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循一些交際禁忌語,就是說交際雙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話該說不該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禁忌語。語言禁忌于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也是交際中的重要準則。
禁忌這一詞,來源于 18 世紀南太平洋群島波利尼西亞的Tongan(湯加語)中的 Taboo 一詞,在現代英語中意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對應到漢語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在當地的風俗是嚴格禁忌人們接觸或者談論神圣的或是卑賤的東西。
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早就有記載了,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陰陽家》云:“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庇纱丝梢姟?禁忌”一詞早就出現在漢代典籍中[1].所以其實中西方都非常重視禁忌語,只是在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語的特征
禁忌語作為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的社會文化現象,它也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的。它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語的時代性。禁忌語的第一個特征表現在它的時代性,因為禁忌語有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有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的。清朝時對詩句包含有“清”、“明”兩字的都是禁忌,當年“,明月清風”是前人的口頭禪,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對清朝的諷刺,隨時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在唐宋詩詞中“清明時節雨紛紛”卻被人們廣泛傳誦。
2. 禁忌語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的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會導致各民族的禁忌語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會產生差異。例如關于年齡的問題,英美國家的人對年齡問題不愿意多談,婦女們對自己的年齡更是諱莫如深,他們認為這是非常隱私的問題,而隱私是在他們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遇到英美國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絕對不要問“:How old are you?”還有就是,他們甚至在面試的時候也不會特意提及年齡問題。但在中國,人們對年齡是直言不諱的,在表示對對方表示尊敬還會特意在前面加上一個“老”字。如“李老”“、劉老”“、您老身體可好”等等。
3. 禁忌語的語域性。禁忌語也有地域特征。禁忌語的使用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心理因素情況下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特別在一些需要發言的場合,禁忌語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例如在一些非常嚴肅的場合,如宴請、集合的場合,人們都會避免有禁忌語的出現。但是私下說幾句禁忌語則不傷大雅。
當然在漢語里面很多禁忌語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場合。例如船家會忌說“沉”、“翻”、“散”,還有管姓“陳”的船家姓“耳東”.在英語里“nigger”一詞表示的是一種民族歧視語,而在英美國家的人非常重視“平等權利”,所以很忌諱用這個詞,擔心在使用時會出現強烈的民族情緒。但是在黑人之間互用卻不會發生這樣的嚴重后果。
二、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性
1. 稱謂方面禁忌。中西方兩種語言在稱謂禁忌上有很大的不同。英美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主張人生來平等的價值觀,所以在稱謂上也體現了這一點。他們不論輩分的高低,社會地位高低,年齡的大小都喜歡直呼其名。所以你經??梢月牭叫『⒅苯臃Q呼比自己年長的人的名字,例如“Sam, Mike” 等等;也會聽到子女會直呼家長的姓名;或者學生直呼老師的名字,這樣的做法不但不會引起不快,反而會讓對方覺得是一種平等和友好的關系。甚至在職場里也是如此,下級也可以直呼上級的姓名。然而在漢語文化中這個卻是一個禁忌。
晚輩對長輩是不允許直呼其名的,否則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和無禮的行為。而在職場里,華東師范大學的胡范鑄教授在他 2000 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上級對下級常常以‘姓名 +同志’相稱,但下級對上級當面一般卻只用‘姓 + 職務’或‘職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姓名稱謂的禁忌是古代就存在了的。自古以來,中國講求的是孔孟之道,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就是這里面最直接的體現。
2. 隱私方面的禁忌。在英語中,隱私對應的單詞是“privacy”,意為“隱私、獨處”.在西方國家里,隱私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個人的工資收入、年齡、信仰、婚姻等,他們一般不會過問別人的隱私,當然也不希望別人來探討自己的隱私。如果涉及個人隱私方面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但是在中國,這些問題常常會被提及,例如:你結婚了嗎?小孩多大了?他們不會覺得被問到這些問題時覺得反感,反而是覺得對雙方有一定的了解后會覺得比較親切,更容易相處,從而成為更親密的朋友。比如,中國人會直接問別人所買東西的價格。因為在他們人看來,東西的價錢高低只是單純地體現了該東西的質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的價格,就會可能覺得你是探問對方的經濟條件,因此,這也是西方人的隱私,不應該直接詢問的問題。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時習慣問一句“去哪兒?”,這是在中國人看來只是純粹打招呼的一種形式。而在美國,你如果問朋友去哪兒,則可能會讓對方覺得難堪,因為他們認為這也是隱私的問題,是你不該過問的。另外,中國人在交往時喜歡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我們在大街上常??梢钥吹絻蓚€中國女性朋友會挽臂親昵而行,而在西方則是很少能見到,因為他們崇尚的是個人獨立。
3. 顏色方面的禁忌。顏色對不同國家的人來說存在不同的意義,從而顏色禁忌也有所不同。
紅色(red):在中國更多的是象征積極的意義的,它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它意味著吉利、歡慶,例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姻緣的人叫 “ 紅娘 ”,在像過年這樣的歡慶日子大戶人家會掛大紅燈籠、普通人家都會貼紅對聯、紅福字;男娶女嫁時貼大紅 “ 喜 ” 字,把熱鬧、興旺叫作 “ 紅火 ”[2];同時它也寓意人在事業上的成功、順遂,如人獲得好的成就可以被稱為 “ 走紅 ”、得到上級信任的叫 “ 紅人 ”;它還寓意人的外表俏麗、美艷,比如形容女子衣服華美為 “ 紅裝 ”,指女子顏值很高稱為 “ 紅顏 ” 等。但是在西方國家,紅色在英語文化中更多地地用來表達于暴力、血腥、危險等帶有貶義的色彩。例如在西方斗牛士在斗牛時用來惹惱牛讓牛沖過來的紅布( red flag)被喻為“令人憤怒的事物”,還有“危險信號旗”的意思。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指的是“殘殺和暴力統治”;而 Red Brigade (紅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組織,專門從事綁架、謀殺和破壞等一系列恐怖活動。
白色(white):從感情色彩的角度來看,無論中西方文化,白色主要意味著純潔無瑕。但在英語里 white 還可以表示怯弱,膽小的意思。例如:show the white feather 表示膽怯,懦弱,這來源于西方的斗雞比賽。因為人們總是覺得尾部有白色羽毛的公雞肯定是怯懦的,不善斗的公雞,后來就被引申為怯弱,膽小[3].對于中國文化來說,白色是與“哀悼”關聯在一起的。中國人在辦喪事時稱為“白事”,要穿白色孝服,戴白花來表示傷悼。然而對西方人來說白色代表的是純白無瑕,對新娘來說更是如此。比如新娘在舉行婚禮時,都習慣穿白色婚紗禮服,戴白色手套[4].“White day”對新娘來說更是吉祥日。
現在,中國人經常在婚禮上也漸漸傾向于西方人的做法,新娘也會穿白色婚紗,戴白色手套,這其實也體現中西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還有,白色在西方國家也代表政府和權利,例如,White House 指白宮,美國政府;White Hall 白廳,指英國政府;White-collar 指的是白領階層,腦力勞動者,表明這些人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
黃色(yellow):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黃色是被視為皇帝的專用色彩,代表了高貴,莊嚴,所以黃色在古代是平凡人家的禁忌顏色。但是在英語中,yellow 并沒有以上的意思,反而代表了“卑劣的”、“懦弱的”、也有“背叛的”意思。例如:turn yellow 引申為膽怯起來或者害怕起來;yellow dog 被稱為卑鄙的人。在西方國家的圣經宗教故事中,背叛和出賣耶穌的猶大當時就是穿黃色衣服的。
三、結語
在當今的世界,由于中西方國家之間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禁忌無可避免是存在的。禁忌語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禁忌并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上策。中國有句俗語“: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也適用與此。在這個跨文化交際的大潮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歷史、語言、風俗習慣等,從而會對禁忌語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運用起來就不會出現很多交流障礙了。對中西方禁忌語的研究同時也是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之間更好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辭源編寫組。 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2]張利景。紅與白:試論中西方文化中顏色詞的象征意義[J]. 安徽文學, 2008(11):367-368.
[3] 崔俊媛?!安煅杂^色”識心情:論英語中顏色詞的情感內涵與漢語的異同 [J]. 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8(4):73;89.
[4]馬生倉。 英漢詞義非對應現象探析[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2): 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