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王維人生哲學體系探析
【引言】王維人生領悟的現代價值探究引言
【第一章】王維人生哲學形成和發展的背景
【2.1 2.2】“空中有生”的生命觀
【2.3 2.4】任運自然的處世觀
【第三章】王維人生哲學的特點、影響和現代價值
【結論/參考文獻】王維人生觀念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王維人生哲學的特點、影響和現代價值
王維的人生哲學是在他人生跌宕起伏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有著不同于別人的特點。他人生哲學中充滿的智慧不僅對當時文人學士們起到影響,更在后來的歷史河流中惠澤他人。
3.1 王維人生哲學的特點、影響
3.1.1 王維人生哲學的特點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宋朝蘇東坡對王維的詩畫作品發表的評論,而這一評論在之后的歲月中幾乎成了所有評論的代名詞。
王維的詩畫蘊含耐人尋味的哲理,如同他的人一樣,悠遠靜謐,空靈超脫。而王維用它的一生感悟形成的人生哲學也是充滿自己的特色:王維人生哲學的最大特點既是強烈的生命意識。他的人生哲學與他一生的際遇密切相關,王維把他對生命真摯強烈的感情一并帶進他的詩歌天地,以既樸實又充滿靈性的語言妙筆生花的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或空靈或淡遠的畫卷。而這種畫卷展現的人生場景離我們并不遠,于人或是曾經有過,或是正在經歷,又或許就在未來不遠。
王維人生哲學是一部對自我人生反思感悟的哲學,充滿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他的人生哲學像一面鏡子,他對生命的真實理解,可以觀照到每個人的人生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更真實的自己,有所啟迪。
王維人生哲學的第二特點是強調"自性內照".王維一生總是為心而求,無論前期的儒家理想,還是后期如何在現實與理想、困頓與自由間達到平和,總是與心相連、與心相關,這也是他在接觸到南禪宗后寫下"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的感慨,傾心南禪宗后慢慢釋懷的原因。王維的人生哲學強調的是契識自己本心后的自我反思、自我解脫的人生智慧,是生命在自己的生活體驗與禪宗思想相互印證后,得出自己獨特的看法。
其人生哲學彰顯著"自性內照"的力量,強調以內心的自我解脫來克服現世的苦難。唯有復歸自性清凈,做到明心見性,反省自心,苦難都會消融,然后給自己生命以華麗的轉身,得到的將是一筆無價的人生瑰寶。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正是此理。王維對于生命的感悟已經將禪宗思想作為啟迪心靈、升華人生境界的鑰匙,"以心為宗"來體悟萬物,心空,則無欲、無執,不生、不死,大休大息,即見性成佛。
第三即是其人生哲學的圓融性。王維早年有儒家抱負,中期微顯道家風采,晚年更是得佛家禪宗的妙韻,很符合中國古代士人的"入與儒,出于道,依于佛"的路徑。但他不像杜甫一生抱守儒家,李白求道如謫仙,他的一生都伴隨著三家思想的共同成長變化,甚至在每一時期三家的思想都是交織而不可分離的,其中有莊融入禪,禪融儒莊、莊禪并用等等。而這些也構成了王維思想的內核,為其創生出屬于自己"適"的價值觀和有自己體悟的"空中有生"的生命觀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淵源。
第四特點即其人生哲學的隨機生變。王維不是一位純正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更像一位承載生命的人生體悟者,分享著他的人生智慧。他學集儒、釋、道,并深得其中精髓,他所理解的思想并非為了思想研究,而是真正的作用于人生,在人生不同經歷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正是這種因"變"生悟,使他的人生哲學充滿靈活的韻味。讀王維的作品,千人觀之,千人千得?;蜃x之得悠遠,或讀之得淡泊,或讀之得適意,或讀之得放下。甚至人也會因不同時期讀來得一番不同的領悟,展現了其詩文中蘊含的哲學慧思的隨機生變特點。
王維人生哲學的這些特點,無論是生命性,或強調自性,還是圓融隨機性,概以言而講之,皆是一個"空"字幻化。作者認為這也是其被稱為"詩佛"最根本的原因。
3.1.2 王維人生哲學的影響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的人生哲學是在生命的基礎上,在生命與現實、求與得間的困頓中不斷探索解脫、釋心智慧的課題總結??v觀他的一生,他對生命的認識是建立在儒、釋、道三者基礎上的,其中更是禪宗思想讓他的生命在困頓與壓抑中走向隱逸超脫,他生命中每一次牽絆都使他一步步的向更升華的自我靠攏,并且不斷的將所領悟的佛理與慧思通過指尖與心性的對話中圓融出詩中禪意,更將他們真是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孕育處生命的禪意。
他的一生都與"愛"有關,親情之愛,夫妻摯愛,理想之愛,這些或失去或不得志都使他不斷尋求解脫,形成一條因愛而生困、因困而生隱、因隱而求安、安而釋心、釋而得圓的路徑,獲得生命的圓融。王維人生哲學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對后人"身"與"心"的影響上:
王維人生哲學對身的影響,包括其素食尚儉的觀念對后人在"身"與"欲"的關系中其調和引導作用,而對后世之人尤其后世為官之人最大的影響即是當仕隱發生沖突時,并非只有屈原投江的慘烈或是陶淵明離塵而去的決絕,他為"仕隱"創生出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擺脫了"非 A 即 B"或"非 B 即 A"的模式,使得生命得以轉向,得以重新定位。他的"身心相離""亦官亦隱"不僅為后人提供了"適性解脫"的智慧,更為后代仕途之人開辟了獨特的精神生存空間,為生命尋得一種更開闊的方式。
王維對人心的影響則是一詩除卻一心塵。王維適性解脫,選擇救心,他亦官亦隱的方式使其既入世存身又出世清心。而他這種對生命中矛盾的溶解在其詩中都以最簡單的言語、最簡單的感情出現,清淺卻耐人尋味。胡應麟《詩藪》所評:
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聞一多先生也對唐詩評論中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后代的中國詩人也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傅東華在將王維的詩歌進行分期之時,評論"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中性情最'溫柔敦厚'第一也是唯一的詩人,他的詩作堪稱是中庸主義的最美的花朵。
"正是這種溫柔性情,不僅溫潤了他的一生,更使他人在讀其詩感受其人領悟其人生哲學面對自己的人生時,陶冶性情,一詩除卻一心塵。
王維為后人贊賞欣賞,不僅是因在其對生命的深刻反思,更在于他人生態度中的既任運自然又溫潤的堅守,讓人欣賞,反思,反觀自己的人生,得到力量,升華自己的人生,鍛造屬于自己的生命色澤。
3.2 王維人生哲學的現代價值
3.2.1 與現代人生問題的契合
《管子·形勢》中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今有疑惑可以去考察古代,同樣對于未來有不了解的問題可去考察他的過去。萬事萬物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雖然路徑不同,但道理總是一樣的。
哲學與科技二者的關系既是相互聯系、促進,又是相互制約的。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科技日盛,人類進入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以來,很多東西不斷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甚至朝著未知的方向異化。這是最好的時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甚至可以上天入海;這也是糟糕的時代,物欲橫流壓力倍增,問題層出不窮。
譬如世界中出現的資源危機、生態破壞、資源危機、精神空虛、犯罪問題等等,這些在不斷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發展。涉及人生問題,則是現實物質與內心精神發展的不平衡,人類社會已經由以前的物質不滿足時代轉向了精神的不安寧時代,這已成為時代特征之一。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給人的生活帶來了飛躍性的提高,不僅受到強大的經濟流的洗禮,更受到西方涌進的各種思想的沖擊,在這種環境下,人的生命受到不同程度的洗禮,從而生成了多種多樣的生命狀態和復雜多元的價值觀,如生命單一化、生活片面化、生活虛假化、生命理想庸俗化,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狹隘的自我主義"等等,這些問題反映出人們生活提升的同時精神生活接不上軌道。物欲的追逐和現實的壓力模糊了人們對內心精神大廈的構建,世界五彩繽紛,人身心卻常離,物欲的短暫滿足之后卻是更慌張的迷茫,本心漸漸被遺忘。
這種快速發展給予人們多,卻也帶來少,人們生活中不斷在缺失,缺失對人生的理解和信仰。拿大學來說,大學是國家重器,更重要的是學習、延續、發展他的傳統,用來建構自己的人生,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但現在已成為批量生產就業生的地方,其中原因值得考量。
人生不斷的被物化、異化,人生本然的問題就會被孤立,這一現象直接導致生命的迷失和缺失。萎靡不振、煩躁、消沉、絕望等一系列負面的情緒常常周游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社會中道德淪喪事件不斷上演,自殺事件層出不窮。生命的產生本是世界的奇跡,而現在的生命卻經歷著震蕩,生命的存在才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礎和前提。
所以重視和關注人的人生成為一個時代迫切解決的課題。因此,站在哲學的視角來看,在對人生問題進行關注的同時就已經意味著開始追問生命自身的價值。"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首先打出人的主體性大旗,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人們應該盡最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消除物化,尊重生命,追求精神的自由,恢復生命的本來面目,走向更真實的"真我".
對人生來說,哲學最大的功用一是喚醒,二是批判。喚醒人們對真實生命的認識,批判過往人生的是與非。哲學的批判喊聲在世界的喧囂中越來越弱,當物欲沉醉了人生的本來面貌,此時我們需要停下來,反觀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反思生命的本質問題和去向問題,思索如何更好的安頓我們的生命。人生是一段長途跋涉的旅程,只有確定目的和方向,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才不至于徒勞無益。
對于人生的關注,歷來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質。人的一生都在伴隨著生存問題、精神問題、生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則顯現出人對人生理解的高度和深度。王維的人生哲學是建立在對自己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上詩意化的智慧總結,而這種智慧對當今社會人所遇到的人生困境同樣重要,都可與之進行對比和深思,通過反思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3.2.2 王維人生哲學對生命問題的價值
即使時代在變,但古今之事本無不同,人生經歷亦是如是。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和王維一樣的經歷,有人生不得意時,有矛盾糾纏時,有低沉苦悶時,有愛別離時。儒家修身,道家治病,佛家治心。王維的人生的智慧是在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下圓融、鍛造而成的,他用文學的方式、以生命為長度刻下人生給予他的感悟,其人格高雅,思想超脫,生活有節,這些都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人有所啟示,指引人以王維的人生智慧為借鑒,全面剖析自我,揚棄自我,思索建構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什么樣的人生有很高的價值。
王維的人生哲學對于他人人生的價值不僅在身,更在于心。概況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他們分別是變、覺、圓、超。變。心固者固心,痛苦往往來自于執著?!督饎偨洝飞显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經中意指不執著于我,不執著于他,不執著于所有眾生,不執著于有生死的一切??鬃右仓v"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強調在兩端之間找出動態的平衡,注重權變。王維曾經深陷仕途不得志的痛苦,但改其以往己見,放下對現實仕途的執著,寄情山水,任運自然,在適意中體悟生命的真諦。
人生總是處于流動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太執著于過去便看不見現在和將來,太執著于是非只能被是非所傷,太執著己見只會迷住自己的眼,看不清自己的前方,看不清自己的內心,反生痛苦,如是而已。只有斷除我見,讓生命保持"源頭活水來",不斷的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這樣不僅能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能讓內心不住成見,自在安然。
覺。反觀自心,脫離迷惑?!秹洝氛f"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六祖慧能提倡自性清凈,不著文字,直下徹悟,頓悟成佛。對于佛之一字,是修,是悟,還是覺,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是以行制性,悟道是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覺之于佛,在體悟自性,真如。佛離我們太遠,又不遠。但落實到現實人生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反觀自心,脫離迷惑的覺,由迷惑而醒悟,由模糊而清晰,認清自己是誰,認清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去向,認清現實,由內心覺悟出發,"有助于人們去主動創造歷史".
圓。法不孤起,圓通達觀?!独阗そ洝分姓f"以一切法,皆依眾緣和合而妄起,無有自性,故緣起自性",經中意指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在因緣條件下和合而成,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單獨成立,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單獨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世間所有事物的存在發展都與其他事物之間充滿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從古自今都流淌著"合"的哲學,既有天地陰陽相和,又有國家一統之合。"合"有因緣之和,自然融合之意。世界萬物都有原因而起,沒有無緣由之痛,沒有無緣由之病,沒有孤立存在的人和事,一切都有聯系。王維最后在禪宗的調和下圓融出適合自己的"適",也不是孤立的,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已在故處生,才能在彼處成。人生是個畫圓的過程,人生中的人和事也是圓通的,用圓通的觀點處理周身,少一分棱角,多一分達觀。
超。跳出界限,超越超脫。莊子于《大宗師》寫到:"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被傳頌美好至深愛情語句的原意是指與其在干涸的陸地上如此友愛,不如在江河湖海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更是表達人生的另一種更高的境界-超脫淡泊。莊子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追求一種超然物外,不為世界所動的狀態,既在世界之中,又在世界之外,主張通過改造自己的內心世界,齊物逍遙。禪宗也強調超越精神,注重"無念、無相、無住"的心的內在超越,心識萬物,通過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來與外部世界達到平和,走向超脫。王維跳出仕隱的界限,游走在仕隱之間,既在其中,又在其外,通過內心的改變,使得內心超脫自在?,F實生活中,處于矛盾中的人也一樣,處在糾纏之中不如嘗試跳出來,或許會看到第三面。就像周國平在《論超脫》結尾處所說"有超脫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離,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么東西真正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