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孔子仁思想在商業倫理構建中的應用
【引言 第一章】孔子“仁”的思想
【第二章】 “仁”與中國商業倫理精神
【第三章】 “仁”與現代商業倫理規范
【結語/參考文獻】商業倫理失范問題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摘 要
春秋時期儒家孔子提出了仁學,并使“仁”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疇。無獨有偶,中國早期商業活動自其產生起就與儒家思想淵源甚深,儒家以“仁”為核心理念而體現的一些道德原則與當時商人的行為規范有著天然的親和性,甚至儒家的倫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成為了商業倫理的主要部分。在以儒家“仁”為根本依據的商業倫理價值體系中,“仁”主要表現為“義”、“智”、“信”、“禮”的倫理觀念以及“中庸”的方法論原則。具體而言,“仁”通過現代商業倫理精神和商業倫理規范彰顯于外。首先,在現代商業倫理精神中,“仁”具體表現為中國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堅持誠信為本、崇尚道義、勤儉自律以及盡心敬業的精神。中國商人秉持盡心敬業的精神進行商業經營活動,然而經商營利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更多時候只是把經商活動作為一種途徑來完成自己對道德人格的追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國商人通過經商的成功在家族內光耀門楣實現自己的價值所在;另外,中國商人深受儒家“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的影響,他們通過經商的成功力求在國家范圍內來實現自己的終極價值,通常表現為濟世利民的善行或實業報國的義舉。其次,中國商人深受儒家“仁”的影響在商業活動中自覺踐行的商業倫理精神,經過歲月的積淀,或者成為商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或者固定成具體行業的規矩范式,從而使中國商人的這種理性自覺逐漸上升為具有外在約束性的商業規范。在這套商業倫理規范中,仍然以“仁”為核心依據,中國商人始終以“仁”作為自己最高的行為約束,“仁”在商業倫理規范中主要表現為公正仁和與誠信合作。中國商人堅持以貴中尚和的原則來處理個人內心、個人與社會以及經商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促使商業倫理規范與市場法制規范相互輔成。這不僅為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的商業倫理失范的種種問題提供借鑒,并進一步促進商業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 仁 敬業 商業倫理 商業規范
目 錄
引 言
第 1 章 孔子“仁”的思想
1.1 孔子“仁”思想的基本內涵
1.2“仁”與“禮”的關系
1.2.1“禮”的含義
1.2.2“仁”與“禮”的關系
1.3“仁”與“智”、“信”、“義”的關系
1.3.1“智”、“信”、“義”的含義
1.3.2“仁”與“智”、“信”、“義”的關系
1.4“仁”與中庸的關系
1.4.1 中庸的含義
1.4.2“仁”與中庸的關系
第 2 章 “仁”與中國商業倫理精神
2.1“仁”與商人的敬業精神
2.1.1 現代商業應有的倫理精神
2.1.2 敬業精神是內心仁的實現
2.1.3 敬業精神體現了商人的社會價值
2.2 內心精神價值和道德人格的追求
2.2.1“仁”的內心追求與堅持
2.2.2 商業行為與為仁的一致性
2.3 商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價值實現
2.3.1 在家族地緣范圍中的自我價值實現
2.3.2 在廣義國家范圍中的自我價值實現
第 3 章 “仁”與現代商業倫理規范
3.1 商業倫理的基本規范
3.1.1 商業倫理規范的含義
3.1.2“仁”在商業倫理規范中的彰顯
3.2“仁”與商業倫理規范的內在關聯
3.2.1“仁”與商業倫理規范的關聯
3.2.2 倡導商業倫理規范的現代價值
結 語
參考文獻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