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與"上善若水"思想
孟子曰: "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在談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之前對老子先生做一個了解才能更好地領會"上善若水"思想的精華和內涵.
老子,春秋末期人,距今約 2,500 多年,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戰火連綿的環境當中.對于老子的生平事跡歷史資料沒有詳盡的記載,關于老子的姓名和職業《史記》有這樣的記載: "老子者,楚\\( 國\\) 苦縣厲鄉曲仁\\( 今河南鹿邑\\) 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老子一生潛心修道,名副其實.《史記》又載: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以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于言而去,莫知其所終."[1]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是天下萬事萬物生成的基礎和宗原,但卻玄奧飄渺難以把握.老子講: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
說明了萬事萬物的生成和存在是道運行的產物.對于道的深奧性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這樣的描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玄之門."[2]道"惟恍惟惚",我們不能直接去感知和把握,但可以通過一些具體存在的事物間接去了解.而水作為普遍存在的事物卻被老子用作闡述道的喻體,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多次出現,老子提出具有崇高道德素質的人應該具有若水品格.老子把水作為他闡述道及其理想人格的喻體,將抽象的事物實物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從中得到啟示.
二、老子的理想人格特征
水有謙德和大德.水有謙德是因利萬物而不爭,水有大德是因水滋養萬物.水能藏污納垢洗潔萬物污穢是其處下至善之德.水雖至柔至弱但卻無堅不摧,終能以柔弱勝剛強.水的這些優秀品質也是老子理想人格所追求的.
\\( 一\\)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說水施惠于萬物,卻從不為自己的利益和萬物相爭.老子所說的不爭并不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消極無作為而是要求人們放棄名利和權位的爭斗,以不爭善爭."天之道,不爭而勝"[2],意為不爭但卻能獲取勝利,這是老子所追求的為人處世策略的上乘境界,以"不爭"策略達到無所不勝的目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2]
最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樣,水益于萬物生長但卻不與萬物相爭,水位于人們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具有上善品質的人,像水那樣愿意安于卑濕之地; 立志存心,能像水那樣博大深遠; 在和朋友相處時,能像水那樣仁愛相親; 言行方面,能像水那樣誠實守信; 在國家治理上,像水那樣有條理; 在處理事情方面,能像水那樣無所不能; 在行動上,要善于抓住時機,順勢而為.老子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正如水一樣,甘愿自降身段去別人所嫌棄之地,為別人不愿為之的事.
\\( 二\\) 柔弱勝剛強.水性極柔,卻無堅不摧.水柔和,需要有形之器收容.水無形.水在江海里奔流不息; 在河溪或是澎湃或者潺潺,而裝在杯子里卻形如杯子.關于水的柔性,西漢淮南王劉安做了這樣的表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后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于無窮,遠淪于無涯."[3]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了,然而水大無邊際,遠至無涯; 深不可測; 長無盡頭.但恰恰是這至柔無定形的水卻能無堅不摧.老子認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2]恰恰是這至柔無定形的水卻能無堅不摧,"柔"是水的特征,也是生命個體的特征,這也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所擁有的品德.柔是生的潛在表現,強是死的潛在表現,"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2]
老子說剛剛來到人世的人肢體是柔軟的; 人死亡的時候身體是僵硬的,草木初期生長的時候枝葉脆弱,草木凋零即將衰敗的時候枝葉卻枯槁了,所以柔是生的潛在表現,強是死的潛在表現.
\\( 三\\) 處眾人之所惡.甘于卑濕,洗凈萬物鉛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總在低洼潮濕世人所厭惡的地方,盡管它所處的地位低下但這絲毫沒有弱化水對萬物的至關重要性.水雖身處卑濕之地卻能洗滌附著于萬物的塵埃.老子講: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2]水具有謙下包容的品質,江海能納百川是因為江海在河流的下游,最終眾多河流都歸入了江海,水處下包容的這種品質也是老子理想人格應該擁有的品質,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應該以一個低姿態為人處事,虛心求進.
三、人格修養---若水品格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時過境遷,社會飛速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立以及社會轉型,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的道德淪喪的事件.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過于急功近利,忽略了精神修養的建設.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有賴于社會中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的提升.重拾經典,再讀《道德經》對培養個人修養,提升社會道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若水品格,需入世態度做事,出事態度做人.我們身為普通人沒辦法像老子那般清靜無為,看淡一切,但在塵世我們可以多一份灑脫.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至關重要.我們生活當中很有些人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太大導致精神焦慮,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有人因為一時情緒產生輕生的行為.沒有一個人的人生總是得意的,生活當中有挫折和困難在所難免也實屬常事,這也需要我們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和自我調解的心理機制.入世態度做事意在我們為人處事時竭盡所能,而當我們付出自己的努力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沒有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時我們就需要一個出世的心,對得失看淡一些.那究竟如何才能擁有一顆出世的心呢? 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給出了啟示.
\\( 一\\) 寬厚與堅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的包容性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2014 年 APEC 北京會議歡迎晚會的主題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濟".這一主題的思想內涵是水的包容性.水潤澤萬物卻不求回報,我們做人也應該借鑒水的包容品質,善待事物,為人寬容.歷史上因寬容大度為后人所稱道的先賢不勝枚舉.唐太宗李世民能取得"貞觀之治"的佳績,和他的寬容大度不無關系.以直言進諫流芳百世的大臣魏征原來是李世民的兄長李建成的屬僚,在王室奪權斗爭中,曾鼓動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但李世民登基之后寬宏大量,不計前嫌重用魏征,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為開創唐朝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與唐太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出"既生瑜何生亮"悲嘆的周瑜.周瑜算得上是足智多謀,才能出眾的軍事家,能把龐大的東吳水師管理得有模有樣.但是當遇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之后,知道自己才華不及諸葛亮,自嘆"既生瑜何生亮",最終含恨而終.如果周瑜能有一顆寬厚謙虛的心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殘局.水至柔卻有骨,九曲回環; 多少阻隔,關山層疊;百轉千回,終是東流如海,水似柔無力; 隨遇而安; 無形無相,卻可以將高山變為平原,也能使得水泥固筑的大壩頃刻坍塌.
\\( 二\\) 為人謙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養謙和之氣.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在為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努力,苦苦探索.生活當中我們能看見這樣三種人,第一種人有能力和才華,但為人傲慢; 盛氣凌人,這樣的人常常因為過于自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危機.第二種人為人謙和、隱忍但卻在工作當中沒有建樹,碌碌無為,生活當中沒有自己的主見; 遇事隨波逐流.第三種人無論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都兢兢業業,善于鉆研,為人低調,能讓周圍的人信服,最終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我們如何才能養謙和之氣呢? 博大精深的水給了我們無限的啟示.心性如水,保持一顆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失去應有的理智,不為失敗所打倒.唯有像水般外柔內堅,才能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水滿則溢.一杯水只有不斷地倒出原有的水然后再加入新的水才能成為清澈的活水,為人處世也一樣,要學會不斷放空和充電才能成就圓滿.如果自己擁有一定的能力后產生自滿甚至自大的心態那么也是失敗的開始.
\\( 三\\) 以退為進的反向思維.人生之路并非百米跑道那么筆直,要想取得成功也不是像百米賽跑一樣只需快速前進就可以,生活更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有時曲折繞行,以求前進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我們的周圍敢闖敢拼的人并不少見,缺少的是有耐心和腳踏實地的人.如果說積極奮進是一種"熱智慧",那么"以退為進"就是一種"冷智慧",是若水的品質.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忍辱負重著《史記》都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韜略.當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我們需要承受來自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壓力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就業壓力凸顯,面對各種壓力我們就需要有以退為進的反向思維.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追趕的我們有時失去了一顆平常心,失去了審視自己的機會,以至于自我定位出現很大的偏差造成現實和自身能力的巨大落差.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主客觀多方面的因素; 可能是客觀環境不利也有可能是自身能力的欠缺.面對失敗我們需要像水一樣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反向求進.
【參考文獻】
[1]韓兆琦. 史記評注下[M]. 長沙: 岳麓書社,2004
[2]黃樸民. 老子譯注[M]. 長沙: 岳麓書社,2011
[3]陳廣忠. 淮南子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