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 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但現在的中學生生活過于安逸,從小在父親、母親,甚至是爺爺、奶奶的百般呵護下成長,遇到的挫折很少、經歷磨練意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心理素質越來越差. 在他們的生活中一旦遇到一點風浪、一點挫折,例如考試成績差、與同學產生矛盾、 遇到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批評等等,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影響.他們就會心灰意冷, 有的因受不住壓力而離家出走,甚至自殺事件不斷見諸報刊,而當今社會學校普遍缺乏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教育專業人士進入教育行業的畢竟很少.因此,對當代中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越來越緊迫. 班主任在教書育人、管好班的同時,要不斷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而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這就必然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班主任,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管理方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 得出幾點經驗與體會.
一、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
身為班主任,身兼二職,既是嚴師,又像慈父\\(母\\),對學生要有百倍的愛心,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 因為一個人的美好人生是為愛所喚起的,并為知識所引導的.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愛心是照亮學生心靈的燭光. 只有富有愛心的班主任,才能在平時的管理中發現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才能有的放矢,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要"嚴"字當頭,但也要有適度的"寬",將必要的"嚴"和適度的"寬"巧妙結合起來.
二、對學生要有耐心和恒心
中學生正是心理、 生理變化的關鍵時期. 加上學習負擔重,有的學生基礎差,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厭學、逃學,出現各種違紀違規事件. 這時候班主任一定要切忌粗暴式的教育方式,要對學生有耐心和恒心,不斷說服教育,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內心里有所變化.
三、對學生要有平等之心
平等待人,尊重學生是實施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這要求班主任必須把學生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人, 尊重其人格.
如果處處都想著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唯我獨尊, 把學生僅僅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對學生要么冷漠輕視,要么呵斥批判,這樣就在無形中拉開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那就無從下手解開學生心中的結.
四、對學生要有理性之心
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堅持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科學化,還要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此,班主任必須富有理性之心.班主任只有在理智平和的心態下, 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對學生既不盲目表揚,又不灰心喪氣,一步步實施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攻克學生心中的壁壘,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只要我們以平和心態對待學生, 多多換位思考,就沒有不能寬容學生的. 更何況,當今社會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大多學生都失去父母蔭庇,成了可悲的"留守兒",我們應該更多地、全方位地、像父母一樣地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愛. 若能這樣,我們對于學生的過錯,就再沒有了絲毫的偏激了,而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因人施教.
五、對學生要有欣賞之心
在班級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往往喜歡用心中的好學生去要求全班學生,在他們眼里好學生只是有限的幾個,許多學生往往被遺忘,偶爾記起,也多諷刺、挖苦,這只能讓學生增加自卑、膽怯、孤僻、憂郁之感,久而久之,心理問題隨之而來. 因此,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欣賞. 在教師、班主任的欣賞中,好學生少了孤傲,多了平常心;差學生少了自卑,多了自信心. 這樣,學生即使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一些挫折,學生的心態也會在短時間恢復正常.
六、對學生要善于多觀察
觀察力是教師智力的一種因素. 班主任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也就是察言觀色把學生的最細小的眼神,表情、動作、姿態的變化盡收眼底,從而全面、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 甚至有預測性地推測其發展趨勢,獲得管理學生的主動權.
\\(一 \\)觀察學生的姿勢
在課堂上,在班會課上,有的學生手臂高高舉起,身子前傾,恨不能站立起來,要說的話就在嘴邊,只有一吐為快. 教師、班主任如果暫時不叫他, 也要給他一暼表示肯定,給一個微笑表示夸贊. 學生會意識到"老師已經肯定我反應快,發言積極,只不過不需要我來回答而已". 如果學生積極應戰的姿態,教師不予理睬,學生就會埋怨教師"偏心眼". 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賭氣而不再積極舉手發言. 有的學生慢慢舉起手來,舉得不高,臉上還帶有幾分羞澀,這是平時不經常發言的學生或是對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還沒有多少把握,看那神情有幾分羞澀,這時就要考慮讓他優先發言, 叫他時要語氣平和,讓膽怯的學生信心倍增,格外珍惜這次鍛煉的機會,盡可能給學生滿意的答復. 還有的學生,想伸手又不敢伸,躲躲閃閃,這類學生平時自信心更少一些,大都還沒考慮成熟,可又不甘落后,這時教師就要送去鼓勵和期待.
\\(二 \\)觀察學生的表情
講課時,開班會時,教師要目光掃視整個教室, 隨時和每一個學生的目光接觸,盡可能清楚地捕捉到學生的極細微的表情變化:欣喜、驚奇、疑惑等,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由此進行分析、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眼睛明亮而有光彩,那是他們感到特別有興趣,內心很激動;學生目光閃閃聚精會神,那是他感到有疑難,竭力思索;學生目光呆滯憂郁,那是他們遇到煩惱,心中愁苦,需要幫助;學生目光流動,左顧右盼,那是他們遇到一些別的刺激而無心學習;學生目光渾濁,毫無光彩,那是困倦了,沒有興趣學習. 借助學生的表情來了解教學效果,借助學生的表情來了解班主任的某一安排是否真正得到大家的贊同,通過觀察及時修正.
心理素質教育是擺在每個教師,尤其是每個班主任面前的新課題. 而心理素質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參與;不是偵訊,而是了解;不是批評,而是疏導;不是做作,而是真誠;不是解答,而是領悟;不是表面屈從,而是內心轉變. 我們每位教師、班主任都要關愛、欣賞學生,這樣的心理素質教育,才能使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人生旅途中的風風雨雨,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