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與推類---邏輯范疇
在我國古代邏輯學中,類是關于推理原則的基本概念之一。類作為一個邏輯范疇,是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過程才形成的。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肆類于上帝?!?/p>
《尚書孔傳》釋“類”為“祭名”.之后古人以“肆類”稱祭天之禮。至春秋時期,人們對周圍事物有了簡單的分類,于是“類”又有“族類”、“物類”等新義,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易傳·系辭上》提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真正在“本質”的意義上使用“類”這一概念的,是墨子。具有相同本質、規律的事物為同類,反之則為異類。墨子自覺地把“類”這一概念作為論辯的武器,有力地駁斥論敵“不知類”、“不察類”的邏輯錯誤。后期墨家明確地說明了“類同”和“不類”的意義,認為類同是大致相同,不類是大致不相同。他們運用具體事例說明分類不是隨便根據對象的一種屬性,而是根據對象的本質屬性。他們還從理論上明確認定,類是確立名、辭、說,即概念、判斷、推理的根據和前提。
推類指依據類的同異關系所進行的推理,它是中國古代邏輯推理的統稱,也指一種具體的推論形式。推類一詞最早見于《墨辯》一書中的《經下》和《荀子》一書中的《正名》《臣道》等篇,猶類推,指比類而推究?!赌印そ浵隆吩唬骸巴祁愔y,說在(名)之大小?!薄赌印ご笕 吩唬骸胺蜣o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者?!边@就是說,在論證和駁斥時,提出論斷要有理由,要按照邏輯規則和依據類的同異關系進行推理。這是對推類原則的經典性概括,其中,“辭以類行”,指一切推論最后總是從類出發。
這里的“類”是指情況、事情、事理的類似?!稗o以類行的行就是行得通。辭以類行',就是通過舉出若干相類似的情況、類似的情理使自己的立論、觀點得到普遍的贊賞,征服聽眾,折服對方,從而使自己的立論被接受?!缎∪ 氛f的以類取,以類予也是這個意思,取、予都是借助、通過之意,即舉類,舉出若干相類似的情況、情形作為佐證。先秦諸子善辟.舉類、用辟成了他們重要的辯說方式?!赌洝诽岢鲛o以類行、以類取、以類予就是對先秦論辯常態的總結?!?/p>
二、推類的實質---類比
學者普遍認為推類是歸納和類比的總稱。有人認為推類包括類比、演繹、歸納多種推論形式,并且認為“中國古代的推類是并且只能是類比”.從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來看,“推類雖然也具有從已知到未知的思維過程,但它主要是作為一種論辯的類比推論過程,目的是為了曉喻和說服他人”.請看一個大家熟知的成語---治大國若烹小鮮。此成語出自老子《道德經》。伊尹見商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商湯詢問飯菜的事,于是就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他又說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交談后,頓覺相見恨晚,當即任命伊尹為宰相。據相關的文獻解釋,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唐玄宗也曾注解: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此句比喻治理大國不可煩,煩則民亂。
推類,要求具有“類同理同”(理通)的內在聯系,這是中國古代對推類的邏輯要求。推類是義理文化傳統的產物。劉培育先生指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崇尚形象思維,重經驗,貴效用。思維方式方面的這些特點反映到名辯學研究中來,就是不像西方那么注重抽象地從純形式上去研究邏輯,而往往更注重事實上的真和邏輯的應用性,過多地關注邏輯和思維內容的聯系?!?/p>
使用類比可使說理委婉生動,淺顯易懂。諷諫與直諫不同,不能直指其事,須用委婉曲折的言語以啟發開導被諫者。如《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鄒忌以自身體悟,尋找妻、妾、客人贊美自己的原因,因小悟大,層層深入,將生活小事與國家大事有機聯系,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蔽甚”,使齊威王從類比中受到啟迪,感到察納雅言的必要。
又如《晏子春秋·社鼠》:齊景公問于晏子曰:“治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惫唬骸昂沃^也?”對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涂,此鼠之所以不可殺者,以社廟故也。夫國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內則蔽善惡于君上,外則賣權重于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p>
晏子在回答齊景公時指出,社鼠是治理國家的禍患。土地廟里的老鼠,捉不得,殺不得,卻危害巨大。他以土地廟中的老鼠類比國之社鼠---君主身邊的小人、佞臣。他們粉飾君主的過失,頌揚君主的謬誤,蒙蔽君主,使君主不明真相、是非顛倒。他們依仗君主的庇護,欺壓百姓,玩弄權術,與土地廟之老鼠類同。
三、推類思想的文化探源
(一)推類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
邏輯的差異來自文化差異,西方文化重演繹,東方文化重類比?!邦惐人季S是中國人思考方法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尤其是天人相感論構成了他們思想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薄拔覈寮易钤绲慕浀洹吨芤住分芯鸵呀浭褂昧擞^念符號,它取整體性的象喻意義,是以比喻或指代用法、象征意義等途徑來實現對事理的推斷?!?/p>
中國古代這種類比思想常常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為依據,“通過感覺與聯想,以隱喻的方式進行系聯,這表明中國古人對待世界有一種感覺主義傾向.這在《周易》中即奠定了認識基礎,周易卦象觀物取象法運用抽象符號建立比類聯想的思維模式”.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關于推類產生的原因,周山先生指出:“中國的傳統邏輯之所以選擇類比,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性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綿延數千年至今無改,根本原因就在中國的文字由象形文字發展為意象文字。象形文字是單體字,是遠古先民對具體物象的描擬。隨著思維活動的需要,先人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字組合為一個復體字,便產生了象征某種意義的象意字(或稱會意字)。每一個象意字都有本義和延伸意;每一個象意字的本義只有一個,延伸意卻往往有多個。
每一個象意字的延伸意,又往往都是類比思維的結果……因此,用象形單體字和象意復體字表達思想的先民們,注重類比思維、善于類比推理也就成為了必然?!?/p>
(二)推類發軔于先秦士人之機巧
孫中原先生指出:“諸子百家辯論,譬是應用最廣泛的推論方術。言必用譬,是諸子百家的共同特點。孟子、莊子、尹文子、公孫龍子、荀子、韓非子和呂不韋等,都善譬?!睹献印?萬余字,重要的譬喻論證,達60余處。東漢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善譬,話未說到,意義已經明顯。荀子說,談說之術,譬稱以喻之.諸子百家談辯論證,都善用譬喻的方術?!?/p>
如《說苑·善說》: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蓖踉唬骸爸Z?!泵魅找?,謂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被葑釉唬骸敖裼腥擞诖?,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皠t諭乎?”王曰:“未諭也?!庇谑歉鼞唬骸皬椫疇钊绻?,而以竹為弦,則知乎?”王曰:“可知矣?!被葑釉唬骸胺蛘f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蓖踉唬骸吧??!?/p>
(三)推類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
推類是中國封建統治下特殊的文化產物,筆者略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
《淮南子·人間訓》:靖郭君將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通言?!饼R人有請見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烹?!本腹劧娭?。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大魚?!眲t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聞其說?!辟e曰:“臣不敢以死為熙?!本腹唬骸跋壬贿h道而至此,為寡人稱之?!辟e曰:“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則螻蟻皆得志焉。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得事實者也。以“無城薛”止城薛,其于以行說,乃不若“海大魚”.
人性有弱點,人大多都有剛愎自用時。此時若一味直諫,則適得其反,若迂回以避其鋒芒,曲折而曉諭,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類比能夠避重就輕,準確揣度受諫者之心態,旁敲側擊,以淺顯之事類比當務之急,言在此而意在彼?!昂4篝~”,喻大魚離開海無異于龍游淺水、虎落平陽。
《周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贝司浔扔魅私涍^長期隱忍和一番拼搏,終于得到施展抱負的時機,找到自己的舞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要謹慎利用這種大好形勢,不可表現過度,不可把事業過分擴展,否則就會出現后悔。這時同樣需要有高明的人指點,不可因為一時順利而目中無人。歷史往往以驚人的相似重復發生,這個道理,田嬰難懂,田文也費了半天勁兒才弄明白。
《戰國策·齊策》: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碧K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泵蠂L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泵蠂L君乃止。
孟嘗君善養士,食客眾多,雞鳴狗盜之徒俱從之。他本來很開明,但在“將入秦”這件事上卻固執己見,聽不進忠言。蘇秦以泥巴人和桃木人的對話進諫。泥巴人本就是河西岸的泥巴,沖壞了仍舊回到西岸泥巴堆里。而對桃木人來說,如果下大雨,淄水猛漲,就會被直沖而下,尚不知漂流到什么地方。
秦國四面關隘,形如虎口,孟嘗君若到了秦國,與桃木人何異,能否回來也尚不可知。如此類同理通,孟嘗君最終取消了到秦國的打算。
以上都是勸諫成功的例子,但以下這個例子并沒有勸說成功。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p>
召公之言如此犀利,如是類比甚是恰切,可是厲王根本聽不進。他素來殘暴,因此有些人公開地指責他。周厲王十分惱火,下令殺了那些人。百姓不敢再說話,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互相看看,代替要發泄的怨言。周厲王為此很高興,并告訴召公,他能制止別人的指責,大家都不敢說話了。他終于沒聽取召公的勸說,于是發生了國人暴動。
在中國古代社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影響下,人們有話是不能直說的。特別是“對上”,逆圣聽而慘遭殺身之禍的賢臣良士數不勝數,如: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遭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拔乃乐G”固然悲壯,但也透著幾分惋惜。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勸諫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其中掌握相當高明的說理技巧最為重要,否則就無法拉近與受諫者的距離,達不到勸諫目的。
四、結語
推類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推類思想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先秦士人之機巧,首推縱橫家。鬼谷子的兩個弟子是先秦縱橫家的代表,蘇秦游歷數載而無所成,回到家中,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于是閉門苦讀太公《陰符》,每困欲睡,錐刺其股。其智慧體現在游說六國合縱抗秦,堪稱辭令之精彩者。
張儀被人打得半死,其妻子心疼他,并說:你若不讀書,不到處游說,怎會受此羞辱?張儀卻說只要舌頭還在就夠了。先秦士人或迫于生計,或胸懷天下,縱橫捭闔,游說列國,助推了中國推類思想的發展。從周厲王在位時的“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到清朝的“文字獄”,特殊的政治環境產生了特殊的語用原則,推類就很好地避免了直言不諱,良藥而不苦口,既可善其身,亦能濟天下,實乃上策。
參考文獻:
[1] 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
[2] 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38.
[3] 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5.
[4] 譚家健,孫中原.墨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 宋文堅.品墨三味[EB/OL].(2013-01-14)[2013-07-15]
[6] 黃朝陽.中國古代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92-99.
[7] 張曉光.中國邏輯傳統中的類和推類[J].廣東社會科學,2002(3):32-37.
[8] 劉培育.中國古代哲學精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355.
[9] 劉向.戰國策[M].繆文遠,羅永蓮,繆偉,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孫彥林,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1:136.
[11]黃朝陽.中國古代思維的模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1.
[12]王少良.類比思維與中國文學的“比德”手法[J].學術交流,2012(12):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