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雙及物結構(雙賓結構)表現為“S+V+N1+N2”,即為一個句子中后面跟著兩個賓語,分別為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例如:
(1)a.I give him a book.
b.I give a book to him.
(2)a.我送他一本書。
b.我送一本書給他。
(3)a.She calls me a busy girl.
b.She calls a busy girl me(4)a.我吃他一塊蛋糕。
b.我吃一塊蛋糕他。
從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例(1)和例(2)中動詞為三價動詞,后面接兩個名詞且名詞位置互換也能夠行得通;但是在例(3)和例(4)中,動詞本身為二價動詞,后面不能夠接雙賓語,且后面的賓語和它的補語位置不可逆。所以像(1)和(2)這樣的句子才為雙及物結構,而(3)和(4)這樣的句子不是雙及物結構,而是賓補;當然也有二價動詞能夠進入雙及物結構,但是具體還要看整個句子結構和內在語義內容,本文不作詳細解釋。
雙及物結構在學界一直倍受關注,對其內在結構和對比其與他語言的差異的研究此起彼伏。但至今對雙及物的研究還未窮盡,英漢雙及物在結構上和分類上存在普遍性,也存在特殊性,鮮少有人能夠根據其動詞分類并運用生成語法相關理論分析英漢雙及物結構。本文試圖根據能夠進入雙及物結構的動詞分類,舉出恰當例子并畫出其樹形圖對英漢雙及物結構特征進行分析,通過對比探討英漢雙及物結構差異和其N1和N2轉換之后的句子結構的差異,并嘗試究其原因。
二、雙及物結構研究
Goldberg認為英語雙及物的構式義“CAUSE-RECEIVE”,即“致使-擁有”,也就是說施事者(S)主動把受事(N2)轉移給接受者(N1),讓N1領有N2.張伯江(1999)提出給予意義是現代漢語雙及物構式的基本語義,即“有意的轉移性給予”.前人所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從進入動詞分類進行的研究,常見的有“給予”類(劉丹青,2001;徐峰,2002;何丹,2009)、“奪取”類(宋文輝,2006;徐志林,2010)以及“愿景”類(任龍波,2007)3類;也有綜述性的研究和從構式語法角度研究英漢雙及物結構的(任龍波,2007;劉金燕,2010)。根據任龍波(2007:64-65),英語里能夠進入雙及物結構的動詞可以分為以下3類:1.具體轉移義動詞,指物質空間的正反方向給予類動詞(give,hand,pay等);2.隱喻轉移義動詞,指沒有顯性的給予義,主要是表示人際交流互動過程的動詞(tell,teach,wish,forgive等)(徐盛桓,2001);3.附加轉移義動詞,指本身沒有轉移義,主要是表示“制造(出)”的某些動詞(make,knit,bake,write等)。而漢語里能夠進入雙及物結構的動詞也在任龍波的文章中分類明確:1.具體轉移義動詞(給、借、租、讓、獎、送/贈、匯等);2.隱喻轉移義動詞(報告、答復、奉承、審問、考、叫等);3.附加轉移義動詞(扔、拋、丟、甩等)。漢語前兩類構式的配價與動詞一致;第三類動詞為二價,但是能夠進入有三個論元的VNN構式(以上詞例據Quirk et al,1985)。
第二,有關雙及物結構的研究還涉及到了雙及物句式的語序方面(何曉偉,2008;王琳琳、蔣平,2011)。何曉偉(2008:21)指出語類信息決定句子的合并順序;王琳琳等(2011:147)指出雙及物結構句式選擇的語序規律受名詞成分重量制約。
第三,對于雙及物語義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持雙及物動詞為單義(monosemous)觀點的學者主要認為這兩個句式之間存在轉換關系,并認為與格結構是基礎生成的,而雙賓語結構是從與格結構轉換而來的(Larson,1988;Aoun & Li,1989)。另一些研究者認為雙及物動詞是多義的(polysemous),所構成的兩個句式各自表達不同的語義。但是兩個句式是否存在轉換關系至今仍未有一個明確的定論,這點還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探究。
三、英漢語雙及物結構及其轉換句樹形圖分析
根據任龍波(2007:64-65)對能夠進入英語雙及物結構的三類動詞以及能夠進入漢語雙及物結構的三類動詞,我們各取一組意義相近的動詞結合具體句子作進一步探析,由于英語及漢語能夠進入雙及物結構的第一類詞“具體轉移義動詞”
分正負方向,所以在一類里面共取兩組反方向的動詞,通過對比探討英漢雙及物結構差異和其N1和N2轉換之后的句子結構的差異,并嘗試究其原因,共取四組詞結合實例制成下表:【1】
表中四組例子表明,雙及物結構在其N1和N2變換位置后的句子中顯現出了極大的方向性(傳遞性)。有些句子成分在轉換之后英漢句子中位置發生了很大變化(如“take”組),有的轉換之后英漢句子位置結構基本保持一致(如“give”組);有的一開始英漢句子方向性表達程度就不一樣(如“write”組)。這個部分將會先對比英漢雙及物結構,然后再對比英漢雙及物“N1”和“N2”轉換位置的句子結構,下面我們就結合具體樹形圖來看各組例句(為了方便對比分析英漢雙及物結構,下圖在位置上對句子進行了調整):英漢雙及物結構樹形圖:【2】
根據上圖可見,英漢雙及物結構在句式結構上基本相似。就移位來講,英漢雙及物動詞移位語跡一樣,都是由“V”位置到“ν”位置。英語雙及物處圖中“ν”處分別帶有輕動詞“to,to,from,to”,這在漢語雙及物中對應的成分應該為介詞“給、給、從、給”;另外,在最后一組英漢例句當中,“write”對應的漢語為“寫給”,這點有些不能對應。因為在英語“write”的中文釋義中只有“寫”這個動作,并沒有“給”這個表示方向的語義成分;所以這造成了英漢雙及物的差異。這點差異可以歸結為英漢語音表達機制不一樣,在英語雙及物例句中,“write”在漢語雙及物例句中由于語音表達差異需要變為“寫給”,只有這樣才能后接對象“我”構成雙及物結構。
具體到每個句子來講,“give”與“給”這組句子的中英文結構基本一致,動詞“give”從最低部向第二級移位。英語表述中人稱和時態的標志為“-es”,而漢語中沒有擔任人稱的標志。所以在移位至第二級時,英文動詞被賦予第三人稱單數特征,而漢語動詞為原形。圖中單箭頭指示為移位指向。而雙箭頭指示則表示“NI”和“N2”位置互換的成立性,在這里“N1”和“N2”互換在結構上和語義及語用上都行得通,所以這里為雙箭頭表示其轉換后不影響句子使用。漢語結構基本一致,但是在動詞顯現人稱時態程度上并不一致;這點也印證了“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的論斷。從這組樹形圖中還可以看出,在前面三組漢語例句中的方向性介詞“給”和“從……這”,在漢語雙及物結構中本是不出現的,但是在這里方向性介詞“給”從一開始就是出現的;這個也和任龍波(2007)對能夠進入漢語雙及物結構的動詞分類有關。他在文中指出如“寫”這樣的“附加轉移意義動詞”,在構成雙及物結構時后面必須加“給”.所以在這組圖中表示方向性的介詞“給”就是和“我”字為一個整體,共同與“一封信”交換位置。
“take”與其對應漢語句子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謂語動詞時態表現程度不一樣,同樣也是因為英語表達中時態會很鮮明。而在漢語表達中,承擔表現時態的任務通常落在時間狀語上,所以在這里英文例句中“take”上移被賦予過去時而中文中保持不變。第二,動詞釋義上,英語中的“take”本義為“拿、取、花費”,所以在轉換句中,英語到漢語也就有了兩個釋義,分別為“它從我這拿走十塊錢”和“它從我這花費十塊錢”.第二種說法在漢語中不常用。所以這里出現了第三點不同:根據英漢語序排列特征,英語狀語通常在句首或者句末而漢語狀語一般緊靠謂語動詞也不常出現在句末,所以在轉換句中,英語例句中N1和N2能夠互換,但是在漢語例句中“N1”和“N2”不能夠互換,N2“十塊錢”只能放在句末;如果轉換成“它花費(拿走)十塊錢從我這?!睍鹫Z用方面的質疑,因為這樣的用法難以為人們接受。所以畫出的漢語樹形圖中,“N1”和“N2”的位置固定,無“可以互換”標記。
在“tell”與“告訴”這組句子中,英漢句子結構基本一致,但是在轉換之后就有些差異。從圖中可以看出英語雙及物結構中動詞上移到第二級時被賦予第三人稱單數特征,然后漢語例句中動詞上移形態不變,但是同前面兩組例子一樣,形態未發生變化而語義內容發生了變化。在英語雙及物結構中“N1”和“N2”轉換之后可以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在漢語中,“她告訴一個秘密給我”在語義傳遞上沒有錯誤,不過卻很少有人使用,所以漢語“告訴”動詞引導的雙及物結構“N1”和“N2”的語序最好不要互換。
綜合來講,在上面四組句子的結構對比之后可以發現英漢雙及物結構有三個共同點和兩個不同點。相同點是,英漢雙及物結構基本一致、謂詞移位語跡相同、語義內容一致。
不同點是:1.謂詞對主語的人稱和動作的時態表現程度不一致,英語表現明顯,漢語中鮮有顯現標志,但是在語義內容上共同發生了改變,故可稱英語人稱時態變化為顯性,漢語則多為隱性。2.“N1”和“N2”互換可接受度不一致,英語雙及物中“N1、N2”基本都可以互換,而漢語中并非如此。但是對于漢語中什么時候“N1、N2”可以互換,什么時候不可以,本文由于時間和筆者能力限制并未給出具體答案。
能否構成英漢雙及物結構,除了受VNN結構本身制約以外,還受動詞和英漢語音表達機制制約。所以,在英漢雙及物結構當中會有個別詞語在語義成分對應上不能達到完全一致。對比還可以發現英漢雙及物結構“N1”和“N2”交換位置后句子結構能否一致,受到英漢語用制約。
四、結語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英漢雙及物結構都是受VNN結構的制約,語義內容基本一致。但是英漢雙及物結構中謂詞表現形式沒有達到完全,且N1、N2互換可接受度不一致。另外,能否構成英漢雙及物結構還受動詞類別、英漢語言表達習慣(語用)制約。生成語法下樹形圖解析作為適用的結構分析手段在近年來的重要發展,必將為跨語言句法對比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本文在生成理論的基礎上對英漢雙及物結構及其雙賓位置轉換句只是做了較為粗淺的探討,對英漢雙及物構式的異同進行了簡要對比分析。研究發現英漢雙及物結構上有很多共性,也發現其轉換結構上有很多差異,但本質上來講英漢雙及物構式語法意義的差別是語義轉移的方向以及雙賓能否互換位置。除此之外,通過分析英漢雙及物結構中的差異和共同點,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其他語言并提高人們學習其他語言的水平。
參考文獻: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Aoun,J.&Y-H.A.Li.Scope and constituency[J].LinguisticInquiry,1989,(20):141-172.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88,19:335-391.
[4]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Limited,1985.
[5]張伯江?,F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中國語文,(5):175-184.
[6]何丹。給予類動詞的雙及物構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