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孔子仁思想在商業倫理構建中的應用
【引言 第一章】孔子“仁”的思想
【第二章】 “仁”與中國商業倫理精神
【第三章】 “仁”與現代商業倫理規范
【結語/參考文獻】商業倫理失范問題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 言
儒家“仁”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主要為孔子所界定??鬃诱J為,仁不僅是一種“我欲仁,斯仁至矣”[1]P79的道德理性自覺,更是一種“克己復禮”[1]P130的社會倫理原則,以及“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1]P194的道德實踐,甚至“殺身成仁”[1]P172的倫理義務?!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母揪?,在孔子思想體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過一些具體道德規范表現出來的。其中,禮與仁互為表里,是仁的外在表現;而“誠信”“智敏”“道義”作為“仁”的道德規范,是人們行事所要秉持的具體行為準則;“中庸”是使仁的精神在商業倫理中真正得以貫徹的方法論原則。這樣就形成了一整套倫理道德規范。這套規范在我國傳統商業活動中具體化為商業倫理規范,也就是所謂的儒商倫理。
儒商倫理一方面是儒家倫理在商業活動中的運用,是儒家文化商業實踐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經濟對儒家倫理的一種充實與重構,是商人精神境界升華的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誠然可見,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然而當我們在為目前我國經濟實現高速發展,取得傲人成績而歡呼雀躍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到一些日漸顯現的問題,總體表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出現了錯位與失衡。具體到商業活動中,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者價值觀念混亂、倫理道德規范缺失、行為道德理性淪喪等諸多現象。我們在強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抓同時,往往更多地傾向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與建設,而對精神文明的關注則相對不夠。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認為,“思想本身也自有某種程度的獨立自主性,在客觀條件的適當配合下,思想也可以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力量”.[2]P235中國有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其中很多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不僅不能被今天的人們所回避,相反卻在以諸多形式更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作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商業倫理作為一種社會的倫理道德,無論是其內在的倫理精神,還是外在的倫理規范,都要受到儒家思想“仁”的影響,這是由中國社會歷史所決定的。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如果一個國家不知道自己過去從何而來,不知道自己面臨的現實制約、傳統影響以及文化慣性,就不可能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盵3]P67顯然,理性地自覺思考并運用中國目前發展所需要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倫理,對于解決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活動中存在的商業倫理失范的種種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那么,如何使儒家“仁”的思想作為商人自己內心的價值旨歸和外在的行為約束的根本依據在商業活動中發揮作用;如何體現以“仁”為核心思想的商業倫理精神在營造一個充滿活力,健康有序的良好經濟環境的重要意義;如何使一整套以“仁”為內在依據的商業倫理規范真正使市場經濟下的商業活動實現規范化、有序化,一直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第 1 章 孔子“仁”的思想
1.1 孔子“仁”思想的基本內涵
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仁”.孔子把“仁”界定為人之為人的類本質,奠定了儒家人學的基本路向。儒之道即為仁,一個人將道化為自己內在品德,可謂“志于道”;人之為人的內在本質實現的過程依于仁,此為“仁道”;從理想主義出發,孔子認為,處于自然狀態中生理意義上的人要成為道德意義上理想的人,需要經過后天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即“成人”,而“成人”的最高精神追求是“成仁”.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追求理想人格的“成仁”過程,源于人生而具有恒久的血緣親情,體現為人與人之間樸素相愛的感情。這就將孝悌視為仁之本,作為實現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礎??鬃拥娜蕦W義理主要體現為仁者愛人?!叭省笔菍ψ约和愊鄲鄣那楦?,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德性。
一個人要想成就其理想人格,就需要做到“泛愛眾而親仁”,具體而言,此種愛的情感主要表現在“恕”和“忠”兩方面,也即是我們所理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則??鬃诱J為,一個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首先就需要一種大愛天下而親萬物的情感,而這種愛的情感具體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原則和道德規范。比如,孝悌為本的情感基礎,“忠恕之道”的道德責任,“克己復禮”社會原則以及“為仁由己”的道德自覺,等等。在儒家孔子仁學思想中,仁又是通過一系列具體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來體現的,如“恭”、“寬”、“信”、“敏”、“惠”.中國儒家孔子“仁”的思想內涵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作用與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的影響異曲同工,尤其是在現代商業活動中,儒家孔子學說的“仁”具體表現為“禮”、“義”、“智”、“信”四個方面以及“中庸”的方法論原則。商人在商業活動中秉承的這些具體倫理原則同樣也是維持商業正常運行對商人所要求的基本行為準則。
1.2“仁”與“禮”的關系
如果說“仁”作為儒家孔子思想本質性的精神追求,那么“禮”就是其外在性的具體行動??鬃又鲝埲说娜粘P袨槎家隙Y的規定,在禮制要求下進行。于是,提出“禮”的觀念并希望用“禮”來規定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義務。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禮制的要求,如此方能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實現天下歸仁。在商業活動中,商人為禮主要表現為尊敬客戶,禮待同行,為人敬謹謙和,為客人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1.2.1“禮”的含義
“禮”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范疇之一,指各類社會規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在商業活動中“禮”主要是用來調節商人與同行、與員工或者與客人之間的關系,達到市場安定有序的功效。儒家著作中闡述“禮”的內容有很多,筆者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
《論語》中多次講到孔子尊周好禮??鬃訉Υ岸Y”的態度是非常嚴謹認真的,“入太廟,每事問”.[1]P29孔子認為“禮”對于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立足成事非常重要,“不知禮,無以立”.[1]P224在孔子看來“禮”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人們的日常行為符合規范,對于當時季氏僭越禮制的行為,“八佾舞于庭”或是“旅于泰山”孔子表現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譴責態度??鬃舆€講到禮的本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1]P25表明孔子認為禮質重于文,與表面的繁文縟節相比,儒家更重視合乎禮的行為的內在依據“仁”,而“禮”只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內心之“仁”就好。儒家一向主張仁愛,君臣有等,長幼有序,以禮為別。當然,最終目的是期望禮之用,和為貴,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儒家禮的內涵表明明確制度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讓人更好地參與到和諧的行列中。在商業活動中,“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不僅是商業活動的各方參與者必須遵守的公共準則,也是安定和諧的商業秩序得以形成的規章制度。
1.2.2“仁”與“禮”的關系
“仁”作為儒家孔子思想的道德理性本體,其核心就是“愛人”.儒家認為人實現最高精神追求“成仁”的途徑即人道或仁道。關于仁的具體含義,《論語》中有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1]P138孔子所謂能近取譬的仁之方則體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P68如何處理商人個體倫理行為與普遍的商業倫理原則的關系,即儒家的群己之辯的問題在商業領域內具體化為“仁”與“禮”的關系問題。關于群己之辯,先秦儒家的基本態度是個體行為需要服從社會整體原則,類似于今天所提倡的集體主義原則??鬃犹岢觥翱思簭投Y”.[1]P130《論語?顏淵》中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p>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P130“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生理本能、個體的感性欲望;“復禮”,是依照國家的典章制度和社會普遍的倫理原則行事,做到在視、聽、言、動諸方面皆合于禮?!翱思骸笔沁_到“復禮”的手段,“復禮”是經過“克己”所表現出的現實狀態,而“歸仁”才是通過“克己復禮”的途徑所要實現的最終目的??鬃訉€體意識消融于普遍倫理原則之中,把“仁”這種人之為人的類本質,作為普遍社會倫理原則在個體意識中的積淀?!岸Y”是“仁”的外在表現,“仁”是“禮”的內在根據?!叭省迸c“禮”互為表里,個體從“仁”出發而做出的行為,實質上則受普遍社會倫理原則禮的制約。
“克己復禮為仁”完美地將“克己”、“復禮”、“達仁”三者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
具體到商業領域內,商人依據自己內心之“仁”有意克制自己非正常的欲望從而使自己表現于外的言行舉止符合普遍的商業倫理原則,而自己符合于“禮”的商業行為不僅對于商業經營有利,而且滿足了自己“達仁”的道德要求?!翱思骸睘椤皬投Y”和“達仁”找到了人性的內在根據,“復禮”為“克己”和“達仁”提供了確切的實踐途徑,而“達仁”則為“克己”和“復禮”指明了最終的價值歸向。因此,儒家的“克己復禮為仁”由于“禮”實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成為商業領域內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種實踐方案。
1.3“仁”與“智”、“信”、“義”的關系
儒家所謂三達德,即“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盵1]P100在實現最高理想仁道的過程中,需要理智和勇氣。商人要想在商業領域內有所作為,就必須先成為具備諸多優秀商業品質的智慧之人。其中,對于商人來講,在經商過程中誠信與道義不可或缺。
在儒家思想中信與義一向就是經常聯系在一起,謂之“信義”.筆者通過闡釋儒家“智”“信”“義”的含義來揭示它們與仁之間在商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具體關系。
1.3.1“智”、“信”、“義”的含義
何謂智?“智”與“知”通,一般意義是聰慧明智,一方面是指認識上的膽略和能力,另一方面又指行動上的干練,明辨是非的素質和才能?!墩撜Z》中記載,孔子作為一位智者,經常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P92警醒自己。智者絕不會單憑主觀意愿去判斷是非。而且,明智的人與人交往有原則性,做事情恭敬守禮,說話言而有據,“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P172另外,真正大智之人,智高千仞卻上善若水,把握大局又明察毫末?!爸咧?,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無察乎?”[4]同時,“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矣。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4]
作為有智慧的君子,說話要得要領,行為要合乎仁道,如此明智的仁者,才可稱得上行事沒有什么不足。儒家所提到的關于智者的要求具體到商人這種職業上所需要具備的智慧是在商海中縱橫馳騁,必須具有尋找商機的敏感嗅覺,把握商機的迅速機智,應變商機的敏捷靈活;對于商務資源的精準核算;對于商業人才的知人善任,等等。
何謂信?儒商之為信:經商有道,必誠信公平,遵守法律,講求信用。
信的核心內涵就是對人對己做人做事誠實無欺。儒家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要講信任,守信用,存信義。對于商人而言,就是要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鬃臃浅W⒅匮孕幸恢?。他認為有道德的君子應該“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盵1]P17“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1]P42孔子倡導人們避免夸夸其談而無所作為,教導人要“言必信,行必果”.[1]P148同樣,商人也將儒家信義作為為人處世、經商立業的重要倫理原則,他們堅信“人無信不立”的道德信條??鬃诱f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缺少信義,就像駕車時車子少了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生存。對此,中國商人一直深信不疑,他們明白只有遵守法律,講求信用,才是做生意的長久之計。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5]P173強調人應該效法天道誠然真實的本質來修養自己誠信的品德。誠信觀念要求人們忠于自己的本性及他人的存在,使自己的言行與自己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相符合。
何謂義?義作“宜”,就是適宜、合乎情理的意思,主要是指規范人們言行的道德原則和社會標準??鬃右辉購娬{“見利思義”、[1]P157“見得思義”[1]P188.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在面對財富的獲取時,是否有“義”是一個原則性的大問題。中國歷史上,商人的行義事例不勝枚舉。他們或是求財獲利必講究行事光明正義;或是為求正義甚至不惜舍財斷利;或是經商致富后行義鄉里等。儒家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道德原則與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鬃幼钕葘⒘x與利相對比,他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1]P73又講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1]P75可見孔子堅持以義制利,義利兩有。儒家在處理義利關系時提出的基本原則,即利以義制,直到今天作為商人行為道德原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符合現代商業發展要求的?!傲x”在古代多取“仁義”之意,儒家認為“仁義”是最高的價值標準,在一定意義上比生命還重要,為了“仁義”,孔孟堅持“義以為上”,必要時候“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既是儒家道德價值論的最高原則,也是他們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在商業領域內,中國商人深受“義以為上”的倫理道德原則影響,其表現主要是為富安仁和仗義疏財的義舉。
1.3.2“仁”與“智”、“信”、“義”的關系
“仁”是儒家孔子思想中貫穿始終的本體論觀念,也是孔子提倡諸多具體德行要貫徹的根本目的?!叭省笔巧倘酥蒙砝麍龆匀恍斜赜兴澲频膬仍谝罁?,“仁”需要通過商人的具體道德規范才能表現出來,并以此來揭示“仁”之本義?!墩撜Z?陽貨》中有記載,子張向孔子問仁??鬃踊卮穑骸澳苄形逭哂谔煜?,可謂仁矣?!盵1]P194即,恭敬、寬厚、誠信、智敏、慈惠。概括起來,就是商人經商所必須具備的“智”、“信”、“義”.孔子崇仁尚智,所以常將二者并行而論?!爸咦灾?,仁者自愛,可謂明君子矣”,[4]P84“仁者安仁、智者利仁”,[1]P3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盵1]P65在孔子這里,仁是一種內在德性本質,人追求并實踐仁的精神,并不在乎它是否能帶來利益,因為內心之仁就是其終歸目的?!叭收摺闭J為追求仁本身就是一種應該受到自己和他人尊敬的價值。智是一種判別是非優劣的能力,智者能自知也能知人,所以不會感到困惑;智者達于事理,像水一樣通行無滯。智者實行仁德,以仁為手段是因為仁能給他帶來收獲,所以利其仁而不倦。智者內心懷仁,天長日久,轉智成德,自可達于仁的境界。中國商人深受儒家孔子“仁”的影響,其身上的智慧之處是他們對待財富總有一種超越的傾向,他們并不是把經商致富作為最終目的,而只是將其作為一種途徑來追求仁德,實現自我價值。
“信”作為誠實無欺之義,是孔子對人進行仁者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墩撜Z》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盵1]P77孔子時常以信告誡自己,要求學生,“信則人任焉”.[1]P194商人懂得一個人做到守信,就能贏得對方的尊重,保證商業經營有效進展,否則,不僅會受到同行和顧客的鄙視猜疑,造成買賣受阻,而且使自己商德既虧,功業無就??梢?,商人是否具備誠信的品德,幾乎關系到商人在整個商業領域內的成敗。誠信是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如果一個人缺乏誠信,與最親近的人都無法達成信任,在社會上也必定會一事無成。關于守信的問題,孔子著重區分了大信和小信,即要看所守之信是否符合道義??鬃诱J為真正的君子,應該“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盵1]P175在儒家倫理中,惟義所在,方可言必信,行必果。反之,不顧道義,僵化守信是小人行徑,是“匹夫匹婦之諒”,[1]P160這里強調堅持信的道德標準必須以義理為宗,才是踐行仁的正確行為。
居仁由義是儒家成德立人的內在要求,在孔孟這里,“義”一般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社會中各種行為規范的道義要求;二是指貫穿在這些行為規范中的根本思想??鬃右辉僦v“見得思義”,目的是強調對人的謀利行為要加以道德的限制。他認為物質利益的取舍應該以“義”為標準,也就是由“仁”這一道德原則出發,遵守由“仁”所指導的道德規范體系要求的“禮”,這就符合了義,此時的利益就是可以獲取的。儒家“見利思義”的道德要求深刻影響到商人經商取利的衡量標準,他們一貫主張“財自道生,利緣義取,”獲取財富必須遵循經商的準則和做人的道義??鬃又鲝垺傲x以為上”,“殺身以成仁?!盵1]P172孟子將其進一步發展為“舍生取義”,荀子也提出了“不避義死”的思想。人的名分使其承擔著一定的人倫義務,這些義務體現的價值比生命更重要,即踐行心中“仁”的理想。以“仁”為判斷依據,從更高的層面體現“義”.商人通過經商行義的手段,來達到自己內心安仁的終極目的,因為對他們而言,只有實踐了自己成仁的義務,經商致富才能真正體現其終極價值所在。
1.4“仁”與中庸的關系
在對人以其“信”和“智”以示其“義”的同時,行事必須要“中”,即適乎其中,不走極端,此為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儒家認為處萬事以行中庸之道,不過度而為就可取得各方面的和諧。商人經商也要講中庸,要求以發自內心的和諧態度協調人際關系,實現“和為貴,仁則眾”的目標。
1.4.1 中庸的含義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已乎,民鮮能久矣”.[1]P68孔子在《論語》中雖然僅此一次提到中庸這個詞,但是中庸的精神卻時時體現出來,認為事情要“事舉而中”,凡事要做到無過無不及,體現了孔子教人成德達仁的方法論原則。根據《論語》中的相關言論,后儒予以中庸詳實的闡釋,將其解釋為用中之道。北宋程頤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解釋中庸。[6]P14及至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釋為“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之所當然,精微之極至也?!盵7]P125自此形成了朱熹的中庸觀,朱熹分別定義了“中”和“庸”.他講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盵7]P125朱熹強調庸的平常義,認為樸實無華的平常之物才能在日用常行中長久保持,強調仁道不可離開人倫日用。中庸的方法論原則在商業領域是必不可少的,商人首先要自己在內心堅持一個合適的度,這樣才能在制定經營管理策略時保證不失偏頗。不僅如此,他們在處理個體與他人關系,以及在處理經商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時堅持適中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
1.4.2“仁”與中庸的關系
孔子注重中庸,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仁”的理想?!叭省笔侵杏沟膬r值旨歸,中庸是踐行“仁”的方法論原則。因此,只有把作為本體論的“仁”和作為實踐其方法論原則的中庸之道結合起來,孔子的仁學思想才能更好的彰顯于世。經商活動作為一個動態發展中的事物,其本身蘊含著相對穩定的“中”的狀態,商人經商必須以此為判斷是非的衡量標準。即恰到好處以循中庸之道,只有這樣,才不會違背內心之“仁”.中庸作為至高明的處世之道,就是為人處事要講求一個最合適的“度”.商人經商過程中采取任何商業行動都不能走極端,對事物的追求適可而止。另外,孔子在將中庸作為重要的實踐理性原則的同時,明確將中庸與折中主義、調和論做了本質區分??鬃诱J為,只有內心真正堅持“仁”的人,才能真正踐行中庸之道。對于八面玲瓏的好好先生,孔子不屑地斥其為“鄉愿,德之賊也”.[6]P16同樣,商人身處商業領域,內心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處處折中是很難做好任何事情的。朱熹也鮮明地指出中庸不是折中,“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盵7]P125明確表明中庸之道確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適當方法,儒家的中庸是能與人倫天地適宜相處,是通往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仁者境界的知善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