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有它的局限性,不能證明具體的理性真理,而只能證明普遍的知性真理,所以他認為有必要對形式邏輯進行改造,建立新的邏輯思維方法,以適用于自己的思辨哲學體系。黑格爾稱自己的邏輯為“思辨邏輯”或“理性邏輯”,形式邏輯為“知性邏輯”,認為前者包括后者,前者高于后者。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批判及改造,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黑格爾思辨邏輯體系的建立,是哲學思維方法的偉大變革,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德國邏輯歷史學家蘇里茨不無偶然地寫道:黑格爾對形式邏輯批判的意義是如此巨大、深遠,以至于現在怎么估價它都不為過分①。而且,直到今天,我國學界,尤其是邏輯學界在如何認識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關系上,還深受黑格爾的影響。分析黑格爾關于形式邏輯的認識,對實現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也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批判和改造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對邏輯學概念進行了初步界定,他明確指出,“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邏輯學是研究思維、思維的規定和規律的科學”,“邏輯學是以純粹思想或純粹思維形式為研究的對象”.這里所說的“純粹思想”或“純粹思維形式”的邏輯,是純理念性的邏輯,是指具有形式和內容相統一的“思維本身”的邏輯。正如列寧所說:“黑格爾要求這樣的邏輯:其中形式是具有內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實在的內容的形式,是和內容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形式?!焙诟駹枏纳鲜鲞壿嬘^出發,依據思辨邏輯的原則,主要就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指出了傳統形式邏輯的缺陷和不足,并對其進行了改造。
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的思維形式是撇開具體內容的外在思維形式。形式邏輯的概念是抽象的概念,是從具體的對象中剝掉許多不同的特性,抽取其共性而形成的,是本身沒有內容的形式。形式邏輯的判斷也是一種僵化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個體的即是普遍的”或“主詞是謂詞”,只是兩個概念的簡單聯結,而不能進一步從生動的內容方面看到判斷之為概念的發揮與“自我分化”的性質。形式邏輯的推論也同樣只是“一種主觀的形式”,“形式的推論是用那樣不合理的方式去表述理性,竟使得推論與理性的內容毫不相干”.或者說,通過形式的推論是認識不了概念的。另外,黑格爾還指出形式邏輯思維形式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外在平列關系,而不是一種相互隸屬、相互推出關系。他打比方說,這種思維形式之間的關系,活像是把一堆長短、大小不齊的木棍,按尺寸捆綁在一起,這也活像是小孩把剪碎了的畫片再拼湊在一起一樣[3].黑格爾認為,理性邏輯的思維形式是與具體內容密切相結合的。理性邏輯的概念是具體的,是包含著特殊性的普遍性,是具有充實內容的形式,“它包含一切充實的內容在自身內,并同時又不為內容所限制或束縛”.概念本身包含普遍性、特殊性和個體性三個環節。概念“好像一切生命的源泉”,它經常處在自身與自身的區別和同一之中,“這種由于概念的自身活動而引起的分化作用,把自身區分它的各個環節,這就是判斷”.所以說,理性邏輯的判斷“是對概念的各環節予以區別,由區別而予以聯系”.黑格爾認為概念自身各個環節的分化即概念的特定存在。概念的普遍性通過特殊性使自身成為外在的個體,于是產生了個別事物;反之,個別事物通過特殊性提高其自身為普遍性,使自身與自身同一,于是又返回到概念。因此個別事物從它的外在存在來說是一,但同時從它的概念的各個環節來說又是多。
推論便是這樣一種一與多的矛盾統一。在這種推論中,“特殊性表現為個體性與普遍性之間起中介作用的中項”,克服了主觀性與客觀性、個體性與普遍性相分離的狀況。所以理性邏輯的推論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一與多的統一,是“概念和判斷的統一”,在這個統一中,“判斷的形式差別已經返回到簡單同一性的概念”,從而達到了對概念的認識。顯而易見,黑格爾把概念、判斷與推論看作是有內在聯系的,從概念進到判斷和推論是與思維內容的矛盾發展、自我分化、自我同一的過程相一致的,內容怎樣,形式也就怎樣。黑格爾是運用正、反、合的思維方式揭示概念、判斷、推論這些思維形式的內在聯系與相互轉化的。在他看來,從概念到判斷和推論的過程,是從肯定到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判斷是概念的否定,推論是判斷的否定,又是概念的恢復。從概念到判斷和推論的過程,也是從同一到對立和對立統一的過程,判斷是概念自身的分裂,推論使概念與判斷獲得了新的同一。
在思維規律上,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的規律,是將對象的具體內容轉變為抽象的形式后再實施分別研究的,“這樣一來,那有生命的內容便成為僵死的了,因為只有具體的、整個的才是有生命的”,“分別僅是認識過程的一個方面,主要事情在于使分解開了的各分子復歸于聯合”,所以它不能說明活生生的矛盾發展的辯證思維過程,無法實現對具體真理的認識。黑格爾指出,同一律將同一單純地認作抽象的同一,認為是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只能從對象的靜止方面,孤立地把握事物,不能從其發展變化的矛盾運動中把握事物;矛盾律要把矛盾從事物、從一般存在的和真實的東西中排除出去,所以不能把握對象的對立統一,只能使思維保持單純的一致;排中律不能從對立的統一中把握對象,解決從“非此即彼”向“亦此亦彼”的過渡,只能做到“非此即彼”的選擇;充足理由律只能從孤立的、抽象的、直線式的因果關系上進行論證,不能具體地從各種聯系的總和中去分析論證,永遠不會充足。
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自身無法反映思維的矛盾運動,不能認識具 體 真 理,所 以 他 提 出 了 關 于 理 性 思 維 的 基 本 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在“存在論”中提出)、對立統一規律(在“本質論”中提出)、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概念論”中體現出)。這三條基本規律的核心和實質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矛盾與揚棄,理性思維規律的核心不是同一律,而是對立統一律?!巴幻茉瓌t是構成其他一切自然現象的基本原則,由于有了內在矛盾,同時自然被迫超出其自身?!薄敖軐W常被人戲稱為同一哲學,殊不知,揭穿了脫離差別的單純知性的同一是虛妄不實的,恰好就是這種同一哲學,特別是思辨邏輯學,而這種新哲學也曾確實竭力教人不要自安于單純的差異,而要認識一切待定存在著的事物之間的內在統一性?!焙诟駹柊淹慌c對立辯證結合起來,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問題上,黑格爾認為,肯定與否定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在質、量、度的關系問題上,黑格爾把質與量有機地統一起來,既把握質的規定性,又把握量的規定性,認為質和量同一于度中,事物的轉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思維方法上,黑格爾也并沒有完全拋棄形式邏輯提出的演繹法、歸納法、分析法和綜合法等思維方法,他肯定了它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指出了傳統邏輯存在把演繹與歸納、分析與綜合等方法絕對分割開和對立起來的片面性。黑格爾克服了這些片面性,并賦予其新的內容,同時,黑格爾把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和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作為理性邏輯中的主要思維方法。
綜上所述,黑格爾的理性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相比,主要特征是內容和形式一致、統一。內容怎樣,形式也就怎樣;由于內容是活生生的,發展著的,所以思維形式也是互相聯系和互相轉化著的,它們互相隸屬,從低級形式必然發展出高級形式。但是,黑格爾所說的內容是一種純抽象的、純邏輯的概念,所說的發展也是概念、理念的自我發展,而存在、自然、社會歷史的發展,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邏輯概念、理念的外化或體現。所以說,黑格爾的邏輯學是唯心主義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它也有“合理內核”.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剝去了它的唯心主義外殼,擷取了其“合理內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建立了唯物辯證法。
二、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全面評價
黑格爾之所以批判形式邏輯并把其改造成為思辨邏輯,是為其哲學目標服務的。黑格爾的哲學目標是認識上帝或真理或者說對事物作思維著的考察。對黑格爾而言,上帝、真理、思維中的事物或者理性就是概念,概念是一與多、有與無、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體,是無所不包的東西,認識了概念,其哲學目標就實現了。黑格爾所說的概念是具體的、發展的,而不是抽象片面的、僵死的、靜止的,概念的每個發展過程都體現了對立統一原則。所以,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孤立、靜止、簡單、片面的方法是認識不了概念的,是達不到真理的。只有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注入“變化發展”“對立統一”“具體性”等新內容,才能達到對概念的把握。所以,黑格爾就把辯證法引入邏輯學,用辯證法改造形式邏輯。
黑格爾批判形式邏輯,但是并沒有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在他看來,形式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論等“已知的思想形式”對于創立新邏輯來說,還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重要的開端。改造舊邏輯創立新邏輯的任務和途徑,就是把這些沒有聯系和轉化的,像一堆枯骨似的僵死材料變成活的東西,使它們相互聯結往返流動,處于有機聯系的整體之中。
形式邏輯沒有從聯系、發展和矛盾統一中來把握對象,而是“將當前給予的具體對象析碎成許多抽象的成分,并將這些成分孤立起來觀察”.黑格爾認為這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的認識范圍內和階段上是適用的,也是必需的,他說:“知識起始于認識當前的對象而得其確定的區別?!薄耙氚盐諏ο?,分別作用總是不可少的?!币嬲龔穆撓?、發展和矛盾的統一中來把握對象,也只有首先作分別的研究才有可能。事實上,思辨邏輯本身就包含形式邏輯,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思辨邏輯內即含有單純的知性邏輯,而且從前者即可抽得出后者。我們只消把思辨邏輯中辯證法的和理性的成分排除掉,就可以得到知性邏輯?!?/p>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黑格爾把形式邏輯看成了初等邏輯,思辨邏輯則是高等邏輯。
其實,黑格爾對形式邏輯及其創始人亞里士多德是給予很高的評價的。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贊譽了亞里士多德的歷史功績。黑格爾認為,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他的邏輯學“千百年來備受尊崇”,“從亞里士多德以來,邏輯學從未曾有過任何進展”,“它是一種至今還被維持著的學說,并且以后也并沒有獲得什么科學的發揮”,“這個邏輯學乃是一部給予它的創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抽象能力以最高榮譽的作品”.因為亞里士多德把思維形式從它們在認識過程中直接借以存在的感性材料里抽取出來,并使它們成為獨立研究的對象。所以黑格爾說:“亞里士多德的不朽的功績,在于他認識了抽象的理智的活動---認識并且規定了我們的思維所采取的這些形式”,而且他認為“把思維的這個貫穿一切的線索---思維的形式---加以確定并提到意識里來,這乃是一種經驗的杰作,并且這種知識是絕對的有價值的?!?/p>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不是思辨思維的邏輯,只是知性思維形式,但是黑格爾指出,“這個邏輯只是有限的東西的邏輯,但人們卻必須熟識它,因為在有限的東西里面,到處有它的存在”,“正是這些形式貫穿在有限的關系里面,并且有許多種科學、知識等等,除了有限思維的這些形式之外,就不知道也不運用任何其他的思維形式;它們構成了有限科學的一般方法”.這里,黑格爾一方面指出了形式邏輯的適用范圍,另一方面肯定了它在一定范圍內的應用價值。在《小邏輯》中,黑格爾也明確提出了形式邏輯的作用,“從事這種形式邏輯的研究,無疑有其用處,可以借此使人頭腦清楚,有如一般人所常說,也可以教人練習集中思想,練習作抽象的思考,而在日常的意識里,我們所應付的大都是些混淆錯綜的感覺的表象。但是在作抽象思考時,我們必須集中精神于一點,借以養成一種從事于考察內心活動的習慣。人們可以利用關于有限思維的形式的知識,把它作為研究經驗科學的工具,由于經驗科學是依照這些形式進行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下,也有人稱形式邏輯為工具邏輯”.可見,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是研究科學的,特別是經驗科學的工具。作為工具來說,它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思想明晰、準確,避免思維混亂和前后矛盾。
黑格爾肯定了形式邏輯在一定認識階段和范圍內的作用,指出形式邏輯思維形式與內容不一致,以及它孤立地、靜止地、不從矛盾統一中認識對象,是客觀事實,但是他沒有把形式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方法區別開來,對形式邏輯的批判有過火之處,有時甚至是譏笑形式邏輯,如把思維形式之間的關系比喻為小孩把剪碎了的畫片拼湊在一起,這是不公允的。正如賀麟先生所說的:“好像形式邏輯阻礙了他的道路,結果矯枉過正,夸大了形式邏輯的缺點,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后果看,你讀他的邏輯學,就不能了解形式邏輯,討厭形式邏輯,甚至于想代替了形式邏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