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勢必對我國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和挑戰。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悉心研究的問題。
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帶來機遇和挑戰
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是相互制約的。市場機制對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市場信息反饋對供求的協調作用,以及市場的弱點和消極面都要給教育產生影響,并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帶來機遇和挑戰。
從機遇上看,布場經濟的發展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提高。必將為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和財力支持。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各種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更加迫切,促使我們在培養目你、辦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社會管理、內部激勵等方面能大膽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從挑戰上來講,市場經濟的到來,正以各種形式“切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沖動的喜悅與深沉的思考,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但也產生了一些困惑和負效應,主要表現在:
(一)對教師價值觀的撞擊。市場經濟發育之初與長期計劃體制下的種種弊端的撞擊,以及我們對市場經濟體制在認識與理解上的偏差,必然會出現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容易產生的拜金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等現象。一是教師的心理失衡:長期以來,由于中小學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沒有從理論到實踐得到較好的解決,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偏低,生活待遇差,加之種種非經濟因素的滲透,分配不公的間題愈來愈加明顯??吹絼e人從商發財、坐機關享福,而自己該有的生活補助發不出,子女就業困難重重。享受醫療保健照樣無法保證,手中的“白條”難以兌現,從而產生了失衡心理。二是新的“讀書無用論”又有了抬頭。在市場經濟的起步階段。由于政策不配套和行業特征的限制,勢必存在著分配不公和腦體倒掛現象,在學校和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流生、童工、童商。三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下降。在經商大潮的沖擊下,教師“下?!?、“入市”.‘抓業余經商、搞有償服務、開拓第二職業,“人人經商,校校言商”成了熱門話題。教師思想集中在教書育人上的少了,功夫下在學生、教材上的少了,備課馬虎了,上課懶怠了,輔導取消了,家訪沒有了。教師的敬業、樂業、奉獻精神出現了滑坡。
(二)對教師隊伍的穩定與提高有一定的沖擊。市場經濟在一定時期內會使教育部門與其它經濟部門之間的收入形成較大反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機會與分配不公現象無法消除,教師中“跳槽”、“下?!?人心動蕩,有的教師雖未“下?!?卻是身在校園,心在商,沒有心思去鉆研教材,提高業務水平。
(三)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難度。市場經濟的雙重社會效應以及它的等價交換原則,對社會價值觀念產生了探刻的影響,出現了金錢至上、權力崇拜、假冒偽劣、欺行霸市、違約失信等現象。教師的疏忽職守,思想上三心二意,工作上不盡心盡責,作風上言行不一。教育者的高尚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貶低了,教育效果削弱了。
(四)學校領導不能集中精力抓好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學為中心”來協調運轉。然而在尚不健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領導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學校工作中去,而要四處伸手籌措辦學經費,不得不把絕大部分精力與時間用在廣開財路上,沒時間、沒精力去抓教學了。
二、明確教育改革指導思想,遵循教育規律辦教育
教育是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它以培養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天職。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與挑戰,學校要打破封閉辦學模式,增強改革開放意識,培養學生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觀念、能力和行為摸式上適應市場需求。應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我們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它受制于教育規律。教育與市場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既相互影響,又有不同的起作用的范圍和領域。教育不是純經濟活動,因此,教育改革要根據教育規律辦事。不能把“教育要適應市場經濟”與“教育由市場來調節”混為一談。不能搞市場經濟,校長就要“下?!?教師就要“經商”.更不能簡單地搬用市場經濟體制上的具體做法來進行教改,把教育完全推向市場。
三、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主動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為使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為教師創造條件安心執教。引導教師深入改革,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全面育人打好基礎,當務之急是要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精神指引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綱要》精神,端正辦學思想。轉換辦學機制,現順管理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評價,增加對教育經費的投少、,改善教師待遇,優化教師隊伍,增強辦學活力,提高教學效益。
(一)在教育體制上,要改變傳統的國家包辦教育的一統辦學體制,教育體制應該實行由國家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多樣化體制。調動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的積極性,緩解政府教育經費困難,分解社會就業負擔。
〔二)在教育經費上要堅持以政府撥軟為主,社會、集體、個人投資為輔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學校也要根據主客觀條件,組織專業力量,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興辦產業實體,開發創收,以補充教育經費不足,提高教師待遇,改善辦學茶件,發展經濟。服務社會,自救自助。
(三)在學校的內部管理上。要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考核評估制。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改革學校內部的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實行定編定崗、精簡機構、擇優聘任、競爭上崗,提高師生比,實行滿負荷工作制,形成國家基本工資、職務聘任津貼、課時津貼、超工作量津貼相結合的教師工資制度。較大幅度地提高骨一F教師的收入,穩定教師隊伍。
(四)在教育思想上要打破應試教育觀的一統天下,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要轉變基礎教育專為層級梯進升學服務、為構建教育金字塔服務的目標觀,確立基礎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服務的目標觀。二是要轉變唯升學是人才,唯升學是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才、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三是要轉變分數掛帥,以分數量人才,以升學率論英雄的質量觀,確立優育為首,德、智、體全面發展,個性特長又充分發展的質量觀。四是要轉變愛中有差別,只對少數學生負責,對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確立愛無差別,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施教觀。
(五)在教育內容上,要打破文化觀的一統天下,實現教育內容的綜合化與現代化。首先要堅持把堅定正確的政抬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強德育工作,堅待用馬列_色的社會主義理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其次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強化科技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引導他們與社會實踐、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六)在課程設置上,要打破必修課一統天下,實現課程設置的結構化與科學化?,F行的課程體系弊端有:一是舊:內容僵化;二是統:千校一面。萬人一書;三是偏:偏重理性,偏重灌輸;四是空:脫離實際追求升學。課程教材是教育的軟件。是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又是學生運用于實踐動力的源泉。因此,課程教材的內容改革要反映時代精神,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培養學生分析I6]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個性特長。建立必修課與選修課、統編教材與鄉土教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置體系。
(七)在教學方法上要打破注入式、記憶式的一統天下,探索啟發式、愉悅式科學化的教學法?,F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承接課堂課本注入式的傳統。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在備好課的基礎上,實現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類課程有機的結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八)在教育評價上。要打破考試分數的一統天下,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制度。在德育評價上。要從思想、品德、行為等方面來考察,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在智育評價上,要從知識、智力、技能等方面來考察,實行口試、筆試、實驗操作相結合;在體育評價上,要從體質體魄、體能等方面考察,實行體檢與測評相結合逐步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科學性的教育評價體系。
〔九)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努力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思想穩定的師資隊伍。一是要對現有教師進行政治、文化和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科研水平,并注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鍛煉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特別要重視培養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和創造性思維意識。二是要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政治地位,弘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傳統,全心全意為教師辦實事,切實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把教師作為我們的民族脊梁來對待。三是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在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要對長期不上班,教學不負責任,有失師德的教師給予誠懇的批評、教育,使廣大教師能專心致致地為培養新一代而勤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