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李安電影中的中西方家庭倫理沖突研究
【引言 第一章】李安和他的家庭倫理電影
【2.1 2.2】代際倫理與愛情倫理沖突
【2.3】婚姻倫理沖突
【第三章】李安家庭三部曲對當代家庭倫理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中西方家庭倫理問題及對策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研究意義
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西方社會不僅在經濟上實現了互通有無,而且在文化上、思想上也互相影響。物質生活的豐富,思想的互通并沒有使當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問題減少,反而在代際之間、夫妻之間,戀愛中、婚姻中,相處之道、贍養之責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中西方文化大背景不同,導致在處理家庭關系上的方式也不同。本論文通過對中西方家庭倫理沖突的分析,更好地解讀中國當代家庭倫理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了解存在這種沖突性的文化原因及其背后的社會歷史原因。同時從李安電影入手,企圖找到運用兩種文化提升人們家庭生活質量的途徑,與處理借鑒外來家庭倫理精華和傳承中國優良家庭倫理傳統之間關系的方法。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在中西家庭倫理方面的研究頗多。詳細敘述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比如朱嵐的《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發展史》。綜述家庭與倫理的,比如趙慶杰的《家庭與倫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專門著作,比如徐行言的《中西文化比較》、魏奇光的《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專門比較家庭倫理的有李桂梅編寫的《中西家庭倫理比較研究》,該書從家庭教育、婚姻、性等方面論述了中西方家庭倫理的異同點。
1.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張懷承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岳崇國的《中西孝倫理比較》、朱勇濤的《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都認為中國父母與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模式、培養方法存在差異。中國父母希望子女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追求,讓子女按自己的安排來生活。在西方社會中,父母不會干涉孩子的選擇,孩子在成年后也都會自食其力,他們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幫助,更希望能通過努力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2.在養老方面。李桂梅的《中西家庭倫理比較研究》、岳崇國的《中西孝倫理比較》、謝永新的《中西家庭價值觀略談》都提到中西在養老模式、老人和子女的關系方面存在很大區別。中國是三代同堂或者更多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一個大家庭中往往包含父母、夫妻、子女三代人。但在西方的夫妻核心制家庭里,一般子女成年之后就與父母分開居住。西方的贍養模式與中國的贍養模式不同。中國的贍養模式是雙向的,子女被父母撫養長大,子女贍養年老的父母;西方的贍養模式是單向的,父母撫養子女到成年,但不強調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3.在婚姻問題上。李桂梅的《中西家庭倫理比較研究》一書中對中西婚姻倫理的差異表現、差異原因、以及合理建構有較全面的論述。在中國這樣一個家庭本位的國家里,家庭利益是做出一切選擇的前提條件,儒家思想統治下的古代中國婚姻也不例外,個人沒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必須聽從父母安排,夫妻雙方的地位也不平等,女人不僅地位低下還要為生育后代付出。但在美國,兩個人從相愛到結婚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以個人為本位的思想引領他們去選擇自己的另一半,不會因為父母或者其他的外界因素有所改變。在離婚問題上,李桂梅認為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觀念深深印在女子的腦海中,同時古代對于女子的忠貞要求又很高,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也讓中國大眾的輿論傾向對于離婚表示不認同。但是陳碩的《中美婚姻倫理比較研究》里說到:"婚姻是可以解除的契約"觀念逐漸被美國社會所承認。即使是孩子也不能成為阻礙離婚的理由。這種完全依據個人愛情來決定婚姻的表現,符合西方人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
4.關于李安電影的研究現狀。分析李安電影的著作或論文比較多,但大多是從李安的成就、心路歷程或者從藝術學、美學等角度分析李安的某部作品。結合中西兩種文化和家庭倫理來研究李安作品的相對較少。其中有幾篇論文是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來解讀李安的電影,他們都認為李安可以很好的把握東西方文化的精髓,把握傳統中式思想和現代西方先進思想的沖突與解決途徑。
李晨的《李安電影的東西方文化觀--解析"父親三部曲"》中講到,李安電影最抓住人心的是他對于人情人性的關注,不管是描寫東方還是刻畫西方,他都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入手?!独畎搽娪爸袞|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一文認為:李安的《飲食男女》是一部傳統與現代,中方與西方文化碰撞的杰作。忘年戀、未婚先孕,這些與中國傳統相違背的愛情觀念,都被李安呈現在電影中。
三、國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1.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美國作家馬克·赫爾特的《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一書認為:在西方觀念中,兒童和成人之間有明顯的劃分,兒童就應該根據個人喜好做事情,父母不能干涉兒童的選擇。然而等到兒童成年以后,就馬上要接受成人的待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成年人可以給他們一些引導卻不可以支配他們。
2.在婚姻問題上,《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根據近幾十年的美國婚前關系的統計報告指出:美國婚前同居現象明顯,并且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就表明美國人的婚姻要以性和愛為前提。西方人在擇偶觀上更傾向于自由的選擇,但中國人更傾向于父母之命,自己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家庭負責。
3.關于李安電影的研究現狀,美國作家柯瑋妮的《看懂李安》從多方面解讀李安,書中談到了他的出身、經歷和主要電影。其中對家庭三部曲中的中西方家庭倫理差異也有論述。他認為,這三部電影的敘事,特別是《推手》與《喜宴》,關切華人離散身份議題引發的文化混血與文化多樣性。這三部電影再現了李安對傳統華人父權的觀點?!锻剖帧愤@部影片試圖探討文化認同的主題。透過語言、文化、生活的對比,來闡明在西方社會中,中國傳統文化獨特而遭受誤解的現實。
四、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本論文從倫理學角度來分析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從中西兩種文化背景出發,借助李安家庭三部曲,分析中西家庭倫理沖突及其解決途徑。
第一部分,介紹李安本人及其家庭三部曲,通過對李安本人特殊經歷的介紹,說明他為何可以對于中西方文化運用自如。
第二部分,通過第一部分對李安經歷和家庭三部曲內容的分析找出影片中所映射出的中西方家庭倫理觀念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代際關系和夫妻關系上。
第三部分,通過分析李安電影中中西方家庭倫理的差異,找到適合解決當今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家庭矛盾的途徑。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以現有的國內外文獻為基礎,系統梳理中西方家庭倫理沖突的具體表現以及李安電影中所反映的中西方家庭倫理的沖突。
(2)比較分析法。橫向的比較中西方家庭倫理差異表現及其原因,揭示了李安電影中中西方在婚姻倫理、代際倫理等方面的差別。
(3)理論聯系實際法。結合當代中國家庭倫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借鑒李安電影中解決中西家庭倫理沖突的方法,為當代中國社會家庭倫理發展尋找合理建構。
第 1 章 李安和他的家庭倫理電影
提起李安和他的電影,外國人對此十分狂熱,中國人也都以他的成就引以為傲。一個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中國導演,在把握西方文化的時候游刃有余,輕松地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之間。這不僅與他的出生有關,更與他留學美國的經歷有關。
1.1 李安其人
1.1.1 李安生平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號,在臺灣屏東一個叫潮州的鎮子上,出生了一個男孩,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男孩的到來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有了可以延續下去的價值。李安是男孩也是長子,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但是后來的李安卻不顧父親反對走上了李氏獨有的電影之路,并且成功拍攝了中西方文化雜融并蓄的家庭三部曲,家庭三部曲的成功拍攝和李安特殊的成長背景分不開。
首先,李安的父親在大陸出生,祖籍江西。在大陸形勢極其嚴峻的時候逃到臺灣。
因為李安父親有一定的文化涵養,入臺后從事了教育工作,出任臺南一中的校長。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同時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這讓李安的父親李升成為了一個保守的中國人,他希望李安的前途平坦,所以為他安排了子承父業的發展道路。因此,最初李安從事藝術之路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這也造成了李氏父子之間關系的不和。李安曾經說過父親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是陰影式的存在,好像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甚至在李安回臺灣領獎的時候,因為對父親的畏懼,他始終有一種來自于內心無法自拔的緊張感。直到《斷背山》讓李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的父親才認可了兒子的這份事業,李安在此時才從父親的陰影當中走出來。
其次,李安出生和長大的地方是臺灣,但是他的祖籍卻是江西,他是個地道的"外鄉人".所謂外鄉人是對出生在臺灣祖籍卻是外省、外地人的統稱。對于祖輩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來說,李安的臺灣人身份很難得到認同,但對于久居大陸的人來說,李安又是地道的臺灣人。這種難以找到身份認同的尷尬也在李安日后留學美國的生活中展現出來。其實不只是像李安這樣的外來人有身份和文化認同上的模糊,對于臺灣本土人來說,文化認同也是他們共同的問題。臺灣最早由中國統治,但是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后、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一度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又在解放戰爭結束至今由國民黨統治。政權的更迭使臺灣人很難得到身份上的認同,這也就導致了臺灣文化的多樣性。
最后,李安對于中西電影沖突的把握,不僅來自于他獨特的出身,還來自于他留學美國的經歷。1978 年李安在家人的資助下,只身飛往美國,開始了在美國的求學之路。
李安留學美國的時候,年齡相比其他同學較大,同時他的英文又極不流利。語言上和年齡上的障礙讓初來乍到的李安倍感孤單。他深刻的理解了作為一個中國人遠走他鄉的苦悶,這讓他能夠在《推手》中塑造出生活在美國卻內心孤單的父親形象。在大學期間李安拍過很多短片,并且都獲得好評,這也讓他獲得了能夠拿著全額獎學金進入紐約大學開始研究生生活的機會。從畢業開始李安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家庭煮夫生活,直到拍攝了令他名聲大噪的家庭三部曲之后生活狀態才得到改變,一部《臥虎藏龍》更穩固了他在中美影壇的地位。2001 年李安從紐約大學博士畢業。長時間的美國生活讓他慢慢了解美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緊張的父子關系,外鄉人的身份和臺灣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留學美國接受西方教育,這三方面因素都成為李安日后創作家庭三部曲的契機。
1.1.2 李安所獲得的成就
作為一名華人導演,能夠享譽國際實屬不易,更何況李安的電影不僅展示了傳統的中國文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西方價值觀念,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有了交集。深諳中西文化的李安,不僅拍攝華語電影還拍攝了大量的外文電影。這些電影都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
他所獲得的獎項包括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五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金熊獎。
在他的眾多的成就中,最讓他驕傲、也最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就是他兩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獲獎感言中,李安將這份榮譽和全球華人共享,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能感受這一份榮耀。李安說"最后我要謝謝我的母親、家人、以及臺灣、香港與大陸的每個人。"他感謝華人對于他超國界外語片的認同。他也成為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第一位華人導演。第一次幫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斷臂山》是一部反映同性戀的影片,這個在美國都備受爭議的題材竟然被李安拍成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另一部是《少年派的奇幻旅程》,這是一部奇幻冒險片,單調的場景,平淡的人物卻被李安用豪華的視覺感官和最細膩的情感表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段人和獸的冒險之旅。
李安的電影生涯還在繼續,溫文爾雅的性格,認真學習的態度,讓他成為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導演。同時他對于電影中文化沖突的把握也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更加深刻。家庭三部曲奠定了李安早期電影的基調,不過多變的李安也嘗試著不同的題材。他的家庭三部曲中表現出來的全球化趨勢,中西兩種文化沖突的表象以及表象背后深刻而復雜的用意也是李安的良苦用心。
1.2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國家是何種政體和國體,家都是最重要的社會單位,都是構成整個社會的重要分子,家的興衰映射出來的是整個社會歷史的變遷。同時,家這個自古就有的"集體"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作為一個社會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種家庭理念的傳承。傳統家庭觀念已經深入了每個人的內心,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慢慢的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固有的傳統思想也在進一步接受挑戰。所以李安正是抓住這個契機、這個題材并且加入自己的感受和領悟,李安塑造了典型的中國家庭,塑造了三個典型的中國父親,把他對于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家庭倫理的矛盾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了他的家庭三部曲中。
1.2.1 家庭三部曲的內容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是李安最早的三部作品,也是讓他名聲鵲起的三部電影,同時也被稱為家庭三部曲。這三部電影讓他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殊榮,并且奠定了他在中外影壇上的地位。這三部電影也是他用蒙太奇的語言展現中西家庭沖突的典范之作,預示了他之后跨文化事業的開始。
這三部作品中最早的一部是《推手》。這部影片完全是在紐約拍攝而成,除了主要的演員,劇組中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美籍。本片反映了一個在西方背景之下,中國的老年人是怎么樣孤苦的想建立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來撫慰自己無法安定的內心的故事。一個太極教授去投奔在美國生活的兒子,卻跟美國兒媳婦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與不愉快。有生活習慣上的矛盾、教育子女上的矛盾,還有老人在西方格格不入的環境下無法找到心靈寄托的矛盾。他與美國兒媳婦的沖突是中西文化矛盾的產物,也是中西兩種觀念的差別。李安企圖通過展現沖突,來表達孝道的重要性,同時展現出西方的個人主義對于中國傳統父權體系的沖擊,以及在西方先進思想的沖擊下,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影片的最后直接扣題,點出兩個人只有包容對方、家人,甚至包容兩種不同的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諧。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是《喜宴》,這也是一部在美國拍攝的華語影片。這部影片講述了男主人公偉同和自己的美國同性愛人的美好生活被偉同父母的到來而打破的故事。傳統的臺灣父母希望兒子能盡快結婚生子,偉同在這種壓力下找了一個中國女人假結婚,假結婚的結果就是誰的感情都找不到寄托。故事的結尾,傳統的父親接受了兒子同性戀的事實并送上祝福,這不僅化解了父子矛盾也讓中西方在愛情倫理上的看法在本片里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部影片在指出中西方愛情倫理差別的同時,也指出了在傳宗接代這個大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尊重和愛成為了揭開彼此之間心結的辦法,尊重文化的基礎上,更尊重感情。
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飲食男女》,也是他唯一一部在臺灣取景并以臺灣為背景的影片。這部影片雖然沒有很強烈的中西兩種環境的對比,但是受美國文化沖擊的年輕臺灣人和持有傳統觀念的臺灣人之間卻有著隔閡和對比,李安把這種家庭倫理之間的矛盾放大到中西兩種文化背景之下。本片中的三個女兒中有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二女兒、信仰基督教但是傳統的大女兒,還有叛逆,性格外向,并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小女兒。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中國傳統式父親。內斂含蓄的情感表達,外表冷酷,態度嚴苛卻對女兒充滿了愛。傳統的中國父親和接受西方思想的女兒之間的隔閡,就是中西方兩種文化乃至觀念的沖突。李安其實是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的,他骨子里是個傳統的中國人,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明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他愛影響他很深的中國文化,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把握表現在孝道上,也就是在情感上。但同時李安經歷了美國留學,吸收了外來文化和西方重視個人利益的人文主義關懷,所以他也處于一個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尷尬境地。
中西方家庭倫理是他在這三部影片中的側重點。三個家庭,不同的構成卻有同樣的家庭矛盾。李安也始終在尋找一個適合中西方文化在家庭中共存的方法,最終他找到的是西方重視的人文關懷和中國重視的情感關懷,成就了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包容并蓄。正如王姝在《電影江湖,李安如影隨形》一文中提到的:"在李安手中,生生不息的人倫精神如一顆棋子,出劍、收山都靈活自如。東西方交流的詭異棋局才如此生動。透過暖調影像和華麗外衣,我們總能發現這位中國歷史清醒的傳承者??傄兄x他以清醒精神溝通中西的韌性和努力。他尊重傳統且信賴中庸之道,游刃于楊德昌內省的理智和候孝賢飽滿的情感之間。"[30]
1.2.2 家庭三部曲獲得的成就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按照其拍攝的先后順序分別是《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推手》獲得了很多獎項,這部電影在臺灣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并且贏得了金馬獎的兩項大獎,以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尤其是在第 28 屆金馬獎上,一舉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評委會特別獎三項大獎,同時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多項提名。本片背景雖然設置在了美國這個大的西方環境之下,但是卻運用了純東方太極拳的一種練習方式作為片名和影片中表達內涵的符號,西方人不太能夠接受太過中國式的東西,盡管這部影片在臺灣收獲了超高人氣,卻在國外鮮為人知。因此《推手》當時在西方幾乎無人問津,即使是李安的忠實追隨者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熱情。這部電影對于中西方孝道的理解把握地恰到好處,與此同時探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西方思想的滲入,中國傳統文化和行為規范的繼承問題。
《喜宴》是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這是一部受到美國大眾廣泛喜愛和歡迎的電影。
"根據共同制片夏慕斯的說法,雖然這部電影處理的是非主流的內容,但故事情節'除了當中有同志和華人',與 20 世紀 30 年代好萊塢的瘋狂喜劇如出一轍。"[4]P91這部影片也在國際上斬獲大獎,它獲得第 43 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的提名。這部影片同樣在臺灣本土獲得相當高的關注度。它表現出來的中國傳統父親形象和想要兒子傳宗接代的渴望正是臺灣民眾所能理解的。
《飲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三部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部。
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提名,其中最值得一提也是分量最重的是第 67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部影片是李安電影中最能反映中西方家庭倫理沖突的作品。在李安的想象中,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實體已經有一些模糊,傳統的中國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趨勢的沖擊。他在詮釋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在彰顯西方文化帶來的個人人性的解放。
家庭三部曲雖說是李安早期的影片,在此之后,李安在電影這條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這三部電影算是他電影成功的開始,也是他開始探究中西文化碰撞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