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慣用句概念
慣用句在中國被稱作“慣用語”,關于其概念的界定,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從詞典來看,《現代漢語詞典》\\( 第五版\\) \\( 2005\\) 對于慣用語的概念是這樣解釋的: “熟語的一種,常以口語色彩較濃的固定詞組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義,如‘開夜車’、‘扯后腿’、‘賣關子’?!薄懂敶鷿h語詞典》\\( 2009\\) 則這樣定義慣用語: “口語中的一種固定短語,多為三個音節,且多用其比喻義,如‘吹牛皮'’賣關子‘’拍馬屁‘等?!眱蓚€詞典都解釋了慣用語是口語中的固定詞組,且多用其比喻義,而后者比前者增加了慣用語多為三個音節構成這一點。此外,1961 年馬國凡在《諺語 歇后語慣用語》一書中首次將“慣用語”作為語言單位使用后,“慣用語”在中國被正式當做語言學的學術用語使用。其后,包括馬國凡在內的許多中國學者就慣用語作出了論述。
馬國凡,高歌東\\( 1982\\) 認為: 慣用語是一種定型詞組,它從意義到結構都是完整的、統一的。慣用語中的構成成分離開了結構的整體就不表示它在慣用語中所表示的意義。慣用語一般用比喻的手段表示更廣泛的意思。從結構來說,慣用語多數是三音節的動賓結構詞組,它有一定的靈活性。
周一民\\( 2010\\) 認為: 慣用語是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從意義上看,慣用語不是組成各詞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表達一個另外的轉義,且多數含有貶義,帶有戲謔諷刺的意味。從結構上看,慣用語多數是三個字構成,且多是動賓結構和偏正結構。另外,慣用語凝固性較弱,大多數可以拆開使用,可以插進一些其他詞語,有的慣用語也可以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更換其中的成分。
鄭爾君\\( 2013\\) 認為: 慣用語是一種意義整體化了的,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其意義大多由比喻而來。慣用語多數為三音節的詞組,在結構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時可有一定靈活性。慣用語來源于口語,其中的許多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帶有一定時代色彩?,F在有的除特殊表達需要外,一般已不再使用,有的新慣用語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產生出來。
二、日本慣用句概念
日本對于慣用句的研究要早于中國,但是對于其概念的界定也沒有統一定論。先來看辭典上對于慣用句的解釋,《廣辭苑》\\( 第五版\\) \\( 1998\\) 這樣定義慣用句: “二つ以上の語から構成され、句全體の意味が個々の語の元來の意味からは決まらないような慣用的表現”\\( 由兩個以上的詞構成,句子整體的意思不由各個構成詞語本來的意思決定的慣用表達\\) ?!缎旅鹘鈬Z辭典》\\( 第六版\\) \\( 2010\\) 將慣用句解釋為:“二つ以上の単語が結合した結果、それぞれの語に分解しては出て來ない、別な意味を全體として表わすもの。例、「腹が黒い」が、內心によからぬ事を含み持つ意に使われるなど?!盶\( 兩個以上的單詞結合而成,整體表達一個由原來各詞分析不出來的別的意思。例: “腹が黒い”被用于表示內心有不好的事情這樣的意思。\\) 由此可見,兩個辭典都認為慣用句是由兩個以上單詞構成的,整體表達一個與各個構成詞語原意不同的另外的意思。此外,許多的日本學者也就慣用句作了論述。
宮地裕\\( 1968\\) 認為: 慣用句這個用語雖然被廣泛使用,但是其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一般有這樣的共同理解: 兩個以上單詞的連接體,此連接相對固定,整體表示固定的意思。因為慣用句是經常使用的套話的一種,在表達上有很多的制約,如: 大多不能添加或者插入修飾語,語序也幾乎是不允許變更。
平井昌夫\\( 1976\\) 認為慣用句要具有如下性質: 1\\) 其中包含的單詞總是按照那樣的順序和形式使用,不會被打亂。2\\)在句中,或者是連接句和句的語言之間,有語法上的對應。
3\\) 句子的使用場合一定程度上固定。4\\) 由一個個分離的單詞不能得出句子整體的意思。⑸明白每個單詞的意思,并且這些詞語本身的意思和句子整體的意思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但是只是通過各個單詞并不能暗示這個句子所具有的具象性和預感。
森田良行\\( 1989\\) 認為: 特定單詞的固定組合,其整體表達一個完全不同的特別的意思,這樣的表達稱作慣用句。慣用句從意思上來說,整體相當于一個單詞。
三、結 語
通過以上關于中日慣用句概念的各觀點,得出如下結論。
1. 在中國,一般認為慣用語即慣用句是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從意思上來看,其整體表達一個另外的、固定的轉義,且多數擁有比喻義。另外,慣用語在口語中經常使用,多數含有貶義。從結構上來看,大部分慣用語由三個字構成,且多數屬于動賓結構。另外,慣用語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大多數可以拆開使用,有的還可以用同義或近義詞更換其中的成分。并且,慣用語是變化發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新的慣用語產生。
2. 在日本,慣用句被認為是由兩個以上單詞構成的,整體表達一個固定意思的表達方式。并且,慣用句所表達的這個意思與構成慣用句的各個詞語的原意不同。另外,構成慣用句的各個詞語的順序和形態是固定的。
3. 對比發現中日慣用句概念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區別之處。共同之處的是兩國的慣用句都擁有固定形式且整體表達一個固定的意思,且這個意思是一個與構成慣用的各個詞語的原意不同的另外的轉義。例如: 中國的“抬轎子”這個慣用語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比喻吹捧人,為人效勞”; 日本的“腹が黒い”同樣不表示字面意思“肚子黑”,而是表示“陰險、心眼壞”。
區別之處是: 1\\) 從意思上來看,中國的慣用句多數含有貶義. 例如: “半瓶醋”喻指對某種學識或技術只略懂一二的人,帶有戲謔諷刺的意味。但是日本的慣用句并沒有強調這一點。2\\) 從結構上來看,中國慣用句多數是三音節構成,例如: “走過場”“?;ㄕ小薄扒眠吂摹钡?,非三音節構成的較少,例如: “抹黑”“打馬虎眼”“花崗巖腦袋”“七大姑八大爺”“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日本慣用句則只強調了由兩個以上單詞構成。3\\) 從使用上來看,中國的慣用句比日本的慣用句要相對靈活。在中國很多的慣用句可以在其中插入別的詞匯,例如“碰釘子”可以說成“碰了一個釘子”,“碰了一個軟釘子”,“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釘子”。有的慣用句的構成詞語還可以被其他同義詞或者近義詞所替換。例如“矮半截”也可以說成“矮一截”“矮三分”,“扯后腿”也可以說成“拉后腿”、“拖后腿”,“耳旁風”也可以說成“耳邊風”。但是在日本構成慣用句的各個詞語的順序和形態是不容許變更的。
4\\) 從發展上來看,在中國有的新慣用語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產生出來,例如: “小皇帝\\( 嬌生慣養的獨生子\\) ”和“遞紅包\\( 為求人辦事而送錢財\\) ”等。但是以上日本詞典和學者對于慣用句的解釋中并沒有提及這點。
【參 考 文 獻 】
[1]宮地裕. 慣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 明治書院,1968.
[2]平井昌夫. 言葉の生活辭典[M]. 株式會社ぎょうせい,1976.
[3]森田良行,村木新次郎,相澤正夫. ケーススタディ日本語の語匯[M]. 桜楓社,1989.
[4]新村出. 廣辭苑\\( 第五版\\)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馬國凡,高歌東. 慣用語[M].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五版\\) [M]. 商務印書館,2005.
[7]《當代漢語詞典》編委會. 當代漢語詞典[M]. 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