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形成發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演變研究緒論
【第二章】過程的內涵及生態倫理流派
【第三章】生態倫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淵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第五章】現代西方生態倫理主要思想
【結語/參考文獻】西方生態哲學體系形成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在人類降生后就一直處于激烈的爭論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倫理思想就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生態倫理作為環境庇護的倫理依據在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和逐步加強的環境意識中已凸顯出來。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全球面臨著環境、資源、人口等生態困境,并且由于工業社會中的人們出現了精神失落,這也導致了生態困境的形成。綠色革命的蓬勃興起也促進了生態倫理思想的孕育、創立和發展。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學所揭示的依賴性、集體性是相契合的。
1.1.2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生態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一個應用性分支,具備倫理學的所有基本屬性。生態倫理學的使命也不在于提出“保護生態”這一道德要求,而在于為該要求賦予道德理由和依據,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正是生態倫理學為完成該使命而形成的兩種基本論證方案,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奠定理論基石①。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過程研究有助于生態哲學的研究與發展。
現實意義:當前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處在風口浪尖上,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破壞自然的整體生態性上來尋求人類正確的發展方式。生態學所揭示的相互依賴性、整體性與生態倫理思想相契合。在生態倫理學與生態哲學的指導下,不僅要考慮人類的利益還要考慮除人之外的動物、植物以及整個自然界的利益。
在生態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從生態哲學的角度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過程解析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關于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過程解析主要集中在它的歷史過程上,也就是過程哲學中的轉變過程。這里從自然觀層面和倫理觀層面分別展開,自然觀層面認為要以自然為整體去討論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層面認為要從擴展倫理范圍方面來討論。還有些學者認為四大生態倫理流派可以取其利弊,相互貫通,攜手共同走向生態紀元。
1.2.1 國外研究狀況
解讀西方生態倫理思想可以有多種方式。如,沃斯特的《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主要從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及其與環境保護思想的匯流從而形成生態倫理思想來進行審視①;納什的《大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是把西方生態倫理思想解讀成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傳統的最新發展②。國外學者們認為,要使其發展動向和歷史價值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的意義,就要以動態的、宏觀的視域為主要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從靜態的、具體的方面探究③。
國外對人類中心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和其研究成果主要有:帕斯莫爾《人類對自然應負的職責》④、墨迪《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⑤、諾頓《環境倫理學與弱式人類中心主義》以及麥克洛斯基的《生態倫理學和政治》等。他們認為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主導觀念以及實踐這一觀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的就是為了說明“人類”的主體性,還有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的權利⑥。
隨著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進一步分析,人們意識到動物也是生命,而后開始研究動物的權利問題。其中斯坦利、古德洛維奇和哈里斯提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不是人類專有的,動物也同樣具備,我們只要認可動物擁有生命和感覺,就必須把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原則延用到動物身上去,就必須承認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動物身上同樣適用⑦。他們并不滿足于把道德關懷范圍擴展到動物上,在強調動物具備生命和感受痛苦的能力后,又把整個自然界當做探究的對象,闡述了由最初的個體觀逐漸轉變為整體主義生態觀的思想⑧。亦如,蘇珊·福萊德在《像山那樣思考:奧爾多·利奧波德和對鹿、狼及森林的生態觀的演變》,《利奧波德的沙鄉》⑨中指出利奧波德的生態觀由最初的個體觀逐漸轉變為整體主義生態觀。她多層面地呈現了利奧波德的精彩人生,例如在利奧波德的荒野管理方法和大地倫理思想等方面做了詳細地介紹,同時也涉及利奧波德個人生活工作等方面①。她通過整理利奧波德的研究成果,更詳細充分的梳理了他的理論。
當今的全球危機,是由于人類所面對的地球上的復雜變化已經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著名生態學家托馬斯·柏勵提出生態紀元的生態倫理②。他認為在地球的地質--生命歷史中,這是繼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種大批滅絕之后的第三次終結;宏觀生物學以生態學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與氣象學,地球,人類健康,環境污染與防治等領域相交叉,強調走向生態紀元的發展過程是人類思維所產生的技術與自然技術相兼容的過程。走向生態紀,還需要創造性、偉大的故事,人類有效的回應以及生態紀的語言③。
1.2.2 國內研究狀況
科技革命是把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又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于是乎環境問題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要想解決好環境問題就要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所以人類與自然又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其中余謀昌教授在《“人與自然”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一文中就有提到這個問題④。生態倫理流派也發展出了很多新的理論,著名的“大地倫理學”就是其中之一,它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中的大地的關系。如楊通進教授認為利奧波德在歷經了大致三個時期后建立了大地倫理學,通過在對許許多多的理論挑戰進行回應的過程中得到深化、發展和完善⑤。盧風強調整體主義方法與個體主義生態哲學的理論特質不同,認為人不能是自然界的最高主體,更不能是絕對的主體,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大自然可以作為最高的、絕對的主體,因為它的生命是無限的⑥。余謀昌還承認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環境問題,是一個多因素的綜合問題⑦。他們都從生態整體上來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的價值等同于自然價值。
倫理的道德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是倫理學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葉平對于倫理擴展的必要性也持肯定的態度。他在《關于萊奧波爾德及其大地倫理研究》中,大體地評價了利奧波德在林業管理中的工作,闡明了其價值觀、權力觀、生態方法論及倫理擴展的關鍵性①。也可以說,人類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了道德關懷的范圍,強調要使生態系統和諧發展就要擴展道德關懷對象及倫理范圍,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危機的日趨惡化,促使人們懷疑以人為中心的觀點是錯誤的,產生了包括以動物、植物、自然界為主體的生態倫理流派,非人類中心主義理念應運而生。李秀艷、崔子修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理論流派述評》中剖析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理論是學界對西方生態倫理思想史上已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理論整理歸納的結果,并對動物權利理論、生物中心論和生態整體論做出介紹和評價②。在與人類中心主義抵抗的層面上,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各理論流派是一致的,當然他們存在統一的地方是在謀求人對自然進行道德關懷的目標上。傅華在《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概況》中對西方生態倫理學的發展史進行研究并總結出,自然中心主義把一切生命都擴展到倫理學的界限內;生命和自然既具有外在價值又具有內在價值;人類的生物本性和文化本性決定了人類既是地球中的普通一員,又是自然界中的調控器官,它肩負著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德代理者的職責③。
關于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整合與超越,范洪提出無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理念并認為無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是在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紛爭不己的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對人與自然關系新闡釋的生態理念。關于無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理念的研究,國內目前尚未出現正式的提法,然而這種新的生態理念的誕生與國外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探究息息相關④。同時,包慶德也承認揚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
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在弘揚人的主觀能動性、主體創造性、主動進取性等方面確有其存在的某種合理性。然而,這本應是絕對地以尊重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序運作規律為其前提條件的,在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現實敦促下人類應該而且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誤區⑤。
經過對國內外已有相關方面資料的整理,發現關于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歷史過程方面研究的較為體系化,對生態倫理流派的邏輯內容研究的較為透徹,對正確認識、處理人與自然關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生態危機持續加重的背景下,更多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歧和爭論,卻忽視了四大流派在轉變過程中的共生關系。實際上,可以運用過程哲學來更好的解析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創新點
1.3.1 研究思路
西方生態倫理流派包括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這種流派間的對抗、差異源于概念內核的不同,因此從分析各生態倫理流派的形成過程及其歷史演變入手,通過運用過程哲學的相關內容對它們解讀,得知各流派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所以四大生態倫理流派并不是不可以同時共存的。無論是哪個流派,都應當明確其各自的科學合理內涵。那么各流派在歷史時期是如何轉變的,它們又是怎么發生共生關系的,對這些問題將著重進行嘗試性探討并作出解讀,同時借助過程哲學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解讀,以及歷史與邏輯為主線來研究它們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的解讀,反映了生態哲學研究的新的發展趨勢。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研究法:運用己有的各種文獻資料對相關理論、己有研究成果進行查閱、總結、分析,歸納出有關生態倫理流派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客觀、公正、辯證地看待各流派的科學合理成分及其不足,為下一步解析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過程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比較分析法:一方面把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的形成、核心觀點及其理論等進行闡述。另一方面對不同歷史時期下的各流派的不同的共生關系進行解析?;谶@些對比、差異,提出運用過程哲學來解讀西方生態倫理流派,揭示生態哲學研究不斷發展演進的必然趨勢。
第三運用過程哲學的過程研究方法:以過程哲學的“轉變”和“共生”分析和研究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研究西方生態倫理流派自身的發展歷史,解讀每一時代它們和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系,或者說,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論和生態整體主義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1.3.3 創新點
目前國內外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倫理流派的邏輯內容、各生態倫理流派的內涵、哪個流派應該得到更多的道德關懷、生態倫理流派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研究,其中在是否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是否走進非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等方面的研究相對集中,基于以上國內外對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研究現狀,論文涉及以下創新點:
第一,運用過程哲學解讀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第二,從歷史的轉變過程,還有共生的過程研究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發展,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共生關系。
第三,運用過程哲學的共生過程解讀出工業革命時期林奈是首位在“生態學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