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經濟活動的運行與發展得到了廣泛關注, 對經濟活動的分析報道也層出不窮。
21 世紀財經網、《中國日報》(China Daily)等中外權威報刊的經濟語篇中存在大量的隱喻描述,對其分析有助于理解經濟活動中的概念, 對經濟活動起指導作用。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出發 ,在Lakoff 和 Johnson 的分類基礎上, 將經濟語篇中的隱喻概念分類分析,發現概念隱喻在中英經濟語篇中的普遍性。 漢英民族文化和社會背景存在較大差異,人們的體驗認知受其影響也存在差異,因而中英概念隱喻各有文化特色。
一、概念隱喻理論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隱喻的概念,他在《詩學》第 21 章中指出:用一個表示某物的詞借喻他物,這個詞就是隱喻詞。這屬于傳統的隱喻觀。
傳統隱喻觀將隱喻視為一種修辭方法,一種附屬于語言之上的語言形式。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產生及發展,20 世 紀以來 ,Lakoff,Johnson,Gibbs,Sweester,Kovec-ses 等人從認知角度出發重新闡釋隱喻現象,為哲學、心理學、人類學、兒童語言習得做出了貢獻。 他們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式,更是人類的思維和認知方式。 20 世紀 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發表了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為認知隱喻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 目標域 (target domain)的 跨領域映射 (cross-domain mapping)。 人們將具體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概念上,這種映射是單向的和部分的,不是隨意的, 所映射的部分與原來的部分保持概念一致。
以 ARGUMENT IS WAR 為例, 用人們熟悉的戰爭概念來描述相對陌生的辯論概念。戰爭可視為一個概念系統,“戰爭”作為始源域,將對戰雙方、緊張局勢、勝負結果等因素分別映射到“辯論”目標域中,使之簡單化、具體化。
21 世紀以來, 國內學者對概念隱喻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束定芳、藍純、趙艷芳、王寅、王斌、李福印等學者紛紛展開研究。隱喻已經成為認知科學中的重要話題,應用于各個領域,如哲學、心理學、語言教學、翻譯學等等。 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打開了認知科學的新一頁,為將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Lakoff 和 Johnson 在書中總結了概念隱喻的三種類型: 方位隱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和結構隱喻 (structuralmetaphor),它們相互聯系 ,并不孤立。 方位隱喻使我們通過空間概念來認識世界。 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高興是上,悲傷是下)。 本體隱喻是將抽象情感或概念的非自然物體想象成為具有空間界限和體積的自然物體 (江靜,2006)。 例如: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貨膨脹是實體)。 結構隱喻使我們用高度構造性和簡單描述性的概念去構造另外的概念,如 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 本文在此分類基礎上進行細分,通過分析語料發現中英經濟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差異。
二、經濟語篇中的隱喻概念
本文將經濟語篇中的常見隱喻分為五個隱喻概念:方位性隱喻、市場是戰爭、資金是流水、經濟是建筑物、經濟現象是氣候。
(一)方位性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性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組建的隱喻概念。將生活中體驗得到的 “上—下”、“高—低”、“前—后”等空間概念映射到情緒、數量、地位、權力等抽象概念中,形成一系列用方位詞表達的語言形式。 在涉及資金、價格、數量、質量等概念時,方位性隱喻頗為常見。
(1)武鍋股份的國外業務量有所增長,因此,關聯交易也逐年攀升。
(2)僅 8 個月時間股價即從 73.95 港幣的高位跌至24.85 港幣,跌幅高達66%。
(3)China local debts growth down, problemshang.
(4)Local government debt piles up.
(二)市場是戰爭(Market is war)
隨著經濟商業的快速發展,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經濟語篇中價格戰、貿易戰、廣告戰、工資戰頻頻出現。 傳統的戰爭圖式中有進攻、防守、對峙、戰勝、傷亡、輸贏等因素,這些結構被映射到對應的目標域即市場上,就形成了“商場如戰場”的表述。
(1)當前民用液化氣市場競爭停留在低層次上,“洋氣”進軍這個市場將使用何種“武器”?
(2)Whether it is called a trade war or not, thepunitive measures against China are a possibility in Eu-rope.
(3)VW’S chief, under fire, fights back.
(三)資金是流水(Capital is liquid)
水的流動源源不斷,富有活力。 將水的概念圖式映射到經濟領域,以更好地解釋經濟范疇中的概念。
(1)盡管發行節奏、申購規模得到了控制,但申購資金對二級市場流動性的分流效應依然存在。
(2)審計署點名中石油國資流失。
(3)States is not a party to the ERM, so it can letits currency float—more precisely, sink relative to themark and the currencies.
(四)經濟是建筑物(Economy is building)
良好建筑物的特征是有合理的結構、 穩固的基礎,能擋風遮雨,不易倒塌。在漢英文化中,人們對建筑的認知相似,將建筑概念映射到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中。
(1)與河南省商務廳及鄭州市鄭東新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鄭州業務的開展奠下穩固基石。
(2)Threat of sector sanctions may be driving Putinto try to avoid penalties that could have a devastatingimpact on the already shaky Russian economy.
(3)When confidence disappears, markets declineand collapse, countries stumble and pain begins.
(五)經濟現象是氣候(Economic phenomenon is climate)
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非常密切,對天氣的關注度非常高,因此氣候的隱喻使用在經濟活動中也較頻繁。
(1)從 IPO 正式開閘以來,市場對新股的關注度持續升溫。
(2)國際油價陰晴不定 國內成品油調價預期現分歧(3)Whether it is a real tempest or just a storm inthe teacup would determine if authorities will substan-tially loosen its monetary stance.
三、隱喻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認知語言學認為,概念隱喻與人的體驗認知密切相關。 漢英雖屬不同語系,但由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體驗認知相似,對方位、戰爭、流水、建筑物、氣候等方面的理解認知相近, 在描述經濟領域的抽象概念時,運用的概念隱喻相似。 這證明,隱喻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同時,漢英分屬漢歐語系,文化和社會背景存在較大差異, 認知寓于各自的民族文化與社會背景中,帶有各自的文化色彩。 概念隱喻是非字面意義的表達,由推理(inferring)得出。 在推理中,文化對意義的解讀產生巨大影響。 舉例來說,戰爭隱喻中漢語會出現“回馬槍”“四面楚歌”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喻體,蘊含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典故,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也證明了文化對隱喻認知的巨大影響。
四、結語
經濟活動中的概念對讀者來說較為陌生抽象,隱喻概念形象地解釋了經濟運行發展的情況,使人們更易理解經濟的運作及開展。本文通過對中英報刊經濟語篇中隱喻概念實例的分析,闡明概念隱喻在漢英經濟語篇存在的普遍性,探討了漢英概念隱喻的差異性及其社會文化原因。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 收集的語料不夠豐富,對英語文化的分析不夠。 本文也希望通過分析漢英經濟語篇中概念隱喻的運用,加深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理解,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Aristotle.Poetics[M].Trans.W.H.Fyf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2.
[2]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Z].Chicago,1980.
[3]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Z].In And-rew Ortony\\(ed\\),1993.
[4] 江 靜.三種概念隱喻的英漢對比研究[J].山 東外語教學 ,2006\\(3\\).
[5] 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
[6]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 袁影.論戰爭隱喻的普遍性及文化淵源[J].外語研究,2004\\(4\\).
[8] 趙艷芳.語 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