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變,萬物皆流,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語言也是這樣,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只不過有時我們覺察不到罷了。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為了交際的需要,我們必須關注和研究語言的變化。
社會離不開語言,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后到先進的發展,都會推動語言的發展。斯大林說:“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語言隨著社會的死亡而死亡。社會以外是沒有語言的。因此要了解語言及其發展的規律,就必須把語言同社會的歷史,同創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民的歷史密切聯系起來研究?!?/p>
一、新詞語的界定
所謂新詞新語,是指近年來產生的能夠反映新時期、新觀念及新事物的詞語。最早觀察分析新詞新語的呂叔湘、陳原先生曾明確地指出:“新詞新語既包括不久之前產生,其含義、色彩和表現形式都給人們以新穎感的那種詞語,也包括舊有詞語的新義項、新用法?!币虼?,我們可以把新詞新語理解成為在最近幾年到十幾年之間產生的能夠反映新時期、新觀念及新事物的詞語。
二、新詞語產生原因
(一)社會變化的產物
新詞語的大量涌現是社會嬗變的產物,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足跡,它“真實地折射出社會發展軌跡”.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巨大經濟成就以及對個人合法利益的肯定,人們不再迷戀鐵飯碗,“下?!薄皠摌I”等這些新詞應運而生。90 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擇業觀念更加開放,“炒魷魚”與“跳槽”這兩個新詞正揭示了這種變化。21 世紀,我國掀起了一場“綠色風暴”,一系列綠色環保新詞語輪番登臺,如“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等,充分說明在新世紀綠色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近年來國際關系風云變幻,一些新詞語也隨之進入了人們的語言中,如阿拉伯國家發生的變革被稱為“阿拉伯之春”,東歐國家爆發的“顏色革命”,9.11 事件帶來的“反恐”新詞,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產生了“一國兩制”等。國內政治的動向也引發了一批新詞的興起,如兩岸三地、知情權、三講、依法治國、政務公開、反腐倡廉、雙規等詞語已是耳熟能詳。這些詞語從不同角度生動反映了共產黨人為民服務意識的增強,在社會發展模式上的成功探索,以及反腐敗的決心。通貨緊縮、財政風險、心理預期、擴大內需、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詞語的出現,則凸顯了在應對新經濟形勢時,各級領導的新對策和新主張。此外,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相互交往也引起了語言的相互接觸與融合。我國與國外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不斷增多,新技術、新產品、新觀念從歐美發達國家源源不斷引入,加上英語日益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吸收了大量以英語為主的外來詞。這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在漢語詞匯領域的生動反映。
(二)方言使用范圍的擴大
許多方言詞口口相傳,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流行。例如,隨著上海 \\ 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炒股之風迅速蔓延全國,上海是當時炒股人數最多的地方,于是上海方言“套牢”,隨著股票交易的紅火而迅速傳遍全國,并被廣泛運用到炒股之外的事情上。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為普通話貢獻出許多新詞語,“打的”(坐出租車)、“打工”“埋單”等詞在全國范圍內流行開來。
(三)求新求異、與時俱進的心態
新詞新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隨著新的事物、新的觀念的產生而產生的。人們緊跟時代潮流,對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強,尤其是 80 后、90 后這兩代人,敢于嘗試用新的眼光看問題,普遍有一種創新的意識,求新求異的心理,易于接受新事物,使得新詞語流通速度加快,在很短的時間內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并使用。如“足療”“休閑”“度假村”“給力”等等。另外還有一些詞匯以前因為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原因被遺棄,如“中產階級”一詞,以前只用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階層,而現在則指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居于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的一類人。這些詞雖然以前存在,稱不上新詞,但由于在新的形勢下,它的適用范圍有了變化,因此,我們也把它作為出現的新詞??傊?,人們求新求異、與時俱進的心態是新詞語廣為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快節奏的生活、社會上講求效率意識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人們改變了傳統的觀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動參與競爭,更加注重工作效率,節約時間,節約成本。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意識的增強,反映在詞匯領域就是某些冗長、落伍的短語被淘汰,人們追求的是方便、簡潔、實用。在這種形勢下,許多原來較長的短語在使用時被簡化,縮寫,如“非典型肺炎”簡稱為“非典”,“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為“奧運”,“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簡稱為“NBA”,這就導致了新詞的產生。
(五)媒介日益發達大大促進了新詞語的產生和傳播
影視、廣播、報刊,特別是網絡的興起使新詞語產生和流傳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沒有這些現代化的傳播媒體之前,一個漢語新詞要想短時間內在中國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傳播,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中國,一個新詞被人們所了解、使用,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比如張騫通西域,引進的“石榴”“苜?!钡仍~語被中原、東部、南部地區的人民所接受和使用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在現代化媒介的幫助下,新詞語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并被使用成為可能,正是借助它們新詞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新詞語得到人們的認可和使用后,就為它們進入標準普通話創造了條件。如“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來自于電視、廣播,“電子商務”“黑客”“一塌糊涂”“杯具”都得益于網絡的普及和使用。尤其是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業的快速發展,網絡新詞的產生呈現井噴之勢。
三、新詞語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
語言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而新詞語則是反映社會變化的放大鏡、顯微鏡?,F代漢語新詞語全方位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從不斷涌現的現代漢語新詞語中,我們能夠看到人們的文化心理變化。而對于新詞語與社會文化背景關系的研究,從中可以了解中國社會,感受中國各方面的變化。
(一)漢語新詞語的出現與社會觀念變革
1.在計劃經濟時代,“大鍋飯”這一流行語生動地反映出那個年代人們對待工作和分配的基本態度,這種講求絕對平均主義的價值觀,嚴重抑制了人們的創造力和工作效率,全社會形成一種普遍的懶漢心態。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并完善,諸如“下?!薄白哐ā薄皞€體戶”“萬元戶”等新詞語流傳于大街小巷,人人都為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小康之家而努力奮斗。尊重個人利益的同時,人民的擇業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改革開放前,“鐵飯碗”長期流行。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下?!薄皞€體戶”“買斷工齡”“停職留薪”等新詞語正反映出這種擺脫和摒棄傳統擇業觀念的傾向。90 年代以來,人們的擇業觀更加開放,頻繁調換工作在當今職場早已司空見慣“,炒魷魚”“跳槽”正揭示了這種變化。
2.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人為本”的觀念轉變。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出現了“失業”“下崗”“民工討薪”這些負面新詞,這表明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改革發展成果并未惠及到普通民眾,民生問題凸顯。在這種形勢下,與改善民生相關的新詞語開始涌現,如“以人為本”“取消農業稅”“全免學雜費”“農村合作醫療”“經濟適用房”等,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更加重視民生。
3.從“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上走的仍是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先污染,后治理”,在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壞境代價,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越來越大?!八廴尽薄吧硥m暴”“赤潮”等新詞反映出我們面臨的生態災難。這時候,人們開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行動起來,保護環境?!碍h保世紀行”“生態城市”等新詞語隨之誕生,反映出人們對環保態度的重大轉變,生態文化開始流行。
21 世紀,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一系列與綠色環保相關的新詞語流行開來,如“綠色經濟”“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奧運”等,充分說明在新世紀綠色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敖裉?,你低碳了嗎?”已成為時下流行的口頭禪。
(二)漢語新詞語的出現與體制改革
1.新詞新語的變化與政治體制改革?!包h政分開”“政企分開”“依法治國”“執政能力”“和諧社會”,這些不同時期政治文化領域出現的新詞語表明改革開放 30 年來我國政治文明進程不斷加快。
短短 30 年時間,從“黨政分開”拉開序幕,到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再到“執政能力”的建設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核心理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逐步走上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2.漢語新詞語的出現與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 30 年來,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城市“經濟特區”的設立、“國企改革”的煎熬,再到“市場經濟”最終寫入憲法,這一系列經濟領域的新詞新語見證了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歷程?!敖鹑趯嵜啤薄敖鹑诔小薄般y監會”“人民幣匯率制度”等新詞語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
在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 2008 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面前,中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矗立在世界經濟舞臺之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國的經濟實力獲得舉世公認。
3.新詞新語的出現與文化體制改革。80、90 年代,伴隨全國經商熱的大潮,文化事業的盈利性特點也越來越突出。這期間“流行歌曲”“搖滾樂”“點歌”“K 歌”“卡拉 OK”“量販式 KTV”等新詞語開始主導流行語舞臺,并成為新生活的時尚。
進入 21 世紀,文化現象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一系列與文化有關的新詞新語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話語,如“文化創意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草根文化”“環球嘉年華”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極其豐富:老年人的“夕陽紅”歌舞活動、孩子們的“迪斯尼”樂園、各種“嘉年華”盛會等。我國的文化生活環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和諧。
(三)漢語新詞語的出現與個人文化心理變化
1.在經濟生活中,從憑票供應到刷卡消費、網上購物。90 年代末期,銀行卡開始出現并迅速普及,隨之出現“刷卡”一詞,這體現了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先花錢,后還款”.“用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時尚,“信用卡”和“信用消費”也加入新詞語的行列。伴隨信用卡和電腦網絡的大范圍普及,另一種更加新潮的購物方式“網上購物”開始進入不少人的生活,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所需商品,因此受到年輕人的青睞,“網絡購物”一詞也成為不少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語匯。
而從儲蓄到炒股、買基金、買保險,體現出國人日益翻新的理財方式?!俺捶俊薄俺垂伞薄盎稹薄氨kU”“炒房團”“股民”“基民”等詞語的出現,充分見證了人民日益富裕,愛上理財的心理。
2.在服裝與文化生活中,服裝作為穿在身上的歷史“,中山裝”“西裝”“喇叭褲”“牛仔褲”“七分褲”“文化衫”“休閑裝”“情侶裝”“比基尼”“哈韓服”,不同時期的服裝新詞語再現了 30 年間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進入 21 世紀,全民流行的服裝已很少見,非主流服裝和名牌受到追捧,而且誕生了一個韻味十足的新詞語“撞衫”,穿戴個性化的追求越來越突出,這跟 30 年前全民“撞衫”的局面可謂天壤之別。
3.在人們的文化心理中,個性心理和民族心理也能在新詞語中得到體現。從文化心理層面上看,新詞語折射著社會的文化走勢和人們的意識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眾心理?!懊阅恪币辉~源于英文mini,往文化的深處洞察,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心理。亞洲許多的民族都存有一種“小”文化,對于小的東西,往往匠心獨運,做得小巧精致,玲瓏可愛,可以誘發人們的心底暗存的愛憐之心?!懊阅恪钡乃囆g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動人的純真。
四、對待新詞新語的態度
第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應加大對新詞新語的規范力度,同時做好引導工作,避免庸俗化、低俗化傾向,凈化語言環境。人們愛用新詞新語,有時只是出于求新好奇,追求時髦,其實求新求雅二者應當兼顧。做人要講品味,使用語言也要講求品味,棄粗俗,求文雅。
第二,全社會都要來關心新詞新語,抱著一顆寬容、理性的心態看待新詞新語,及時吸收有鮮活力的新詞語進入普通話,以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需要,如“給力”一詞進入普通話就體現出全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敖o力”本是北方土話,最先在網絡上流行,后來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上,在當年春晚的舞臺上廣為使用,隨后風靡全國,這充分體現出語言是需要更新和發展的,我們應懷著一顆積極的心態看待新詞新語,為語言的發展創造寬容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新詞語詞典[Z].商務印書館,2003.
〔4〕黃伯榮,廖序東?,F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2008 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編[M].商務印書館,2009.
〔6〕陳原。陳原語言學論著[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