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提出積極預防的理念,有效地預防來自于個體內部的各項塑造能力,而不是當其產生了問題時依靠外在的力量進行修補。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可以抵御各類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力量,他們是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誠實、毅力。
一、國外積極心理學的進展
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最初是 1998 年由第一個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Seligman 明確提出,至今已經經歷了 15 年多的發展,現如今積極心理學也變得更加成熟,這使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價值都不斷提高。積極心理學的影響自 20 世紀 90 年代后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擴大。國外涌現出一批潛心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專家,一些研究者從一個幸福的角度詮釋了積極心理學的含義,他們認為積極心理學包含了自身的潛能并且得到完美的體驗。Dinner 也是這一領域著名的研究者,他通過對氣質、人格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宏觀的社會環境與幸福之間的關系。
把積極心理與快樂有關的主題進行結合并深入研究的是 Lyubomirsky,主要專注于快樂與金錢,快樂與信仰,快樂與社會發展等。他通過比較那些快樂和不快樂的人,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是未被意識到和自動化的,快樂的人只是在社會信息方面表現的稍微遲鈍些。
大多數研究者將積極看成是擁有樂觀的心態。Christo-pher Peterson 對樂觀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樂觀由認知、情感和動機組成。樂觀對人的影響很大,比如在生活方面,工作效率方面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等。大多數國外的研究者都對患有艾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進行觀察分析,他們發現始終保持樂觀的人活得久。為此,社會會更加支持樂觀的人。
當然,每件事都有他的兩面性,樂觀有好的一面同時又有不好的一面即“樂觀的偏差”,過于樂觀,就是失去了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力。因此,這樣就產生了矛盾: 現實主義會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而樂觀會產生較好的主觀感受。自從 SandraL. Schneider 發現后,對其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現實的樂觀”與現實并不矛盾。原則上說,人們可以做到不自欺的樂觀。積極心理學對“現實的樂觀”進行了詮釋,它讓生活更加富有意義。
Hillson 對積極人格特征與消極人格特征在問卷上進行研究。他們把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兩個獨立緯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主義,是指自我的接受能力以及未來生活的展望; 二是與他人關系積極,自己能夠獲得他人支持的同時,并且愿意提供幫助他人,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滿足于當下與他人的關系。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對于積極人格的認識,他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二、國外積極心理學發展的特點
\\(一\\) 促進了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認知過程,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點、創造力與人才培養、人類美好的生活以及獲得美好生活的途徑與方法等有關積極心理學內容是外國心理學家一直研究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涉及積極的主觀體驗、個體方面和群體方面三個層面的研究。在積極的主觀體驗方面,它包含幸福感和滿意希望和樂觀充盈和快樂。在個體方面,它包含愛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造力、毅力以及潛在的天賦和智慧。在群體方面,它包含社會公德,職業品德、家庭美德等研究。
\\(二\\) 贏得了積極的社會環境
西方心理學家把普通人作為參照,比較出了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為此,對于有這些心理疾病的人做了深入研究。
他們的目的是將這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給予有效的治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模式。雖然把普通人作為參照,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有健康幸福的心理。為此,心理學必將人們的能力與潛力開發出來,用這些因素的建設使每個人能達到的理想狀態。同時,對個體、團體和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進行研究,用這些因素構建人們的積極狀態,進而促進了積極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繁榮。從此積極心理學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其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平等,這既是對人性的一種尊重和贊揚,又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智理解。
\\(三\\) 構建了積極的組織系統
人類的健康是不可能通過消除問題完全實現的。國外的一些研究者發現健康的積極心理學對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將主觀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很多心理學研究者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研究??险J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人類心理健康的惟一方法。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積極情緒可以增進心理和生理健康,消解消極情緒。通過這些研究,Marie 得出一個結論:良好的認知方式對于人類的心理健康、心理調控及等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價值。
三、對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幾年雖在教學、研究與實踐等方面工作成績顯著,但還是與國外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為使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大進步,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經驗。
\\(一\\) 挖掘多元智能,感受成功體驗
1983 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出版《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幾種能力的整合即為智力。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都各有優勢,如果每個人的學習都利用智能強項,就會最大限度的開發潛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讓學生自我探索。在教師安排后,學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特點,從智能強項出發,培養學習的勝任感和自主性,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獲得快樂。
\\(二\\) 培養積極人格,正確面對挫折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形成是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和生理因素。一般認為人后天的性格與先天的氣質有關。由于后天社會經驗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因此,積極心理學利用個體的積極體驗培養積極人格。首先,大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感受更多的積極體驗。其次,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實現人格的培養,當某種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就形成了積極人格。發展個體良好的自尊是實現積極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自尊是個體自我評價后做出對自己贊許的看法,它表明了個體對自己能力價值的一種認同程度。
\\(三\\) 培養業余愛好,增強福樂體驗
體驗福樂良好途徑是培養自己感興趣的業余愛好,對于大學生來說,適應環境,對大學學業和大學生活意義重大。培養自己感興趣的業余愛好,有利于適應環境,這種容易得到的福樂體驗會促進樂觀型風格的形成,從而推進其他方面的積極投入與體驗。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培養業余愛好、培養學生做事求學的積極性和增加福樂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四\\) 開展目標教育,培養希望體驗
斯奈德認為,希望是一種朝向目標的思想,這種思想包含兩個部分: 一是途徑思想,即個體能夠尋找到實現目標的途徑; 二是意志思想,個體認識到實現目標是需要意志的。
從斯奈德對希望的理解中可以看到,希望是思想和意志的核心目標。因此,在希望的產生過程中目標起著重要作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勵志類的文學作品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高遠目標,培養希望。更有效的是,低年級向高年級優秀學生學習制定科學的奮斗目標,經歷的過程以及管理的時間,從而對目標的實現充滿希望。
\\(五\\) 解析過去經驗,體驗滿意幸福
人們解構消極的意義并把它變為積極意義。這樣,在生活之中就會得到滿意幸福。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現實療法和內觀療法\\(此處指日本的內觀療法\\) ?,F實療法突出的是人的改變是自己的主觀選擇的。為此,大學生可以通過現實療法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將無法改變的過去淡化,重新選擇并努力構建自己的未來。而內觀療法,讓大學生積極參加團體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會從客觀的角度評價自己,走出自己的盲區,從而認識自我,并且學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以及培養在人際交往中的感激之心。最終目標致力于人的和諧發展、潛能的開發、積極的人類經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