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作為一門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學問,思辨性一直被視作其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2000 多年以前,沒有具體的學科分類,沒有實驗科學技術,包羅所有學科職能為一身的哲學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奧秘的探索只能通過思辨。正是哲學思辨孕育了科學,使各種理論最終建立并分門別類地獨立發展。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學科理論蓬勃發展,如果說哲學仍然以思辨性為特征而區別于其他學科,那么哲學思辨的內容及方法必定不同于當初,它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變革,使哲學能夠同各具體學科形成相互的理論補充,確立自己的學術空間。作為哲學理論工作者,無論自己關注的領域是什么,都應該關注并適應這樣的變革,思考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彰顯哲學理論的學術價值。
在哲學思辨方法變革中現代邏輯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最著名的一些哲學家如羅素、卡爾納普、維特根斯坦、蒯因等都有很好的現代邏輯理論素養。本文將以哲學本體論為例探討現代邏輯分析方法對哲學思辨的影響,我們將從討論傳統本體論思辨面臨的困境入手,分析現代邏輯如何拓展哲學思辨的視野,將科學分析方法引入本體論研究,突顯哲學思辨的科學性與實證性,重塑哲學的批判和懷疑精神。
一、兩種不同的本體論思辨方式———類推想象與經驗概括
哲學中有關如何理解和認識世界存在方式的探討被稱作本體論。哲學本體論的產生與自然科學的開端是同步的,古代哲學家關于宇宙“基質”的討論構成最早哲學本體論的主要內容。赫拉克利特把火看作實在的基本“基質”,火既有“自然元素”,也有“精神力量”的意思,世間萬物都是火的顯現[1]75 -76。德謨克利特等則認為“基質”不止一種,宇宙由大量叫做原子的細微“基質”構成,原子的不同結合方式形成了世界的不同事物和性質[1]98。這些討論在今天看來相當幼稚,但它們是智者們在完全沒有科學的背景下,基于日常經驗的概括來對宇宙“基質”所作的揣測,它們奠定了后來科學的基礎因而被公認為是物理學和化學的理論先驅。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里,人們認為哲學本體論是用不同方式思考世界本源問題,與自然科學形成理論上的相互補充和促進。
哲學本體論研究有兩種思辨傳統,其中一種被賴欣巴哈稱為類推。柏拉圖關于理念世界的存在的證明是這一思辨方法的鼻祖。賴欣巴哈指出,柏拉圖的證明是基于一種類比: 我們由經驗觀察不能證明幾何真理\\( 如三角形內角和是 180°\\) ,這些真理是由“思想之眼”洞見的,既然能被看見的是必定存在的物理事物,能被洞見的東西也不可能不存在,因此有一個理念的世界,能被“洞見”的理念作為精神實體存在于其中[2]17 -23。每一類事物都有它的理念,即該事物的“類名”或“共相”,可觀察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只是理念的副本。
理念比它的副本更完美,因為只有對理念的洞見才能揭露對象的必然屬性,發現真理。
對“思想之眼”的洞見與感官觀察的看見進行區分是柏拉圖的一個理論貢獻,它是哲學史上有關理性和經驗劃界很有見地的最早論述,這樣的論述比用“原子”結構解釋事物性質高明了許多。
柏拉圖的類推證明方法同原子論這類關于宇宙“基質”的討論不同,它是用理性想象的圖式描述代替了經驗概括的概念分析。經驗概括需要用于分析的理論工具以及可供分析概括的素材,在柏拉圖時代極不發達的科學理論使這二者都很欠缺。為了解釋分析不清楚的東西,哲學家充分發揮了想象力,通過類比用哲學語言描繪世界的圖式,再根據圖式對分析不清楚的東西進行解釋。
這樣的解釋滿足了人們的求知欲望,但它與人們認識世界所需要的真正解釋相去甚遠。柏拉圖將理念世界解釋為同現實世界一樣存在,這實際上否定了數學邏輯知識同經驗知識之間的根本差異,預示了基于類推的哲學思辨在解釋上的局限性。
類推思辨方法對后來的哲學有重要影響,當哲學家面臨不能回答的問題又不愿承認自己無知時,首選的哲學思辨方法就是類推想象。也正因為如此,類推思辨也是導致許多哲學問題的根源所在。類推不同于經驗概括,用類比推論出的“理念”精神實體是一種哲學想象的臆造而非現實,對其的解釋是否合理根本無法像對一般實體的解釋那樣可檢驗判定,就像我們無法判定孫悟空是否真的一個跟斗可翻出十萬八千里。這樣的“解釋”雖然滿足了哲學家的求知欲,但它與科學精神相悖,因為不可檢驗判定的解釋與假的或錯誤的解釋之間根本無法劃界。古代哲學家們可以不在意檢驗問題的困擾,因為那時只有哲學,根據哲學概念構建的世界圖式來解釋感覺經驗無能為力的世界本源問題畢竟優于對問題的無知。但是在科學理論和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如果仍然忽視檢驗問題而將類推視作哲學思辨的傳統在本體論研究上不斷傳襲,其結果只能是導致哲學本體論與科學漸行漸遠,極大地損害哲學本體論的理論價值。
在這里引用一段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緒論中的論述: “一個意見是一個主觀的觀念,一個任意的思想,一個想象?!庖娛俏宜接械莫€獉獉獉,它本身不是一個有普遍性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思想。
哲學不包含意見?!庖娕c真理對立?!胬砑炔荒茉谥苯拥闹X、直觀里,亦不能在外在的感覺直觀或理智的直觀里被認識,而只能通過思維的勞作才能被認識?!軐W的目的就在于認識這唯一的真理?!?而理念就是思想的全體———一個自在自為的范疇,因此,理念就是真理,并且唯有理念才是真理。本質上,理念的本性就在于發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過發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為理念?!?/p>
這些晦澀的描述是運用類推思辨方法的典范: 通過將“意見”、“真理”這類抽象東西“實體化”,用哲學范疇“自在自為”描述精神實體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用以區分“真理”與“意見”。而“理念”是“真理”這類精神實體的代表,即是實體它就也具有與一般實體類似的“發展”特質,由此哲學本體論似乎如同一般理論那樣可以概括出一種普遍性對“理念”進行描述和解釋。然而,這種解釋是以哲學想象的圖式為根據的,它與當時的科學理論無關。如果說在前科學時期這樣的想象體現了哲學家為彌補經驗分析方法不足所作的哲學努力,但在有科學的時代,這樣的想象只能強化了哲學與科學的沖突,對哲學理論本身造成傷害。因為我們不能不問,哲學概念描繪的圖式是否與現實世界相一致? “理念”所代表的“真理”與科學理論是怎樣一種關系?
如果一切都因為理論不能檢驗而沒有答案,那么我們必然會產生這樣的質疑: 哲學本體論的目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理論功能? 正是對傳統哲學本體論的質疑導致了后來實證主義哲學思潮對形而上學的聲討和排斥。
類推方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導致哲學語言的歧義和含混從而對哲學理論本身造成傷害。例如在理念論中,“存在之物”可以指謂可觀察世界的物體,也可指謂理念,但后者的存在與前者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此,“存在”作為哲學范疇其含義一直是含混不清的,以致我們不能據其對某物“不存在”進行明晰的哲學分析?!按嬖谥浴崩_了哲學家數千年。類推思辨所依據的哲學想象使傳統哲學概念充斥著含混和歧義,再加上缺乏檢驗標準,傳統哲學的語言與詩歌有了幾分類似。哲學論述更多的是激發我們想象而非尋求答案的邏輯思考。研習哲學往往需要透過晦澀的理論去揣測哲學家究竟描述了怎樣的圖式,而對哲學圖式的理解無法避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論分歧,對哲學分歧不能夠似乎也不需要判定誰對誰錯。
于是,對同一哲學范疇的不同理解可以形成不同哲學派別,但各派別之間不能對話,沒有理論交鋒,因為每個流派都以自己想象的哲學圖式為依據,而圖式之間不可比較。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 一個命題延續上千年的討論仍然充滿問題,這在其他學科很難想象但在哲學中顯得自然;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攻克問題,這在其他學科看來很自然而在哲學中顯得很難?!皢栴}意識”這一理論發展的推動力似乎在哲學中已經缺失。
與類推的哲學想象不同,經驗概括的思辨方法以分析為特征。這樣的哲學分析需要兩個條件: 可供分析的經驗素材以及用于分析的理論工具。哲學分析應當以科學理論為素材,這是康德先天綜合判斷理論給我們的啟示。作為第一個把哲學分析奠基在科學之上的人,康德也被尊稱為現代哲學啟蒙者。其實,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論證已經體現了哲學家們這樣一種努力: 擺脫類推想象,用數學和邏輯的方法建立與日常經驗和科學知識都有聯系的哲學本體論。但是,數學和邏輯證明的可靠性是形式的,它只保證前提可靠時結論必可靠,因此可靠的結論還依賴于可靠的前提。有沒有絕對可靠的前提呢? 分析命題如“烏鴉是黑的或不是黑的”的可靠是絕對的,即使對烏鴉一無所知也能分析出它真。但它的真同證明形式一樣是空洞的,從虛空的真不可能推出有關烏鴉的知識。綜合命題則不同,命題“所有烏鴉是黑的”其真假由烏鴉實際情況決定,它的經驗內容能夠增加我們關于烏鴉的具體知識。但是綜合命題的真假又是可疑的,我們不可能考察每只烏鴉的情況以核實命題是否真。
有沒有絕對真的綜合前提呢? 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理論試圖做出肯定的回答?!跋忍臁笔桥c“經驗”相對應的概念,先天知識指“非經驗的所與”,它無需經驗驗證而普遍有效?!熬C合”與“分析”相對應,綜合判斷關于外在對象情況的斷定構成經驗知識的內容??档路Q數學和物理學原理如歐幾里德幾何公理、牛頓物理學定律以及因果律等先天原理,它們源自人的理性而普遍有效,但內容與外在對象相關不脫離經驗,它們“既不基于經驗,又不能先于一切經驗”[4]94。這些先天綜合原理提供了絕對可靠的綜合前提,使人們能夠對觀察材料進行組織整理以建立科學知識。顯然,康德理論否定了經驗知識基于對感官直覺的被動接受這一傳統觀點,它強調經驗的構成還需要先天原理這樣的法則,真理只能在經驗中相關于法則來討論,而這些法則源于理性,是我們自己制定的??档掠孟忍煸碚撟C了認識的能動性,如何理解知識的客觀性則成為康德以后哲學認識論的重要主題。
根據康德理論,知識是通過先天原理這樣的法則對觀察材料的組織整理得到的,因此作為知識構成要素的東西要么同法則相關,要么同經驗觀察相關。如果有一個理論主張它無法通過訴諸相關法則來確定,并且對經驗也毫無影響,它就不可能成為知識的主題。這個重要的實證原則思想啟發了哲學,激發了對傳統本體論范疇的批評與清理,它也成為現代經驗論關于命題意義檢驗標準以及理論語言主體間性等哲學主張的理論先驅。
但是康德的哲學分析并不成功。首先,他的先天綜合原理并非所希望的絕對真理,現代科學已證明了這些原理的局限性??茖W發展史說明,任何經驗知識都必須經受經驗的檢驗,都要隨著認識的深化及科學的發展而被修正。其次,康德沒能擺脫類推思辨方式的影響,在他看來,既然我們的知識是通過先天原理對觀察現象進行組織整理得到的,它必定局限在特定模式之中,康德稱之為現象世界。以此類推,一定存在未經先天原理處理過的外在事物本身,康德稱之為自在之物,又稱物自體。由于我們只能借助先天綜合原理的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們就不可能看清自在之物。如果理性硬要越出現象世界就勢必導致矛盾,即所謂“二律背反”。為避免理性毀于矛盾,康德不得不限制知識,求助于上帝,為信仰留下余地。
顯然,康德的不成功不能簡單歸結為時代局限,而是同他的類推思辨方式相關,它實際上是借助類推去想象世界圖式的哲學本體論思辨方式的局限??档吕碚摳嬲]我們,基于當代科學理論來解析人們對的世界認知,剖析知識與世界的關系是哲學思辨必須堅持的正確道路。但是這種以哲學分析為特征的思辨不僅需要科學理論為分析素材,更需要科學的分析方法?,F代邏輯提供了這樣的分析方法。
二、邏輯分析與哲學思辨
以現代邏輯為工具對經驗構成進行哲學分析以解析知識與世界的關系,這是維特根斯坦語言圖像論提供的另一條本體論研究進路。
首先需要指出,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在研究對象上并無區別,與傳統邏輯不同的是現代邏輯不是基于對具體語句和推理的抽象,而是創建一套能刻畫命題分析推理的人工語言,用構造系統的方式展開相關研究。因此,現代邏輯是全新的理論創造而不是對傳統邏輯的批判繼承。使用人工語言和用演算方法構建系統的理論特征,使現代邏輯具有傳統邏輯無法比擬的語言刻畫與推理認知表達功能,它克服了傳統邏輯在命題刻畫上的嚴重缺陷,使充分揭示自然語言所內涵的認知信息成為可能??慈缦?3 個語句: \\( 1\\) “魯迅是文學家”,\\( 2\\) “文學家是人”,\\( 3\\) “魯迅是周樹人”。
傳統邏輯認為這 3 個語句都具有“S 是 P”的主謂結構,語言形式相同因而傳達的推理信息無區別。
然而,3 個語句中的“是”有歧義: 在\\( 1\\) 中它表達元素\\( 魯迅\\) 與集合\\( 文學家\\) 的關系,在\\( 2\\) 中表達類\\( 文學家\\) 與類\\( 人\\) 之間的包含于關系,在\\( 3\\) 中表達個體詞\\( “魯迅”、“周樹人”\\) 之間的等同關系。如何刻畫“是”在不同語境中傳達的不同信息,傳統邏輯無能為力。用現代邏輯語言刻畫,類概念“文學家”、“人”可分別用一元謂詞 W、P 表示,名稱詞“魯迅”、“周樹人”用個體常元 a、b 表示,則\\( 1\\) 的形式是 Wa,\\( 2\\) 的形式是\ue02fx\\( Wx→Px\\) ,\\( 3\\) 的形式是 a = b。3 個語句的邏輯表達式完全不同,因而它們傳達不同類型的信息。
對自然語言進行旨在揭示信息的形式刻畫,不僅有助于清理哲學語言的含混和歧義,更重要的是為分析經驗知識構成提供了可選的切入點,維特根斯坦建立的語言圖像論就是基于現代邏輯分析經驗知識構成的經典案例。語言圖像論首先區分了“物”與“事實”兩個范疇?,F實世界由形形色色的個體物構成,認知世界首先需要用語詞對個體物及其特征進行指代,“物”就是與指代關系相關的范疇,它涉及個體詞\\( 名稱或定摹狀詞\\) 、類、性質與關系概念等等。將指代個體的語詞同指代類、性質或關系等概念的語詞按照語法規則相組合,就形成關于個體物情況的描述,這種描述就是維特根斯坦所謂“事實”。顯然“事實”要用語句表達,表達事實的語句被稱作命題,維特根斯坦說: 事實的邏輯形式就是思想,在命題中思想被表現為在感性上可以感知的[5]28 -29。然而,“物”與“事實”這兩個不同經驗范疇的區別僅僅用語詞與語句的區分無法揭示,現代邏輯的一階語言化解了這一難題。
一階語言是由初始符號根據形成規則構造而成。初始符號有邏輯符號與非邏輯符號,非邏輯符號包括個體常元、n 元謂詞等,邏輯符號則有變元與常元的區分。邏輯變元是個體變元,代表任意個體常元; 邏輯常元有聯結詞和量詞。形成規則規定了如何用初始符號構造語言表達式,它規定: 個體詞\\( 包括個體常元和變元\\) 與謂詞組合形成原子公式,聯結詞組合公式得到復合公式,由量詞對公式中的變元進行約束得到量化公式。一階公式有開公式與閉公式的區分。閉公式中要么沒有個體變元,如“a = b”\\( “魯迅是周樹人”\\) ; 要么有變元但全部被量詞約束無自由出現,如 \ue02fx\\( Wx→Px\\) \\( “文學家是人”\\) ,這些公式要么真要么假,并且是真的就不可能假是假的就不可能真,涵義非常確定。開公式包含自由出現的變元,如類概念“文學家”的表達式 Wx,它的值要隨變元 x的值變化,用個體詞“魯迅”例示 x 得到真信息,用“張飛”例示則是假的,因此 Wx 是命題函項,它不能傳達確定信息。所有命題用一階公式刻畫都是閉公式,而對概念詞刻畫得到的都是開公式。由此可見,雖然關于“物”的語詞是命題的構成要素,但是單獨一個語詞傳達的信息不確定。不確定的信息可以激發我們的想象,卻不能描述對象情況。
命題才能對世界情況進行描述。因此,維特根斯坦說,“對物來說,重要的是它可以成為原子事實的構成部分”[5]22。原子命題描述個體物情況,如果描述是真的則被稱作原子事實。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 我們為自己創造事實的形象; 形象用描繪原子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來描繪現實; 現實的總和就是世界[5]26 -27。
顯然,語言圖像不同于類推思辨想象的世界圖式,它是指人們借助語言對世界情況進行的描述。語言圖像不是人對客體的簡單反映,它涉及到主體、客體以及關于客體是什么的描述\\( 事實\\) 。
維特根斯坦指出,正如不能在空間之外思考空間客體或在時間之外思考時間客體一樣,我們不能在與其他客體聯系的可能性之外來思考任何客體。每一種物都可能的原子事實空間中。如果我知道客體,則我也知道客體在原子事實中發生的一切可能性[5]23。事實是語句所承載的一種信息,而語言的信息傳達同語言表達式自身的形式結構密切相關,我們往往需要對語言表達進行刻畫才能解析出信息。這意味著分析經驗構成的法則需從語言分析入手。語言圖像論突顯了基于現代邏輯的語言分析在哲學思辨中的重要性,羅素、卡爾納普、早期維特根斯坦等都把邏輯語言視為理想語言,是哲學分析不可或缺的理論工具。
但是一階語言是構造的人工符號,它如何具有解析功能? 邏輯語義模型理論回答了這些問題。一個一階公式的語義模型是指使這個公式為真的解釋。解釋一階公式首先需要個體域 D,所有非邏輯符號都要相關 D 來解釋。用映射 I 表示這一解釋,個體常元被解釋為 D 的一個元素,即對任一個體常元 a,I\\( a\\) = d,d∈D; n-元謂詞解釋為D 上的一個 n 元關系,即對任一 n 元謂詞 F,I\\( F\\) = { \\( d1,1,…,d1,n\\) ,…,\\( di,1,…,di,n\\) ,…|其中任一 dj,k∈D 且 dj,1,…,dj,n之間具有關系 F,j≥1,1≤k≤n} 。如果語言表達式表達的是我們對世界認知,其解釋模型中的 D 就是一個以現實世界存在的個體\\( 用其名稱來代表\\) 為元素的集合,I 則是將語言奠基于現實世界本體之上的映射。例如,令 I\\( a\\) =“魯迅”,I\\( W\\) = { d | d∈D 且 d 是文學家} ,即將 a 解釋為現實個體“魯迅”,W 解釋為性質“文學家”,它代表現實世界中具有“文學家”屬性的個體集,在這一解釋下,Wa 是真的,因為事實上魯迅是文學家; 如果令 I\\( a\\) =“張飛”,則 Wa 是假的,因為事實上張飛不是文學家。而關系“……是……岳父”可用二元組集合 Y 刻畫,Y = { \\( d1,1,d1,2\\) ,…,\\( di,1,di,2\\) ,…| 任一 dj,k是人且 dj,1與 dj,2之間具有翁婿關系} ,語句“張三是李四的岳父”的真假,取決于“張三”與“李四”所指稱的對象之間是否具有血緣理論所定義的翁婿關系,即如果“\\( 張三,李四\\) ∈Y”則該語句真,否則它是假的。
量化公式的解釋基于原子公式,\ue02fxAx 為真,當且僅當用任一 d∈D 去例示 x 都有 Ax 真。復合一階公式由命題聯結詞與子公式構成,它的真假由聯結詞的定義與子公式真假決定。例如合取聯結詞“∧”的定義為 A∧B 為真當且僅當 A 真且 B真,顯然同數學算子如“+ ”一樣,“∧”表達由子公式值到復合公式值的運算。子公式和復合公式都是只能在{ 真,假} 中取值,因此復合命題公式相當于一個真值函項,聯結詞被叫做真值算子。
邏輯語義理論說明,對認知表達式的解釋必須以現實世界為參照,同時還需要特定的理論構架,如解釋類概念詞的理論構架是個體的集合,關系概念詞的則是個體有序 n 元組的集合。理論構架具有人為的創造性,“我們為自己創造事實的形象”[5]26,但這決不意味可以主觀隨意地構建理論構架?,F實世界是客觀的,“客體是不依賴于所發生的情況\\( 原子事實\\) 而存在的東西”[5]25,構造的理論構架可供選擇,而我們所能選擇的理論構架必須具有經驗上的可觀察可檢測性,使我們能夠據其判定關于事實的描述是真還是假?!皢螐男蜗蟊旧聿荒苤浪钦媸羌?,要知道它的真假必須把它與現實相比較”[5]26。例如,關于翁婿關系的定義我們可以作各種描述,但認知目的決定我們所選擇的是憑借其能夠通過經驗觀察判定“張三\\( a\\) ”是否“李四\\( b\\) ”岳父,因此“存在 c,她是 a 的女兒并且是 b 的妻子”將是最可取的翁婿關系定義。經驗上的可觀察可檢測性決定了理論構架的客觀性。
語言圖像論突顯了基于現代邏輯在哲學思辨中的重要性,邏輯語言曾被視為理想語言,是哲學分析不可或缺的理論工具。但是語言圖像論本身是有嚴重缺陷的,它對邏輯功能的描述也沒能擺脫類推想像的哲學神話。維特根斯坦用語言游戲說對圖像論進行了清算。
語言游戲說從分析語言運用的實際入手,論證了語言表達式的意義與其在實踐中的使用相關。使用語言涉及語法規則,語言圖像論憑借邏輯刻畫解析出語言如何實現對世界情況的描述,這實際上就是語法規則的一個例證,而圖像論的錯誤在于把圖像看作語言的本質,用語言的部分功能替代語言的所有功能,這實際上是用圖像禁錮了我們,圖像也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把詞從形而上學的使用帶回到日常的使用上來?!?/p>
在日常使用中描述只是語言的用法之一,“我們稱之為‘語句’、‘語言’的東西并沒有我所想象的那種形式上的統一性,而是一個由多少相互關聯的結構所組成的家族”。語言不同用法之間只有“家族相似”,沒有哪種用法能夠使一個語言表達式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不存在所謂能決定語言表達式的本質意義。我們只能相對使用語言的實際情況來分析表達的具體用法。邏輯與數學也是一樣的。維特根斯坦在語言游戲說中表達出反本質主義的哲學立場,而反本質主義比較徹底地否定了精神實體這類哲學臆想的理論基礎。
以現代邏輯為分析工具對哲學范疇進行重新解讀的最著名哲學家是蒯因,他基于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以及一階量詞理論對“存在”這一重要哲學范疇做了深刻解析,提出了用約束變元的值解釋存在的著名思想,為他的整體論自然觀奠定基礎。
他用現代邏輯分析方法批判了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分析與綜合的劃界以及還原論,對真理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哲學分析。
三、基于邏輯分析的哲學思辨方法變革
現代邏輯分析方法的引入對哲學思辨方法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第一,重新審視哲學的任務與哲學研究方法。
維特根斯坦主張哲學不同于科學,科學的任務在于說明,哲學的任務是描述,描述語言的實際用法并分析各種用法之間的差異,以化解由于各種誤解產生的哲學困惑。因此哲學不提出理論,而是一種“純粹的描述活動”。蒯因也強調不存在超越專門科學的第一哲學,哲學是科學的延伸,應當使用科學的探究方法以及證據標準去從事哲學研究,他甚至呼吁哲學應以精確科學為最高典范。在哲學研究方法上維特根斯坦和蒯因都倡導研究的實證性,他們都擅長以現代邏輯作工具,從研究“小問題”入手撰寫大文章,通過嚴密謹慎的實證分析以追求確實可靠的結論。從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圖像論和語言游戲說,蒯因對經驗論兩個教條的批判以及對自然主義整體論的描述,我們都可以看到貫穿始終的嚴謹思維、精細分析和周密論證的實證研究風格。
第二,拒斥絕對,大膽懷疑。維特根斯坦反對導致絕對意義的本質主義哲學觀,“當哲學家使用一個詞并試圖把握事物的本質時,人們必須經常地問自己: 這個詞在語言游戲中真的是以這種方式來使用的嗎?”蒯因則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命題: “翻譯的不確定性、指稱的不可測知性和科學理論的不充分決定性?!雹偎赋? “翻譯的不確定性所表明的是: 命題是句子意義這種觀念是站不住腳的。整體科學的經驗的欠確定性所表明的是:如何看待世界,有各種不同的辯護方式?!彼麄円圆煌姆绞奖磉_了反對絕對真理、拒斥絕對的哲學立場。既然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任何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都需要經受檢驗。維特根斯坦和蒯因都實踐了徹底而深刻的哲學批判精神。
第三,正確理解認知的主動性和客觀性。語言游戲說和整體論都說明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基于特定理論實現的。構建理論需要人的主觀創造,但不能由此否定理論的客觀性。理論的客觀性通過對理論的選擇體現出來。只有依據其能對外在現象作清楚的解說的理論才具有可選性,對此維特根斯坦有一段經典描述: “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 清 楚; 對 于 不 能 談 論 的 東 西 必 須 保 持沉默?!?/p>
清楚解說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協調性,即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基于某理論對研究對象的解說總是不協調的,意味該理論對研究對象沒有解說效力,應該被放棄,牛頓力學對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解說即是如此。清楚解說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經驗的可觀察和可檢驗性,即理論必須提供可觀察檢驗的標準,以致能夠清楚判定一個關于對象的描述是真的還是假的。標準必須具有主體間性,即無論誰只要理解理論就能把握檢驗標準,對同一描述做出相同的判定。如果有一種學說沒有誰能搞懂,或者任意兩個認為搞懂的人卻無法就學說的同一描述做出相同斷定,這樣的學說就應該排除于我們理論選擇的范圍。
經驗觀察和檢驗的主體間性決定了我們不能夠任意斷定某描述為真,為獲得真知我們不能夠任意構建理論,因為任何理論都必須能夠經受公共經驗的觀察檢驗,而對象的實際狀況是公共經驗的來源,因此理論必定具有客觀性。正是客觀性左右我們對理論的取舍,任何理論都在選擇中確立其適用域,我們不可能人為確定某理論具有普遍適用的絕對地位。
第四,必須重視哲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茖W性總與理論的分析解釋功能相關,在今天理論模型與形式語言的運用極大增強了理論的解釋能力?,F代邏輯證明,形式語言與自然語言在與世界的關聯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自然語言具有自然涵義,而形式語言必須相對解釋模型獲得涵義。有自然涵義未必總使自然語言具有理論優勢: 許多自然語言所內涵的認知信息必須經過形式刻畫才能得到充分和準確的揭示; 而形式語言通過模型定義其算子功能,能夠準確細致地表達自然語言所無能為力的復雜關系。很多情況下需要借助理論模型厘清研究對象的復雜屬性及其關系,需要人工定義的算子來彌補自然語言刻畫表達能力的不足,在這樣的條件下理論模型具有比自然描述更強的解釋力,并且其解釋具有理論上的不可替代性,哲學研究亦是如此。對形式語言排斥或對理論模型形式化方法責難,只會使我們的理論視野狹窄和理論研究受到局限。這意味著在今天進行哲學理論研究必須具有很高的科學理論素養。
最后,必須正確理解哲學的反思、批判和理論創新功能。理論構建凝聚了人的主觀創造,有些情況下基于不同的出發點構建的不同理論會對同一現象做出相互否定的斷定。如“憑借對資本的所有權享有利潤”這一現象,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剩余價值理論斷定這是不合理的剝削,而基于效用理論的微觀經濟學則認為這是合理的市場行為。
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哪種理論對研究現象進行解說取決于我們的認知目的。如果以建立市場秩序優化資源配置為目的,恐怕只能選擇微觀經濟學理論,并且選擇具有排它性,即我們不能將兩種不相容理論運用于同一目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必將導致理論解說的混亂最終導理論完全不能進行清楚的解說。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理論選擇的正確與否影響我們認知的成敗。
我們的認知目的并非總是合理的和可行的,客觀性原則促使我們在選擇中不斷反省自已的認知目的,進行相應調整和完善。認知目的調整與理論的選擇是我們認知活動的重要內容,它表現為一種在各種矛盾與沖突中尋求均衡和最優解答方案的復雜過程: 總有新現象需要解說,新的難題需要化解,因此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對現有理論進行批判、修正或拓展。沒有什么理論具有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性,我們需要以批判性思維看待理論,以客觀性原則衡量理論,哲學理論亦是如此。
我們必須反思,作為哲學理論工作者我們在做些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做。
參考文獻:
[1] 羅素. 西方哲學史[M]. 何兆武,李約瑟,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2] 賴欣巴哈. 科學哲學的興起[M]. 伯尼,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3.
[3] 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 第一卷[M]. 賀麟,王太慶,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0.
[4]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0.
[5] 維特根斯坦. 邏輯哲學[M]. 郭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5.
[6] 維特根斯坦. 哲學研究[M]. 李步樓,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7] 涂紀亮,陳波. 蒯因著作集[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