比較后經典敘事學內部的各個流派及其這些流派之間的復雜關系的基礎上,為促進我國后經典敘事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設性的設想與建議,“有填補空白之功”( 胡全生,2014: 169) .全書行文如流水、嚴謹有序、有血有肉、文采斐然,無疑是我國當前文學研究與理論建設難得一見的力作。
參考文獻:
[1]John Pier,龍娟,尚必武。 關于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的若干思考[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 1) :81 -85.
[2]胡全生。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評《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J]. 外國文學研究,2014 ( 4) : 168- 171.
[3]尚必武。 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