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當前 IT 產業又一次劃時代的技術發明.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類型數據源及其所生成數據量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增長.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1 年全球新增數據量已達到 1.8 ZB\\(1ZB 相當于 1 萬億GB\\),這遠遠超過了 2011 年以前人類所生成的所有信息量總和.〔1〕"現在的數據量規模如此巨大,使用傳統的技術和手段已無法處理和把握,所以大數據就是指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常規處理能力,必須借助新的科學技術和方法體系才能夠予以處理的數據集合. "〔2〕大數據技術能幫助我們增強預測精準度,有效提升處理復雜事件的決策能力,但同時也滋生著人類前所未遇的各種倫理問題和道德矛盾,如信息異化加速蔓延、個人數據權利邊界消失、信息隱私被肆意侵害和數字鴻溝不斷擴大等等. 這些道德的矛盾和沖突正在侵蝕著人們的道德底線,也使人類千百年來所鑄造的倫理價值體系在數據信息時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所以,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必將面臨價值體制的沖突、碰撞、震蕩和價值觀念的修正、揚棄與重建.
一、網絡信息倫理缺失的表征
"大數據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就如同顯微鏡使我們觀測到深邃的微觀世界,望遠鏡讓我們認識到浩瀚的宇宙,大數據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3〕同所有的新技術一樣,大數據技術也將給人類帶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倫理風險.
1. 信息異化加速蔓延
"異化"\\(Alienation\\)一詞源自于拉丁文 alienatio,本義為"讓渡、喪失、差異、疏遠"等. 馬克思使用"異化"這一概念用以說明"勞動異化"現象,即人類勞動的產物卻對象化為一個奴役人、控制人的異己對象世界.〔4〕278因此,異化一般指主體活動后果成了主體的異己力量,并反過來支配和奴役主體自身.所謂信息異化也就是指作為信息生產者、 創造者的主體,由于對信息的過分依賴和盲目崇信,逐步喪失了對信息的掌控能力反被信息所支配、奴役.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 "預測是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價值,它利用數據挖掘算法對過往的海量數據進行提純,使得分析者能夠對未來進行精準的行為預測. 比如,每逢春節來臨,很多人會先在網絡上查詢各種出行信息,挖掘這些數據信息就可預知哪些線路最熱門、哪些城市的人口流動量最多,2014 年上線的"百度遷徙"就首次采用可視化的方式將春運客流軌跡動態及時地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然而,在數字化生存的時代,隨著網絡越來越智能、預測越來越精準,人類曾經引以為傲的精明頭腦,卻顯得越來越笨拙、愚鈍和力不從心. 面對數據洪流的爆炸式增長,人們很可能會逐漸喪失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而聽由諸如"專家"或者"數據決斷"代為做出抉擇.〔5〕這種程式化的決策方式不僅意味著創新意識的凝滯和冒險精神的失落,還可能導致人們喪失自己的意志、情感和德性,最終淪為數字形而上學的追隨者. 在一個預測的時代里,人類的自由意志神圣而不可侵犯,這一點不可輕視.
2. 個人數據權利邊界消失
大數據時代人類的生產方式也將迎來根本性變革,數據將成為生產力的一個重要來源. 人們對海量數據的挖掘與應用,將預示著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誰掌握大數據,誰就可以獲得隱藏在海量數據中的潛在生產力. 所以,在"數據有價"的大數據時代,有必要賦予公民組織數據財產權,保護其數據權利. 所謂數據權利,也就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數據財產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6〕大數據時代, 數據宛如一座神奇的鉆石礦,擁有無窮的價值潛力. 但問題是這些海量數據該歸誰所有? 傳統的直連式數據存儲完全以服務器為中心,數據附著在服務器上. 而當前的海量數據存儲必然無法用單臺的計算機完成,只能采用分布式計算架構. 因此,數據的存儲設備就從單個的固定硬件轉變為由眾多的存儲設備和服務器所構成的一片"云". 于是,大數據使數據的歸屬權責變得更為復雜:產生數據的各類用戶,提供數據存儲設備的云存儲運營商和擁有立法權和行政管轄權的各國政府,三者的數據歸屬權責并不明確. 在法理層面上,雖然各方都承認"用戶明確同意是數據處理程序合法化的必要條件"〔7〕. 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不可能對每次網絡行為都進行授權. 況且,網絡運營商為了自由而合法地獲取用戶數據,往往會使用晦澀的增補服務條款來繞過用戶的明示授權. 用戶在面對這些過于隱晦的專業性解釋條款時,很難明晰數據權限控制的具體細節,甚至連個人數據的最終流向也無從知曉.
3. 信息隱私被肆意侵害
大數據時代, 隨著個人數據搜集的日益普遍,用戶對個人隱私安全的關注也隨之上升. 歷史地看,隱私權的概念意義和使用語境是隨著社會歷史不斷變遷的. 19 世紀末,"隱私"主要指公民的住宅和通信自由不受侵犯. 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用戶個人數據信息已經成為一種超出了其控制范圍的商品,隱私一詞的內涵也隨之超越了"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或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的私人領域",而擴展為"個人信息的收集、控制、存儲和使用".〔8〕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數據隱私保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信息隱私已成為隱私的實質性方面或者說至少是主要方面. "〔9〕為實現更為精準的廣告營銷,商業組織往往會著力發掘隱藏在零星數據中的潛在價值,而這常常會觸及個人信息隱私. 比如,美國塔吉特公司曾從數據庫中挖掘出 25 種與懷孕高度相關的商品,通過分析女性顧客的網購數據來預測客戶是否懷孕. 根據這一"懷孕預測"指數,該公司成功獲取到一名在校女生的妊娠隱私,這比她的家人知悉這一隱私還要早一個月.〔10〕另外,雖然大數據聯動挖掘模式所采集到的數據看似都是完全不涉及隱私的非結構性數據,但是惡意分析者完全可以對碎片化的、看似無關聯的簡單數據進行復合運算,從中發掘出隱藏在各種網絡交互活動中的特殊關聯性, 這就會有意或無意地侵犯用戶隱私.這樣不僅會"降低用戶對于匿名隱私數據存儲的信任和參與熱情,而且會導致大批網絡用戶因懼怕私人生活被侵擾而最終叛離數據服務. "
4. 數字信息鴻溝不斷擴大
信息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數字鴻溝、信息分化,是指在信息社會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的人群由于對社會信息資源占有和使用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和"知識分隔". "信息鴻溝"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 1996 年提出. 他指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正隨著新的傳播技術的變革而不斷擴大,這種大峽谷一樣深的數字鴻溝最終會危及社會的公正與民主,并引發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裂解".〔12〕因此,信息鴻溝問題實際上涉及一個信息時代的社會公正問題,即"某些群體在信息可及方面遭受到了不合倫理和得不到辯護的排除. "〔13〕大數據時代,現實生活的全部內涵都以數字來建構,人的存在就是數字化存在. 因此,信息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要素,而對信息的公正分配和對信息技術的普遍可及便成為大數據時代的一個基本價值訴求. 然而,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富有者"與"貧窮者"之間的這道數字鴻溝卻在迅速拉大. 首先,對于網絡服務商和政府組織來講,大數據是一筆蘊藏著巨大經濟開發潛能的寶貴財富.
擁有數據掌控權的網絡服務商普遍將用戶數據信息視為核心機密或者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實現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和普遍可及并非易事. 其次,大數據挖掘涵蓋數據的獲取、存儲、挖掘、呈現、分配和安全等諸多領域和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調查,世界 1000 強企業中的"大多數企業仍然只處在大數據的入門階段,目前并不具備真正的數據挖掘和處理能力".〔14〕顯然,對于普通用戶來講,大數據更是猶如一個美味的堅果,因為大數據挖掘所用的遺傳算法、聚類分析和神經網絡方法等技術于普通人來講不啻為天方夜譚.
二、網絡信息倫理缺失產生的原因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倫理缺失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虛擬人格異變是網絡信息倫理缺失產生的主體根源,大數據技術的負效應是其產生的客觀條件,而規約機制匱乏則是其產生的社會背景.
1. 虛擬人格異變是信息倫理缺失的主體根源
大數據時代,基于云計算的海量數據需要越來越復雜的虛擬化存儲設備,這些海量數據的持續生成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的虛擬化生存已逐漸成為現實. 特別是當社交網絡成為人際交往的一種主要方式,人格異變正在成為一種常態. 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承載著來自各方的壓力但卻無從發泄, 許多人長期處于緊張、壓抑、煩躁、焦慮甚至是困惑不滿的社會環境中,卻無法找到更多交流與宣泄的渠道以消解內心的苦悶.
而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中, 人們則可以通過微博、貼吧、論壇和社區來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在這些廣闊而自由的傾訴空間里,他們肆意發泄著情緒來聊以慰藉. 這些在社交網絡上參與侮辱、謾罵、恐嚇、攻擊等群體行為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刻意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無名氏". 在網絡這個不受約束的"自由"空間內,虛擬人格因"無標注"群體的出現而發生異變. 換言之,在虛擬空間中,被現實道德準則所壓制的"本我"層面得到了徹底釋放. 作為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全新社會生活空間,數據化生存方式跨越了國家、地域、民族和種族的現實邊界,原本暢通于現實生活空間的規范和秩序也突然喪失了其應有的效用. 所以,虛擬空間強烈的理想化色彩與弱規范性必然導致網絡行為者倫理缺失現象的普遍滋生和社會人文精神的全面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