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國文學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文學格局中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這個問題,涌現出很多見仁見智的說法。有人認為原作最重要,有人認為譯者最重要,有人認為傳播渠道最重要,有人認為讀者接受最重要。其實,在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中,每個環節都不必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各個環節的合力效果。中國文學“走出去”需要多方因素的共促作用。作品、翻譯、傳播與接受等各方面都要聯合起來,以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中國文學“走出去”是整個系統的建構問題。
一、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中的系統問題
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戰略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已陸續實施,但相對于“走進來”的豐富多樣的發展態勢,“走出去”則一直顯得十分慘淡,產生了譯入與譯出之間失衡嚴重的情況;國內向海外的“輸出”遠遠大于海外向國內的“輸入”?!爸庇^的數據落差反映出,中國當代文學仍然難以在英語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于‘走出去’的憂慮與深思?!?/p>
在現階段,中國文學“走出去”和外國文學“走進來”的規模和趨勢仍然差距懸殊,不僅如此,走出去的作品在海外難以有市場。王寧評述道:“在大規模地將國外的,特別是西方的學術思想和文學作品譯成中文時,我們卻很少將中國自己的文化理論和文學作品翻譯成主要的世界性語言。即使有楊憲益夫婦這樣的優秀翻譯家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中國文學的佳作譯成英文,但這些作品遠未進入英語圖書市場,更未為廣大英語世界的讀者所閱讀?!?/p>
中國文學在被外國文學、文化系統接納的過程中,受到西方意識形態、讀者文學偏見、傳播渠道等因素的阻礙。制約中國文學真正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翻譯的問題,也是傳播與接受的問題,更是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形象等無形因素相連的系統問題。
2012 年 10 月,莫言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這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里程碑。莫言獲獎是個系統原因。對莫言獲諾獎這一現象研究后發現,原作的吸引力,譯者的水平,包括出版社在內的贊助人以及讀者接認可與接受等因素都是其作品走向世界文學領域的有形系統;而日漸強大的中國政治、經濟因素則是莫言獲獎的無形系統。莫言獲獎是眾多內外部因素相作用的綜合體現,是有形與無形系統間相運作的結果。
中國文學“走出去”牽涉到多個環節、多個系統。不僅要注意加強有形系統中的原作、翻譯、傳播、接受各環節,更要注意建造有助于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外部無形系統。目前,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仍處于弱勢地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需要建構完善的戰略系統。
二、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有形系統建構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有形系統指的是由一些切實可見的直接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包括原作、作者、譯作、譯者、讀者、出版社、中介人等要素。
(一)原作
原作是作者根據自己土生土長的文化系統而進行的原汁原味的創造。這一環節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根本環節。
作品質量是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中的根本要素。莫言獲獎跟他的作品質量緊密相關。莫言的作品富有特色,思想性、藝術性和感染性,作品在文學手段、文學樣式、主題、原型人物和敘事角度等方法上都極具文學價值。而且,他對于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描寫,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于中國的好奇和興趣。王蒙認為:莫言獲獎當然不是偶然,他的藝術感覺、想像力、荒誕感等都是使他脫穎而出的原因。
作家們應該靠作品的藝術質量、思想力量來走出國門。作品的質量最重要,而翻譯中介只是一個橋梁。中國文學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有大批的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能憑借著作品的優秀特質來吸引外國讀者?!熬椭袊膶W而言,要想在國際文壇真正有長久而深刻的影響力,必須要有好的作品展現給世界?!?/p>
問題在于,現代社會難出經典性的巨作,缺少大家,標志性的人物和作品。而缺少高度的文壇,必然增加走向世界的難度。作者不應只為政治、為市場而作,要真正地為文學性、藝術性而作,為經典性的大作而作。
生產制約海外接受。制約當代文學海外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的作品,在作品基礎上,才會涉及到因為翻譯質量、‘流通’環節等所造成的不同接受情況。
(二)翻譯
翻譯對于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而言意義重大。翻譯這一環節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關鍵環節,是個再生產的環節。譯者不僅要考慮原作語言與文化因素,更要考慮目標語的文化環境與讀者接受等諸多問題。譯作質量指的不僅是對原作的信度問題,而且是關于讀者接受的效度問題。譯者要創造出好的譯作,讓其能在目標語系統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中國文學譯介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漢學家葛浩文和陳安娜這樣優秀的譯者,莫言獲獎至少會被延宕,或許永遠與這項獎項失之交臂,因為外國讀者與評委所看到的是譯作而不是原作。莫言認為:葛浩文教授的翻譯與原著是一種旗鼓相當的搭配,他的譯本為原著增添了光彩。優秀的譯者不僅會用自己的才識與智慧傳達出原作特色,而且還能使原作更加富有藝術性。胡志德評論說:“葛氏的翻譯清晰、準確、最重要的是它捕捉到了原作的神韻。如果有什么小小不足的話,我覺得在好幾個地方,尤其是小說的起始部分,英語譯本讀起來比原作還好?!?/p>
葛浩文的翻譯提升了原作的語言水平與讀者接受性,起到美化與優化原作的作用。優秀的翻譯家不但不會掩蓋原作的光彩,還能使原作煥發出更強的光彩,而拙劣的譯者甚至會使本來很好的作品在目標語中變得黯然失色。中國文學“走出去”呼喚著優秀的譯者。優秀譯者能精通雙語與雙語文化,能得體而嫻熟的處理翻譯中語言與文化的各種問題。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語言能力、翻譯技巧和工作態度等影響到譯作的質量。譯者要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富有使命感的情懷,高超的藝術創造性。譯者不僅要研究原作、了解原作所依存的社會文化語境,更要了解目標語的社會文化環境,并且能根據當下的目標語系統中讀者的審美接受程度來進行適當調適與靈活變通。譯者的創造直接影響到譯作的效果?!胺g可以使本來寫得很好的文學作品變得更好,并加速它的經典化進程,而拙劣的翻譯倒有可能破壞本來很好的作品的形式,使之繼續在另一種語境下處于‘死亡’的狀態?!?/p>
優秀譯者不僅能再現原作,而且能對原作起著優化與強化的作用。優秀譯者與譯作會引導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現在,中國文學“走出去”還處于初級階段,漢語不是主流語言,中國文學尚處于邊緣地位。翻譯活動具有某種階段性和歷史性,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目的性。中國文學要想走出去,就要根據時代特點、翻譯目的與各種影響因素采取適當的策略與方法。讓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中的優秀譯作不僅指的是再現原作特色的譯作,更是能進行適度的順化、優化而讓外國讀者欣然接受的譯作。當然,經過一段時期的文學和文化傳播,當中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中一個比較強大的系統,這種順化和闡釋翻譯會逐漸減少。
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的翻譯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學譯介?,F階段的國情呼喚著靈活的譯介方法與策略,譯者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而打造出各種各樣的譯本。但譯者要摒棄以適應讀者為由,為商業利益所驅使,對原著不夠尊重,隨意刪節與刪改的不良現象,從而影響原著的完整性、藝術性、真實性。
要想讓中國文學譯介出去,就必須有一大批優秀譯者。要大力發展翻譯事業,可以培養更多本土化優秀譯者,也可以組成一個包括本國人和外國人的翻譯搭檔?,F階段可以尋找更多優秀的漢學家來進行譯介,因為對一個國家的語言與文化的掌握短期內難以駕輕就熟,外籍譯者具有許多本土譯者所不具備的市場優勢。將母語翻譯成外語是一項高、精、尖工作,能夠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瑞典文學院唯一的漢學家馬悅然曾指出:中國文學需要更好的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迫切需要優秀譯者與優秀譯作。
(三)傳播
文學翻譯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學作品要想在西方市場打開銷路,就要加強傳播的流通環節。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傳播環節,指的主要是出版與營銷環節。目前,中國文學傳播渠道不暢,妨礙了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傳播這一環節亟待加強,可以采取多種傳播方式,并注意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1. 加強國內的傳播環節
政府應進行適當的宏觀調控,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在擬定翻譯圖書的選擇、翻譯策略和推廣方式等各個環節加強溝通與研究。加強出版社、中介代理人的積極性,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對中國文學進行闡釋、推介等,并采取各種獎勵與監督制度。綜合運用文化外交、文化貿易、對外交流項目、國際論壇、漢語教學等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優秀作家作品。開展各級政府與機構資助的合作項目,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輸出與交流活動。關注國際市場變化,根據國際慣例和目標市場的差別,靈活運用多樣化的策略方式。
加強出版社的作用。出版機構會起著促進文學閱讀、文學創作的重要作用。翻譯出版方要積極采取措施,加強作品的譯介與宣傳,加強與國外譯者的合作,采取吸引讀者的系列活動與措施。外文出版社在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中具有特殊的使命,多年來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雖然外文出版社負有弘揚中國文化的任務,但該社的產品其實很難進入真正的英語文學市場”,[7]要深化對傳播途徑和方式的研究,總結經驗,推廣有效的途徑?!安煌w制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傳播途徑;必須非常清楚國外出版發行體制的慣行方法,要融入對方的社會,習慣他們的操作流程,例如經紀人、代理機構與出版系統之類?!?/p>
要采取切實的措施,在圖書選擇、翻譯策略、推廣方式、讀者閱讀期待與習慣等各個環節加強研究。培養并尋找中介人才。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指出:“中國文學‘走出去’,最緊缺的人才是中介人才,就是能夠了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同時又能夠了解國際市場,和國際間的出版機構有很好的合作背景的中介機構?!盵9]
中國文學“走出去”需要熟悉中國文學現狀以及海外出版環境的優秀職業經紀人,需要培養懂外語、會經營的國際化的文化貿易中介人才。
2. 加強國外的傳播環節
加強外國譯者的傳播作用。譯者本身就是招牌,刻有本土譯者名字的譯本無形中就對目標語讀者起著勸誘作用;他們譯介的同時還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效應。譯者還可能會通過出版社等對譯本接受起著有形的推介作用,他們甚至能對翻譯策略與出版發行選擇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學“走出去”可以借助譯者的推薦,找到一些有市場影響力的國外出版社。莫言主要是在資深翻譯家葛浩文的幫助下,逐漸打開了英文圖書市場。
加強國外出版機構的作用。目前,國外主流出版機構的參與度不高。中國文學“走出去”可以找到一些有實力又有文學鑒賞力的國外出版社。讓外國機構積極參與中國文學的譯介、出版與發行,并開展一些有利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論壇、討論會等活動。要強化境外版權建設,以多種參與方式讓世界各地有實力的主流出版社來幫助推廣中國文學。
采用本土化銷售戰略有助于拓寬國外市場,增強中國圖書的國外影響力。21 世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必須實施的一個關鍵環節——本土化策略,翻譯與出版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由當地的文化出版機構來承擔和實施,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3. 加強國內外傳播方面的合作
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可以通過政府和有關文化傳播部門與國外的相關機構進行橫向聯系,大力推介。加強與各國出版社的交流,擴大對外翻譯的國際合作。進行中外協作,中外出版社之間可以提前有效溝通,細分職責,促成中外出版市場的共贏。盡量爭取由中外出版機構,從選題、版權、翻譯、出版到境外營銷,進行全過程合作。
力爭在翻譯上尋求與外方合作,中外譯者互譯互校,保證外文翻譯質量。和有實力的海外公司采取合作、合資等方式形成戰略聯盟,雙方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中外合作方式,構建傳播與營銷的系統網絡。關注新技術對于文學傳播所起的特別作用,調動各種媒介手段,形成各種媒介的互動。
(四)接受
接受環節指的是有助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讀者接受與接受環境的營造。整個譯介過程不僅要考慮譯本選材、翻譯方法、營銷策略等內容,更要關注目標語系統內部的文化內容與讀者接受狀況。
1. 讀者接受
譯本遠不是純正的原文本,翻譯把新的生命血液注入了譯本之中,并以一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引起新世界中讀者的關注?!狈g是為了讀者接受,讀者才最終給原作帶來價值與生命。讀者的口碑相傳也是一種傳播方式。
譯者在翻譯時應注意中西方文化間的巨大差異,關注目標語讀者的前理解與期待視野。譯者要明白為什么樣的讀者而譯,心中要有一個潛在的讀者形象。譯者應考慮目標語讀者的審美特點、接受狀況與市場需求,在寫作手法與技巧上適當得與國外靠攏。英國的霍克斯了解西方文化語境下的接受實情,翻譯《紅樓夢》時,進行了相應的變通,以便讓讀者達到視閾融合,增強了原作的感染力、接受性與生命力。葛浩文有意識地對莫言的小說作適當的加工,使之在異質文化中找到生存空間?,F階段,迎合讀者、吸引讀者、根據讀者接受進行創造在是必須的。葛浩文指出:我認為一個做翻譯的,責任可大了,要對得起作者,對得起讀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對得起讀者,而不是作者?!?/p>
葛浩文深諳英美文化與讀者需求,翻譯時做了相應的調適,使其譯文更具接受國的文學表現色彩。
現階段的讀者接受狀況呼喚著譯介渠道的多樣化、翻譯方法與譯介策略的靈活性。為了讓讀者有更多選擇,可以出版精英文學的普及本讀物,對優秀作品進行影視改編,多出編譯本、節譯本等來適應不同層次讀者需求。加強對譯作的介紹,多開展圖書評論與學術交流互動活動,加強作家、譯家與讀者的溝通與交流等。
對外國讀者不能一味順應與遷就,要對其進行文化熏陶、慢慢同化。文學翻譯是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傳遞的不僅是文學、更多的是文化內容?,F階段,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識還處于片面與落后的狀態,他們長期以來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見阻礙了其對中國文化現狀的全面了解以及對中國文學真實而完整的認識。要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傳播渠道??梢酝ㄟ^組織各類文學與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外國公眾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培養外國讀者與漢學家的漢語水平與審美品味,減少中西文化與文學間的差距;在國外高校與培訓機構營造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學的氛圍,并制定相應的獎項與吸引手段等,讓更多外國讀者有機會接觸、閱讀中國文學,漸漸地認可、接受、欣賞中國文學。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2. 接受環境
中國文學一方面是難以走出去,另一方面的問題是走出去了,但并不成功。接受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沒有葛浩文的話,《狼圖騰》也許不會暢銷,可以說是葛浩文創造了一本暢銷書,他只考慮到美國和西方的接受市場。[13]
在現階段,葛浩文考慮到接受環境的翻譯策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譯者應根據接受環境而適當變通。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生活環境、社會習俗、宗教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觀念、審美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差異。翻譯的接受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問題,而是牽扯到接受國的文化語境、贊助人系統、接受心態等許多因素的復雜行為。接受環境還跟地理、政治、國家形象、異國情調等都有關系。接受環境一如譯作滋生的土壤、陽光與水分,它會決定著譯作的生長與變異情況。良好的接受環境是需要慢慢營造的,這是個潛移默化的滲透過程,是個漸進而微妙的變化過程。文學交流是心靈的交流,應逐步地消除誤解,加深理解。要考察翻譯與目標語環境中的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制度等系統之間的關系,要關注權力話語、意識形態、體制、讀者、市場等問題??梢杂帽緡奈膶W、經濟等無形系統來營造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適宜環境,用漢學家、駐外機構、外國出版機構等各種途徑來影響接受意識。隨著中國文學、歷史被逐步地了解,隨著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認同感的提升,中國文學將會逐漸地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與矚目。
三、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的無形系統建構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無形系統指的是非切實可見的起隱形輔助作用的系統,主要包括本國的文學系統,政治經濟系統,對外交流系統以及各領域與各部門的聯合系統等。無形系統與有形系統水乳相融、相輔相成。無形系統會促進有形系統的發展,會影響譯本的接受性與生命力,會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營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無形系統的鑄造是宏觀而長遠的工程。
加強本國的文學系統建構,形成良性競爭的機制,積極推動更多優秀作品的產出。加強各國間的文學交流,積極吸收外國先進的寫作手法,增強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詩學價值。提高本國的文學水平,鑄造走出去的實力;提升文學翻譯水平,提供走出去的條件?!拔膶W翻譯,不是孤立的活動,與政治、社會和經濟各個方面緊密相關?!盵4]9.中國經濟崛起、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自然會讓中國文學越來越有影響力,會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研習中國文學,從而把中國文學推向世界各地。
建構良性的交流系統。中國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應積極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加強文化與文學間的往來。這是個崇尚交流的時代,而且當今的世界是網絡世界,相互間交流與學習更是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國文學、經濟、交流系統的發展自然會帶動漢語熱的發展。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漢語的地位也在快速上升,世界范圍的“漢語熱”在不斷升溫。要想讓中國文學大范圍地走向世界,就要重視海外漢語的教育和發展。只有語言的傳播、文學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形成合力,中國文學和文化才會在世界上產生深刻影響。應將漢語教育與文學及文化的傳播與滲透相結合。
文學界、翻譯界、研究界、新聞界都要聯合起來,共同關注文學交流與文學翻譯相關的現實問題,關注翻譯活動在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有關國內各部門與各領域應該加強協作、鼎力相助,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打造好強有力的外部系統。
無形系統的營造對于中國文學“走出去”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文學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大力發展與充分營造無形系統,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大力加強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建設,大力加強本國的經濟系統、與各國間的交流系統,不斷提升本國的文化影響力,逐漸改變讀者接受環境,積極營造有助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良好氛圍。
四、結語
中國文學“走出去”需強化戰略的系統工程,應從原作、翻譯、出版、境外營銷、讀者接受等各個層面統籌規劃。中國文學“走出去”戰略是各要素合力作用的體現,是眾多外部因素與內在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是有形系統與無形系統間相運作的最終結果。中國文學“走出去”是適應、選擇、移植、再生的過程,是生產與再生產的循環過程。中國文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璀璨爭輝,而且對于走出去早已蓄勢待發,其勢是勢不可擋的。應持有積極、主動的立場,本著有信心、有耐心、兼收并蓄、循序漸進的心態,爭取早日把中國文學成果推廣到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 吳赟,顧憶青. 困境與出路:中國當代文學譯介探討[J]. 中國外語,2012(5):90-95.
[2] 王寧. 翻譯與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國翻譯,2013(2):5-11.
[3] 王蒙. 莫言獲獎十八條[N]. 光明日報,2013 -01-11.
[4] 高方,許鈞. 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 中國翻譯,2010(6):5-9.
[5] HUTERS T. Book review: hsiao hung.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and tales of hulan river.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ellenyeung[M]. 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
190.
[6] 岳巍. 馬悅然:中國文學需要更好的翻譯[N]. 華夏時報,2012-10 -29 :037.
[7] 張南峰. 中西譯學批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25.
[8] 夏仲翼. 著名翻譯家傾談“文化走出去”[J]. 上海采風,2010(3):17.
[9] 李蕓. 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是道坎[N]. 科學時報,2007-09-06.
[10]何明星. 新中國圖書在希臘的翻譯出版與傳播[J]. 中國翻譯.2013(3):24-30.
[11]ALVAREZ R M. CARMEN-AFRICA V. Translation, power,subversion[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6.
[12]季進. 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 當代作家評論,2009(6):45-56.
[13]顧彬. 從語言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學[M] 張檸,董外平. 思想的時差——海外學者論中國當代文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