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的軸心時代,儒家先哲們提出了“五?!?-仁、義、禮、智、信,其已經從多種多樣的社會現象與人事行為之中高度凝練地概括出了道德的共性,包含了道德意識現象、道德規范現象和道德活動現象,它們彼此之間不是簡單地組合,而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
1“五?!钡谋举|內涵
1.1“仁”--愛人之心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強調的是內在的愛人之心??鬃由羁痰卣J識到,只有具備內在的愛人之心,才能實現對道德規范的自覺認同,因此“仁”才是踐行道德規范的根本前提。于是,孔子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與人的內在情感聯系起來,創造了“仁”這一思想體系??鬃诱J為,沒有內在的仁愛之心,外在的道德形式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
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1.2“義”--合宜、公正。子曰:“義者,宜也?!保ā抖Y記·中庸》)“義”,強調的是合宜、公正。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義”同義的概念還有“中”、“中庸”、“中和”、“和諧”等?!傲x”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在世界觀層面,指的是和諧、適宜的應然狀態;在方法論層面,指的是適度、公正的處世原則。
1.3“禮”--道德行為規范。
荀子曰:“禮者,所以正身也?!保ㄜ髯印ば奚怼罚岸Y”,是道德行為規范的總稱,在德育體系中也發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禮對內在仁德之心具有一定的養成作用,通過“禮”
來規范人欲,使本來不具備或者缺乏仁愛之心的人獲得仁愛之心。其次,“禮”有助于內在真實情感的合理表達,如果沒有完備的行為規范作為道德的踐履依據,結果便是:“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墩撜Z·泰伯》)
1.4“智”--認知能力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智”是明辨是非的認知能力。儒家認為,只有通過廣泛地求知學習才能獲得認識真理的能力,才能逐漸地獲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行,才能實現君子內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因此,儒家十分強調學習,主張樂學好學。
1.5“信”--行為實踐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信”是道德的最終行為表現,即言守諾、行不欺??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不知其可”說的是不可繼續做人??鬃诱J為,外在德行才是道德的最終體現,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才是德育的根本目的??鬃诱J為,“信”作為道德實踐的形式也是對“知”的深化,如果不能做到躬行實踐、知行統一,不但之前所學無益,而且會很快將其忘記。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保ā墩撜Z·衛靈公》)
2“五?!钡默F代意蘊
2.1 從培養愛親、感恩之情著手來建構愛人之心
我們對德育工作常抓不懈,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了愈來愈嚴重的道德滑坡現象。是什么原因制約了德育的實效性?孔子講“人而不仁,如禮和?”即是說,不培養內在的愛人之心,何以見得道德行為!如今的獨生子女,得到別人的愛太多了,而給別人的愛又太少了,這是制約德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漢字中的“愛”(愛)字,按其結構來分析,是“授心為愛”,就是把心獻給他人,也就是“心中有他人”.
如何使得孩子“心中有他人”呢?子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保ā对娊洝ば⊙拧罚┛梢?,家庭成員之間有著生活情感的本源,“心中有父母”是“心中有他人”的基礎,我們應該從培養愛親、感恩之情著手來建構愛人之心。
2.2 在建構和諧社會背景下,學習“義”的處世觀念
當今黨中央關于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正是對中國古代“義”這一傳統處世觀的繼承與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更容易理解和踐行儒家“義”的處世觀念,學會以“義”來協調仁、禮、智、信等道德的各種表現形式。我們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長于身教、學校教育長于言教、社會教育長于境教的功能和優勢,在國民教育全過程中廣泛推行義的教育,將義的觀念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其在立身行事中以和諧、適宜作為努力目標,以公正、適度作為處世原則,最終實現人自我的和諧發展、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3 積極遵守公民道德規范
今天的“禮”--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已呈現出嶄新的內涵,其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在廣泛聽取全國各方面意見之后,將公民道德規范凝練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便于普通百姓理解和踐行。國民教育全過程都應積極貫徹推行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培養出具有內在仁德之心和外在文明德行的一代新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4 提高德育的趣味性
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選擇。長期以來,德育課上空洞的、枯燥無味的課堂知識教學形式嚴重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淡化。因此說,提高德育的科學化水平是立德樹人工程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切實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入腦入心。
2.5 改變德育知識化傾向,加強社會實踐
“信”是做人之本、興業之道與治世之方,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永恒的話題。從德育自身看,德育的知識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踐行“信”的機會。為扭轉德育的知識化傾向,國家已經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并將其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務?!熬幙鹁幒t,貴在收口”,道德行為實踐作為道德認識深化的必要手段和道德的最終體現,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王玉德曾撰文《“三綱五?!笨梢酝脐惓鲂隆分赋觯骸澳ǖ羝浔砻娴幕覊m,剝掉混雜的雜質,完全是文化遺產中的精品。哪個社會能離開五常?拋棄五常,社會必然混亂,人將不人,國將不國?!?/p>
參考文獻:
[1] 張軍鳳 . 愛的教育:一種大德育觀 [J]. 中國德育 ,2007(11)。
[2] 王鈞林 . 論“五?!钡默F代價值 [J]. 孔子研究,2011(6)。