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是自然語言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人們通常用預設來表達已知的信息。國外學者對預設的研究由來已久,自 19 世紀末關于指稱問題探討時就開始關注“預設”這一概念。德國數學家、1為邏輯概念加以研究的學者。自弗雷格之后,羅素(·ussell,1905) 、斯特勞森(Strawson,1950) ,塞爾(Sellars,1954) 等相繼在文章中談到預設。他們的研究激起了學者們對預設理論的濃厚興趣,有關預設的定義、預設的性質、預設觸發語的問題,以及預設的可取消性和預設的投射問題不斷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中。
一、哲學中對預設的討論
(一) 弗雷格的預設理論
弗雷格在文章《論涵義和指稱》(On Sense and·eference,1892) 中最早提到語言使用中的預設現象。他認為,普通名稱和單獨名稱都有涵義和指稱,名稱的指稱即該名稱所指的對象; 名稱的涵義即名稱的意義,也就是人們所熟知了解的意義。弗雷格指出,句子也有涵義和指稱,句子的涵義就是它所表達的思想,也即命題。句子的指稱是該句子的真假值。他認為,如果一個句子所含有的單獨名稱沒有指稱,那么這個句子就沒有指稱,也就是此時該語句沒有真假值。在此,借用弗雷格最經典的例子來闡述這個問題:(1) Kepler died in misery. (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2) Kepler died in misery. ∧ Kepler designatessomething.(3) 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開普勒沒有死于貧困之中。)(4) 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 the nameKepler has no reference.
弗雷格指出,如果句(1) “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的單獨名稱“開普勒”沒有指稱,也就是說,事實上沒有“開普勒”這個人,那么這個句子就沒有指稱,這個句子就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他還指出,預設不包含在語句的意義之中,預設隱藏在語句的背后。比如“Kepler died in misery”這個句子包含了“Kepler designates something”; 這個句子的否定不是“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而是句(4)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弗雷格說:“如果人們陳述某些東西,當然總要有一個預設,即所用的簡單的或復合的專名有一個意謂。
因此當人們說‘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時,就已預設‘開普勒’這個名字表示某物,但是,‘開普勒'這個名字表示某物這個思想卻不因此包含在’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這個句子的意義之中?!瓕嶋H上,’開普勒‘這個名字表示某物,這一點既是’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這個陳述的預設,也是其反對陳述的預設?!?/p>
“意謂”在這里即指稱,這段話說的是一個句子預設了它所包含的單獨名稱有指稱,預設了單獨名稱所指稱的對象存在。弗雷格這段話中所談論的預設是我們在文獻中常常提及的存在預設,也是預設的主要類型之一。根據弗雷格的思想,預設是有真假值的。當預設得不到滿足時,預設就失敗,此時預設就為假。他認為,預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然語言不完善:“語言是有缺陷的,因為語言中可能有這樣的表達式,它們根據語法形式似乎肯定表達一個對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它們卻達不到這種肯定?!庇捎谡Z言的特殊性容易造成沒有指稱的虛假專名出現,因而弗雷格想建立完善的邏輯語言。
邏輯完善的語言應該滿足以下條件:“由已經引入的符號作為專名而合乎語法規則地構造起來的每個表達式,實際上也表示一個對象,并且一個符號的意謂若不確定,這個符號就不能作為一個專名而被引入?!?/p>
這種完善的語言就可以避免存在預設為假的表達式出現的情況。弗雷格為了使得他所創建的邏輯依然遵循排中律,對預設為假的語句做了相應的處理。他保留了二值性,用預設失敗來填補由此產生的真值空隙。弗雷格希望語言使用者避免使用沒有指稱的表達形式。
(二) 羅素的觀點
20 世紀初,羅素在他的摹狀詞理論中提出了與弗雷格預設理論不同的看法。羅素注意到弗雷格理論中的問題,他為了避免句子因含有沒有指稱的成分而導致真值空隙,提出了摹狀詞理論。在羅素看來,根本不存在這樣的真值空隙。他認為,即使句子的預設為假,也可以確定句子的真假。以他在《論指稱》(On Denoting,1905) 中經典的例子來說明:(5)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法國國王是禿子。)羅素認為,句(5) 雖然看似是一個簡單命題,但它其實是由 3 個支命題所構成的復合命題。句(5) 所包含的 3 個支命題分別是:(Ⅰ) “x 是法國國王”不恒假,即至少存在一個個體是法國國王;(Ⅱ) “如果 x 和 y 是法國國王,那么 x 和 y 等同”恒真,也即至多存在一個個體是法國國王;(Ⅲ) “如果 x 是法國國王,那么 x 就是禿子”恒真,也即誰是法國國王誰就是禿子。
這 3 個支命題合取在一起就是“法國國王是禿子”所表達的涵義,我們也可以將這句子的邏輯形式表達為:(Ⅳ) \ue055x[φx∧\ue02fy(φy→y = x) ∧ψx]如果預設為假,即不存在法國國王,那么這個合取命題也為假。合取命題的值為假就意味著陳晶晶,等: 自然語言中的預設問題7“法國國王是禿子”為假,這樣就沒有了真值間隙。
同樣,在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分析中,即使不存在法國國王,“法國國王不是禿子”的值也可以得到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預設理論。羅素對摹狀詞的精辟分析堪稱現代分析哲學的典范。有學者高度認可羅素的研究,甚至愿意將羅素的摹狀詞理論稱為預設理論。但也有學者對羅素的理論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斯特勞森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烈碰撞的研究氛圍中,預設理論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
(三) 斯特勞森的預設思想
羅素對弗雷格理論的批評使得預設的研究沉寂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斯特勞森在《心靈》雜志上發表了《論所指》(On ·efer-ring,1950) ,在該文中他對羅素的摹狀詞理論進行了批評,并重新思考了預設的問題。
斯特勞森指出,羅素在分析“法國國王是禿子”時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這種分析方法沒有對語詞、語詞的使用和語詞的表達進行區分,于是派生出 3 個基本錯誤: 其一是把語詞的意義等同于它的指稱; 其二是把指稱某個實體和斷定某個實體的存在混為一談; 其三是把一個含有摹狀詞的語句看成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在斯特勞森看來,說“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或者說“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這類語句的人,并非如羅素所講的那樣不是在做出一個真論斷就是在做出一個假的論斷。同時,“目前存在一個且僅僅存在一個法國國王”并不構成說出該語句的人所正在斷定的內容的一部分.斯特勞森區分了語句、語句的使用和語句的表達,他認為語句本身只有涵義沒有所指,沒有真假,只有在特定語境中進行論斷時才有真假。這種觀點否定了羅素將“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理解為 3 個命題合取在一起的做法,因而也就否定了羅素的預設理論。
斯特勞森的觀點基本上發揮了弗雷格的預設思想,他認同弗雷格將預設失敗作為自然語言常見現象這一說法,同時他又對弗雷格的思想有所發展。他認為,預設為真是語句為真或為假的前提條件。語句中所含的名稱(單獨名稱、普通名稱或摹狀詞) 指稱的個體不存在時,這個語句便是無法解釋的,因而語句就不會有真假的問題.當我們能夠判定一個語句的真假時,就說明這個語句的預設一定是真的。對于預設為假的語句,斯特勞森摒棄了二值邏輯的處理方式,認為當一個語句的預設為假時,這個語句雖然有意義(signifi-cant) ,但是“問這個語句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斯特勞森的預設理論為語言學和邏輯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穎的思路。他的研究使得預設概念不斷被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所接受,尤其是在他的《論所指》發表之后,關于預設的各種學說蓬勃發展起來,預設逐步成為邏輯界、語言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語言學中對預設的探討
20 世紀 60 年代,預設進入語言學的研究視野,并不斷成為邏輯語義學的一個重要概念。70年代起,語言學家 Keenan 將預設與語境結合起來研究,于是預設不斷進入語用學的研究范圍中。預設到底是語用現象還是語義現象,學界關于這個問題爭論頗多。Levinson 在著作《語用學》
(Pragmatic,1983) 中將預設區分為語用預設和語義預設,并對這兩類預設作了詳細說明。由于Levinson 的探討,關于預設的諸多研究如預設的定義、預設的觸發語以及預設和焦點、預設的投射等問題也逐步被學者們關注。
(一) 語義預設
弗雷格、羅素和斯特勞森討論預設時都使用了“真”“假”這樣的概念。利用這樣的語義概念從命題有無真假值的角度來闡釋預設或定義預設,就被稱之為語義預設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
1952 年,斯特勞森在《邏輯理論導論》這一著作中指出: “一個命題 S 預設 S’當且僅當 S‘是 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條件?!?/p>
1997 年,瑞典語言學家 Jens Allwood 在《語言學中的邏輯》一書中也談到: “如果一個語句 P 與它的否定﹁P 二者,只有在 Q 真時它們才是真的,那么 P 預設 Q.”
斯特勞森從真值語義學角度分析預設,將預設看成是一個命題具有真假值的必要條件。Jens Allwood指出了預設的特征---即預設被語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所共同具有。從兩位學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拓展得出,一個命題的語義預設就是從這個命題以及它的否定命題都能推出的命題。
語義預設的最大特點是預設被看作是語義系統中穩定不變的因素,它不直接涉及語句的說話者和聽話者,不受語境的制約。預設的語義解釋在很長時間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由于它未考慮語境、背景知識、交際者的信念等因素,使得它在語言實踐中處理預設的可取消性以及投射問題時存在局限性,因而語言學家又將預設納入語用學的研究范圍。
(二) 語用預設
20 世紀 70 年代初,語言學家 Stalnaker 和Keenan、Fillmore 等人提出了語用預設 (pragmaticpresupposition) 這一概念。語用預設是在語義預設的基礎上考慮了使用語言的人以及現實的語境等因素,因而它可以被視為是關于命題態度或言語行為的預設。
將語用預設視為命題態度的代表人物是 Stal-naker,他認為預設是接受某一事物為真的命題態度。在《論預設》(Presupposition,1973) 一文中,他這樣談到: “預設是一種命題態度。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接受某物為真的態度?!盞eenan 將預設理解為有效言語行為所需要滿足的條件。他在分析語境和話語(utterance of a sentence) 關系的基礎上定義預設,認為語境包括說話者、聽話者、話語說出的環境等,話語是事件,是說話行為本身.
他指出,說話者的話語能夠被理解需要滿足某些條件和語境,這些條件就被稱為話語的預設。通常來說,這些條件包括話語參加者的關系、身份、年齡、輩分,以及說話時所提及的人物的信息,還包括物理背景中所提及物品的存在和相對位置等.
此外,還有學者將預設看作是交際雙方共有的知識或者背景信息,他們認為只有基于背景知識,說話者才能對聽話者說某句話,并相信聽話者理解他的話語,正是基于共同的背景知識,雙方的交流才能達成.
三、預設的觸發語
當我們說 P 預設 Q 時,作為預設的 Q 總是由P 中的某個語詞或某些特定的詞觸發的,比如“瑪麗的女兒也考上了哈佛大學”預設“瑪麗有女兒”,這一預設來源于語句中的“瑪麗的女兒”; 這句話還預設“除了瑪麗的女兒外還有其他人考上了哈佛大學”,這一預設來源于語句中的副詞“也”.語句中觸發預設的語詞被稱作“預設誘發語”或“預設觸發語”(presupposition triggers) .自然語言中有許多預設觸發語,卡圖南在《預設現象》(Presup-positional Phenomenon,1973 ) 一文中搜集了 31 種預設的觸發語。Levinson 在《語用學》(Pragmatic,1983) 一書中選擇了卡圖南的 13 種觸發語類型,并進行了詳細探討,如下:
1. 限定摹狀詞(definite descriptions) ,預設所指事物存在,如“法國國王是禿子”觸發預設“法國有國王”.
2. 敘實動詞 (factive verbs) ,如“知道、后悔等”,預設賓語句表達的是事實,如“林志穎后悔參加《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中的“后悔”觸發“林志穎參加了《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這一預設。
3. 隱涵動詞 (implicative verbs) ,如“忘記、避免等”,以動詞所具有的某種隱涵的意義作為預設信息。如“忘記做某件事”預設“該做某件事”.
4. 狀態變化動詞(change of state verb) ,如“開始、繼續、完成、離開、停止等”,經典的例子就是“你停止打你老婆了嗎?”預設“你曾經打你老婆”,“停止”這個動詞觸發了預設。
5. 判斷性動詞(verbs of judging) ,如“批評、斥責、負責等”,預設賓語句陳述的是事實。如“老師批評小王考試作弊”中的“批評”觸發預設“小王考試作弊”.
6. 重復意義動詞(iterative) ,如“再次、又、重新等”,預設某事件、動作、狀態曾經存在過。如“北京的霧霾再次加重了”預設“北京的霧霾曾經嚴重過”.
7. 時間狀語從句(verbs ofjudging) ,即由“在…之前”“在…之后”“隨著…”“自從”等引導的從句,預設賓語句表述的是事實。例如,“姚貝娜參加中國好聲音之前演唱過《甄嬛傳》的主題曲”中的“參加中國好聲音之前”,預設“姚貝娜參加了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
8. 比較和對比結構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比如“杰克是一個比露西更優秀的老師”預設“露西是一位老師”.
9. 強調句(cleft sentences) ,如“約翰一家是在7 月份離開康涅狄格州的”預設“約翰一家離開了康涅狄格州”.
10. 隱性強調句 (implicit cleft with stressedconstituents) ,如“安迪損壞的東西是他的打印機”預設“安迪損壞了一些東西”.
11. 非限定性定語從句(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如“My brother,who is a doctor,went toNetherlands last week”預設“My brother is a doc-tor”.
12. 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 factual conditions) ,如“如果她沒有錯過公交車的話,那她就不會遲到了”預設“她錯過了公交車”.
13. 疑問句 (questions) ,如“誰正在教室里唱歌?”預設“有人在教室里唱歌”.
Levinson 在這里提到的預設觸發語大多是沒有爭議的,由這些典型的語詞或結構觸發的預設往往能夠被學者所接受。在這 13 種預設觸發語中,第一種觸發語所觸發的預設常常被稱為存在預設,第二種由敘實動詞觸發的預設稱作事實預設。事實預設和存在預設是自然語言中兩種非常重要的預設。
預設觸發語的語義內容與預設信息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觸發語的作用是引出預設,預設是隱涵在觸發語背后的某些背景信息。觸發語是理解預設和解釋預設的線索,觸發語的存在,使得語句的預設信息擁有了可探尋性。
四、預設的投射問題
預設投射問題(the projection problem of pre-supposition) 是預設研究中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它是由語言學家蘭根道(D. T. Langendoen) 和塞爾文(H. B. Savin) 于 1971 年提出的。二位學者在《預設的投射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投射問題”這一概念,他們將復合表達式的預設與構成它的簡單句的預設之間的關系稱為投射問題。具體來說,投射問題指的是一個簡單句成為復合表達式的組成部分時,這個簡單句原來的預設能否繼續保留,上升成為整個復合表達式的預設的問題。
蘭根道和塞爾文指出,復合表達式的預設也和復合表達式的意義一樣具有組合性,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復合表達式的預設是其各組成部分的預設之和。二人關于復合表達式預設的這一思想被稱為“累積假設”.
誠然,研究者都期待當一個簡單句成為復合表達式的一部分時,該簡單句的預設繼續是真實的。蘭根道和塞爾文開啟了預設投射問題研究的先河,最初他們的理論得到眾多學者的擁護,然而在后來的應用過程中“累積假設”這一思想遇到反例的沖擊,使得學者們意識到復合表達式的預設并非如累積假設所述的那樣簡單。子句的預設與復合表達式的預設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在什么情況下子句的預設可以投射成為復合表達式預設的一部分? 種種疑團吸引著勇于探究的學者們,他們從語義、語用乃至認知角度對預設投射問題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提出了預設投射問題的各種解釋模式,比較代表性的有塞詞-漏詞-濾詞模式、潛在預設說、多值邏輯解釋等。這些解釋模式豐富了預設研究的內容,拓展了預設的研究空間,對于人們日常語言交流活動中理解預設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弗雷格。 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M]. 王路,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109 -110.
[2] ·ussell B. On Denoting[J]. Mind,1905,14(56) : 479- 493.
[3] 夏年喜。 語義預設的合理性辯護[J]. 哲學研究,2012(8) :108 -115.
[4] [美]馬蒂尼奇。 語言哲學[M]. 牟博,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8:420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