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典是什么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從劉勰對用典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用典這一修辭格的運用有其硬性的要求。第一,典故的選擇要符合作者的所思所想,即要恰當,不能言不由衷。
第二,要靈活運用推陳出新,這實際上是對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要讓作者從舊事中體悟出自己的感受。第三,不能生搬硬套,要與作品其他內容渾然天成,融會貫通。符合以上三點要求的才算合格的用典,才能起到潤色文章,傳情達意的目的。
用現在的白話文表述,用典實質上是一種運用古代的歷史故事或者是古代典籍中的詞語說寫文章的修辭文本模式,即用典修辭格。然而,古代歷史故事和古代典籍真可謂浩如煙海,在如此眾多的故事和典籍中如何取舍如何選擇才能成為“典”呢?筆者認為有三點因素,第一,無論是歷史故事還是典籍都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人物或者是事件所具有的某一屬性格外突出,引人注意,能夠留給人深刻印象。第二,廣泛流傳性,這是“典”能夠成為“典”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的條件,流傳性這一因素與作者的知識水平讀者的知識水平都有關系。如果“典”不具備流傳廣這個因素,就會使讀者不明就里,不知所云。第三,“典”要使讀者產生認同感?!暗洹痹谌藗兊男哪恐芯哂心J交潭ɑ楦袃A向性特點,這使得“典”以固定形象留在人們腦海中。
作者利用“典”固定形象這一特性創作其作品,能夠較好的獲得讀者的認同感。
用典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在眾多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古代文人之所以樂此不疲的使用這種修辭格,筆者認為主要取決于用典有其鮮明的修辭效果,修辭效果催生了作者對其使用的欲望和頻率。
2. 用典的修辭效果
用典作為一種慣用的修辭格,用它來潤色自己的作品,主要會有以下幾個作用。第一,用典使文章觀點鞭辟入里,使文章抒情有的放矢。從而使讀者油然而生對作者觀點和情感的認同。第二,用典使文章語言顯得委婉曲折,符合中國含蓄內斂的性格。這種欲擒故縱的語言美會久久的縈繞讀者心頭,反復咀嚼后給人以美感。第三,用典使作品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增加了作品的外形美和豐富內涵。第四,用典充分發揮了漢字的經濟性原則,使文章對仗工整,結構嚴謹。古代的文學作品如詩、詞、曲、賦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有的甚至有字數和字音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作者一字當十充分表意,減少語辭的繁累。用典通過壓縮信息的方式以適應特定文體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可以說,正是由于用典滿足了作者追求的形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的要求,它才會被廣泛運用。
3. 用典的心理基礎
不論是文學作品的創作者還是文學作品的解讀者而言,用典都是較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需要調動人類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文學活動當中才能獲得恰切的文學認識。與用典密切相連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三個。
(1)用典與心理距離。距離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恰當的、合適的距離可以創造出美感。但很難確定恰當合適具體是幾丈幾米,也沒有可供參考的具體數字和公式,況且審美更是因人而異的活動,主觀性太強也導致不可能有一致的標準。
雖然是這樣但是也不要泄氣,因為生活中我們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美,美總是環繞在我們身邊,這種美感的產生可能是距離的不遠不近造成的,即我們常說的若即若離。這種美感的產生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英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 ? 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 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離”(psychicaldistance)學說。布洛認為“心理距離”是創造與欣賞美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超脫,又要有切身的感受,這就是距離的矛盾。以用典來傳情達意,由于表達者在文本意義的表達與接受者的接受之間制造了“距離”,使接受者只能通過對表達者所建構的文本典故進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內含,雖然給接受者帶來了一定困難,但接受者一旦通過努力破除困難,就會自然獲得一種文本解讀成功的快慰和欣賞其中的美。
(2)用典與聯想。當表達者在創作中需要表達某種情感時,往往從以往積累的知識中去搜尋。此時,聯想就會展開作用,幫表達者穿針引線。最終,從記憶中的舊知識中找到符合新情感訴求所需的內容,即典故或典籍中的詞語,表達者就能順利完成表達任務。從這一過程來看,用典這種修辭格的運用離不開聯想這個心理活動,沒有聯想就沒有用典,同時還需要表達者平時積累知識儲備文化內容。
(3)用典與注意強化。當我們閱讀古詩文時,不自覺得對用典之處格外關注。這是由于作品中的典故是以數量少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蘊,讀者的大腦要對此處的內容進行思考而形成的現象。表達者有意或無意的給接受者創造了一個注意其文本內涵的機會,其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然是為了強化接受者對其文本內容的理解,加深接受者對文本印象。
現代的讀者由于受白話文影響,對于研讀古代經典有一定的閱讀困難,其中之一的困難就是用典給讀者帶來的閱讀障礙。那么,了解用典,了解用典的修辭效果和其形成的心理基礎對于廣大的讀者來說大有裨益的。本文從用典的含義、修辭效果和心理基礎三方面加以論述,淺談了筆者對用典理解和看法,由于能力有限,文中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禮權 . 修辭心理學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 李宏偉 . 漢語修辭學 [M].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