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迪勇博士的大著《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終于出版了,這是一部敘事學界等待了好些年的學術理論專著。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目前我國的空間敘事研究正方興未艾、大有風起云涌之勢,而作為“空間敘事學”的倡導者和開拓者,龍迪勇的著作一直就存在于研究者的期待視野之中;現在,作為“空間敘事學”的奠基性著作———《空間敘事研究》一書入選 2013 年度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于 2014 年 4 月由著名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這真的是一件敘事學界期待已久的盛事。
說《空間敘事研究》是大著,并非是出于溢美或僅僅是客套話。首先,這是一部具有開疆拓土意義的厚重的敘事理論專著,該書思想的厚重和觀點的新穎甚至在作為其階段性成果刊發的學術論文中就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龍迪勇有關空間敘事方面的論文幾乎全都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各大選刊轉載,而且,其論文被同行引用的頻率很高,比如,據中國知網的數據,截至 2014 年 8 月底,其《敘事學研究的空間轉向》一文就已經被引用高達 126 次,而《論現代小說的空間敘事》一文也被引用達 96 次。其次,這是一部寫作時間長達12 年、篇幅也長達 55 萬字的厚重的學術專著。
記得我曾經對于迪勇博士專著的篇幅有過擔心,因為在我的記憶中,許多年前,一位我很推重的學界前輩就已經在其著作的“后記”中,說到書不能寫得太厚,因為現在的人,已經沒有時間和興趣去讀太厚的書了。好在事情總有例外。
迪勇博士的這部專著,不僅已經有 2000 冊的精裝本印刷、發行,而且還要出版數量更大的平裝本。對于這樣一部理論性和專業性如此之強的學術理論著作而言,這真可謂是奇跡了。當然,奇跡的創造并非偶然,這不僅是因為這部專著是國家社科基金的結題成果,而且還入選了代表今日學術界一流成果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龍迪勇十年磨一劍著成此書,在當今這個講究速度與效率的時代,實在是一件讓人欽佩的事情?,F在,作為“空間敘事學”方面的第一部著作\\(無論是就國內還是國外而言都是如此\\)———《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終于出版發行了,我作為龍迪勇倡導并踐行這一新的學術理論的見證者,特寫下以下文字,以期與學界同仁分享自己的閱讀所得。
一、十年見證:書與人
十年前,我與龍迪勇共在一所高校攻讀博士學位。雖然不是同門,但是由于比鄰而居而相識,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相熟,通過三年的共話學問而相知。遙想當年,無論是餐桌上的指點江山,還是學校旁公園漫步中的激揚文字,仿佛就在昨日。敘事學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法國著名學者熱奈特的經典敘事學之作《敘事話語》,是基于分析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名著的基礎上,提出和形成了具有開創性的敘事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范疇,從而奠定了法國經典敘事學理論的基礎。而在《追憶似水年華》中作者寫到一種瑪德萊娜甜餅,是一種呈扇貝形,用面粉、牛奶、雞蛋做成,被放在點心模子里烤制而成的小甜餅。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品嘗瑪德萊娜甜餅成為主人公回憶似水年華的一個契機。且看法國文學批評家安德烈·莫羅亞以生花妙筆寫下的這些抒情文字:“敘述者一旦辨認出這種形似海貝的餅干的味道,整個貢布雷便帶著當年他曾在那里感受的全部情緒,從一杯椴花茶中浮現出來;親身的經歷使這座小城在他眼里倍覺動人。當前的感覺與重新涌現的記憶組成一對。這個組合與時間的關系,猶如立體鏡與空間的關系。它使人們產生時間也有立體感的錯覺。在這一瞬間,時間被找回來了,同時它也被戰勝了,因為屬于過去的整整一塊時間已變成屬于現在的了。因此藝術家在這種時刻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恒?!倍鴶⑹聦W話題,就是再一次勾起我們之間當年學術夜話的“瑪德萊娜甜餅”。
因為閱讀面的廣泛與駁雜,跨越不同學科的理論視野與知識結構,使我們有了比其他朋友更多的討論話題。因為機緣巧合,我參加了2004 年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開始較多關注敘事學的理論問題,因此與更早開始從事敘事學研究的龍迪勇有了更多的討論話題。
在博士論文撰寫中,龍迪勇研究他的空間敘事這一理論性問題,而我則探索兩宋都城空間與都城文學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兩人有了更多交集和討論的話題。從??碌漠愅邪?、后現代空間,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到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關于神圣空間與世俗空間,以及大衛·哈維的空間理論等等,都成為那個時期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而尋找舒爾茨《存在·空間·建筑》的中譯本和期盼巴什拉《空間的詩學》的中譯本出版,也成為一段時間相互交換信息的念想。
當然,圍繞撰寫博士論文展開的討論有時候甚至會演變成為一場爭論的話題還有許多,比如關于記憶的問題,正是成為學術界熱點的話題之一,有關社會記憶、文化記憶、集體記憶的理論、專著和相關研究,成為我們當時的討論話題之一。我當時就撰寫了題為《都市文化: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的會議論文,而我博士論文中也有兩章討論和研究記憶及其相關的文化與文學問題。但是,我的研究還基本上局限于運用和拓展相關理論。而龍迪勇盡管博士期間沒有撰寫有關記憶的論文,但他有關記憶方面的廣博知識和不凡見解讓我有理由相信他以后一定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果然,畢業之后沒有多久,他就撰寫了《記憶的空間性及其對虛構敘事的影響》一文,該文也即《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的第七章,長達五萬余字,其涉及有關記憶問題文獻之廣博,其關于記憶與敘事問題關聯之別具只眼,以及全文見解之精辟、思想之深刻,都讓人嘆為觀止;顯然,該文既深化了記憶研究,也開拓了空間敘事研究的新領域。
再比如圖像敘事問題。如今,不僅圖像學與視覺文化研究正呈現熱潮,而且藝術史研究也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巫鴻一系列著作中譯本的出版及相關理論問題引發的所謂學術的科索沃論爭,彼得·伯克的《圖像證史》,高居翰的中國畫研究系列著作,以及布列遜的新藝術史理論等,都成為我們兩人經常討論到的話題,并且這些著作和話題影響到了各自的學術研究與學術發展。在《空間敘事研究》中,研究圖像敘事的三章,有兩章就撰寫于讀博時期。據我所知,龍迪勇撰寫的這些有關圖像敘事的篇章,均解決了該領域最基本、最重大的理論問題;而此前,盡管相關研究不少,但大都停留在表面層次而難以深入到圖像敘事問題的核心。比如說,有關圖像敘事問題的本質這么基本的問題,以前居然都沒有人切實地解決過,而龍迪勇把圖像敘事的本質歸結為“空間的時間化”,可謂是深中肯綮、直探本源。
博士還沒有畢業,龍迪勇申報的“敘事的空間維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就立項了。原本可以在博士論文基礎上,稍加修訂就可以結題出版了。事實上,許多人也是這樣做的。但龍迪勇沒有。當時他也有過猶豫和困惑。記得為了此事,他不止一次與我交談過,而我的意見是盡快出版,一是從眾,二是如本文開頭已經提到的,專著不宜太厚。但是他最終沒有聽從我的勸告,而是繼續花費了數年時間,撰寫了大量新的內容,探索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間敘事的理論問題。
對比他的博士論文和正式出版的專著,篇幅基本上增加了一倍,而章節內容也恰好增加了一倍\\(博士論文一個導論和五章正文,正式出版專著則是一個導論和十一章正文\\)。趙憲章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并且大為稱贊的關于空間敘事的主題———并置研究,關于分形敘事,關于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等,就均為新作,是其博士論文中所沒有的內容。
因為正文各章之前已經陸續拜讀過,有的章節還不止一次閱讀和引用,因此,我決定從該書的“后記”讀起。我覺得,文如其人雖然是古人的常談,但是今日學人已經指為未必然之論;但該說法用在龍迪勇身上,卻可謂恰到好處。展卷閱讀,一如既往的才華與激情并綻,理性思考與詩性抒情相激。在今天,由于評價機制、學術體制和考核方式等客觀因素的強力制約,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不得不無奈認同和適應,為了應對沒完沒了的各種考核、評審,不得不短平快地生產學術快餐甚至學術垃圾。因此,讀到《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的“后記”開篇對于學術界不良風氣和無奈現狀的文字,不禁芒刺在背,反躬自省。自省之余,也進一步確信:真性情與真學術,正是我所認識的龍迪勇博士的一貫風格。
按照 20 世紀美國著名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其《誠與真》一書中的說法,有關真誠的問題,在西方是近四百年來所形成的重要問題,正如特里林所指出的:“真誠這項事業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成了過去差不多四百年里西方文化的顯著特征,甚至是決定性的特征?!雹诙鞣较啾?中國傳統文化則有著幾千年對于“誠”的理論思考,比如《禮記·中庸》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而《易傳·文言》也提出了“修辭立其誠”的命題。在我看來,龍迪勇的學術研究,是把個體生命與學術思考水乳交融地交織在了一起,從而凝鑄成為一種生命體驗與生存思考的理論與文字。蘇軾《讀孟郊詩》說得好:“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闭嬲\之人的真誠之學,自然能夠打動讀者。我相信讀過《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的讀者,也肯定會像我一樣在深受感動之余而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智慧的提升。
二、探索與創新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誕生以來,敘事學發展至今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當代敘事理論研究的繁榮與發展,更為突出地體現了跨學科的特征。敘事學不斷從其他研究領域汲取養分,同時也豐富其他研究領域,從而形成了眾多的跨學科敘事學分支,成為近年來敘事學研究的一大景觀,并進而使敘事學研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數變成復數。華萊士·馬丁、馬克·柯里、戴衛·赫爾曼等敘事理論家在描述這一當代敘事理論的發展狀況與趨勢時,紛紛敘述了自己所理解的情節相異的故事版本,而其中一個出現頻率最高并且獲得一致認同的關鍵詞就是“跨學科”??臻g敘事學就是近年來一個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學術興趣的敘事學前沿領域。20 世紀以來,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對于物理空間、物質空間的認知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恰恰構成并廣泛影響了其他學科重新認識空間和理解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物理學的空間理論,引發了一場廣泛的革命,導致了一系列領域、學科的范式轉型。就空間敘事而言,撰寫了《現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一文的約瑟夫·弗蘭克是這領域的早期人物。荷蘭學者米克·巴爾在她的《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一書的修訂版中,也設了專節簡要討論了空間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空間敘事在近年來的學術界是一個熱詞,也出現了一批文章,可基本上是停留于介紹趨勢、分析文本或者延續弗蘭克等人思考的層面,而鮮見有理論上的拓展與突破。正是在他人止步之處,龍迪勇廣泛開拓了自己的知識與學術視野,開始了自己空間敘事研究的艱難探索之路。我認為,龍迪勇空間敘事理論的學術成就,可以概括為兩個大的方面。第一方面是對于傳統的文學敘事,特別是小說敘事的空間敘事理論問題的研究。在這一方面,包括了早期延續西方空間敘事研究理論的一系列萌芽、思想基礎上的深化與拓展,包括像《時間性敘事媒介的空間表現》等前三章,和后期開始嘗試開拓新的空間敘事研究領域、總結和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論發現的《作為空間敘事的主題———并置敘事》等在內的第四至第六章。而第二個方面,則是以跨學科、跨媒介的視野,而開拓一系列空間敘事理論的新領域與新探索。包括記憶、歷史、圖像等,也就是全書后半部分的第七到第十一章。加拿大著名學者伊尼斯在其名著《傳播的偏向》中,早就注意到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偏向。語言文字是一種更為側重于時間性的表現媒介,它不是表現空間的恰切工具。而在文學中如何用這種更為具有時間性特征的媒介去表現空間,是《時間性敘事媒介的空間表現》所要討論的問題。文章并沒有一開始就直接進行討論,而是先探討了這種現象出現的內在心理機制,即人類的感覺世界的整體性,分析指出人們感覺外界事物時是整體性的,而“作為媒介的語言文字是線性的,正迎合了意識經驗的相繼性,所以它可以說是最好、最適用的敘事媒介”。按照貢布里?!端囆g與錯覺》中的說法,沒有相繼性的錯覺,我們既無法理解世界,更無法創造藝術。因此,對事件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線性敘述,成為敘事活動所面對的真實性的兩難處境。龍迪勇分析了時間性媒介如何表現空間這一敘事學難題,是如何在歷代文學家筆下得以破解的,概括了“詩中有畫”\\(所指與敘事作品的空間表現\\)和“流動的建筑”\\(能指與敘事作品的空間形式\\)兩種敘事空間表現的基本類型,并結合敘事作品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就我的見識而言,在龍迪勇之前,似乎還沒有人從“媒介”的角度對敘事的時空問題作過如此深入的研究。
《現代小說的空間敘事》則緊接上一章問題,探討現代小說中空間敘事的幾個歷來被研究者忽視了的問題。通過對《故園》文本的解讀,文章分析和探討了現代小說中空間敘事的“神圣空間”這一特殊的小說敘事空間類型;通過分析《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揭示了空間作為時間的標識物,“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僅僅把空間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敘事的場景的單調寫法”;分析《傷心咖啡館之歌》,則是關注到小說的作者如何通過特定空間 \\(商店———咖啡館———釘上了木板的古怪房子\\)的幾經變易,來講述有關的故事\\(空間敘事\\);而在《墻上的斑點》中,空間成為描繪意識的流動的敘事支點。
《現代小說的空間敘事》之標題,明顯是沿襲約瑟夫·弗蘭克《現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而來,但在研究的內容上已經開始明顯突破狹義的文學空間形式。在這一章中,龍迪勇不僅通過“神圣空間”這一特殊的小說敘事空間類型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圍,而且通過空間在整個敘述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將文學空間形式研究進一步延伸到空間的敘事功能和作用方面。
《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一章則系統梳理了各式各樣的現代小說敘事結構的空間形式。歸納出中國套盒、桔瓣式結構、圓圈式結構等一系列空間形式。在我看來,這一章突出的理論創新在于特別關注、強調和分析了讀者閱讀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現代小說敘事結構所呈現的種種空間形式,“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說的時間線索,并對整部小說的結構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才能在讀者的意識中呈現出來”。
對于空間形式類型的研究,是經典敘事學的特征之一,關注的主要是文本的形式特征;而對于讀者閱讀作用的研究,則是后經典敘事學的比較突出的特征之一。龍迪勇既不忽視前者,也高度重視后者。從本章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龍迪勇空間敘事學研究關注點的轉移。
可以看出,上述三章,雖然還主要是在延續西方空間敘事研究理論的一系列萌芽、思想基礎上的深化與拓展,但也可以看出龍迪勇的研究開始顯現出來的特色:即不僅是對已有空間敘事研究加以深化,而且也在努力對空間敘事既有理論加以系統化,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空間敘事特征進行全面總結、深化與拓展。
顯然,龍迪勇并不滿足于在既有的領域進行空間敘事研究,而是開始嘗試通過自己的廣泛閱讀和理論思考,總結并形成自己新的空間敘事理論,從而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蹲鳛榭臻g敘事的主題———并置敘事》一章考察了由于具有共同的“主題”,而并置了幾條敘事線索的敘事模式,龍迪勇將其概括命名為“主題-并置敘事”,并且總結出這種敘事模式的四個主要特征:\\(1\\) 主題是此類敘事作品的靈魂或聯系紐帶;\\(2\\)在文本的形式或結構上,往往是多個故事或多條情節線索的并置;\\(3\\)構成文本的故事或情節線索之間既沒有特定的因果關聯,也沒有明確的時間順序;\\(4\\)構成文本的各條情節線索或各個“子敘事”之間的順序可以互換,互換后的文本與原文本并沒有本質性的差異。熟悉敘事學理論的人應該知道,這一章的內容是全新的,是無論以往的經典敘事學還是后經典敘事學都沒有涉及的內容,而龍迪勇通過對大量敘事文本的解讀并加上精深的理論思考,概括并命名了“主題-并置敘事”這一盡管早就存在但被研究者長期忽視的敘事現象。
與“主題-并置敘事”一樣,“分形敘事”也是由龍迪勇首先概括、命名并加以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敘事現象。在以往的經典敘事學研究中,時間和因果范疇往往占據著支配性地位,且往往把因果關系簡化成一對一的線性關系,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因果-線性敘事模式。在《復雜性與分形敘事》一章中,龍迪勇首先對因果-線性敘事模式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然后在分析具體敘事文本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了在“多對一”與“一對多”因果關系基礎上形成的非線性敘事模式,并且將之命名為“分形敘事”。而且,龍迪勇還概括了“分形敘事”的基本類型:“多對一”,強調的是多因一果,是一種面向“過去”的分形;“一對多”強調的則是一因多果,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分形。我認為,只有像龍迪勇對“主題-并置敘事”和“分形敘事”這樣的研究成果,才可算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性”研究。
《空間敘事研究》不僅對敘事作品的“情節”,而且對敘事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了獨具特色的研究。而龍迪勇對“人物”的研究,也堪稱“原創”。正如該書第六章所指出的:無論是在古典小說還是在現代小說里,也無論是在中國敘事傳統還是在西方敘事傳統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通過書寫一個特定空間來塑造某個人物形象的典型文本?!稊⑹伦髌分械目臻g書寫與人物塑造》\\(第六章\\)在傳統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之外,概括出敘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新方法———空間表征法。而通過對于具體作品的深入分析,龍迪勇指出空間表征法不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個群體的共性或集體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單個人物的個性或獨特性?!翱臻g表征法”———這又是龍迪勇首次提出并加以命名的一個新概念,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一概念的生命力。
上述三章內容,體現的是龍迪勇不滿足于在既有的研究領域中發展,而是要在重新廣泛閱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獨立思考、總結并形成自己的新理論。正如我們在《空間敘事研究》一書中所看到的,龍迪勇做到了這一點。
在我看來,龍迪勇對于空間敘事研究的理論貢獻,還體現在他對于跨學科、跨媒介領域中的空間敘事研究,也正是在這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新探索,從而開拓出了一系列空間敘事理論的新領域,并由此把空間敘事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如前所述,記憶問題是近年來的學術界的一個熱詞。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群體記憶等研究不斷涌現。但是人們很難想象到記憶與空間敘事之間有什么關聯。龍迪勇在《記憶的空間性及其對虛構敘事的影響》一章中分析指出:“記憶不僅和時間有關, 它的空間特性也非常明顯,而這種空間特性給虛構敘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在內容或主題層面,也表現在結構或形式層面?!彼芯亢笾赋?由于人們重要的記憶常常與一些具體的空間\\(地方\\)聯系在一起,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復活”具體的空間而把往事激活并喚醒。這在敘事虛構作品中多有表現。而記憶的空間性與敘事作品的空間形式之間雖然存在緊密的關聯,但是卻需要閱讀者經過“反應理解”之后才能夠在意識中呈現出來。在我看來,記憶與空間敘事問題不僅復雜,而且不是傳統的形式或結構研究所能夠解決;而龍迪勇通過他的研究告訴我們:記憶不僅與空間敘事息息相關,而且在心理層面上就決定了敘事作品的“空間形式”。就我個人而言,讀完這部分內容后,真有一種撥云見日之感。
歷史敘事也是近年來學術界特別是文史學界跨學科研究的一個新熱點。連我自己也曾經跟風撰寫了《文學敘事、歷史書寫與意識形態》等幾篇文章。但是大多數研究者只是沿著既有領域,作一定的深化與拓展。而龍迪勇在《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一章中,則不是隨著當代歷史敘事研究主潮的趨勢進行研究,而是從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新角度,對于歷史敘事進行了新的探索。該章指出,那些極少被敘事學研究者關注到的器物、廢墟等空間性存在物,由于是承載了各類歷史事件、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的空間或地點,從而給史學家的歷史敘事行為提供了動機,并賦予歷史事件一種空間性的結構。
多年前就有人稱如今的時代為“圖像時代”,也早就有人驚呼“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
因此,圖像敘事研究也自然成為敘事學研究的一個新的前沿和熱點。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盡管圖像問題研究很熱,可圖像敘事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卻無人問津———這也許正是當今學界浮泛之風的一個縮影。龍迪勇在《圖像敘事的本質與基本模式》一章中,首先探討了圖像敘事的本質,也就是:圖像敘事必須使空間時間化“,即把空間化、去語境化的圖像重新納入到時間的進程之中,以恢復或重建其語境”。然后,他在借鑒西方學者特別是藝術史家馬克·D·富勒頓研究古希臘藝術的敘事描述分析基礎上,概括出了單幅圖像敘事的三種普遍模式,即單一場景敘述、綱要式敘述與循環式敘述,并對每種模式的特點及其運作機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隨著對于圖像敘事研究的關注,圖像敘事與文字敘事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然成為一個引起研究者關注的理論問題。龍迪勇書中的最后兩章就是研究的這個方面的理論問題?!秷D像敘事與文字敘事———故事畫中的圖像與文本》一章,通過對一系列具體故事畫的分析,探討了敘事圖像與敘事文本關系之間的圖像對文本的模仿或再現問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文字敘事占據了傳統敘事中的主流,從而形成藝術史上敘事性圖像模仿敘事文本的傾向。龍迪勇運用皮爾斯的符號理論,對故事畫中圖像與文本間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具體分析?!秷D像與文字的符號特性及其在敘事活動中的相互模仿》一章則繼續從符號學角度,分析圖像與文字的符號特性,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在圖像敘事與文字敘事之間存在的相互模仿中,由于符號特性的差異,圖像敘事模仿文字敘事的情況,往往發生在內容層面,而文字敘事模仿圖像敘事的情況,則常常發生在形式層面。
從其著作可以看出,龍迪勇總是在廣泛研讀大量敘事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的總結、概括與提煉,并在此堅實的基礎上,具有開創性地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空間敘事理論,因此,其空間敘事理論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而從其著作的各個章節,均不難看出其研究的一貫風格:開闊的理論視野,大量的文獻證據,精到的文本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于空間敘事中的某個理論問題,進行系統性、全局性和窮盡式的分析、比較和思考。真可謂是廣泛閱讀、點滴積累、勤于思考、勇于創新,也正是因為有這種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肅認真的研究態度,《空間敘事研究》一書才顯得厚重扎實、精彩紛呈。
三、問題與展望
在與龍迪勇的十年交往中,不僅有學術的共話,也時常有激烈的爭論和相互砥礪。因此,掩卷而思,對于書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論問題所觸發的思考,就個人的思識所及,闡述一些看法,也算是對空間敘事學未來的展望。
我認為敘事理論在今天被更為廣泛地運用到歷史、法律、教育、心理治療、美術史和圖像理論等諸多領域,從而復雜化了從文學敘事到跨學科、跨媒介敘事之間的諸多理論問題和研究語境。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敘事學理論的危機與挑戰。
作為當代敘事學研究熱點的空間敘事學同樣如此。正如前面所分析指出的,龍迪勇對于這一領域進行了令人矚目的研究,與此同時,一系列理論研究的問題同樣凸顯出來??臻g敘事研究的界限在哪里?作為體系的空間敘事學如何構成?空間敘事研究的合法性依據何在?對于這樣一些帶有根本性的理論問題,或許需要一系列類似龍迪勇的專著出現,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因此,這里就空間敘事研究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問題,即關于空間敘事概念的理解、認知與爭議,稍作闡發和討論,以期引起更多的敘事學研究者的積極思考。
對于空間概念的復雜性,龍迪勇在進行空間敘事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后記中也進行了一個分類,即故事空間、形式空間、心理空間和存在空間。這種對于空間的分類,應該說還是比較有解釋力的,但我們還可對之進行追問。龍迪勇依靠對空間的這一分類,對于《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的前七章進行了分類考察,并將第二章和第六章歸入故事空間,第三章、第五章歸入形式空間,第一章、第七章歸入心理空間,第四章歸入存在空間。但是,這四種空間的分類標準是什么?似乎尚有可議之處。依我個人未必正確的理解,存在空間與故事空間\\(物理空間\\)應該都是一種物理空間而與心理空間相對,而形式空間似乎既可以是物理空間也可能是心理空間。也許,這一現象本身,就體現出了空間敘事研究中空間概念自身的多義性與復雜性。
對于空間概念的復雜性問題,許多研究者都有深刻的認知,《劍橋年度主題講座·空間》主編弗蘭克斯·彭茨在該書導言中開門見山就指出:“什么是空間?沒有哪個定義能做到一言以蔽之,因為空間是復雜多元的。從以往的資料可以看到,有多少種不同的尺度、方法與文化,就會有多少種空間以及在空間中展開的人類活動。因之,這部討論空間的書幾乎包羅宇宙萬象,而切入的途徑卻謹慎而又廣泛?!倍摃闹械陌似恼路謩e由八位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分別討論了“內空間”、“語言與空間”、“建筑空間”、“虛擬空間”、“圖繪空間”、“國際空間”、“探索空間”、“外部空間”,而這八個方面的空間,大部分是《空間敘事研究》一書尚未涉及的領域\\(當然,這些空間未必都與敘事問題有關\\)。
而且,空間概念,從語詞的角度也存在著本義———引申義———衍生義———比喻義等一系列復雜的構成關系??傊?空間概念復雜而多義,容易引起誤解和混亂,也許還需要重新進行梳理和界定。在我看來,除了物理空間、地理空間、建筑空間和城市空間等實體性空間外,還有烏托邦、異托邦等想象性空間,以及多維空間、虛擬空間、混合性空間等一系列特殊的空間。此外,空間問題還涉及與語境、環境以及感知主體之間的交互關系等一系列復雜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也許在未來的研究中,龍迪勇會給出讓我們滿意的回答。對此,我們充滿期待。
空間敘事學研究的未來發展,需要有更多的像龍迪勇的《空間敘事研究》這樣扎扎實實的學術著作出現。多研究些具體的理論問題,少空談些建構學科的形成主義,只有這樣,才能給學術的大廈增磚添瓦,才能真正貢獻出有益于學術的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的思想觀點與理論范疇?,F在,伴隨著《空間敘事研究》一書的出版,空間敘事學的發展算是有了一塊堅硬的基石,但也必須承認,作為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空間敘事研究充滿了問題、探索與爭鳴。在我看來,這不是什么值得擔憂的問題,而是恰恰反映了敘事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活力與生機。重要的是,我們都還走在學與思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