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劇《裘力斯·凱撒》的高潮和轉折點是第三幕第二場。 這場主要再現了兩場關于凱撒死因的精彩演講。 先登臺的是凱撒的政敵兼朋友勃魯托斯。 他訴諸理性,以“極其沉著凝練,富有對比、排句等修飾美的語言, 不僅形式考究” 而且言簡意賅地表達了犧牲凱撒的原因:為了羅馬的好處---民眾享有自由人的權利,“我殺死了我的最好的朋友”. 安東尼則用“完全相反的充滿感情、 暗諷和煽動性的語言”駕馭了民眾,最終達到煽動民眾為己所用的目的。
本文主要剖析安東尼的葬禮演講。 安東尼的演講辭共有長短不等十五個段落。 按演講的三大塊結構,開頭部分是第一、二段與第三段前面幾句, 為稱呼語與開場白;三段后面至十二段,是演講的主體部分; 結束語是第十三到十五段。
本文將從演講學的角度剖析安東尼采用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理利并舉、借境煽情等出奇制勝的策略征服民眾的高超技藝。
一、順水推舟,有的放矢
安東尼演講前民眾已經接受了勃魯托斯的演講,他們已經達成共識。 安東尼對自己所處的劣勢地位心中有數,他處亂不驚、步步為營,最終成功搭橋。
(一)討好聽眾 ,成功架橋 . 安東尼先討好民眾, 與他們套近乎:“為了勃魯托斯的緣故 , 我感激你們的好意”. 安東尼兼顧雙方,以剛離開講壇讓他贊美凱撒功業的勃魯托斯為題,將感謝語送給面前的民眾。 這既是一種承前啟后的話語順接,也是用禮貌語樹立形象。 此時,民眾中有人警告:“他最好不要在這兒說勃魯托斯的壞話”. 也有人附和議論 “凱撒是暴君”,“幸虧羅馬除掉了他”. 面對這種一邊倒的敵對情緒,身臨其境的安東尼知道,“他面對的是情緒對立、缺乏知識 經 驗 但 又 講 究 實 惠 的 羅 馬 市民。 ”他要打開局面,贏得羅馬民眾的支持,首先要與民眾建立和諧的言語環境。 而當務之急就是籠絡民眾,消除他們的排斥心理,改變他們的心理定勢,讓他們對自己的演講產生相容心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演講正常進行,并“產生共識與共鳴”. 為了解除民眾的戒備心理,消除抵觸情緒,安東尼采取平等溝通的姿態, 并在稱呼語上下足了功夫。 他先用贊美向民眾打招呼,“善良的羅馬人---”,接著,他親切地稱呼他們“各位朋友、各位羅馬人、各位同胞”,這種套近乎的稱謂,果然被民眾接受,縮短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可見,安東尼很好地把握了火候,他以尊重民眾的友好態度成功地完成了與民眾聯絡感情的搭橋的工作。
(二)說明根由 ,引入正題 . 安東尼開門見山,用低沉舒緩的語調聲明:“我是來埋葬凱撒,不是來贊美他。 ”他借境切入,說明他得到勃魯托斯的允許,來在凱撒的喪禮中說幾句話。 “尊貴的勃魯托斯已經對你們說過, 凱撒是有野心的;要是真有這樣的事,那誠然是一個重大的過失,凱撒也為了它付出慘酷的代價了。 ”安東尼掩藏自己的意圖,避開與羅馬民眾發生沖突。 他借用勃魯托斯的話---凱撒是有野心切入,對于這種立論,他委婉地 表 示 質 疑 , “ 要 是 真 有 這 樣 的事”, 像那些做了惡事死后遭唾罵的人一樣, 凱撒所做的善事也隨著尸骨一齊入土。 顯然這種善惡不分、 蓋棺定論的做法是有悖常情的。 安東尼在順接前面演講者勃魯托斯話題的同時,綿里藏針,將自己的愛憎情感擺給羅馬的民眾。 作為凱撒的朋友,“無論出于為凱撒復仇的感情,還是從自己的政治前途打算,他要掀起一場暴動而剿滅貴族共和力量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因此,對于他所要攻擊的目標---勃魯托斯, 安東尼反話正1“正人君子 ”. 這種表達一方面是為了迎合民眾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引發民眾注意、照應后面演講中的對比,有的放矢。
二、欲擒故縱,引君入甕
作為葬禮演講,安東尼沒有將演講重心放在寄托哀思、歌功頌德上面。 他也沒有直接批駁勃魯托斯。 安東尼針對勃魯托斯灌注在民眾 心 中 的 立 論---凱 撒 有 野 心 ,“以情感為引領,以事實為基礎 ”進行糾偏除謬。 即用凱撒沒有野心的實例與勃魯托斯的觀點進行對比,說明后者在誹謗。 此舉顯然違背了勃魯托斯的愿望---贊美凱撒功業,也與他自己“不贊美”的表白相矛盾,但這種話題轉移沒有被民眾察覺。
(一 )矛盾并置 ,釜底抽薪 . 安東尼采用引君入甕策略,逐步瓦解了民眾的思想。 他列舉凱撒三件事例(對自己忠誠公正,用俘虜的贖金充實了羅馬國庫、 對窮人慈善,在盧柏克節三拒自己獻給他的王冠), 在每件事后都有一句:“然而勃魯托斯卻說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魯托斯是一個正人君子”. 從安東尼論據的表層看, 凱撒沒有野心,“正人君子 ” 勃魯托斯卻說他有野心。言外之意,勃魯托斯在說謊。此處, 安東尼的論據包括贊美與揭丑。 凱撒有沒有野心,勃魯托斯是否說謊? 誰是誰非,矛盾并置,通過排比句引發民眾注意, 讓民眾判斷。 他自己則在后兩例里提出自己的質疑:“他曾經帶許多俘虜回到羅馬來,他們的贖金都充實了公家的財庫;這可以說是野心者的行徑嗎? ”“我三次獻給他一頂王冠,他三次都拒絕了;這難道是野心嗎? ”
安東尼用這種反義疑問句表示否定。 這種句式營造了一種懸念,“既能引起聽眾的注意和思考,又能夠使聽眾的聽覺感到新鮮,還創造了一種平等的討論的氣氛。 ”由于這種問句懸念是主旨的凝聚點,道破后就能夠解開主旨。 安東尼還聲稱,“我不是要推翻勃魯托斯所說的話,我所說的只是我自己所知道的事實。 ”而這所謂的“不是要推翻”是正話反說,實際上的意義跟字面意思正相反,就是要顛覆勃魯托斯的話語。 對于安東尼演講中所提供的事例,前兩者贊頌凱撒的美德與功績,不是盡人皆知的,也并不能推翻有野心的立論;但三拒王冠是羅馬民眾婦孺皆知的,而且記憶猶新。 因為此事剛剛過去一個月,這些,啟迪并激活了民眾的興奮點。 凱撒三拒王冠,應該是沒有野心的,為何會遭到殺身之禍? 民眾在對比分辨中,正義與非正義涇渭分明。 他們開始為凱撒鳴不平,并反思勃魯托斯的行為與動機。 可以說,安東尼的事例論據,“在澄清事物的真相方面,起到了撥云見霧的作用”. 動搖了民眾原有的觀點,“從而引起民眾對愷撒的同情和對叛亂者的憤怒。 ”
(二 )斷續停頓 ,審時度勢 . 安東尼為了窺視民情,提示民眾對待凱撒今昔不同的態度時旁敲側擊,“你們過去都曾愛過他 , 那并不是沒有理由的;那么什么理由阻止你們現在哀悼他呢? ”他感嘆理性已遁入野獸的心中,人們已經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了; 自己要停頓片刻,讓跟隨凱撒而去的心回到自己的胸腔。 安東尼假裝悲痛欲絕、聲淚俱下,同時側耳聆聽收集民眾的反饋意見。 民眾在自己忘恩負義的自疚中反省,分辨誰是誰非。 他們肯定,不愿接受王冠的凱撒“的確一點沒有野心”. 既然“凱撒沒有野心”,那么他的死也就是冤枉的,勃魯托斯之流的行動是錯誤的。 “要是果然如此,有幾個人將要付重大的代價。 ”民眾的愛憎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改變,同情凱撒,背離勃魯托斯,轉向安東尼。 在他們看來,安東尼所講的是真話,那他當然就是誠實的。 這樣,安東尼首戰告捷,爭取了民眾的支持,把民眾“對凱撒的不滿情緒巧妙地轉向叛黨”.
三、理利并舉,挑撥離間
安東尼為了進一步掌控民眾,他表面謙恭退讓, 實則針鋒相對。
具有羅馬人務實精神的安東尼深諳民心,他懂得民眾的需求,清楚不僅要用事實說理,還要“聯之以利才能有效果”. 安東尼在誘導民眾時,主要采用了理利并舉,挑撥離間的手法。 他使用凱撒遺囑讓民眾“見利忘義”,最終“成功地駕馭民眾并收為己用”.
(一 )以退為進 ,煽風點火 . 當安東尼從輿論中知曉民眾已經轉向自己后,就趁熱打鐵,從凱撒今昔對比切入,煽風點火,激起民眾反抗的火焰。 “要是我有意想要激動你們的心靈, 引起一場叛亂,那我就要對不起勃魯托斯,對不起凱歇斯;你們大家知道,他們都是正人君子。 我不愿干對不起他們的事;我寧愿對不起死人,對不起我自己,對不起你們,卻不愿對不起這些正人君子。 ”安東尼口口聲聲表白自己 “寧愿對不起死人”,“不愿對不起這些正人君子”, 實則表里不一、言行相悖(要是我有意想要激動你們的心靈, 引起一場叛亂)。 他重復使用這種反語激將,表面上好像是委屈自己,實際上就是煽風點火要對不起正人君子。
(二 )故賣破綻 ,克敵制勝 . 安東尼深知,羅馬民眾屬于互相刺激型聽眾,這種聽眾“具有反復無常的行為特征,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受周圍氣氛的影響。 ”為了挑起叛亂事端,假手民眾推翻勃魯托斯, 安東尼炮制了一個遺囑懸念,理利并舉,誘導民眾。
1、遺囑懸念 , 引而不發 . 遺囑誘因激活了民眾的好奇心與期待心理,他們很自然的產生急于知曉遺囑內容的迫切愿望。 但安東尼卻秘而不宣、引而不發。 他的理由是,你們知道了你們是凱撒的后嗣,那將會引起一場亂子來。 “我不能讀給你們聽。 你們不應該知道凱撒多么愛你們。 你們不是木頭,你們不是石塊,你們是人;既然是人,聽見了凱撒的遺囑,一定會激起你們心中的火焰,一定會使你們發瘋。 你們還是不要知道你們是他的后嗣;要是你們知道了,??! 那將會引起一場什么亂子來呢? ”他“不斷地利用市民為利所驅這一心理而施展他們的馭民術。 ”
2、假裝出錯 ,推波助瀾 . 安東尼聲稱, 自己失口說出遺囑之事。
他反話正說,“我怕我對不起那些用刀子殺死凱撒的正人君子。 ”此處, 安東尼已改變話語褒貶色彩,將“刀子”與“正人君子”并置對比,引導民眾的注意。 被操縱的民眾急于知曉遺囑的內容,發出:“他們是惡人、兇手。 遺矚! 讀那遺囑! ”就這樣,“利用物質引誘的方法,安東尼輕而易舉地俘獲了民眾的心。 ”
安東尼終于克敵制勝,將民眾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體貼人民的直接利益為指歸,最終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的確顯示了安東尼不獨是位巧妙的演說家,更是一個清醒的政治家,而且是那一類精于權術的政治家,他把人民作為手段,作為實現個人野心的棍子,所關心的卻絕不是人民的或者羅馬的利益,民眾在思想不成熟的時候,往往只是一種盲目的力量。 ”
四、借境言理,揭丑煽情
安東尼讓民眾圍著凱撒尸體,借衣揭丑,借尸煽情,揭露暗殺凱撒的罪行,煽動民眾為凱撒復仇。
(一)借衣揭丑 ,以事傳情 . 安東 尼 始 終 掌 控 著 演 講 的 主 動 權 ,調動并引導著民眾的愛憎情感。 他借助凱撒血跡斑斑的外套,向民眾描述刺殺的場景,展示暗殺者的兇殘暴行。 在刺殺者中,最致命的一刀是他深愛的勃魯托斯所刺,“這是最無情的一擊,因為當尊貴的凱撒看見他行刺的時候,負心,這一柄比叛徒的武器更鋒銳的利劍,就一直刺進了他的心臟,那時候他的偉大的心就碎裂了;他的臉給他的外套蒙著, 他的血不停地流著,就在龐貝像座之下,偉大的凱撒倒下了。 ……殘酷的叛逆卻在我們頭上耀武揚威。 ??! 現在你們流起眼淚來了, 我看見你們已經天良發現;這些是真誠的淚滴。 ”安東尼充分醞釀民眾的情緒,他用正話反說作引導,使叛黨的身份定位由開始反諷的“尊貴”的“正人君子”還原為“叛徒”. 這種煽情讓身臨其境的民眾在耳聞目睹中,為凱撒掬一把同情之淚,強化了他們對勃魯托斯為首的叛黨無比的憎恨與義憤。 他們按捺不住怒火、 怒不可遏地叫喊:“ 復 仇 ! ---動 手 ! ---捉 住 他們! ---燒! 放火! ---殺! ---殺! 不要讓一個叛徒活命。 ”
(二)借尸煽情,情隨境遷。 安東尼清楚,民眾的情緒已經高漲,還要提升到行動層面。 他繼續借境煽情,煽動暴動。
1、反話正說 ,煽動暴動 . 安東尼明知故問,在故作不知中傳遞出兇手是出于私怨的信息:“好朋友們,親愛的朋友們,不要讓我把你們煽起這樣一場暴動的怒潮。 干這件事的人都是正人君子……我不知道他們有些什么私人的怨恨,使他們干出這種事來。 ”至此,安東尼在九次聲稱勃魯托斯是正人君子之后, 讓這些叛黨原形畢露---“扮演著獻祭者的 ‘正人君子’終于還原為血腥的叛逆者。 ”
2、裝愚守拙 ,再塑形象 . 安東尼繼續扮演愚笨不智的無才無能,但又聲明自己講的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這個在公眾面前扮演著誠實者形象的安東尼繼續籠絡民眾。 他告訴民眾,自己沒有勃魯托斯那樣能言善辯, 只是個愛朋友的老實人,照心里所想的說,提醒民眾已知的事情。
3、借尸煽情 ,聲討叛黨 . 安東尼聲情并茂,引導民眾,“看看親愛的凱撒的傷口,可憐的、可憐的無言之口,讓它們代替我說話。 可是假如我是勃魯托斯,而勃魯托斯是安東尼,那么那個安東尼一定會激起你們的憤怒,讓凱撒的每一處傷口里都長出一條舌頭來,即使羅馬的石塊也將要大受感動, 奮身而起,向叛徒們抗爭了。 ”
就這樣,這場本該是哀悼凱撒即興禮儀演講在潛移默化中已經轉變為政治演講中的復仇動員。 安東尼一改最初低沉舒緩的語調,他那剛勁凌厲的氣勢,慷慨激昂的語調極富鼓動性和號召力,在民眾心里掀起波瀾, 引發民眾強烈的共鳴,產生了“共振效應”. 被煽動的群眾沸騰了,喊出為凱撒報仇的吼叫:“我們要暴動! ”“我們要燒掉勃魯托斯的房子! ”
五、打開謎底,宣讀遺囑
安東尼為了讓民眾的強烈情緒轉化為暴力行動,他回到喪葬演講話題,頌贊凱撒獨一無二。 他將前面拋出的遺囑宣讀出來:凱撒贈給每一個羅馬市民七十五個德拉克馬,并將臺伯河邊的步道、園亭供羅馬人散步休息使用。 這份施惠于所有羅馬人的遺囑, 呼應了主題,最終煽起受恩惠、感恩的民眾暴動的熊熊烈火:“我們要在神圣的地方把他的尸體火化,就用那些火把去焚燒叛徒們的屋子。 ”最終將 憤怒 的情 緒 化為 暴 力 的 行 動 .
“由于民眾態度的逆轉, 政變的局勢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安東 尼 最 終 達 到 自 己 的 政 治 目的---借助民眾的力量完成了對勃魯托斯的顛覆。
六、小結
分析安東尼的演講,其演講辭不是渾然一體的,論點也不是單一的,類型也是雜糅的,而正是這些似乎不合規則的因素構成了這場演講的獨有特色---即它是真正的雙向溝通,聽眾是演講活動的能動參與者,并成為演講最終目的的實現者。 而這些正得力于安東尼“過人的雄辯才能和機變權術 ”. 在演講過程中, 安東尼審時度勢,先采用禮儀演講與羅馬民眾交友,然后借助辯性演講糾偏。 接著,他充分運用即興演講的現場感,改變一言堂式單向表達為雙向交流,并牢牢地控場, 掌握著民眾的情緒波動。 最后,運用政治演講揭丑煽情,達到目標---引導民眾暴動,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