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儒家、道家思想體系中環境哲學思想探究
儒家、道家思想體系中環境哲學思想探究
>2024-02-18 09:00:00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①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正確科學客觀對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工業文明發展到現在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它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早在幾千年前,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干,在幾千年的不斷繼承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知識財富,影響著每一種社會形態和思想觀點,他們在樸素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思想體系中,提出了"天人合一"、"仁愛萬物"、"道法自然"、"萬物平等"、"和為貴"、"萬物莫不有"等哲學觀點,對于我們今天建立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哲學思想

\\(一\\)"天人合一"是儒家環境哲學的思想基礎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是中國古代哲學基本問題的深刻表述.從儒家龐大的思想體系來看,"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國哲學的主干,同時又是中華民族中人生的理想和最高境界,亦是中國哲學中的主導哲學思想.雖然道家也表述"天人合一"思想,但從起源和發展的影響力來看,儒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貢獻最大,也最重要.

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論語》一書中,孔子直接講"天"的地方有19處之多."天"在其每個出處中都有其本身的內涵,通過對其總結歸納,孔子及其弟子所指的"天"四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意志之天",如《論語·雍也》中: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八佾》中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先進》中說:"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二是"運命之天".如《論語·顏淵》中說:"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三是"自然之天".如《論語·陽貨》中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是"義理之天".如《論語·公冶長》中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行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孟子以"誠"這一概念闡述天與人的關系,他在《孟子·離婁篇》中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也.是故誠者,天之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使自己誠心誠意有方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的行為,也就不會使自己誠心誠意了.所以,誠是天道,追求誠是做人的基本規范.孟子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思誠"就是求誠以合乎誠的境界,即人之道,因而他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一次明確提出人與人"合而為一".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說:"事物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到了宋代,張載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題.他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認為,任何萬物是天地所生,充塞與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人與萬物的形體,統帥氣的變化的本性,也就是萬物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同伴.人只是天地中的一物,因而從"天"的本性來看,儒家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雖然古代哲學家對"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認知和闡釋,形成了不同學派,但大家普遍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人與自然和和諧共生.

\\(二\\)"道法自然"是道家的自然思想基礎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認為,人和萬物是天地生成的,人是自然中的一個部分,人和萬物要和諧相處.因此,他以"道"為根本,闡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他在其著述的《道德經》中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德"是道的成果,道所創造的萬物.作為老子形而上學的"道",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不僅產生"萬物",而且也是萬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基礎和保證,這就是為什么說老子所推崇的"道"既是生成論上的又是本體論上的.

莊子也以"道"為原則,闡述了"天人一體"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根據來自《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莊子看來,順從自然而運行就是"天樂",貴在"無為".順乎自然仿效天地而行,遵循天道和天德而進取,使萬物復歸自然,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盛世太平",這是古代先賢認為治世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價值觀.因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文明基本哲學思想.

二、"仁愛萬物"、"萬物平等"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倫理思想

\\(一\\)"仁愛萬物"是儒家環境哲學的倫理思想

孔子以"仁"為其思想的核心,他在《論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說不求仁德的人不可能久處貧困,也不可能久處安樂.有仁德的人會自覺安處仁道,有智慧的人懂得行仁可以受益.雖然孔子的"仁"是關乎人際道德的理論,但是從愛人擴展到愛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推廣到適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則成為幾千年來大家所遵循的一種普世倫理原則和價值觀.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據統計,《孟子》一書總共不過三萬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現了150次之多,可見孟子對"仁"的重視程度.因此,儒家認為人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從生物和自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出發,認為人類對自然的關心關愛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們應該從各自的處境和需求出發,以敦厚仁愛的本性,博愛萬物,親近萬物,這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這種樸素的環境倫理思想對于今天我們所遵循的科學發展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實踐.宋代以后,儒學的生命哲學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朱熹認為天地之心是萬物生長化育,它賦予萬物生的本質,從而生生不息,這種"仁"是統一的生命的,而且是"百行之本"、"眾善之源".

\\(二\\)"萬物平等"是道家自然倫理思想

"道生萬物、萬物平等"是古典道家萬物平等的理論依據.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他認為,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視萬物平等,無貴賤之分,對萬物一視同仁,這是"守中".萬物"道生之,德育之","志于道,據于德",因而要遵循"道法自然"、"厚德載物".他深刻表述了人類要時刻遵循自然界的法則,它既是客觀的規律所致,也是人類的"至德"所反映.

莊子以《齊物論》為題,他在文中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 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從"道"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不分彼此的,沒有貴賤之分的,都是平等的.因而,"仁愛萬物"、"萬物平等"的思想,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倫理思想.

三、"天地之性和為貴"、"萬物莫不有"是生態文明的價值思想

\\(一\\)"天地之性和為貴"是儒家的環境哲學價值思想

"和"的概念最早產生于西周末年,由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深刻思想,他認為"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他主張世界應該是多樣性的統一,這是關于"和"的思想和概念最經典的論述."和"的價值理念貫穿于儒學道學的整個思想體系之中.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政是以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

從"和"的思想體系來看,儒家認為"和"既是一種行為目標,又是一種行為方法,它追求事物與行為之"各得其所"、"求同存異"、"執兩用中".因此,儒家主張"人與天地參",即"中庸",這樣就能實現人地人的和諧發展,自然、經濟、社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我們人類在工業文明后所致力達到的目標.因而,宇宙的狀態是"和",萬事萬物的狀態也是"和",人類的目標和行為的正常狀態也是"和".

\\(二\\)"萬物莫不有"是道家的自然價值思想

道家關注自然,關注人與自然,肯定自然的價值.老子以"道"為最高價值,他的"道生萬物"的哲學思想,用"無"表述天地之始,用"有"表述萬物之母,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家十分肯定"道"的價值,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意思是說,"道"雖然看不見、聽不著、說不出,但是它創造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只要人不貪婪,它就有無窮無盡的功用,人人都能過上寧靜和諧的生活.

莊子認為,天下萬物繁多,千變萬化,都由"無"所生,是有價值的.他在《至樂》中說":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

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道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中,特別注意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主張"自然無為"的生活.他們認為,人的存在和發展不但要對社會、對他人有用,而且要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及其要素負責,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而且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所以對他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要做得更好些,這樣才體現人的價值的全面性.莊子主張"因任自然",他在《駢拇》篇中說,"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通過這個道理,反對"以人滅天"的不道德的做法,因而他強調自然的本性,遵循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為貴"、"萬物莫不有"是生態文明的價值思想.

以儒家、道家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樸實的環境哲學思想,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基礎.同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和解決當前全球生態困境的思路及方法.

參考文獻

[1] 孔子等:《四書五經》,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年
[2] 張 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
[3] 李 鴻,金濤:從"天人合一"看儒學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葉舒憲:從生態人類學看老莊的社會理想[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5] 劉湘溶:《生態倫理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P88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