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 《菜根譚》的儒釋道三教人生觀思想
【緒論】 《菜根譚》中的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緒論
【第一章】 《菜根譚》的作者及背景
【2.1 2.2】 《菜根譚》中的理想觀與苦樂觀
【2.3】榮辱觀在《菜根譚》中的體現
【2.4 2.5】出處觀與生死觀
【第三章】 《菜根譚》的影響、價值及局限
【結語/參考文獻】 《菜根譚》的思想內涵與價值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菜根譚》的影響、價值及局限
第一節 歷史影響和現代價值
一、從流傳中一窺歷史影響
《菜根譚》的內容是儒釋道三教渾然一體的,三教兼修是當時知識分子和士大夫階層的基本修養,但是主導思想則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菜根譚》在這一點上,可以從反復出現“吾儒”一詞和經常引用邵雍的詞句得到印證。邵雍是北宋著名哲學家,咸淳年間從祀于孔廟,明朝嘉靖中被學者尊為先儒邵子,是清高之士,自號安樂先生,幾經推薦為官,但始終辭謝不任,一直隱世,備受尊敬。
《菜根譚》的佛、道思想是與作者被迫歸隱后的心情結合,實實在在融為一體的。洪應明還著有《仙佛奇蹤》八卷,其中有不少為佛、道信徒所作的傳記,道教記載了從老子到張三豐六十三人,還有兩部記錄道書和禪語的《長生詮》和《無生訣》,《菜根譚》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的影響,但主要還是《老子》、《莊子》本身的思想主張。
《菜根譚》中佛家思想的內容與禪宗的教法有許多相合之處,這也是歷史上很多佛教人士刊印傳播它的原因,《菜根譚》的清朝刻本就是出自常州天寧寺,在日本的注釋本也大都出自禪宗僧侶,日本禪宗的高僧山田孝道出過一本《菜根譚講義》,日本近代名僧宗演法師對此書也進行過通俗、詳細的解說。
《菜根譚》作為一部清言集,它的內容沒有嚴密的邏輯性,我們可以發現,書中的思想也并非純粹、前后一致,更多的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合與碰撞。既主張積極入世、心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又宣揚親近自然、悠游林泉的隱逸旨趣,同時也提倡參悟禪機、空靈清凈的超脫境界。
《菜根譚》在歷史中的影響可以從它的刊印、傳播中獲得一些發現,它在中國和日本的傳播有非常巨大的差異。在中國,自明朝萬歷年間問世以后,有一小段時間的流傳,但是之后此書的傳播一直局限在一些僧侶、居士和少數儒生之間,乾隆三十三年三山病夫通理稱他的《菜根譚》得之于岫云寺監院來琳,而來琳得之于不翁老人,且謂“是書行世已久,紙朽蟲蠹”①。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敘述了他如何得到《菜根譚》一書:“余過古剎,于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一錄。翻視之,雖屬禪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者?!菚邽楹閼?,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p>
在殘經敗紙中撿到此書,而且也不知道作者是誰,此書在當時的流傳及其不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清光緒年間江蘇江寧府知府劉名譽提到他拿到《菜根譚》的來由:“歲丁酉來守秣陵,有僧讓之,持洪先生《菜根譚》來謁”①。由以上材料可知,《菜根譚》在中國的流傳,受眾范圍比較窄,影響也比較小,日本學者中村璋八和石川力山考證《菜根譚》在中國與日本的不同版本及流傳后曾經發出“《菜根譚》在中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的感慨。對比日本的情況,《菜根譚》在萬歷年間傳到日本后,廣泛流傳,一直被大量的翻刻、刊印,江戶時期就已經有很多《菜根譚》的刊本、鈔本,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廣為流行,深受喜愛。據林家驪先生考證,江戶時期加賀藩的儒生林瑜在《重刻<菜根譚>序》中介紹了刊行《菜根譚》的緣由。他表示,在江戶游學時得到《菜根譚》一書,讀后深感這本書與普通儒者的見解不甚相同。因此要對這本書親自???,將其付梓刊刻。②“從明治年代到昭和年代,《菜根譚》在日本的刊印次數僅次于《論語》”③。
民國初年,孫鏗出使日本時見到《菜根譚》一書,誤以為此書在中國已經佚失,于是購買帶回國內,校訂出版,隨后,此書在中國流行了一段時間,馬緒卿先生與孫鏗論及此書時感慨“此前世鮮見本,書亡不知若干年也”,虞祖堯先生在為《菜根譚》作序時也說到幾百年間,《菜根譚》時隱時現,險些失傳。在民國年間流傳了二十多年后,《菜根譚》又重新歸于沉寂,一直到 1987 年《環球》雜志介紹了當時日本企業家中廣泛傳閱《菜根譚》引發日本國民火熱閱讀的現象,才在國內引起反響,《菜根譚》一書開始重新出版,學者們也開始研究《菜根譚》的價值。
二、培養成熟人格
《菜根譚》人生哲學思想對于現代社會的價值可謂豐富多彩,已經有不少學者從身心修養、自我實現,挫折教育,德育思想、管理學、心理學等方面論述《菜根譚》人生哲學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意義。本文打算從培養成熟人格這一個角度切入,淺談《菜根譚》對我們的啟示意義。
(一)自我邊界
在任何與人有關的問題中,私人的、集體的、政治的、經濟的、商業的、文化的、婚姻的、家庭的……,總有一部分在我們的控制范圍之內,另一部分在我們的控制范圍之外,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的界限就是自我的邊界。我們對自我邊界的認識越清晰,越能夠處理好面對的問題。因為,當我們擁有健康、成熟的自我邊界時,面對問題我們就能輕易的作出判斷,在自我邊界之內的問題就著手去解決它,那些不在自我邊界內、超出我們控制范圍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選擇放手,把精力專注于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那么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有解決的對策,因為暫時放棄也是一種對策。痛苦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碰到但涵義模糊的一種情感,我們之所以會感受到痛苦,是因為我們把情感投射在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之上,那些事情都在我們的邊界之外,可是我們試圖去控制它,每當我們說“某事應該如何”、“某人應該如何”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在和不可控的事情糾纏,企圖控制那些超出我們范圍的事情,當那些事情進展的不如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就產生失望、憤怒或者痛苦的情感。痛苦的產生還由于我們的自我邊界存在漏洞,當負面的能量通過這些漏洞進入我們的邊界時,我們便會感受到痛苦。這些漏洞一般是我們無法決絕他人或者無法忍受被他人拒絕的地方。
因此,培養健康、成熟、高尚的自我邊界,有助于我們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菜根譚》啟示我們:“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迸囵B“知斂翼”、“知處陰”的能力,就是明晰自我邊界的過程?!恫烁T》指出“迷則樂境成苦海,悟則苦海成樂境”,這種“悟”就是指我們明確認識到自我邊界的時候,放下那些在我們控制范圍之外的事物,從而化苦為樂。
(二)偏好
上文指出,當我們的自我邊界存在漏洞時,外界的人事就可能影響我們內在的情感、想法與認識,不止如此,當我們的自我邊界有漏洞時,我們的個人獨立性也會存在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我們碰到問題時或者描述問題時用詞模糊,比如說“我不清楚”、“我感到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問題”,每當我們使用模糊的用詞時,我們就可以察覺到這些問題其實出在我們的邊界上。
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或者找到問題的根源,那么我們談何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培養我們對事物的偏好,就可以逐漸填補那些邊界上的漏洞。運用《菜根譚》的人生哲學思想,可以讓我們對人生理想持有明確的看法,把人生的價值與理想融入到修身養性、進德修行之中;對享樂主義、禁欲主義的苦樂觀抱持批判的態度,對道義主義的苦樂觀身體力行;追求“義榮”,避免“義辱”;居官時能做到“惟公惟廉”,居家時能做到“惟恕惟儉”;在生死問題上能用自然主義的思想克服死亡的恐懼,追求道義主義崇尚的“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生命不朽的價值,那么對很多接觸到的事物,我們自然就會有明確的偏好,從而形成完整的自我邊界,擁有成熟、高尚的自我人格。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況,我們都不善于對事物說“不”,由此而導致很多事情,其實我們心里并不喜歡它,但是礙于情面而不得不參與其中,無形中給自己形成很多壓力。擁有完善的自我邊界、成熟的人格,那么對待外部的壓力,我們就像擁有了對抗它們的盾牌,當我們的邊界堅實、對事物都有明確的偏好時,我們自然而然會拒絕那些讓我們感到不好的事物,外部的壓力就不會進入我們的邊界,而是被彈走。
(三)從受傷中成長
我們在培養完善的邊界、成熟的人格之后,能夠避免糾纏于自我邊界之外的事物,也能夠抵擋一部分的外部壓力,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還是會有一些壓力,比如親人的離去,不幸的意外、自然的災害,強行闖入我們的邊界,讓我們感到痛苦。這時候我們就要應對這些挫折與逆境?!恫烁T》說:“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交損?!雹倜恳粋€被我們克服的困境都將使我們的自我邊界得到擴張,這意味著在我們控制范圍之內又多了一個我們可以把握的事物,被克服的困難對我們來說就不再是難題而是我們能力的象征?!恫烁T》說:“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②,為什么只有從一苦一樂中磨練來的幸福才是持久可靠讓我們放心的幸福因為,那些因為幸運的因素而落在我們邊界之內的事物,不是我們憑借自己的實力所爭取而來,對于這一部分的事物,我們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能力,那么,我們未必能駕馭、把控這些看似是“我的”事物。這樣的例子,在身邊不勝枚舉,空降而得的權勢、一夜爆得的財富,瞬間擁有的名譽,如果沒有與之對應的能力去駕馭它們,往往會出事。
(四)以德為基
《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③,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④,這兩句卦象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自強不息的人,官位高到一定的程度、財富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事,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德行”承載不了這些權勢與財富。關于這一點《菜根譚》有很精辟的論述:“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⑤希望我們在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時,能夠以德為基,擁有堅實的自我邊界,成熟的決定能力,平衡的思維方式,同時對自己的情感能有很好的掌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擔當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員。
第二節 局限性研究
《菜根譚》價值及意義的學者相當多,但是對《菜根譚》做批判,論述它的局限的學者還比較少。清末民初,歸終居士寫過一個小冊子名為《反菜根譚》,歸終居士是何許人,目前尚無確切的資料可考。從聽濤館主人為《反菜根譚》作序中推測,此人應該是一位”浪跡于云山變幻之麓“①,不求功名聞達的讀書人,通過書名所標榜的和書中的內容來看,此書的旨意在于針對洪應明的《菜根譚》
唱反調。聽濤館主人在對比這兩本書時認為《菜根譚》所言所倡導,是英雄處世間,仙佛居樂土,而不是凡夫之處世,而《反菜根譚》所言,則都是為食菜葉輩設論,極普通。不過,聽濤館主人這一結論也未必正確,杜云認為《菜根譚》易于理解傳誦、模仿、實踐,使得傳統倫理、傳統道德生活化、通俗化,是一本規勸人們實踐道德的善書,”雖愚夫愚婦,盡可曉全“②,在他的論著中,他專門用一章的體量來闡述《菜根譚》的道德生活化傾向。歸終居士認為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有許多不契合世俗生活的言論,而且大多為唱高調。這一點也值得商榷,《菜根譚》確實有很多教人高一步立身的言論,但是也有許多指導人們具體的生活倫理道德的建議。因此,《反菜根譚》意在對《菜根譚》作一次批駁,與之針鋒相對的作為,本身就有為反駁而反駁的嫌疑。如果《反菜根譚》每一條都是表達與《菜根譚》截然相反的意思,那么,它所標榜的價值是值得懷疑的,《反菜根譚》這本書也是不值得品讀的。全盤反對《菜根譚》,不只會反對《菜根譚》
中需要改進、需要提煉的話語,也會反對《菜根譚》中大量已經被證明值得學習、值得提倡的話語。不過幸好,縱觀整本《反菜根譚》,大多數的條目都表達與《菜根譚》相似的意思,至于不同之處,主要是認為《菜根譚》要求太高,《反菜根譚》認為世人沒有幾個能做到精金美玉的人品,也沒有幾個能建立掀天揭地的事功。另外一些地方,批駁《菜根譚》則顯得插科打諢、風趣幽默,比如它說:”余以為菜根實不能食,普天之下,眾人皆食菜葉,幾人能咬菜根“從邏輯上批判《菜根譚》內容前后矛盾的代表人物是龔鵬程先生,他認為《菜根譚》”企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兼采或消納佛道思想,對人生做些指點,這種指點,就思想內容上來說,是頗為凌亂的?!阿堋恫烁T》主要采取了程朱一系理學家罷黜人欲以存天理的這條路子,說:”天理路上甚寬,人欲路上甚窄?!敖倘艘艞壒γ摰雀鞣N欲念,冷卻人世奔波競逐的想法,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動無不正“⑤,長存綠樹青山、鳶飛魚躍的活潑天機?!钡沁@種‘性天’、‘天理’的說法,《菜根譚》又立刻把它跟陸王心學對‘心體’的解說混糅了“①,說:”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阿凇毙捏w“這個詞在書中不斷出現,龔先生認為《菜根譚》作者對什么是心體可能很懵懂,一下說”心體便是天體“③,一下又說要”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④,一下更宣稱”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⑤,甚至還說”心無其心“⑥。龔先生認為《菜根譚》以情識心、分別心為心體的情況,令人不是很滿意,他指出”心無其心“與”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⑦兩者恰好矛盾。
首先要解釋一下龔先生提到的要”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與”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這兩句話的具體語境,以免人們斷章取義誤解《菜根譚》的原意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第一句話,《菜根譚》的完整表述是:”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器,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阿唷恫烁T》要表達的意思是,對于心性的修持要分不同的情況來對待,當內心的修持還不夠堅定時,那么應該遠離塵囂,使心不受欲望的干擾,從而體悟清凈的本性,當內心的修為達到了相當的定力以后,那么應當混跡風塵,使內心獲得欲望的誘惑從而得到進一步的試煉,最終達到”見可欲而不亂“的境地。所以,如果以這種方式來理解《菜根譚》所說的”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這一句話,那么我們就不會感到意外或者驚訝,因為”情欲嗜好“是可供利用,修煉心體的一個手段。很多人表示《菜根譚》對待”欲望“的態度存在著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它既說”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義之門“⑨,又說”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⑩,如果不理解《菜根譚》是在兩個層次上說欲望,那么人們就會被表面的意思所誤導,以為它自相矛盾?!比梦镉贰斑@一句,《菜根譚》要表達的意思是在一個人剛開始修身養性時,應該克制自己的惡念,更多地培養自己的善念,如此才能獲得深厚的內在修養,但在這種認識基礎上踐行”制物欲,辟道義“往往會走入一個極端,認為物欲是不好的,道義是好的,但是在究竟意義上,”物欲“和”道義“都只是一個概念,它們本身沒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別,帝洛巴尊者曾說:”不是現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對現象的執著“①,所以執著于道義也是不可取的?!恫烁T》認為究竟的層面上,”不必絕欲以灰心“,在”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這種態度與心境之下,”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②。所以《菜根譚》雖然一再主張消除妄念、顯露真心,但是它并沒有徹底的否定欲望,有些語句看似矛盾,其實它是在不同層面述說。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菜根譚》中有關”心“的論述存在矛盾的情況,如果我們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來討論它,那么或許我們可以從佛教的經典中得到一些解釋和啟發。
佛陀說過一句有關”心“的話:”心,心無,心是明?!斑@是非常直接的教法,但同時它的意義卻相當深奧。佛陀說的第一個字”心“,引出了佛陀初轉法輪時的所有教授,他似乎表明有一個”心“存在,以這個”心“為基礎,佛陀教導了很多修心的方法?!恫烁T》中所說的”夜深人靜獨坐觀心“,應該指的就是這一境界。
古印度一些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如馬哈維亞、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開始在懷疑”心“是否真的存在。在”心,心無,心是明?!斑@句話的第二部分,”心無“,佛陀否定了自己第一個字的表述,”佛說過的話,沒有隨意說的,也沒有只是為了方便而說的“③。佛陀二轉法輪時的所有教授,都來自于”心無“,以這句話為基礎,佛陀開示了所有跟空性相關的教授?!恫烁T》所說的”心無其心“,應該是在這一層次上討論”心“.
最后一部分”心是明“,佛陀又推翻了自己前面”心無“的表述,”明“即是”佛性“.整句話連起來就是:”心,無心,心是明?!胺鹜訛槭裁匆谝痪浜唵蔚脑捓锩嬲f三件事而不是說一件事”這是因為他意在破除三種邪見。首先,他要破除惡的念頭、態度和行為,所以,佛說,有心,根據我們的行為表現,心會入地獄或入天堂或投生餓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實存在’的見地。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見地,他不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阿堋恫烁T》中的”悟入無壞境地,一輪之心月獨明“,應該是在”心是明“這一境界上談論”心“.心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心的真實本性并沒有落入主客二元對立的極端中去,依據唯識宗的理解,當心的本性離于二元判斷時,就是明相。在人們的理解中,”明相“常常被誤認為是光明,也就是黑暗的反面,佛教用”明相“來描述心的本性,也可能加深人們誤以為”明相“是光明。佛教所說的”明相“,其實并不是二元對立之中相對于黑暗而言的光明,它往往是指心性完全離于二元區分的不二境界。我們最好用時間來定義”明相“,”明相“即是現在或者當下,”當下“既是指在這里,也是指在這個剎那。而”現在,我正在看論文“則是指這一刻我正在看論文?!边^去心已過,不再是實體,未來心又尚未生起,有的只有當下的心--此時此地的心“,這就是”明相“.”當下“的能量非常巨大,”超越主體、客體的現在心,就是覺醒、認知、覺性、意識的特質“①。我們可以把這種狀態下的心比喻成永遠存在我們里面的皎潔滿月,這就是《菜根譚》所說的”一輪之心月獨明“.
如果我們能從這三種境地上來理解《菜根譚》所談論的”心“,那么就能理解為什么它所說”心“存在前后矛盾的情況。龔鵬程先生也承認《菜根譚》中所談論的心,其實各有不同的涵義,但是未做說明,這主要也與《菜根譚》的文體有關,清言小品大部分的段落前后無邏輯關系,思想駁雜。
龔先生還認為,《菜根譚》這一類的人生清言并不是”遭世渾濁、不可與莊語之后的感激放曠“,而是”以人生為談資、為審美對象的玩味品嘗之言“,因此,《菜根譚》之中的話語”并不是人生的指導或生活的規箴,它的語言,其實是描述的,而不是規范的,它僅代表一種人生的姿態,而非行動“,因此這本書不能夠當成”人生勵志金言或者奉為曠古稀世的修身寶典,而應該把它當做文學作品來讀“②。對于人生,它”采取了一種觀賞審美的態度“,所以,洪應明看似日日說禪機論孔孟,其實孔孟禪佛的義理,他并不是真的在身心上受用,只是在玩說談賞而已,因此,”不管是人生之理,抑或藝文之理“,”無不機妙圓活,令人嘆賞嗟美,足以驚四筵而適獨坐,卻不可當真“③。龔先生認為洪應明本人義理尚未精熟,所以在闡述人生哲理時,基本上采取的是”文學感性之美的挹取,而非論理嚴謹的分判“④。有一部分人認為《菜根譚》對人生采取冷眼旁觀、觀賞審美的態度是”播弄光影“,這種”觀賞審美“的態度,只不過是以人生、以義理為玩賞之姿、咽談之物。但是另一部分人認為,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是真正的論理、性情,只有這樣才能不執著于義理。
洪應明所寫的《菜根譚》沒有”論理嚴謹的分判“是事實,不過,是否”洪應明本人義理尚未精熟“,這就是見仁見智的結論了,至于他懂不懂他所談的禪機佛法,我們并不能妄下結論?!恫烁T》引用了不少《金剛經》的內容,以《金剛經》為例,這部經書是從阿難陀的宣告開始的:”如是我聞“,”這句‘如是我聞’一方面說明阿難陀是個見證者,同時通過聲稱‘如是我聞',也表明阿難陀的解釋與說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證量,他只是在復述佛陀講過的話,還有,經由說明是他聽聞的,他也沒有宣稱他已經理解了“①。佛教大乘學者月稱曾表示,一個人至少需要證得菩薩初地的境界,才能解釋佛經。根據這種標準,洪應明也許不懂他所談論的禪機佛法,這可能是《菜根譚》最大的局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