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國內外研究關注的重點 (姚本先, 陸璐, 2007; Hunt & Eisenberg, 2010;Zivin, Eisenberg, Gollust, & Golberstein, 2009)。 目前, 我國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不少, 很多研究者探討了不同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李向陽, 李晶, 李笑燃, 2013; 張鳳梅, 陳建文,徐恒戩, 2014; 徐浩等, 2013; 熊燕, 鄧云龍, 2010;宋麗娟, 唐平, 楊貴英, 葉懷祥, 張濤, 2012; 常連璽, 李江璐, 2012; 張偉, 陳華衛, 2011)。 還有研究者采用了元分析的方法, 探討了近年來使用 SCL-90 量表所測量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表明大學生常模雖然在一些維度上與成人存在差異(黃艷蘋, 李玲, 2009), 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在不斷提高 (辛自強, 張梅, 何琳,2012)。 然而受具體研究對象、 內容和研究方法等的影響, 各種有關研究的具體結論有很大區別。 如在性別方面, 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男女大學生之間心理健康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 (林紅, 2013), 但另一些研究發現, 在某些維度上男女大學生的差異顯著(龐寶華, 樊霞, 周小燕, 白莉莉, 2009; 宋麗娟, 唐平, 楊貴英, 葉懷祥, 張濤, 2012; 常連璽, 李江璐,2012; 于斌 , 王英 , 劉惠 軍 , 2012; 周燕 琴 , 王思 ,2011; 張文華, 2011); 在民族方面, 一項元分析研究表明, 少數民族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介于青年常模和大學生常模之間, 且近年來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穩定; 具體研究結果也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漢族大學生 (袁琳, 2014; 盛立英等, 待出版)。 在專業方面, 不同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一些研究發現文科生在 SCL-90 量表的各個維度得分上顯著高于理科大學生 (葉海燕,2003), 但是多數研究發現在不同維度上不同學科的大學生得分高低不同 (龐寶華, 樊霞, 周小燕, 白莉莉, 2009; 沈鵬, 張景怡, 武軼群, 秦雪英, 胡永華, 2009; 劉秀英, 2011)。 有人曾采用教育部編制的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對大學生進行研究, 發現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普通大學生 (肖建偉, 2011)。 此外, 還有很多研究對比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異。 盡管有研究支持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存在差異 (張成玉, 2006), 但是多數研究發現, 是否獨生會顯著影響心理健康狀況 (付海榮, 2007; 曾美英,晏寧, 于紅軍, 盧丹蕾, 2008; 汪立夏, 舒曼, 2013;張文華, 2011; 常連璽, 李江璐, 2012)。
綜述近年來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關研究,SCL-90 是使用最為頻繁 的測評工具 (鄭日昌, 鄧麗芳, 張忠華, 郭召良, 2005), 但因 SCL-90 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適用性受學者質疑 (王金道, 2004),因此本研究采用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編制的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對 3826 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 試圖了解本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對比, 探討不同性別、 民族、 獨生子女與否、 不同學生專業的大學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存在哪些差異, 以便為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2 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天津某大學 12 個不同專業的 3826 名大學新生進行整群 (以自然班為單位) 問卷調查。 大學新生年齡總體分布在 16-25 歲之間, 平均年齡 18.98±1.224. 其中男生 2276 人, 女生 1550 人; 漢族學生3582 人, 少數民族 202 人, 42 人民族信息不詳; 獨生子女 1741 人, 非獨生子女 2036 人, 49 人是否獨生子女信息不詳; 理工類學生 2481 人, 文史類學生 628人, 文體藝術類學生 679 人, 38 人專業信息不詳。
2.2研究工具
2.2.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采用國家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 (CSPA) 中的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該量表由鄭日昌等 (2005) 負責編制, 共包括 104 個題目, 可分為 12 個維度, 分別為軀體化、焦慮、 抑郁、 自卑、 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性心理、 偏執、 強迫、 依賴、 沖動、 精神病傾向。 量表采用 Likert 5 點計分, 1 代表 "沒有"、 2 代表 "偶爾"、 3 代表 "有時"、 4 代表 "經常"、 5 代表 "總是". 量表首先計算各個維度的原始分, 即某一維度所有題目的得分相加。 在計算各個維度原始分后, 按照測評系統的規則轉換為每個維度的 T 分。
分數越高, 表明相應維度的癥狀越明顯。 根據每個維度的標準分值, 劃分為癥狀較明顯、 可能有癥狀、 一般、 無明顯癥狀四個水平。
在研究者的編制報告中, 該量表各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 0.772-0.886 之間, 重測信度在0.352-0.804 之間; 對量表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 各分量表的 NFI、 NNFI、 RFI、 CFI 值均大于 0.90,RMSEA 值大多數小于 0.1; 該量表的各維度與 SCL-90 的各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且大部分達到顯著, 與中國大學生適應的總量表和分量表之間均呈現非常顯著的負相關; 量表測試各維度結果與專家診斷結果的一致性百分比都在 60%以上, 平均一致性百分比為 78.62% (鄭日昌等, 2005), 說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適合用于本次研究。
2.2.2基本情況調查表
包括學生基本的人口學資料, 主要有學生性別、 民族、 獨生與否、 在讀專業 (理工類、 文史類、 文體藝術類)。
2.3施測程序
施測前先由主試按指導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量表, 幫助學生了解填寫規則, 在確認被試理解施測要求后開始施測。 主試由具有一定心理學專業資質的老師擔任, 施測前均接受了相關培訓。
2.4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 SPSS10.0 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3 結果
3.1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情況
首先對本次調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 按照量表使用手冊的計分方法分別計算量表各個維度的 T 分的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和最小值 (見表 1)。 根據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每個維度的標準分, 將每個維度劃分為癥狀較明顯、 可能有癥狀、 一般、 無明顯癥狀四個水平。 根據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使用手冊的分數解釋, 這 12 個維度中無癥狀的標準分別為, 其中精神病傾向≤41, 軀體化、 自卑等項目≤42, 焦慮、抑郁、 沖動項目≤43, 偏執、 強迫、 退縮、 攻擊、依賴等項目≤44, 性心理項目≤45. 由表 1 可知,大學新生在軀體化、 焦慮、 抑郁、 自卑、 依賴、 強迫、 沖動等 7 個項目上均低于心理健康的最低值,而在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性心理障礙、 偏執、 精神病傾向等 5 個維度上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3.2男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比較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 以性別為分組變量,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的標準分進行獨立樣本均值檢驗, 結果表明:
大學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軀體化、 社交攻擊、 偏執、 依賴、 精神病傾向等五個維度上差異不明顯,在其余七個維度上, 男女生各維度平均分差異顯著, 其中在焦慮、 抑郁、 社交退縮、 性心理障礙、強迫、 沖動六個維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說明男生在這些維度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 在自卑維度上, 男生得分低于女生, 且差異達到極其顯著的水平, 表明女生相對男生而言自卑傾向更多一些。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與檢驗結果見表 2.
3.3漢族和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民族差異進行分析。 本研究中將民族分為漢族和少數民族兩類。 以民族為分組變量,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的標準分進行獨立樣本均值檢驗, 結果表明: 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除在焦慮維度上差異顯著外, 其余各維度差異均不顯著, 可見, 漢族學生比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 不同民族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與檢驗結果見表 3.
3.4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進行分析。 以是否為獨生子女為分組變量,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的標準分進行獨立樣本均值檢驗, 結果表明: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多個維度上存在及其顯著的差異, 除自卑、 偏執、 精神病傾向三個維度差異不顯著外, 其余九個維度差異均顯著, 說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 由各項的平均分可見, 獨生子女的心理水平明顯的好于非獨生子女。 這與曾美英等 (2006) 的研究結果一致。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與檢驗結果。
3.5不同專業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比較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專業差異進行分析。 本研究中將專業分為理工類、 文史類和藝體類三大類。 以專業為分組變量, 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的標準分進行獨立樣本均值檢驗, 結果表明: 不同專業的大學新生在軀體化、 抑郁、 性心理障礙和沖動 4 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而在焦慮、 自卑、 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偏執、 強迫、 依賴和精神病傾向 8 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事后分析表明, 在焦慮、 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強迫和依賴維度上, 理工類和藝體類大學新生的標準分顯著高于文史類大學新生, 而理工類與藝體類大學新生的標準分差異未達到顯著; 在自卑、 偏執和精神病傾向維度上, 理工類和文史類大學新生的標準分顯著低于藝體類大學新生, 而理工類與文史類大學新生的標準分差異未達到顯著。 不同專業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與檢驗結果。
4 討論
4.1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整體情況
由數據分析可見, 大學新生整體在心理健康量表的軀體化、 焦慮、 抑郁、 自卑、 依賴、 強迫、 沖動等 7 個項目上均低于心理健康的最低值, 表明大學新生自我軀體感覺良好, 無明顯的焦慮、 抑郁癥狀; 能積極地接納自己, 肯定自己, 不自卑; 獨立性強, 有一定的主見和獨立性; 無墨守成規、 過分疑慮、 刻意追求完美的傾向; 情緒較為穩定, 無明顯的沖動傾向。 這可能得益于大學新生剛進入大學, 比較興奮, 心態比較開朗, 故在心理健康的這七個維度上表現較好。 但因為是新生, 對新的環境還存在一些惶恐和不安, 面對陌生的同學比較羞怯, 導致其在人際交往方面有一定的退縮傾向, 同時他們在陌生情景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 也表現出對他人有一定的攻擊傾向; 大學新生在高中時期生理知識比較閉塞, 他們的身體還處于青春期發育時期, 造成大學新生有一定的性困惑; 另外, 大學新生年齡偏小, 社會閱歷較少, 心理尚未成熟,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式比較極端, 也表現出一定的偏執傾向。 上述原因可能導致大學新生在心理健康的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性心理障礙、 偏執、 精神病傾向等 5 個維度上得分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4.2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人口學變量上的比較
在男女大學新生中, 男生在心理健康的焦慮、抑郁、 社交退縮、 性心理障礙、 強迫、 沖動六個維度上得分高于女生, 說明男生在這些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 在自卑維度上, 男生得分低于女生, 且差異達到極其顯著的水平, 說明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自卑傾向, 這可能是由于社會形成的文化偏見和性別歧視使女生在遇到問題時會更易出現自卑情緒。 總體而言, 大學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 這可能是因為女生相對而言比較善于傾訴, 而且她們的負性情緒的宣泄也被社會所允許和接納, 與之相反, 男生向他人宣泄負性情緒不易被社會認可; 此外, 社會和父母對男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要高于女生, 都期望男生更堅強、 勇敢一些, 希望他們有一定的成就, 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男生對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壓力也更大, 所以可能導致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生。
由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可見, 漢族學生除比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外, 在心理健康其他方面并沒有差異。 漢族學生之所以比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 可能是因為少數民族學生多群居于遠離社會主流文化中心的地域, 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氛圍,而漢族學生多分布在城市和接近城市的地區,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處于一個變革時期, 資源緊張,就業壓力日趨加重, 漢族學生受社會主流文化影響更多, 所以漢族學生壓力較大, 故更容易焦慮。
由數據分析可見, 大學新生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心理健康的多個維度上存在及其顯著的差異, 獨生子女的心理水平明顯的好于非獨生子女。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大部分來源于大中小城市, 家庭經濟壓力要好于非獨生子女, 受到家長的鼓勵和關注較多, 各種信息源及物質比較豐富,對大學環境和城市文化適應較快。 所以可能導致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非獨生子女。
不同專業 (理工類、 文史類、 文體藝術類) 的大學新生在心理健康的多個維度上存在差異, 具體而言, 體育藝術類和理工類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 理工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體育藝術類。 這可能和社會贊許傾向和學業成績有一定的關系。
5 結論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較好, 在軀體化、焦慮、 抑郁、 自卑、 依賴、 強迫、 沖動等 7 個項目表現良好, 而在社交退縮、 社交攻擊、 性心理障礙、 偏執、 精神病傾向等 5 個維度上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 但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自卑; 漢族學生比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 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的好于非獨生子女; 理工類、 文史類、 文體藝術類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 其中理工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體育藝術類。
參考文獻:
常連璽, 李江璐。 (2012) .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報告。 中國成人教育, (10) , 94-95.
付海榮。 (2007) . 家庭因素對醫學新生心理健康、 應對方式及自尊的影響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蘭州大學。
黃艷蘋, 李玲。 (2009) . 用癥狀自評量表 (SCL-90) 評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 Meta 分析。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3 (5) ,366-371.
教育部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 課題組。 (2005) .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 量表手冊。 北京: 教育部。
李榮, 史寶林, 王雪濤。 (2006) . 獨生與非獨生醫學生卡特爾人格因素調查。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 (9) , 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